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是“仓鼠”还是“兔子”? ——认知行为疗法在高中生人际关系辅导中的应用

                     是“仓鼠”还是“兔子”?
——认知行为疗法在高中生人际关系辅导中的应用
亢健,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江苏省常州市,213000
   摘要:进入高中后,很多性格内向、不善于人交流的学生无法缓解学习压力与人际焦虑,逐渐被无能感包围,产生自己不值得被他人喜欢等消极情绪。咨询师利用认知行为疗法,建立个案概念化,通过引导式提问帮助学生识别并修正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掘积极资源。让学生正确认识、接纳自己,改善与朋友的相处方式,增强沟通,积极交流,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与人际交往观念。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高中生;人际关系
   一、引言
   认知行为疗法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阿伦.贝克(Aaron T.Beck)提出,他设计了一套结构化的、短程的、着眼于当下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用以解决来访者当前最需要处理的问题,并矫正功能性不良的行为和想法。
   认知行为疗法的各种治疗形式都基于贝克于1964年建立的认知模型:每一种特定的心理障碍都有其特有的信念、认知及行为策略。治疗也是基于对每个患者特殊信念和行为模式的理解之上,进行个案概念化,分离出来访者的核心信念、中间信念及自动思维等,咨询师寻找各种方法和机会修正来访者的想法和不良信念,从而引起认知改变,并逐渐为来访者带来情绪和行为上的持久变化。
   认知行为疗法现已被应用到不同教育和收入水平的人群中,同时也应用于多元化文化及各种年龄阶段的群体中。现其于国内也在基础医疗机构和专业咨询机构、学校、职业课程等其他环境中被使用,多用于团体治疗、家庭咨询、学业及人际咨询等形式中。本案例中的来访者是高中生,具有基本的认知、思维、表达能力,可以通过引导式提问修正其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良认知,强调积极支持,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与人际交往观念。

