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用生命唤醒生命 一例运用园艺心理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个案辅导

                                                                 用生命唤醒生命

                                                                                          一例运用园艺心理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个案辅导

 

                                                       雷智慧(北京市东城区景泰小学,北京100050)

【摘要】小坤因为一篇全盘否定自我的作文被班主任推荐来进行咨询。进一步接触发现他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在建立良好互信关系的基础上,心理老师借助园艺心理的五感认知帮助来访者形成对自己全面、客观的认识;运用面质技术纠正来访者的认知偏差,引导他发现自己身上的积极资源,愿意接纳并积极发扬自身的优势。最后对家庭教育给予相关指导,促进来访者心理状态的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自卑;自我认知;园艺心理;五感;认知偏差

 

  • 案例基本情况
  •         小坤(化名),男,12岁,六年级学生。身体健康,体型瘦小,无既往病史。

            班主任反映:小坤在六年级以前是一个成绩中等偏上的孩子,自从上六年级开始,课堂听讲状态不佳,不爱发言,也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遇到问题和困难比较退缩,偶尔不完成作业。课下与同学的关系一般。开学后不久的一节作文课,他在“这就是我”的作文中写了五年级期末评三好学生自己只得了3票落选的事情,随后联想到暑假期间自己学习的懒散状态,语言间引出他对自己的很多消极评价,并总结自己“一无是处”。班主任认为孩子的心理状态急需调整,请求心理老师的介入。

            咨询师观察:小坤在近期的心理课上表现出心不在焉,对心理活动没有兴趣,基本不主动参与,只被动跟进。平时回答问题比较犹豫,害怕出错,不敢表现自己。在课上对心理老师尊敬有礼,但还保有距离。走进咨询室时略带抗拒,靠墙站立,不愿意靠近咨询师,也不愿意坐下。情绪紧张,身体局促,与咨询师对话时目光偶有躲闪。

            家庭情况介绍:家庭管教严格,妈妈是大学教师,对孩子要求较高,常常敦促提醒孩子,每天会陪伴孩子完成作业。妈妈与班主任时刻保持着联系,了解孩子的情况,并且积极帮助孩子争取一切上台表现的机会,过程中班主任发现母亲对孩子的欣赏过少,挑剔较多。爸爸较忙,很少管孩子。

  • 评估分析
  •         通过多方面了解和观察,以及与孩子的进一步接触,发现该生本身个性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也不爱展现自己,母亲过于强势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孩子比较敏感、退缩、易紧张。评选失败作为一次应激性事件,让小坤开始从之前仅仅是自我怀疑变成自暴自弃。因此小坤主要的问题在于自我认识消极,自卑。

  • 辅导目标制定
  •         近期目标:与小坤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引导他正确认识评选事件,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

            长远目标:能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增强人际互动的信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 辅导过程
  • 第一阶段:建立关系(第一次咨询)

            第一次,小坤是由班主任带着进入咨询室的,比提前预计的时间迟到了五分钟,班主任示意我他不想来。待班主任走后,他一直靠墙角站着不敢靠近我,但是会礼貌的回答我的问题,目光偶尔有躲闪。于是我带他走进校园的一角,让他找到一个自己觉得比较特别的植物,告诉我对它的认识。最开始他只能用电报语告诉我它是草,有点儿扎手,在五感的帮助下他慢慢地发现它的脉络清晰,枝桠软而嫩,闻着有点儿刺鼻,随着他说的越来越多,他的身体也跟着开始放松,思维也渐渐打开,我们从被他忽视的叶片颜色的特点转向他自身,“面对自己,你是否也有一些一直觉得很一般不值得被提起,但其实很重要的特点呢?”我把它作为一项咨询后的作业布置给小坤,并询问是否愿意继续咨询,他欣然同意。看着他眼中略过的得不易察觉的期待,我想,五感认知为他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我的窗,也开启了我们共同陪伴的路。

    第二阶段:咨询阶段(第二至四次咨询)

    第二次辅导:

            1、借用五感,外化自我认知;

            我们从小坤的第一次咨询作业“我有哪些被忽略的特点”谈起,他只写了“写字好看”“对人礼貌”两点。我问他在写的过程中有什么困难,他提起自己有很多缺点,比如“个子矮”“眼睛近视”“不会交朋友”“不爱学习”“吃东西慢”等,想到自己的时候就只能想到这些。于是我带领他再次打开五感,挑选一颗瓜子来认识它。在观察之前,我让他先用一些词形容手中的瓜子,随后我们观察了带着壳的瓜子,然后再剥开重新用五感认识它。小坤慢慢能熟练地运用自己的感官快速找到事物的特点。我带领他从以下这几个问题慢慢深入,从对瓜子的观察迁移到对自己的认识:

    (1)没观察时说出的特点有几个?观察过程中呢?

