作者简介:
杜学敏(1981-),女,汉,北京科技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副教授,文法学院硕士生导师,电话:13511076405,62317680;邮箱:duxuemin@admin.ustb.edu.cn。邮编100083。
1.个人信息:丽丽(化名),女,13岁,生活在大城市。初一,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状况一般。父亲文化程度为大专,母亲文化程度为本科。家庭经济状况中等。以前没有接受过心理咨询。来访者身高1.60左右,偏胖,声音较小,短发,看上去很可爱。她在第一次咨询时不时的流眼泪。来访者主诉自己进入初中之后不适应,感觉周围同学对自己不友好,很孤单。最近一个月不开心,经常流泪,也会担心,害怕,不想上课,所以来咨询。
2.家庭关系:来访者的父亲是小学教师,母亲是公司的白领。来访者认为父亲是一个乐观的人,什么事情都不会放在心上,甚至有点没心没肺。母亲是一个非常悲观的人,也没有什么朋友。来访者感觉自己很像母亲,但是自己不喜欢像她。来访者从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没有寄养经历,家庭成员无精神病史。
3.社会交往:自述不擅长人际关系,与父母关系一般。不愿意参加班级集体活动。班主任反映该生不太喜欢和其他学生交往,内向,笑容少。
二、分析评估
1.来访者的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生活变化。来访者小学期间一直住在家中。初中开学后她开始了集体住宿的生活。对于新环境的不适应使来访者感觉难过和孤独。
2.来访者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不合理认知和消极行为。来访者成长中没有寄养经历和重大的创伤经历。来访者受到母亲的悲观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影响,产生了不合理的核心信念,其中既包括来访者自我感觉无能的核心信念,如我不够好,我不能胜任初中的学习任务;也包括来访者自我感觉不可爱的核心信念,比如我不可爱,我不受同学欢迎;也包括来访者看待他人的核心信念,如其他同学是不可信任的;还包括来访者对这个世界的核心信念如世界是不安全的,要随时小心。这造成来访者的自尊程度比较低,否定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依赖他人,情绪化,羞怯,不敢主动与同学交往。同时在来访者的头脑中产生了一系列不合理的自动化思维,主要体现在:
(1)非黑即白。遇到的事情不是好的就是坏的;所遇到的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
(2)灾难化。一点事情没有做好就有很糟糕,完蛋了的想法;好事情发生时总想好事情不长久。
(3)妄下结论。同学不理我就是不喜欢我。
(4)否定正面思考。如果别人夸奖我可爱,我也觉得不是真实的。
(5)以偏概全。如果我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流畅的发言就说明我能力比他们差;回答不对老师的一个问题就说明我很笨。
(6)应该。我应该能讨好所有人;我应该比其他人都出色。
3.评估依据
来访者主动咨询,寻求帮助,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知情意相统一。来访者的情绪问题由新入学适应不良引起,情绪低落产生的时间在一个月左右,未泛化,基本未影响社会功能,饮食、睡眠、学习、交往正常,属于新生适应问题。
三、咨询过程
1.第一阶段(1-2次):收集资料,了解来访者的生活状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第一阶段聚焦于了解和理解。
(1)咨询理念:第1-2次咨询重点是咨询师收集资料并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因为咨询关系的质量对效果有显著的影响性。咨询师以开放、尊重和接纳的态度倾听来访者的故事,及时共情。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收集关于来访者的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方面的资料,了解来访者的生活状况,做出评估,确立咨询目标。
(2)咨询细节:咨询师首先向来访者介绍了咨询设置,包括咨询时间、咨询注意事项,咨询在哪些方面可以帮助来访者以及来访者的权利和义务等。来访者讲述了来心理咨询的原因是因为情绪低落,有时流眼泪。自从上了这个重点中学之后,感到学习有压力,自己学习的优势也没有了,很难过,感觉自己很失败。另外,建立好的人际关系很困难,觉得同学不那么友好,没有朋友,很孤独。
倾听了来访者的叙述后,咨询师和来访者协商确立了咨询目标,即:缓解来访者的情绪困扰,使其更加接纳自我,适应中学的生活。
1-2次咨询中咨询师以倾听,共情为主,帮助来访者把问题一般化。
来访者:您说我是不是适应力特别差?