   二、个案概况
   小A(化名),高中二年级男生,16岁,高二期中考试前一周前来咨询。由于考试临近,学业压力增加,却无法与要好的朋友与家长倾诉,感到自己是他人的负担,担心自己会浪费朋友的复习时间,朋友建议他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小A身材消瘦,性格内向,衣着干净整齐。在最初与咨询师交流时经常表现出低头沉默,语言表达中显示出犹豫不决的紧张感。在左手臂的衣物遮掩下有几条小刀划痕(已结痂)。
   小A自述:进入高中后,与初中优异的成绩相比,学业有较大滑落,感觉自己令父母失望,已经不是曾经让父母骄傲的孩子。幸运的是,在高一时期有几位要好的朋友互相帮助、交流沟通,良好的人际支持可以缓解一部分消极情绪。
   然而高二分班后,自己与朋友们分离,也不想经常在课间打扰他们,向他们传递消极的负面情绪。因此压力无处排解,深夜独自一人相处时经常发生失眠、头痛等情况,有几次在极度混乱和痛苦的时刻会用小刀划伤自己,缓解情绪。学校建议修养一周,去专业的医院进行评估与治疗,情况平稳后遂正常来校学习。
   朋友转述:小A在高一时期虽然性格内向,较为慢热,但是会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乐于帮助他人,因此几人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升入高二后,小A愈发内向,虽然时常会通过给朋友们赠送一些自制的手工礼物表达友谊,但是语言间的交流沟通明显减少。晚自习下课时还会偶尔独自一人在楼梯间默默哭泣,朋友看到后建议他前来咨询。
   医院诊断:小A目前为中度抑郁及中度焦虑,建议服药并辅以心理咨询,经监护人同意后开展本次心理咨询。
   来访者求助意识较强,自知力完整,但表达并不十分清晰、流畅,在交流沟通前需要思考很久并犹豫措辞,不能十分顺畅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主要问题如下:小A进入高中后,学业成绩落差较大,对自己的现状接纳程度较低,平时拒绝与父母沟通,刻意疏远朋友。最近两个月内出现过两次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自述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人,也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
   三、辅导目标
   根据来访者的情况,在和来访者有效沟通后,确定了以下咨询目标:
   短期目标:学会正确认识、接纳自己,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消退自伤性行为,消除无能感,改善与朋友的相处方式,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与人际交往观念。
   长期目标:直面学业压力和环境的变化,学会在压力中提升学习效率,提高自我效能感,正确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逐渐学会交流沟通与人际交往的意义及方法。
   以下为主要咨询辅导过程。
   四、辅导过程
   阶段一: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聚焦于当下的问题
   小A进入咨询室时十分紧张,很长一段时间内低头沉默。在咨询师倒杯热水,并对其表示无条件的接纳、倾听、理解和共情后,小A逐渐放松下来,并开始讲述前来咨询的原因。
   小A描述自己近期倍感压力,一人独处时经常伴随混乱、痛苦的情绪感受,提到自己也不敢与朋友交流,担心朋友对自己说的都是“安慰”性质的话语,并不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小A曾经在深夜长期失眠、情绪混乱时尝试用小刀划伤自己,以达到宣泄情绪、缓解痛苦的目的。但明确表达自己从来没有自杀的意向和计划,只是想通过肉体上的疼痛缓解精神上的痛苦感受,也承诺愿意尝试其他更加安全的方式舒缓情绪。
    小A表示此次前来咨询的主要原因是,他最好的朋友强烈建议他来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小A非常在意自己伙伴的感受,也想要知道怎样做可以更好地保持与朋友的友谊。他自述时常感到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也很疑惑自己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下滑,为何还会有朋友愿意喜欢、接纳、陪伴自己。在小A与朋友相处时,面对朋友们的关心自己有时无法回馈,感到压力很大,这样矛盾、混乱的情绪会让自己想要逃避与朋友的交流。因此,小A十分想改善一下现在的情况,不想再逃避下去,但是直面问题让他感到很有压力,感觉自己是个很糟糕的朋友。
    阶段二:在咨询过程中,利用认知行为疗法构建并修正个案概念化,强调积极支持
    通过对来访者的个案概念化不断进行修正和补充,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寻找机会帮助来访者识别并去除功能不良的信念,同时可以建立发展出更积极、更具有功能性的新信念。在来访者提供的背景信息中,咨询师挖掘出一些来访者积极的改变,帮助其感觉更好及行动更具有适应性,尽早辅助其修正中间信念。一旦开始这样做,来访者会倾向于更具有积极性、建设性的角度分析目前的情境及问题。因此,认知行为疗法的咨询过程强调在整个过程中,帮助来访者不断识别并修正不良信念及自动思维。通过多种方式评估并修正相应的中间信念及更表层的认知后,会使来访者的情绪感受更加积极,也可以使来访者对事件的理解和预期结果发生改变,促进核心信念的修正。
   在本案例中基于认知行为疗法对小A进行个案概念化分析:
   小A的核心信念是:“我是无能的,不值得被爱的。”
   小A的中间信念中的态度是:学业成绩大幅度下滑是可怕的,我的消极情绪会成为他人的负担。
   小A的中间信念中的规则是:如果我性格内向、成绩下落,就无法被他人真正认可,得到他人的喜爱。
   小A的中间信念中的假设是:如果我去找朋友倾诉,会传递消极情绪,浪费他人时间,给朋友带来负面的影响。而如果我避免做这件事时,就不会影响他人。
   小A的自动思维是:“这太难了,我学不会,也不值得被他人喜欢,我会变成别人的负担。”
   小A的情感反应是:持续性情绪低落、伴随痛苦、混乱等消极心理状态。
   小A的生理反应是:失眠、头痛、身体疲劳感加重等。
   小A的行为反应是:减少与朋友、家人间的沟通交流。
   因此,本案例中咨询师需要积极寻找可以改变小A的中间信念的资源和支持,帮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是可以被自我接纳及他人喜爱的,修正消极的中间信念。
   在咨询中期,基于与来访者建立的信任关系及合作式交流,小A情绪稳定后,开始主动讲述自己与朋友们在高一时期相识、相交的过程。并提到在暑假期间,最好的朋友送给他一只名为“糖糖”的宠物蜘蛛和一只名为“小圆”的美西螈。小A非常开心,现在细致周全地照顾他们,并自己制作了手工礼物作为回礼。在说起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时,小A一改之前交流时的犹豫和吞吐,逻辑清晰,表达顺畅,讲述了许多与爬行动物和昆虫相关的喂养技巧及知识。在咨询师问起:为什么小A更喜欢昆虫等小众宠物时,小A表示自己也不太知道原因,但是在小学时就不像大多数人一样喜欢猫、狗等常见的宠物,而是对爬行类动物及昆虫等更感兴趣。
   咨询师通过宠物的话题,引导小A积极交流,了解来访者的基本认知策略,强调宠物带给其的积极情绪价值,并在下一阶段借助引导式提问,帮助小A逐渐改变消极的自动思维及中间信念。
   阶段三:通过引导式提问改变来访者认知策略,帮助来访者识别并修正不良认知。
   在咨询的第三阶段,咨询师鼓励来访者分享自己选择并喜欢小众宠物的理由,借助宠物喜好与朋友交往间的相似性,不断通过引导式提问,帮助来访者识别不良认知。后续鼓励来访者与朋友们积极交流,在交流中互相沟通双方的想法,改善消极情绪,学会正确认识、接纳自己,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改善与朋友的相处方式,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与人际交往观念。

