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从“爸爸别走”到“爸爸再见” —— 一年级分离焦虑症个案辅导

       一、个案概况

       祎祎,女,6岁,一年级新生,是家中的二宝,家里还有一个在同学校上四年级的哥哥。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没有任何重大疾病。每天都是爸爸开汽车送祎祎和哥哥上学。刚入学祎祎就出现了在校门口哭闹,不肯进学校的情况。据祎祎自述,她一到学校门口就特别不想和爸爸分开。她会拼命地哭,哭得要多大声有多大声,试图以哭泣挽留爸爸,让爸爸一直陪着自己。据祎祎爸爸口述,孩子一开始在校门口哭闹,作为家长还是有些心疼的。一心软送孩子到教室门口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孩子的要求越来越过分:从校门口哭闹到教室门口哭闹,始终不让走,最后演变成了陪读。更夸张的是,爸爸哪怕要上个厕所,祎祎都不让,生怕爸爸走掉。要么选择跟着爸爸去厕所门口守着,绝不让爸爸有单独的空间。据祎祎的班主任反馈,祎祎平时在学校很少与人沟通,大多数时候都是爸爸陪着。能够看得出爸爸在的时候,祎祎上课愿意听讲,能够参与课堂,脸上偶尔也会有笑容;爸爸不在时,祎祎无法独自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学习,一直哭闹,影响了其他同学正常听课,把她请到办公室也无济于事。

       二、问题分析
       根据祎祎的种种行为结合班主任及家长的反馈,我判断祎祎是典型的分离焦虑症。通过和孩子的交谈以及走访家庭,我认为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如下:
       1.生活环境突变,产生不安情绪
       据祎祎父母的反馈,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每次一换新的环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特别依赖家里人。祎祎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有趣的学习区域到整齐的教室;从相对自由的学习时间到一整天的学习时间;从玩中学、学中玩到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面对新的学校新的环境,祎祎出于本能地害怕、不安,产生焦虑。哭闹,想让父母陪着,不肯去学校就是她焦虑的表现。
        2.家庭宠溺过甚,养成依赖性格
        因父母平时工作忙碌,祎祎的衣食起居大都由爷爷奶奶照顾。由于隔辈亲,加上老人的教育观念陈旧,爷爷奶奶从小惯着祎祎,使她失去了独立的机会。而爸爸妈妈平时工作太忙,出于“内疚”和“补偿”心理,一到周末,就想尽办法弥补平日里的关心,对祎祎有求必应,因而祎祎对父母也有很强的依赖性。
        3.同伴交往欠缺,造成任性毛病
       上述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导致祎祎在处理问题时表现出“任性”的毛病。生活中稍有不如她意便以哭闹寻求关注。家庭中都围着祎祎转的节奏,让她在同伴交往方面欠缺了一些。刚进入小学的祎祎不能主动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使得她特别孤单,加上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心无法适应的祎祎只能用自己特有的“哭闹”来求助,宣泄自己内心的不安,引起家人的关注和怜爱,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辅导目标
       近期目标:通过绘画、沙盘等方式,打开来访者内心,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运用系统脱敏疗法,使来访者减少哭闹时间和频次,适应新环境。
       长期目标:通过绘本阅读、行为矫治等方式,使来访者建立与父母正确的依恋关系,获得安全感,树立规则意识,学习独立,融入新集体,参加正常的教学活动,感受学校生活的美好。
       四、辅导过程
     (一)把准“方向盘”:建立温暖的咨询关系
       1.创设温馨环境,打造信任基础