咨询师:最近一段来咨询的很多都是新生,很多同学和你一样有不适应的一段时间。
来访者听到咨询师这样说突然抬起头来,停止流泪,瞪大眼睛说:“真的吗?我以为只有我自己是这样的呢?”
(3)测量和评估。测试包括三个目的:排除来访者的危机风险;来访者通过测试也可以更直观的看到自己的状态,了解自己;确立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并且结束咨询前可以做咨询效果的评估。
一是自我评估。咨询师让来访者为自己的心情指数打分,最高分100分,最低分0分,来访者说目前自己的心情指数大概是60分。
二是测量评估。第一次咨询时来访者进行了抑郁和焦虑量表测试。来访者的抑郁测试结果是17分,属于轻微抑郁。来访者否认有轻生的念头、自杀计划和自残的行为。咨询师通过测量排除了危机。焦虑测试结果为26分,来访者焦虑程度较高。测试显示来访者不自信,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是个失败者,情绪波动较大。来访者讲述了自己的家庭关系和对自己有支持的人。咨询师了解到来访者的爸爸和她的关系比较好。来访者的叙述过程中有许多极端化的,扭曲的认知模式呈现,适合应用认知疗法。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确立了咨询目标,即咨询师通过来访者的生活事件作为切入点,帮助来访者觉察并呈现她的不合理认知,重新建构合理认知;强化来访者的资源和优势,让来访者能够以新的、积极的视角看待自己,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缓解不良情绪的困扰,降低焦虑,适应中学的生活。咨询频率为每周一次。学校承担咨询费用,来访者无需交费。
(4)家庭作业。第2次咨询结束时咨询师布置了家庭作业:请来访者记录未来一周中发生的1件让她感觉难过的小事。下次咨询时咨询师借此呈现来访者的认知模式。
2.第二阶段(3-6次)通过来访者讲述的生活事件呈现来访者的认知模式,让来访者觉察自己的不合理认知,并学会反驳。第二阶段聚焦于觉察和反驳。
(1)咨询理念:咨询师了解了来访者的成长史和家庭关系后认为可以更多的聚焦于来访者目前的认知模式以及她的生活事件,所以每次以来访者带来的问题为切入点,呈现来访者的认知模式,包括①讨论当难过的事情发生,我想到了什么,我的想法、信念是什么。②如何改变自己的信念会让自己有不同的感受。
(2)咨询细节:每一次咨询都请来访者评估自己的心情指数。评估结果有起伏,有时达到85分,有时70分左右,但是分数要显著高于第1次和第2次来访的评估分数。从来访者生活中的小事切入,帮助来访者寻找不合理信念。
事件举例:来访者给同班级的一个男生发微信,但是过了三个小时他也没回。
咨询师:你给同学发微信但是他三个小时都没有回复你,当时你感受到了什么?
来访者:很伤心。
咨询师:哦,你很难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难过”怎么出来的。你给同学发微信他三个小时没有回你,是一个事件。我们中间桌子上的纸巾代表这个事件。“很伤心”是你的情绪反应,桌子上的塑料花代表你的“伤心”。但是真正带来你伤心的不是这个事件,而是他们之间的信念,我们可以用桌子上的闹钟代表这个想法,这个“想法”是什么呢?你想想,当时你想到了什么?
来访者:我想到了“我不被人喜欢,他可能讨厌我才不理我”。
咨询师:是的,这才是让你伤心的真正原因。你的一个消极想法出来了:他没回我的微信,就是不喜欢我。
来访者:我是这样想的。
咨询师:所以你感觉伤心难过了,这就是一个不合理信念带来的情绪波动。
来访者:老师你是说我当时的想法不合理?我怎么知道自己的信念是不合理呢?
