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从对抗走向对话,于绝望看到希望——一例“对立违抗”学生的个案辅导

一、案例概况

聪聪,男,17岁,高二大专班学生。家中独子,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亲出海,母亲早出晚归卖海产品。聪聪从小性格乖巧,比较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因父亲长期出海捕捞作业,聪聪与妈妈在一起的时间较长。妈妈比较强势,脾气有点急躁,对儿子要求严格。

(一)个人陈述

6月份选拔考试,我是班级的第二名,第一名和第三名都进了高考实验班,我被淘汰了。凭什么总分要去掉英语?太不公平了!反正我都不能考本科了,对学习也没什么动力了。我的成绩在现在的班级,肯定能去对接的大专院校,可那只是专科有什么用。我现在就想混两年,谁也别来管我。我真想回到初中,那时候如果再努力一下,就能上普高了。这个学期开学初,我去校长室请求一个去实验班的机会,告诉他暑假两个月我一直在培训班补数学,但还是被拒绝了。他说名单已经在网上公示了,不能破坏规则。这两个多月来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我再也不想学了,一上课我就觉得头疼,特别想要冲出教室。

(二)班主任和家长反馈

班主任反馈:聪聪在班级里成绩不错,基本上在前五名,偏内向。上学期末,他对选拔考还是充满信心的,但因为中职高考不考英语,最后因为语数总分不如其他两位同学,他就被淘汰了。之后的学习态度跟以前比简直天翻地覆,几乎每周都会与英语老师发生冲突,上周甚至鼓动八个学生一起逃课,被德育处发现又被通报批评了。性格也是一反常态,最近经常与同学产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

家长反馈:暑假里跟我说要去看心理医生,提过好几次我没答应。最近常常没说两句跟我吵起来,要不就是整天躲在房间里不知道在做什么。让他看书,他就说看了没用,还说不想读书了,最近因为这个事我俩差点打起来,后来还离家出走了,我没去追,也不想管他了。从小我叮嘱他要好好学,没有高学历就没有未来,可现在他连书都不想读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开导他。

二、分析评估

综合聪聪的自述和班主任、家长的描述,再结合其学校学习生活的分析,他的变化原因主要来自于负性生活事件。

(一)负性生活事件

聪聪由于没有进入实验班产生了强烈的挫折反应,当其目的、行为受阻或被迫中断时,脑海中不断涌现“为什么这么不公平,我明明比别人好,却被淘汰了”。这些僵化的想法使其长期存在愤怒、敌对等负面情绪,进而出现了违抗对抗行为。另外,父母的不理解和指责,不仅阻断了亲子沟通,更激化了来访者的对立情绪。

(二)青春期的到来

聪聪是高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多少存在逆反心理,以自我为中心,自尊心强。当认为自己遭到了不公平对待,内心感到无助和愤怒,同时又缺乏合理宣泄情绪的渠道,因而常与父母、老师、同伴发生冲突,甚至出现攻击行为。

综上所述,聪聪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获得妈妈的理解和支持,希望妈妈对其合理期待;二是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带来的痛苦,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而前者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高要求带来的压力和痛苦。所以本案例的重点是引导来访者有效地处理痛苦的想法和感受,降低它们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三、辅导过程

(一)第一次咨询:建立信任关系,明确咨询目标。

先前聪聪多次表达想去看心理医生,都被妈妈拒绝了。第一次见到聪聪时,便顺势以“为什么会被拒绝?”来引导他宣泄情绪,他下意识摇着头撇了撇嘴。心理老师肯定他主动来咨询的动机,并澄清谈话内容是保密的。在倾听和鼓励中逐渐建立了信任的咨访关系,聪聪讲述着内心的痛苦、委屈和愤怒,心理老师也收集了他的成长经历、家庭情况和近期学习生活情况。一开始,他提出来的咨询目标是希望妈妈和老师都别再管他了,他只想混日子。因为一管他,他就压不住脾气,每次因为太过生气发生激烈冲突后,又会产生愧疚。后来,经过引导和协商,与聪聪一起商量并确定了咨询目标。一是缓解因为被淘汰带来的痛苦情绪,恢复社会功能;二是获得妈妈的理解和支持,希望她能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二)第二次咨询:运用绘画投射,激发来访者改变。