       在接触了几次后,我发现祎祎性格还是比较内向的。在没有爸爸的情况下,她几乎很少开口。偶尔的话语只是对我问题的简单回答。为了让祎祎更好地与我沟通,增加与我的信任感,我特地询问了祎祎爸爸家里有没有祎祎特别喜爱或者依赖的物件。祎祎爸爸给我找来了祎祎房间里的一个抱枕。我还请爸爸拿来祎祎家的全家福放在咨询室。此后,每当祎祎来到咨询室,我都会拿出这两样属于她的物件:将抱枕放在沙发上;将家庭合照放置在沙发跟前的茶几上。祎祎一见到这两样东西,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但嘴角却露出了一丝上扬的微笑。我观察到她很自然地坐在了沙发上并抱起熟悉的抱枕。之后,我跟祎祎聊天,她也没那么拘谨,给我的回应明显比之前多了,偶尔还会抱着抱枕侧着脑袋思考,就像在自己的房间一样。
       2.通过沙盘游戏,了解孩子内心
       第一次进辅导室是偶然的。那天中午我正准备吃饭,路上经过祎祎的班级,只听到“爸爸别走!”哭声撕心裂肺。我闻声走近,见到了在校门口让我印象深刻的祎祎。祎祎爸爸一再跟祎祎说自己只是出去办个事情,而且爷爷马上就到学校陪她。可是祎祎死活就是不肯,嘴里一直强调:“我只要爸爸!”经不住祎祎的死缠烂打,爸爸最终带着一股怨气妥协了:“我不走了!什么事情都不办了,你满意了吧!”面对这一幕,作为心理老师的我立刻进入了角色。带着父女俩来到咨询室,我选择先让孩子和家长跟我一起进来。我问祎祎发生了什么事。可是孩子明显是有些拘谨,不知是被爸爸刚才的话吓到了还是对我很陌生不愿意开口。咨询一下子进入了僵局。此刻,我想到了沙盘。于是我邀请祎祎来到沙盘前,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件放入沙盘中,而我则在一旁静静地陪伴和观察。看得出来,祎祎很喜欢这个地方,因为没有她害怕的学习环境,而且爸爸也陪在身边,令她十分放松。第二次带祎祎进咨询室的时候,我对她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爸爸坐在外面等她,祎祎独自跟我进入沙盘室。祎祎思考了一会儿,有些不舍得但还是愿意独自跟我一起。经过两次沙盘,初步取得了孩子的信任。从孩子沙盘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都是比较美好的事物元素,如:色彩鲜艳的花朵,性格温顺的小动物,亲子出游的场景等,这都反映出孩子的内心世界是美好的。
       3.巧借四格漫画,缓解内心恐惧
       祎祎还没有融入集体生活,需要我们引导她看到学校生活的美好。因此第三次,我带她进入咨询室,决定用绘画艺术治疗法帮助她感受同学、老师的爱。在治疗室柔和的背景音乐下,我通过专业指导语引导祎祎积极开展绘画创作:开学这么多天,我们来画一画学校里的人事物吧!你最喜欢学校的哪个地方?请你画在第一个格子里;你比较喜欢哪个老师,请把她画在第二个格子里;在第三个格子里画一画你的好朋友;请在最后一个格子里画一画你和好朋友最喜欢玩的游戏。在祎祎绘画创作时,我只是静静地看着她,不干预她的创作意图,并不时地协助她将色彩或线条按她的意愿组合成有意义的画面。然后让她依次讲述自己的作品及创作意图。通过引导,祎祎能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融入绘画作品中,并从中发现到学校的老师、同学对她的友好,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乐趣,从而缓解了她内心对学校的恐惧。
       (二)用好“加速器”: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
       1.注重语言艺术,开展有效沟通
       初次见到祎祎时,祎祎在校门口死活不肯进校。而爸爸也在校门口几乎快崩溃的样子。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爸爸冲着祎祎大声喊叫:“祎祎,你这样我不用工作了吗?我可能陪你一辈子的。”“我必须要走了,你放手。”“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这么不懂事!”可是爸爸并不知道他越是用这种方式跟孩子沟通,孩子越是听不进去。这种负面的沟通,效果只会适得其反。于是我给祎祎父母推荐了《父母的话术》一书,帮助祎祎父母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从而改善亲子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祎祎父母在和祎祎进行沟通时都以正能量的鼓励性话语激励祎祎,祎祎也明显比之前听得进去多了。此外,我还给祎祎家里创设了一种新的沟通模式“心旅日记”,这是一种通过写心情日记的方式将祎祎到学校之后的心情以简单的图画或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家长了解祎祎在学校的情绪。此外,将每一日的心情记录成“心旅日记”,还可以帮助家长和孩子更好地看到祎祎这一路的心理成长历程。
