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接纳与承诺疗法对青少年沉迷手机干预的个案研究

接纳与承诺疗法对青少年沉迷手机干预的个案研究

 

摘  要  接纳承诺疗法是以“接纳”、“认知解离”、“以己为景”、“关注当下”、“明确价值”、“承诺行动”为核心的心理治疗方法。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接纳承诺疗法对青少年沉迷手机的个案干预,提升个体的心理灵活性,降低其负性情绪水平和使用手机的频次,从而验证接纳承诺疗法对青少年沉迷手机干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接纳与承诺疗法  个案研究   沉迷手机   有效性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这本是网络上的一句调侃语,但是却显示出手机对我们生活重要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8日在京发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76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达到为99.8%。其中网络视频、短视频用户规模分别达10.44亿人和10.26亿人,用户使用率分别为96.8%和95.2%【1】。所以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在生活的所有场景中会有很多的“低头族”。
    其中青少年这个群体使用手机的情况是需要我们重视的,目前来看很多青少年出现一定的情绪与行为问题越来越多的与手机使用有密切关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青少年其实已经察觉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和频率存在问题,但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干预自己使用手机的冲动。在国内的文献中,ACT疗法见于对抑郁症状的干预,未见用于网络成瘾治疗的实证研究中【2】,所以本文是通过一个青少年心理咨询的个案来探讨接纳与承诺疗法对于沉迷手机情况干预的有效性,希望能够为青少年有效管理自己使用手机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拓展接纳承诺疗法的应用范围,为接纳承诺疗法的普适性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通过对来访者9次咨询,来访者情绪逐渐稳定,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使用手机的行为,一个月后来访者回访表示现在自己觉得生活十分充实,手机使用行为在自己的掌控之下。现将个案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1.基本信息
    小A,男,l7岁,汉族 ,高二学生,成绩在班级靠后,性格内向腼腆,体态瘦弱,未患重大疾病,父母双方家族均无精神病史,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之前未接触过心理咨询。父母对其成绩要求比较高,每次见面和电话沟通都会提到成绩的问题,在校人际关系较差,基本没有什么关系特别好的朋友。
     2.个人主诉
    从初二开始频繁使用手机,高一阶段手机使用时间达到顶峰,在学校上课期间有时会偷偷玩游戏,每天中午的午休时间全部用于玩手机游戏和刷短视频,晚上放学回家要玩到凌晨2、3点,有时候还通宵玩手机,一远离手机会有烦躁感出现,在高二阶段自己开始控制手机的使用,但是都没有成功,有时候自己觉得游戏和短视频也没啥意思,但是自己感觉“不玩手机也不知道干什么”,对自己学习和人际关系现状非常不满,担心不能考上大学,感到烦躁不安、闷闷不乐,易发脾气,想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3.成长经历
    独生子女,在小学阶段妈妈在本地工作,爸爸在外地工作,所以和妈妈在一起生活,小学五年级后父母均前往外地工作,于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大概三个月能见父母一次。
    4.个案概念化
    小A自我认知清晰,想要努力学习,维持和家人的和谐关系,但是小A却没有采取与价值方向一致的行为,比如上课不碰手机,晚上少玩手机,主动和父母多打电话沟通,采取的是玩手机来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导致无法正常学习,和父母的关系也比较紧张。小A常常与脑海中的不合理信念融合“我是一个没有用的人”、“我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进而加重了回避行为,使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而沉迷手机的行为也强化了小A“没有用”、“没希望”的不合理信念,令小A越来越痛苦。    二、咨询过程    整个咨询过程一共9次,每次约45分钟左右,每周1次
    1.摄入性会谈(第1、2次)
    搜集资料、与小A建立关系,并进行初步评估和个案例概念化。本阶段运用倾听、观察、提问、共情、积极关注、内容反应、情感反应等技术来了解和搜集小A的相关信息和背景信息。咨询师向小A介绍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和保密例外,通过讲述“两座山”的隐喻让小A明白心理老师是他人生之旅的同路人,咨询老师和小A的关系不是上级和下级的关系,而是平等和独立的关系,大家可以相互分享在各自在登山过程中的困难、乐趣及见闻等。最终与小A一起确定使用接纳与承诺疗法,并共同商定咨询目标和咨询的时间、次数。
    2.以己为景和创造性无望(第3、4次)
    小A在遇到生活的压力时,比如和父母争执、和同学互动受挫,自己心情会出现低落和烦躁,随后产生玩手机的渴求,通过手机来缓解自己的内心的痛苦和空虚感,形成了循环反复的自动化反应模式,虽然短时间让小A转移了注意力,让小A感觉稍微好一点,但是却让小A离自己想要追求的生活越来越远。所以在这个阶段运用了“舞台剧隐喻”,激发小A的观察性自我,让小A看到自己在面对生活压力时所产生的一系列自动化反应。同时运用“创造性无望技术”,通过对小A提问“玩手机对你来说效果如何?”、“玩手机让你付出了什么代价”,进一步让小A去察觉自己玩手机的这个回避策略的无效性及所付出的代价,激发小A改变的动机,为未来停止原来的应对模式提供可能性。