咨询师:有一个简单的办法。你想想在同样的事件发生时,是不是有的同学和你的反应不一样,是不是有人在这种情况下不伤心?
来访者:嗯,有人不那么在意。
咨询师:你想一下不在意的同学可能怎么想呢?
来访者:哦,我想起来了一件事。上周我们宿舍同学商量好晚上6点一起去食堂吃饭,但是我和一个同学洗澡洗的慢,6点还没有洗完,另外两个人就先走了。我洗完出来看到他们没有等我们就很生气。我的想法是:他们不重视我们,不把我们当朋友。但是和我一起洗澡的同学就不生气,她说本来说好6点一起去,是我们自己没有洗完澡,不怪他们。我们两人一起去食堂不也挺好吗,下次再和他们一起去。听她这样说我感觉好些了,似乎她就没有像我一样想。
咨询师:嗯,你理解得很快。你觉察到了自己的想法:同学不等我吃饭就是不把我当朋友。
来访者:我同学就更体谅他人的状况和心情,她认为一次不等我们吃饭也不代表什么。好像是想法不一样情绪就不一样了。那个同学是挺开朗的,整天乐呵呵的。
咨询师:是啊,我们每个人的信念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尤其是一些非常重要的信念,我们叫核心信念。
来访者:什么是核心信念呢?
咨询师:简单说就是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综合的、深刻的、根深蒂固的看法。比如自己是不是重要的,他人是不是可以信任的,世界是不是安全的等等。有时候虽然我们很相信这些看法,但它们不一定是合理的,会影响我们的情绪,比如如果我认为自己不重要,就经常认为别人不重视我们。
来访者:我就经常认为自己不重要。包括我给同学发微信这个事情,他三个小时没有回复,我也觉得他不重视我。
咨询师:后来这个事情有结果吗?
来访者:嗯,过了四个小时他给我回复了,他说自己上课,没有带手机,所以没有看到。
咨询师:是不是和你自己想的一样呢,他讨厌你,不重视你?
来访者:不是的……是我自己的想法。
咨询师:你在自己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用几个形容词形容一下自己的特点。
来访者:我是一个敏感的、多疑的、有想法的、惰性强的、有理想的、依赖性强的、胆小的人。
咨询师:你喜欢自己吗?
来访者:不喜欢。
咨询师:当我们用一种视角看待周围的人的时候经常也会认为别人也这样,比如如果你认为自己不重要,你觉得周围的人怎么看你?
来访者:我觉得他们也认为我不重要,可有可无。
咨询师:当你不喜欢自己的时候也经常会觉得周围的人也不喜欢你,是么?
来访者:我以前经常这样认为,可能别人想的和我不一样,这些是我自己的想法。
咨询师:嗯,因为我们习惯了用一种模式看世界,看他人,当然也包括看自己。
来访者:我们的模式可以改变吗?
咨询师:当然能。我们就是在学习如何发现自己的模式以及如何改变自己的模式,当我们的模式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就不同了,我们的情绪也会跟着变化。
(3)第3次咨询进行“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 测试。咨询师可以更快速、细致的了解来访者存在的不合理认知;来访者也可以直观的看到自己的认知存在扭曲和不合理。测试结果共7项得分,来访者都是负分,属于认知功能失调的状态。根据来访者强烈认同的一些信念,如:如果别人不认同我,我是没法开心的;作为一个人,我的价值取决于别人对我的看法;如果我爱的人不爱我,就说明我不值得被爱;具有聪明想法的人比一般人更有价值;如果我不能像其他人一样优秀,就说明我低人一等;我应该能讨好所有人等等展开具体的讨论。
本次咨询结束的时候,来访者说之前以为自己的这些想法都是正确的,没想到这些想法是不合理的,回去要好好想想自己的这些不合理想法。
(4)布置家庭作业,每周记录1件不高兴的事情,并填写消极思维日记。在第一阶段家庭作业的基础上,开始让来访者主动寻找不合理信念,日志的模式如下:事件—不合理信念——心情——反驳——合理信念——感受。请来访者下次咨询带来自己的消极思维日志。
日志举例:事件:周三课上老师让大家回答问题,没有人举手回答,我想举手但是不敢,最后老师讲出答案的时候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我恨自己为什么不举手。心情:很沮丧。但是我不知道自己的不合理思维是什么?
