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疗愈过往创伤 激发成长力量 --初中生先天疾病创伤个案辅导

疗愈过往创伤 激发成长力量--初中生先天疾病创伤个案辅导
陈云 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大学附属坂田学校
摘要:初二女生因童年先天疾病和人际关系受挫及长久以来的亲子关系问题留下较深的早期创伤,在青春期学业压力之下一并爆发,出现严重的情绪困扰、学业水平下降等社会功能受损的情况。心理教师在建立好咨访关系的前提下,首先让学生在安全接纳的环境下放松宣泄和表达情绪,接着用适时温柔的“挑战”陪伴学生勇敢的梳理过往更正认知。最后通过箱庭制作的充分表达及社会支持系统的恢复疗愈过往疾病创伤激发内在成长力量,逐渐找回稳定状态。
关键词:早期创伤  先天疾病   初中生   个案辅导
一、个案概况
(一)背景信息
小R,女,14岁,八年级,成绩中等偏上,从小跟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5岁开始跟父母一起生活,父母关系不佳,对孩子也不太关心,六年级时弟弟出生。女孩出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先天六指,上幼儿园前(2-3岁之间)做了心脏手术,心脏问题基本解决,但是不能太剧烈运动。因为心脏手术及后来的用药也导致了一些后遗症:免疫力比较差经常会感染病毒、药物导致体内激素紊乱,毛发比较旺盛(手臂尤其明显,汗毛浓密粗壮)。4岁的时候做手术切除了多余的手指,孩子觉得这也是自己另类的标志,虽然多余的手指切除了但是手部的凹陷和伤疤很明显,比心脏的问题更加明显。八年级上学期检查出神经性耳聋,左耳只能听到60-70分贝以上的声音,而且现在也没法根治,虽然暂时不影响生活,但是感觉自己身上有个定时炸弹,同时开始出现失眠和肠胃不适等症状。
(二)主要问题
1.亲子关系问题:父母关系紧张,忙于工作且二胎弟弟出生后感觉爸妈不关心自己,渴望被关心,渴望家庭的温暖和被爱。
2.学业压力问题:因为情绪和身体的原因,学业成绩下降明显,想要回到以前的状态和水平,但是感觉好难,没有勇气面对。
3.情绪困扰:身体不好总是会让自己很焦虑很恐惧,经常情绪低落,有时候会很烦躁很崩溃,但却羞于表达,感觉会很矫情和丢脸。
4.身体疾病问题:因为小时候生病的经历加上现在耳朵、胃部的不适会让自己感觉整个人哪里都不舒服,会很恐惧生病,但又感觉自己接下来又要疾病缠身,无法正常生活,十分绝望。
5.人际交往问题:八年级开始感觉自己的几个好朋友似乎都忙着学习,没有时间搭理自己了,而且她们成绩都很好,自己感觉跟她们格格不入了,很在意她们,但是也不敢再主动去找她们,害怕打扰她们,也害怕被瞧不起。 
二、心理评估与原因分析
1.初步评估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小R知情意协调一致,自知力完好,没有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排除精神病。
 对照症状学标准,小R近期出现的恐惧、焦虑和情绪低落,从严重程度上来看,未出现泛化,聚焦在学业表现下降和情绪困扰上,也有明显的诱因,对社会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学习、生活与社交依然可以维持,只是效率有所下降。从病程来看,困扰持续三个月左右。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及与孩子访谈中的实际情况可以判断小R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改善,但需要及时处理。
2.原因分析
1.生理原因:先天心脏病和先天六指让孩子觉得自己天生就跟别人不一样,也会比较自卑,也影响了孩子自我价值的形成,同时也因为心脏手术而被迫不能体验疯跑和欢脱的感受。童年生病的过程是很长一段创伤的经历,而这段经历至今也没有得到疗愈,那段创伤经历在青春期被再次唤起后让孩子心生恐惧,很怕再次经历,同时让孩子生命力和心理能量比较弱。因为身体原因童年的同伴交往受阻,被排挤和区别对待的经历也让她现在在人际交往中比较敏感自卑。