   咨询师:你会因为糖糖和小圆不像小猫或小狗一样活泼可爱而不喜欢他们么?
   小A:不会的(非常肯定),我会一直喜欢它们,并带他们一起去读大学。
   咨询师:可是它们看起来并不像大多数宠物一样,可以和你接触、交流,比较好动粘人。
   小A:是的,我并不需要和它们交流,只需要看着它们自己悠闲地活着,我就很开心。
   咨询师:那你觉得小圆和糖糖会困惑不解你为什么喜欢它们么?
   小A:不知道,但我希望它们不会,因为它们仅仅存在就会给我很大的力量。
   咨询师:那你有想过你的存在本身对于朋友们而言也是同等重要的吗?可能有时候并不是因为成绩、性格等原因,而是你自己本身就是朋友们喜欢你的原因呢?
   小A:我不知道(犹豫),我不确定我总是消极、混乱的情绪是不是值得朋友们喜欢。
   咨询师:有时候我们选择与朋友的交往,就像大家喜欢不同类型的小动物一样。各种类型的小动物都有它本身独特的魅力和可爱之处,有人喜欢活泼开朗、健气粘人的小狗;又会有人喜欢高冷疏离、有距离感的小猫;更会有人喜欢有独特魅力的爬行或者冷血动物。我们选择朋友,与他人相处也是类似的情况,大家会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型、拥有不同性格的朋友相处,并没有统一衡量的标准和模板,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受到同伴的喜爱,并与他人交往。这样的观点你觉得是对的吗?
   小A:也许是这样,到那时我不确定我真的会让朋友们开心。
   咨询师:那你有和朋友们认真地交流过么?
   小A:没有,我之前没有和他们谈论这个。
   咨询师:那你愿意和朋友们沟通一次么,听一听他们的观点。
   小A:可以的,我可以试一次。
  咨询师:这是很勇敢的尝试,在交流后你愿意和我继续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吗?
   小A:嗯嗯,好的,聊完之后我会来找您。
   一周后,小A再次来到咨询室,此次他的情绪明显好转,表达流畅,反馈积极。
   咨询师:这周过的怎么样?和朋友们的交流顺利么?
   小A:非常顺利,其实超出了我的想象。朋友们讲了许多我之前没有留意过的事情,我从来没有想过原来我再大家眼中的形象是这样的。
   咨询师:你在朋友眼中是什么样子呢?和自己的感受差别很大么?
   小A:是的,因为我近期学习不好,又不爱与朋友讲话,我以为我在大家眼中像一个孤僻的仓鼠。但是朋友们说我虽然比较话少,但是会和大家一起活动,当他们有需要的时候我也会默默帮忙,在他们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想要和我倾诉,说我就像一只内向的兔子,随时可以跳出来帮助大家。
   咨询师:那现在你觉得你是“仓鼠”还是“兔子”呢?
   小A:我现在觉得仓鼠和兔子都是我,因为我本身就是比较内向,以前我会感觉这样的我并不会真正被大家喜欢接受,大家表面对我的友好都是安慰的话,我也会假装开心地与大家相处。但是现在,我发现不论我是仓鼠或是兔子,大家都可以接受安静、话少、并不活泼的我,并喜欢和这样性格的我继续交往。我也会带给大家一些帮助,这是我之前没有想过的。
   咨询师:那你现在可以接受这样性格的自己么?
   小A:我想应该是可以的吧,我感觉我已经好多了,也想继续和朋友们继续相处。他们都喜欢这样的我,我会感到幸福,自己也会更喜欢自己。
   接着,小A提到对未来生活的更多憧憬,例如学习上,他想要积极找老师答疑,不想再因为害羞或者愧疚不去询问老师;在生活上,他也计划周末和朋友们一起打球、看电影等,并在接下来学校组织的话剧节等活动中和朋友们一起合作,共同完成班级的话剧作品。

   五、效果与反思
    在小A身上,我看到了很多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但是渴望和他人相处、希望与朋友建立友谊的学生缩影。在这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心中,不论是家庭教育或者学校环境都可能在无形之中提醒他们:自己内向、安静的性格不易和人相处,相对于性格外向、活泼善谈的人群,他们更加不容易得到他人的喜欢和友谊。久而久之就可能在孩子们心中逐渐形成坚固的固定思维:他们是不值得被他人喜欢的,这些无能感会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累积生活中的负面情绪。有的孩子可能会不断压抑自己、忍受痛苦,无法与他人分享,直到在某个节点因为各种诱因爆发出来。而有的孩子则会默默忍受,逐渐将痛苦和消息的情绪变成一种弥散的不安和焦虑,持续影响生活和学习状态。
    在利用认知行为疗法对这些相似的来访者进行心理辅导过程中,心理教师根据评估会谈收集信息的结果,对来访者进行个案概念化分析,并在咨询过程中不断修正来访者的中间信念和自动思维,关注来访者自我感受,通过引导式提问逐渐帮助来访者识别自己的不良信念。最后通过对现实情境的分析和交流,引导来访者改变“我是不优秀的”、“我不值得被他人喜欢”等消极的核心信念,放大来访者自身的积极资源,也帮助来访者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通过鼓励来访者与朋友们积极交流,建立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逐渐学会交流沟通与人际交往的意义及方法。

参考文献:
【1】郭召良. 认知行为疗法入门【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关心教育视角下高中生学习情感投入研究》(编号:C-c/2021/02/119)成果。

作者简介:亢健,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江苏常州,13581611305,kang123jian@126.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