咨询师:你为什么没举手呢?
来访者:我怕答错。
咨询师:答错了会怎样呢?
来访者:会很丢脸。
咨询师:丢脸会怎样呢?
来访者:别的同学会看不起我。
咨询师:如果别的同学看不起你,你感觉如何?
来访者:感觉很害怕。
咨询师:害怕什么呢?
来访者:害怕他们不喜欢我。
咨询师:我们停下来看看在你害怕的背后有哪些信念呢?首先,你有一个信念:“如果回答问题应该回答对,不能回答错”,是吗?
来访者:是的。
咨询师:这是“应该”的不合理思维,想一想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时候,在思考的时候可以出现错误吗?
来访者:不可能都正确的。
咨询师:别的同学都能回答正确么?
来访者:不一定。
咨询师:你认为:如果回答不正确一个问题,别的同学就看不起我,是么?
来访者:是的。
咨询师:那如果别的同学回答错了,你会看不起他吗?你会一直盯着想这件事情吗?
来访者:我不会。
咨询师:那当你回答错了,别人就会看不起你吗?
来访者:也不一定了,听你说完我似乎觉得下次上课我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因为我知道了同学们不是那样看我的,是我自己的想法影响了我的表现。
3.第三阶段(7-9次)帮助来访者以积极的视角看自己,看周围的人,产生不同的想法和感受。第三阶段聚焦于改变焦点和重新建构。
(1)咨询理念:增强来访者对生活中积极面的感知,改变其情绪状态。人类天生具有对负面信息的偏好,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进化心理学的结果,有助于我们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种负面偏好可能导致我们过度关注问题、困难和挑战,从而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引导来访者将注意力转向生活中的积极元素,从而改变情绪基调。增加其积极情绪的体验,如快乐、感恩、幸福等。同时,产生对自己的正面评价,增强自信心和乐观态度。
(2)家庭作业:第三阶段开始,来访者的家庭作业由记录消极的事情,转变为记录每天的三件好事。将来访者的关注点转化为关注积极的方面。
(3)来访者反馈:这些好的事情以前在生活中也有,但是没有留意。当每天记录这些好事的时候有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心情也变的更好了。现在每天睁开眼睡了个好觉都觉得是一件好事;走到马路上看到阳光明媚的早晨也觉得这是一件好事;看到老奶奶跳广场舞,音乐很好听,也觉得是一件好事。这样的思维方式让我感觉愉快了很多,过的也更加有劲儿了。
4.第四阶段(10-12次)帮助来访者发现自我的优势和价值,建立自尊和自信,结束咨询。第四阶段聚焦于强化和利用优势。
(1)咨询理念: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个体的优势和美德,而非仅仅聚焦于问题和缺陷。塞利格曼的幸福成分理论认为幸福不仅仅是没有痛苦,更重要的是发挥优势和美德。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引导来访者识别和描述自己的优势和美德,有助于他们重新认识自我,增强自我价值感。咨询师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优势。这不仅能够提升来访者的自我效能感,还能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2)咨询细节:了解自我的优势。来访者写下自己的优势:写字好看、能思考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存意义、思维具有跳跃性,创造性思维、对有兴趣的事物怀有极大的热情、想去实现的梦想、富有同情心、会观察生活中的美、能为他人着想、心思缜细、热爱自然。
来访者按照咨询师布置的作业找了三个同学,请每人也写三个来访者的优势。
来访者:我看到朋友的评价有些诧异,有很多人说我很可爱,我自己之前没想到这些。
咨询师:看完同学的评价后你感觉有了什么不同吗?