       2.开启亲子阅读,促进质量陪伴
       祎祎父母之前对孩子的陪伴是不合理的。平时忙于工作,一到周末就抱有愧疚心理对孩子有求必应,这样的陪伴看起来满足了孩子的一切,其实只是物质层面的付出,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询问孩子真正的需求。在一次咨询中,我用绘本《小阿力的大学校》引导祎祎勇敢地上学。我发现祎祎很喜欢看绘本,故事讲完了她还沉浸在故事之中。而且一直不愿意开口说话的她能够在看完绘本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欣喜的发现让我豁然开朗。事后我联系了祎祎的父母,告诉他们孩子很喜欢绘本故事,并指导他们每天晚上和祎祎一起进行亲子阅读。一来可以用绘本故事正确引导孩子跨过上学的坎儿,鼓励孩子学会勇敢和独立。二来借助绘本,爸爸妈妈也可以和祎祎进行深度沟通与交流,了解祎祎在学校的日常,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这样的陪伴比周末带孩子出去玩,买零食,吃大餐来得更有意义。
       3.运用系统脱敏,减少陪读频率
       针对祎祎需要爸爸陪伴的问题,我和她爸爸商量决定用系统脱敏法有阶梯性地帮助祎祎战胜内心障碍。第一次,先让爸爸离开5分钟,由我陪着,5分钟后爸爸准时回来。一开始祎祎有些抗拒,我和爸爸不断鼓励她,并允诺祎祎。5分钟后,看到爸爸回来的祎祎顿时笑了。有了这样的信任,后来我们由5分钟,到半小时,再到半天,最后变成放学第一个来接她;由教室最后一排的陪伴到教室外的走廊陪伴;再到办公室的等待陪伴,最后变成放学时间校门口的等待。当然,在慢慢脱离爸爸的这个状态中,祎祎会出现一些反复。但是我们有足够的耐心陪伴她,我也时不时鼓励她,并且每一次祎祎一个人做到的时候我都会奖励她笑脸贴纸,还和她约定好5个贴纸就可以换一本课外书。在这样的正强化下,祎祎最终能够自己独立在教室学习。
       (三)画好“同心圆”:构建融洽的人际关系
       1.加强师生互动,实现个别关注
       有一次,祎祎如约来到我的心理咨询室。看到她蓬头垢面的样子,我在诧异之余也不忘问她发生了什么事情。当得知她是体育课跑步时,头上的牛皮筋不见了,所以披头散发,我原本悬着的心才放下。紧接着,我拿出了自己备用的一根牛皮筋,温柔地给祎祎扎起了小辫。祎祎也是很配合由我扎。这件事之后,我发现祎祎对我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不再抗拒我的出现;不再排斥到心理辅导室跟我见面聊天。我每次经过祎祎班级也总会不由自主地去看望一下她,跟她简单聊几句。这样的关系形成后,祎祎也对我特别亲近。每次到辅导室找我或者在学校与我相遇就像看到自己妈妈一样,在我身边黏一黏撒撒娇。当然,我也不忘交代班主任多关注祎祎的生活,降低学习的难度和压力。祎祎在我们老师的关怀下,逐渐开朗起来:在学校里的哭声少了,多的是欢笑的声音;不再依赖爸爸,而是学会和小朋友们一起玩。
       2.安排伙伴帮扶,展现别样友情
       祎祎的分离焦虑一部分是来源于对家庭成员的过多依赖,另一部分则是自己的任性导致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些问题,不懂得如何与同学相处,找不到好朋友,因而也就没有找到学校生活的快乐之处。针对这一问题,我专门给祎祎安排了帮扶小伙伴。在座位安排上,我让班主任专门给祎祎安排了一位懂事的小男生和她成为同桌,从细节处避免了小女生之间的矛盾产生;并且该男生很会照顾人,当祎祎出现情绪低落的时候,小男生会主动关心祎祎,得不到回应时还会向老师反应。在就餐上,我们给祎祎安排了较为活泼的同学同桌用餐,目的也是让祎祎能够受些影响,展开笑颜,愉快就餐。针对祎祎上学困难的问题,我们特地打电话给祎祎爸妈,询问同小区有没有幼儿园时期比较要好的小伙伴,可以和祎祎一同上学,两个人可以一边聊天一边上学,畅所欲言,在愉快的旅途中不知不觉来到校门口,自然而然走进学校大门。在同伴的帮助下,祎祎在各方面都有所进步,能够较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3.运用行为疗法,提升孩子自信