    (2)剥开壳之前和之后,你对瓜子的认识有什么变化吗?

    (3)这个瓜子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4)对自己的认识,你想到了哪些新的方面吗?

    2、事实澄清,修正自我意识中的偏差观念

            小坤通过瓜子的类比和具体化,明确对自我的认识也可以分为内在我和外在我、社会我,并且认识到决定一个人的更多的是内在。通过这种澄清,小坤意识到自己以前太在乎自己“个子是全班最矮的”“眼睛近视”这些外在的特点,而对自我的内在认识较少。于是我邀请小坤完成了下列“自我认知表”。

    小坤的自我认知表

     外在我(外貌体型)内在我(能力、兴趣、情绪)社会我(与人的关系)
    优点体型匀称

    写字好看

    爱学语文,会讲故事

    头脑反应快,认识问题深刻,做事谨慎

    对人礼貌,孝顺父母

    珍惜朋友、宽容

    不足个子最矮、近视

    学习差、懒、没特长

    数学欠缺学习方法、不爱运动

    不独立、不会交朋友

     

            在填写的过程中,我引导他回忆自己觉得比较开心或自豪的事情或时光,他慢慢发现“不爱学习”这个描述不准确,因为自己爱看书,作为也总是被当作范文,只是数学相对差一点,通过这种澄清,我们把“不爱学习”改成了“爱学语文,数学欠缺学习方法”。此外,他还增加了“孝顺父母”、“宽容”等优点。

            咨询即将结束时,我们回顾他的自我认知表时,他提出“有些优点是他自以为的,别人并不这么看”。这种疑问符合“自卑”的孩子的心理:这些优点在别人看来不值一提。于是我决定采用面质的技术,给他布置了第二次咨询作业:分别让自己的一位老师、同学、朋友、家人写一写他们眼中的小坤是个怎样的人。

    第三次咨询:

            1、分享作业,多渠道深化自我认知

            小坤带着第二次作业提前来到了咨询室,脸上带着不好意思的微笑。我询问他看到大家的描述内心的感受,他表示很惊讶,这种惊讶背后隐含着“不确定”。我带领他运用“他这样评价你可能因为什么事情”的提问技术,对每一项积极评价进行具体化和澄清,一旦他找到事实依据,便将该项填写在自我认知表中。这个阶段,小坤增加了“头脑反应快”“认识问题深刻”“珍惜朋友”“有爱心”“乐于助人”“做事谨慎”这些优点。我带他重新审视自己的“自我认知表”,他发现自己眼中看到的更多的是自己的不足,而忽略了很多自身的优势。现在看起来,自己还是有很多值得欣赏的地方的。他表示自己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

            2、重审评选过程,纠正不合理认知

            小坤这段时间的消沉来源于他五年级期末的“评选落选”,他认为是自己太差劲,所以才没有评选上。对于他这种非黑即白的不合理信念,我首先带他回顾了第一次咨询在校园中找特别植物的过程,反问他是不是其他的植物都不特别。随后带他重新回顾了评选的过程,运用焦点解决,带他剖析得到的三票可能是因为什么,让他看到自己身上被别人欣赏的部分,纠正了他“没选上”等于“自己很差劲”的不合理信念。通过对“朋友少就是不会和人交往”这个信念进行辨析,他发现自己“有能说真心话的朋友”,只是“不善于与人交往”,这是自己的特点,但并不是缺点。而针对“个子矮”则引导他思考“五感认知瓜子”的过程,发现内在才是决定一个人显著优势的关键。最后,我再用“三好”作为目标,引导他看到,只要自己提升数学成绩,就能够增加自己的评选实力,让大家更加认可自己。