2.成长经历:出生前五年留守的经历、反复生病的经历、与父母一起生活后父母对自己和忽视以及父母关系的不和睦,加上小学前三年被同学排挤和老师冷落的经历加在一起让孩子觉得自己的人生一片灰暗,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内心都是委屈和不公平而没有任何快乐和力量感,也因此在经历了一两年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后无法接受身体再出问题,变得敏感脆弱,成长经历中积压的大量负面情绪无处宣泄,只能靠对疼痛的上瘾行为和看悲惨的故事来缓解。     
3.家庭原因:早年留守的经历让孩子没能跟父母建立安全依恋,安全和归属的基本需求也没能得到满足,孩子内心极其渴望父母的爱和肯定,但5岁后生活在一起后父母对孩子又疏于关心和照顾,父母都沉浸在自己忙碌的工作和夫妻矛盾的拉扯中,孩子的需求不仅没有得到满足还要为父母是否离婚担惊受怕,也正因此孩子格外的早熟懂事,很难呈现真实的自己,害怕被嫌弃和不喜欢。有了弟弟后爸妈的关系也好了很多,但是也正是因为弟弟的到来让孩子看到父母对自己的不公,弟弟拥有的是自己一直渴望却从未拥有过的,即便进入青春期孩子依然多次表达自己希望父母能多跟自己交流、多关心自己,似乎也是对未满足的需求的一种执念。
三、辅导目标与方案
1.辅导目标
1)建立好咨访关系后,能让学生在安全接纳的环境下放松宣泄和表达情绪。
2)接纳和疏导情绪,帮助其稳定情绪状态。
3)稳定状态,恢复对当前处境有客观清晰认识(身体状况、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及家庭关系),修复受损的支持系统。
4)尝试通过箱庭慢慢表达和疗愈因为先天及后天疾病对自尊和情绪带来的影响。
2.辅导方案
首先通过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给予学生放心倾诉和宣泄积压情绪的安全环境,再通过倾听和陪伴以及箱庭的表达让学生充分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绪。在稳定了情绪的前提下尝试引导学生客观看待自己的处境,尤其是客观评估自己恐惧和害怕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再通过家长访谈及父母的心理教育引导父母改善亲子互动及沟通模式。最后,陪伴学生直面过往因为疾病带来的创伤,尝试通过充分的哀伤和慢慢的接纳疗愈创伤。慢慢恢复积极心态及对生活学习的掌控感。
四、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稳定良好的咨访关系提供充足的安全与支持
   辅导初期学生因为诸多顾虑,不敢直接找心理老师面询,而是选择了线上求助且不愿暴露身份。心理老师及时回应学生的求助,也不执着于弄清楚孩子到底是谁。尊重孩子暂时的顾虑和犹豫。当孩子胆怯的想要在心理老师这里确认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想法是否“变态”时,客观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排除她的一些认识误区,当谈及父母不关心自己的失落时及时给予情感支持,当谈及自己目前的糟糕状况时真诚的表达自己的心疼。经过一个月左右的线上辅导孩子同意转地面咨询,但要求心理老师替自己保密,心理老师向孩子解释了咨询中的保密与保密例外原则,咨询正式转向面对面。   
第二阶段:全然接纳和允许鼓励充分的表达
   孩子在第一次进入咨询室时表现的是局促和不自在的,并且不再像线上那样侃侃而谈,怯生生的表达出了自己的顾虑:爸妈总是说我特别矫情,如果我跟您说我的经历您会不会也觉得我特别矫情?对于孩子的疑问心理老师真诚的表示完全不会觉得孩子矫情,相反听了孩子的部分经历会觉得她很不容易。学生立马眼眶湿润,开始讲述自己从小到大的生病经历、小学阶段在学校里的不如意、父母的矛盾以及对自己的冷漠、现在对于生病的恐惧及对父母关心的渴望。描述中学生好几次崩溃大哭,期间心理老师没有过多的言语,孩子开始哭的时候就挪到孩子身边抚摸一下她的背、安静的听她说,简单的回应:嗯。那真的太难了,并且自己当时也控制不住眼眶湿润。就这样固定每周一次50分钟的时间,心理老师耐心倾听这孩子描述的自己经历的种种不幸,陪伴她一次次表达和宣泄。学生的一句话让心理老师印象深刻:深夜当一个人躺在小区的椅子上感觉深圳的天空是没有星星的。