       在辅导祎祎的过程中,除了在引导她脱离爸爸的陪伴中运用到了正强化法之外,在班级的日常生活中,我也请班主任关注到了这一点。在一次偶然的时机,我们发现祎祎很喜欢帮助老师。于是我让班主任给祎祎安排了小干部的职位,每天帮老师收发作业本。祎祎在履行职责的同时,也和组内的小朋友相处融洽。并且,每一次祎祎出色完成任务时,班主任老师都会在班级中实名表扬祎祎。祎祎每得到一次表扬,后面就表现得更加积极,对自己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学习上很快追上大家的步伐。在一次次正强化的表扬中,祎祎的自信心也提升了不少,再也不觉得自己是个爱哭鬼和只能由爸爸陪着的小孩了。
       五、效果效果与反思
       经过三个月的辅导,祎祎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已经回复正常水平。据我的观察以及班主任和祎祎父母的反馈,祎祎不愿意进学校和需要爸爸陪伴读书的情况已经完全消失。现在的祎祎能在校门口轻松地跟爸爸告别,并坦然地跟爸爸说“爸爸再见!”;能勇敢、微笑地走进校门;能自己独立坐在教室里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学习,不再需要爸爸的陪伴;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也能自己勇敢面对,并且结交了新的好朋友,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作为心理老师,对于这次的辅导也有一些感受和想法:
       1.坚持“儿童为本”,多管齐下促成长
       一年级面对学习方式的巨大转变,不能及时适应的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但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每个出现问题的孩子的背后都隐藏着特殊原因,对待每一个出现问题的孩子都要深入地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因人而异”地进行辅导。面对稚嫩的一年级新生,教师要耐心地去引导孩子,排除干扰,与家长达成共识,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亲密无间、相互助力的良好协作共育关系,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适应期,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共同努力。
       2.恰当运用沙盘游戏,打破僵局促信任
       沙盘游戏在心理咨询中是较为常见的,几乎每个学校都会配备沙盘和相应的沙具。很多老师可能会认为自己不够专业无法进行沙盘这样专业性极强的辅导。但事实却是在辅导过程中我们无需专业的判别去思考孩子的内心,沙盘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更多地是帮我们拉近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打破咨询的僵局。其次,低年龄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发展还不健全,表达能力相对欠缺,谈话方式并不能获取到很多有用的信息。而沙盘游戏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对孩子来说就像在玩游戏,降低防御心理,真正做到通过游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巧用绘画艺术治疗,创新方式促了解
       绘画艺术治疗也是咨询师常用的一种咨询方法。在本案例中,来访者是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无法很好地完成一幅完整的画,且花费的时间也会比较多。因而我对绘画方式进行了创新,以四格漫画的形式让其创作学校里的人事物。孩子一见到四格漫画形式充满了新鲜感,画作也十分真实,有效促进了我对孩子的了解。其次,在家庭治疗中,我也建议家长以“心旅日记”这样的图画式日记代替传统的文字日记,更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更愿意表达自己,情绪和心情也更直观真实。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