在第二次咨询中,聪聪跟随心理老师的指令用彩铅开始描绘,如果痛苦指数是0-100分,他的心情量尺上显示:当得知自己考了第二名被淘汰时是100分,开学两个多月以来,每天在班里都很痛苦所以还是100分。从得知结果到现在差不多过去四个月了,聪聪的痛苦感受依旧没有一点下降,他可能存在“心理僵化”,即无法适应变化的环境,没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不能过上有价值的生活。

随后心理老师请聪聪用形状画出开学心情并涂色(如下图),引导其对作品进行释义,部分咨询对话摘录如下:

师:和我聊聊这画吧!

聪:绿色和黑色代表一半开心、一半难过。彩虹代表了有时我跟同学相处时愉快的心情,乌云代表烦心事,黑色雨滴代表我留在心里的眼泪。中间黑色的巨石就是落选那件事,它就像块大石头压着我。

师:大石隔在中间,你有什么感觉?

聪:隔开了快乐,也隔开了我和同学,他们在私底下肯定会说我没用,丢脸吧!           

师:这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现实中他们就真这么在议论呢?                     

聪:我想肯定有说我的,早知道我不参加选拔多好,就不会这么痛苦了。现在又没法考本科,专科以后也没用,真的想自暴自弃,不想读书了。

师:我感受到你现在很难过,当你觉得有人在议论你“没用”、“丢脸”,你就很想回到过去改变结果,可因为回不去,甚至连不想上学的想法都出来了。

聪:嗯。

绘画投射了聪聪的确存在着心理不灵活性以及与之相应的痛苦体验,导致主观、自我中心、歪曲的出现。聪聪的心理不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认知融合:把头脑中的想法当真,等同于现实情况。(“肯定有人说我”)
  • 脱离当下:总是回忆过去或担忧未来。(“专科以后也没用”)
  • 经验性回避:总想消除痛苦的感受。(“早知道我不参加选拔多好,就不会这么痛苦了”)
  • 价值不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真的想自暴自弃”)
  • 概念化的自我:武断地给自己贴标签。(“没用”、“丢脸”)

聪聪开始意识到正是以上的想法导致了自己的痛苦,而非落选事件本身,当纠结于这些想法时,就常常使自己处于不定时的“原地爆炸”状态。经过商量确定了下阶段的咨询目标:学会接纳痛苦,放弃无方向、无价值的“抗争”。

(三)第三次咨询:通过卡片体验,接纳痛苦情绪。

在第二次咨询回去后,妈妈也做了调整,开始耐心地和聪聪沟通,表达愿意一起努力来帮助他缓解痛苦。在第三次咨询中,聪聪兴冲冲地说,妈妈帮他找熟人咨询了专升本的方法,并承诺会陪伴他、帮助他实现升学心愿。当聪聪感受到妈妈的理解和支持后,母子之间对抗少了,对话多了,亲子关系得到了极大的缓和。可一想到班级同学、老师就觉得烦躁,聪聪非常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

“别人在背地里评价”是聪聪的一个想法,并且他主观地相信“他们一定会议论我”,认为这就是事实。有同学偶尔提及英语成绩,他就会很敏感地认定“他在说我”,然后无预兆地出现敌对情绪,甚至出现攻击言行,并把这种愤怒迁移到了与英语老师的对抗上。为了引导聪聪意识到这只是头脑中的一个想法,并不等于事实,心理老师采用卡片练习邀请来访者体验。

首先,心理老师请聪聪在一张A4纸大小的硬卡纸上写下最让自己痛苦、愤怒的想法,他表示平时想消除这些想法和痛苦,总会采取冲动对抗(比如与人发生冲突)或消极回避(比如退学念头、逃课等)。然后,让聪聪双手平握卡片并将其用力往外推,自己有多讨厌这些想法就用多大的力气,往外推的过程就像是死命想让痛苦想法消失的挣扎过程。同时心理老师也双手平握卡片,给他一个反推力。聪聪越用力,心理老师也越用力,由于双方推力过大,卡片都有些推变形了。最后,心理老师运用卡片隐喻邀请来访者分享体验。部分咨询对话摘录如下:

聪:我推得越重,反弹力也越大,推得我掌心都有条印痕了,很痛啊!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你的注意力都在哪里?