来访者:看完他们写的好像觉得自己也挺可爱的,之前没觉得,我可能对自己不够肯定。
咨询师:我们内在都有一个小孩等待我们肯定,被肯定的时候才充满力量,充满信心。
来访者:您是说我们要多肯定自我才能增强自信心吗?
咨询师:(微笑点头)如果还能做发挥你优势的事情,更能增加我们的自信心。
来访者:嗯,现在突然觉得自己不一样了呢(笑)。
(3)咨询结束。第12次咨询的时候咨询师和来访者回顾了咨询的过程,来访者讲述了自己的变化,但是因为马上要进入考试周了,所以希望结束咨询。咨询师也肯定了来访者的成长,并告知来访者多和父母交流。另外,如果以后的生活中再遇到困惑,随时可以约咨询。
四、咨询效果的评估与反思
1.咨询效果评估
(1)自我评估:来访者的情绪指数自我评估在第7次之后一直维持在80分以上。她每次来咨询的时候心情都比较好。
(2)他人评估:班主任反馈该生目前很阳光,主动和班级同学交往。
(3)测量评估:在咨询结束之前来访者又重新做了焦虑和抑郁测试。结果显示:焦虑由26分降低到了16分,抑郁由17分降低到了10分。
2.咨询反思
(1)咨询中重视危机评估。咨询中应当将危机评估工作视为重中之重。在进行校园内未成年人咨询的过程中,必须将学生的生命安全置于首位,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得到充分保障。一旦发现紧急情况,应当立即联系其父母和班主任,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得到妥善保护。
(2)咨询中的有效技术总结。共情:体验一个敏感、自卑的初中女孩在入学适应过程中遭遇的烦恼并给予反馈;鼓励:真诚地向其反馈咨询师感受到的“好”,对其优秀特质用明晰、肯定的词汇呈现出来,并鼓励其找到正性的词汇形容自己;聚焦现实情境:每次都会讨论本周发生的具体事情,来访者描述细节,谈论自己的感受。与来访者分析多种可能的原因或者处理方式,打开思路,合理解读。来访者也会与咨询师分享在集体活动中自己的表现,尤其是详细讲述与同学交往的活动和内心感受。以好奇的态度倾听来访者的故事和新鲜经历,从中发现其独特之处——优秀的或者是不完美的,帮助来访者接纳自我。鼓励来访者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尝试新的行为,建立新的自我评价。发掘资源,积极导向:陪伴来访者探寻与体会她在寻求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宝贵、难得之处,挖掘来访者内心的力量:“当你这次讲到……的时候,跟以前似乎有一些不一样,你是怎样做到的?”;“想一想乐观的解释是怎样的?”等等。
(3)积极认知疗法的独特魅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心理辅导与认知疗法相结合形成积极认知疗法。大部分中学生存在成长过程中的适应问题,即一般性心理问题。认知疗法重视现实中的事件,疗程短,更适合校园中面向学生的咨询。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认知疗法更具有生命力。因为积极心理学强调的积极情绪、乐观、意义、优势等与教育目标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所以积极心理辅导与认知疗法相结合形成的积极认知疗法,更加关注学生的积极资源,为学生赋能,能更快地使他们获得改变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月新.学校心理辅导中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个案概念化示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26):48-51.
[2]李盼.驱除心“魔”——认知行为疗法应用于双相情感障碍的个案辅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14):43-47.
[3]辛素飞,王金睿,彭海云,等.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焦虑的影响: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视角[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3,39(05):710-717.
[4]尚琪,金国敏,周同,等.认知行为疗法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干预中的新进展[J].心理学探新,2021,41(04):364-369.
[5]庄妍.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助力特殊学生活出精彩人生——特殊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新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24,(02):3-10.
[6]李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评《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J].中国教育学刊,2023,(1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