第三阶段:温柔的“挑战”初见真实的自己
   基于前期充足的表达和情绪的宣泄,学生情绪已经趋于平稳,咨询中开始谈及自己对当下自己身体的担忧和疾病的恐惧时老师开始尝试跟学生深入讨论,陪伴学生理性分析自己恐惧的事情真实发生的概率以及针对目前身体的各种不适(肠胃不舒服及耳朵的问题)可以做些什么来缓解,具体讨论做法以及什么时候开始行动等。用一种对学生糟糕想法进行温柔“挑战”的方式与她并肩开始向着解决问题的方向走。
第四阶段:父母访谈寻求来自家庭的支持
当孩子的状况开始稳定,开始有勇气面对和解决问题时,帮助其恢复支持系统尤其重要,特别是来自家庭的支持。在前几次的辅导中孩子多次表达了渴望来自爸妈的爱与关心,同时也表示可能只有自己的问题比较严重妈妈才会关注自己,如果自己舒舒服服她就会又忘了自己的存在。因此,在父母访谈中首先对于父母多年来养育体弱多病孩子的不易表达共情,再引导父母看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容易,向父母澄清孩子目前的状况及面临的问题以及内心的渴望,引导父母通过理解和支持来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减轻躯体化症状。父母访谈后的一次咨询中学生略带不好意思的表达了妈妈对自己态度的转变,家庭给予的支持正在悄悄发力。
第五阶段:疗愈过往疾病创伤激发内在成长力量
   在稳定了情绪和获得了来自家庭的支持后,不得不面对的是从小到大先天后天疾病的交织给孩子带来的自尊和情绪上的影响,此阶段由箱庭入手,通过两次箱庭充分表达了成长过程中疾病给自己带来的创伤、改变及剥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过往的不被理解和关爱以及对父母细腻的理解和关爱。在对箱庭的讨论中陪伴孩子开始勇敢的回看自己过往的经历,同时通过充分的哀伤慢慢陪伴孩子去接纳疾病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后续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陪伴孩子找回力量感,拥有积极心态去面对现实生活。 
五、效果评估与辅导反思
  (一)辅导效果
经过十次辅导孩子的情绪基本稳定,压抑的情绪得到充分的宣泄,对于自己内心的很多想法可以毫无顾虑的进行表达,生活中的支持系统也在逐渐恢复(来自家庭和同伴以及老师)。学生的状态也有了明显好转,相应的学业表现也趋于稳定。对于成长过程中疾病和某些经历带来的创伤开始面对和解决。
(二)辅导反思
1.对于个案因早年疾病而带来的被剥夺感及完整感受损,在辅导过程中非常考验咨询师的共情能力。来访需要的可能并不是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而是稳稳的陪伴和接纳,用恰当的方式理解她内心深处积压已久的哀伤和难过,只有对于自己患病经历以及疾病给自己造成的不可逆的消极影响的充分哀伤过后才会有力量慢慢走向接纳,而陪伴孩子充分哀伤的过程对于咨询师自身的情绪涵容能力是个极大的考验。
2.青春期孩子的很多躯体化表现或许都是具有功能性的,在个案处于支持系统匮乏和自身情绪处理方式无效的情况下躯体化的很多表现似乎都在帮助充分表达自己。神经性耳聋可以帮助自己拒绝那些不想听到的,只去听自己想听的;失眠似乎在表达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希望保持更多的清醒时间,感受自己还活着,抗拒接近死亡;皮炎和胃痛这种慢性疼痛似乎也在让自己保持疼痛的感觉,不断感受自己还活着。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变态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日昇.箱庭疗法的心理临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通讯地址: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深圳大学附属坂田学校

邮编:518129

联系电话:15811804940

邮箱:864332105@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