聪:都在这张讨厌的卡片上。

师:如果让你一边推卡片,一边做题目,你觉得可以做到吗?

聪:肯定做不了。

师:我现在用卡片遮住你的眼睛,你还能看到我吗?

聪:不能。

师:如果把卡片放在你腿上呢?你还可以做其他事吗?

聪:可以啊,听歌、玩手机、看书什么的都可以。我明白了,卡片就是我的想法,当我眼前只有各种想法时,感觉很压抑,就看不到周围的一切,也就不能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了。

师:你悟性真好!所以用力推卡片表示你想控制自己的想法,但这种控制没什么效果,你越控制,想法越出现,你越控制,就如你体验到的那样,会有印痕导致痛苦。

聪:我懂了,把想法放在腿上,我还可以去做其他有意思的事情,允许这些想法存在,只要我不排斥它、控制它,它就不会伤害到我。

师:对啊!接纳不可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

聪:(陷入了沉思)去改变那些想法,那真是白费力气,不如去做有用的事。

(四)第四次咨询:挖掘积极资源,确定价值方向。

第四次咨询时,心理老师拿出之前的卡片,请聪聪将卡片反过来,在上面写下当前他认为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事物。心理老师依旧用卡片隐喻邀请来访者分享体验。部分咨询对话摘录如下:

师:在上一次你在写想法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聪:我觉得很糟糕、很愤怒。

师:你当时想怎么处理卡片呢?

聪:想给它撕碎然后丢垃圾桶。

师:你在读今天写的这一面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聪:很温暖,我的父母、我的室友都很关心我,班主任也没放弃我,哪怕我之前跟英语老师多次起冲突,他依然耐心地在中间周旋。

师:痛苦的感受还在卡片上吗?

聪:还在啊,在卡片另一面。

师:如果将卡片撕碎、丢掉,会发生什么?

聪:那我将温暖的那一面也毁掉了。

师:请你看看正反两面,告诉我现在的感受。

聪:痛苦和温暖并存,人生里常有痛苦,除了看到它,也要看到它背后温暖的支持。哪怕我要去做那些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事,那么我也要做好痛苦的准备。

四、辅导效果

经过了四次心理辅导后,家长、班主任反映聪聪的情绪状态比之前有了明显的改变。妈妈对他的关心和理解与渐入佳境。在学校也重新回到了高一时那个学习态度端正、待人接物有礼的学生,并主动去跟英语老师道歉,接任了英语课代表。期中考前,不知他何时在心理咨询室的书桌上放了一本俞敏洪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里面夹着最后一次的咨询作业:《希望手掌》(如右图)。他把代表痛苦的指甲盖涂成了粉色,替代了原先压抑的黑色;把代表支持系统的掌心涂了草绿色,在旁边标注着:“绿色代表着希望,我想告诉自己生活有很多的希望,不要放弃自己。”

五、辅导反思

我们常常以为,身处痛苦中会很难有行动力。那些痛苦似乎已经自动化、条件反射了,一旦落入苦海,只剩苦苦挣扎直至精疲力竭。于是,痛苦成了原罪,成了没有任何意义的存在,使人忽略了痛苦亦有积极意义。因为痛苦,我们寻求方法;因为痛苦,我们愈发坚韧;因为痛苦,我们思考深入;因为痛苦,我们懂得珍惜。作为心理老师要帮助来访者理解:想要将痛苦和有价值的生活分开是不可能的。在咨询过程中,需要心理工作者有足够的洞察力帮助来访者觉察痛苦、心理僵化与价值取向生活的联结,通过隐喻和经验化过程帮助来访者达到自我觉察,为来访者生命探索点亮一盏灯,透出一缕希望的光。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