    第四次咨询:

            考虑到小坤的性格与母亲严厉的教养方式有较大关系,在征得小坤的同意后,我邀请小坤的妈妈加入我们的辅导行列。小坤妈妈一直对孩子当下的情绪困境束手无策,听到心理老师的邀请后便欣然同意,表示愿意积极配合。

            这次咨询我单独约见了小坤妈妈,通过与母亲回顾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进步和近期表现,带领她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给予小坤的关怀太过度,这种包办代替让小坤产生了“没有妈妈的帮助我就做不好”的想法,表现在学习和生活中就是遇事退缩。进一步引导母亲对小坤建立合理期待,在教育过程中放下焦虑,适当减少对孩子学习的介入,给小坤自我成长的空间。在小坤寻求帮助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即可。

    第三阶段:结束阶段(第五次咨询)

            小坤带着自己写的“真没想到认识自己这么重要”这篇作文走进咨询室,他从以前的“消沉”“自暴自弃”到现在“开心”“从容”,愿意开始从小事上欣赏自己,也能接受自己某些地方做的不够好。这中间,只因为搭建了一架“自我认知的桥”。他的这种“恍然大悟”让我相信,在后面的成长路上,尽管还会有挫折、困顿,但他会带着更加客观的心态去面对。

  • 咨询效果评估
  •         小坤的反馈:面对学习又重新有了信心,不再觉得自己是最差的那个,敢于和同学一起玩闹了,现在心情舒畅多了。

            班主任的评价:课堂上看到小坤又能认真听讲了,发言的次数也变得更多了。下课会和同学交谈,比之前阳光多了。

            妈妈的评价:适当放手后,发现小坤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得挺好,根本不需要自己去监督和敦促。尽管偶尔会有不足,但是妈妈不提醒,小坤反而自己会发现并纠正。她感觉现在和孩子的关系不那么紧张了。

  • 辅导反思
  •         “评选落选”激发了一个处于探索“自我同一性”的青春期男孩儿内心深处的自我否定,引发了一系列懈怠行为。这个过程中我借助园艺心理中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结,打破孩子内心对自己的固有偏见,开始尝试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引导孩子发现自己身上的积极资源,打开“自我欣赏和接纳”的大门,在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辨析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积极的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苏﹒斯图尔特-史密斯. 花花草草救了我[M]. 上海:文汇出版社, 2022.

    [2]陈晓庆, 吴建平. 园艺疗法的研究现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0(03):41-45

    [3] 俞国良,赵军燕. 自我意识情绪:聚焦于自我的道德情绪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25(02): 118-122

     

     

    获奖情况:

    2019年11月,《按下愤怒的暂停键》课例被评为北京市心理健康“市级示范课”,并做展示交流。

    2019年11月,《目标指引我前进》获北京市心理教师基本功展示“说课一等奖“

    2019年11月,获北京市心理教师基本功展示全能“金铎特等奖”。

    2020年1月,参与的《文明细节人人用》校本德育课程荣获全国一等奖。

    2020年11月,《用生命影响生命》论文获北京市心理健康优秀成果案例特等奖,并做市级展示交流。

    2021年3月,《运用养成教育校本微课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被评为北京市中小学德育课题 “优秀研究成果”

    2021年7月,论文《学生有心理问题时,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被《未来教育家》杂志社收录并发表。

    2022年3月 参与《家庭教育二十问——北京市中小学家长指导手册》的编写,主笔《学会规划,让岁月为成长留痕》一章

    2022年11月 《用游戏叩开封闭的心门》获北京市十二届心育优秀成果评选案例

    2023年3月 《打开快乐成长门》获东城区“东兴杯”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二等奖

    2023年5月 参编中国言实出版社《60招解决家庭教育难题》中的两个章节。

     

     

    课题情况:

    2019年参与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提升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撰写《论文构建"3N"教师培养体系,系统化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获北京市2021-2022学年度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论文一等奖;

    2021年北京市德育课题“运用养成教育校本微课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撰写论文并获得北京市中小学德育课题“优秀成果奖”;

    2023年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北京市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三级队伍建设实践研究”(2023年),2篇文章带接收。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