    3.认知解离(第5次)
    小A主要的认知融合存在于较低的自我评价,“我是一个没有用的人”、“我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与这些想法的融合让小A进一步产生了“摆烂”的想法,进而加重了玩手机的回避行为,也让小A无法展开有效的价值行动。脱离这些想法对行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在这个阶段首先运用铁钦纳式重复技术,让小A重复“我没用”一分钟,让小A看到词语脱离语境和内在含义后词汇仅保留语音的特性,变成了无意义的单纯“词汇”,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力也降低很多。随后让小A在纸上写下“我是一个没有用的人”“我有一个想法,我是一个没有用的人”、“我注意到,我有一个想法,我是一个没有用的人”让小A与负面的想法拉开一点距离,进一步进行认知解离。在同时这个阶段也与小A探讨想法“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差异,让小A更多关注想法对自己的是否有用。本次咨询结束布置了上述书写想法的家庭作业,一天三次。
    4.接纳(第6次)
    在日常生活中,小A不玩手机会产生一定的烦躁感,于是他很多时候会选择一些方式去控制和逃避这些烦躁感,但是很少成功,于是只能使用手机。使用完手机之后有时会更烦躁和自责,责备自己怎么又没有控制住自己玩手机的行为。而在接纳与承诺疗法(ACT)中,“接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接纳不仅仅只是容忍,而是对此时此刻经验的一种积极而非评判性的容纳,不去抗拒、控制和逃避它们,将其作为客体去观察,给它们腾出空间,顺其自然,来去自如,减弱这个感觉的影响力。于是在咨询过程中与小A进行正念练习,从观察、呼吸、扩展、允许、物理化、正常化依次进行,让小A逐渐放弃挣扎。本次咨询结束后布置了上述的正念练习作为家庭作业,每天一次,同时将物理化的感觉记录下来(形状、颜色、重量、气味、触感)
    5.澄清价值与承诺行动(第7、8次)
    澄清价值与承诺行动是联系比较紧密的两个过程,承诺行动是基于价值开展的行为。在咨询过程中,心理老师首先不断帮助小林澄清自己的“价值”,“如果这次咨询很成功,你会如何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通过反复澄清,小A的价值很清晰,就是努力学习并和父母建立和谐关系。心理老师与小A制定了在这两个价值之下的一系列目标,每天晚上12点前睡觉,睡觉之前每天完成5个英语单词的打卡;一周主动给父母打电话,在电话中分享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同时关心父母的工作与身体。同时心理老师鼓励小A在行动中如果出现各种情绪和想法时继续运用正念去接纳。
    6.总结与巩固(第9次)
    简要回顾整个咨询过程并对咨询要点进行总结,并和小A讨论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其应对方式,鼓励小A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练习咨询中用到的一系列练习和坚持在价值之下制定的目标行为,形成一种全新的反应模式来取代旧的行为反应模式。    三、咨询结果     一个月后,小A再次来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回访。小A自我报告表示,经过这次的心理咨询整个过程,觉得自己焦躁、低落的情绪得到很大的缓解,使用手机行为也在自己的管控之下,不再熬夜玩手机,面对不能使用手机所产生的烦躁感自己能用正念的形式去有效处理,逐渐接纳烦躁感,在感到烦躁感的同时去做正确的事情。在咨询过程中所明确的价值与行动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让自己和父母的关系逐渐得到改善,有互相的正面反馈,日常学习生活比较充实,不再局限于负面的自我评价,对未来也没有那么绝望。    四、个案反思    接纳与承诺疗法(ACT)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一种全新的临床行为治疗取向。区别于传统认知行为疗法改变认知的目标,ACT最终并不是帮助来访者建立一个全新的信念系统,而是发展一种更为灵活的心理能力【3】。通过本文的个案研究可以发现,接纳与承诺疗法对青少年沉迷手机的干预有明显的疗效,能有效减少青少年的经验性回避行为和认知融合程度,实现了降低青少年沉迷手机的负性情绪水平,降低对手机的渴求水平和使用手机的频次。接纳与承诺疗法主动强化了小A的自我觉察力,提升其减少使用手机的行为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用一种价值指导下的行为来代替原来过量的使用手机行为,用认知解离来脱离负性想法,减弱负性想法和情绪对回避行为的影响,用接纳的方法来处理负性情绪,取代了传统认知行为治疗中的与负性想法辩论的方法,而是期待与负性想法和情绪和平相处,在价值的指导下做正确的事情,为干预青少年沉迷手机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但本个案研究也有不足之处,本个案的小A改变意愿强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改变的发生,这就可能会对接纳与承诺疗法对沉迷手机干预的普适性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在咨询中发现,接纳与承诺疗法对来访者的认知水平要求较高,可能更适合于高年级学生,对于低年级学生的适用程度有待考究。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23-08-28).https://www.cnnic.cn/n4/2023/0828/c88-10829.html
【2】苏斌原,李江雪,叶婷婷等.青少年网络成瘾治疗研究的新进展[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2):23-29.
【3】张婍,祝卓宏,王淑娟,等. 接纳与承诺疗法的理论模型与治疗技术[C]. //首届全国研究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学术论坛论文集. 2011:52-63. 

 

通讯地址:重庆市万盛经开区西城大道兰乔圣菲

邮编:400899

联系人:陈渝宏

联系电话:13650563524

邮箱:991902430@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