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我想有个完整的家 ——萨提亚模式应用于亲子关系的个案辅导

一、个案概况
       嘉嘉,8岁,小学二年级男生,独生子女,从小跟父母一起生活。父母都是公司职员,爸爸本科学历,妈妈大专学历,父母都比较宠他。他性格内向敏感,存在自卑倾向,脾气倔强,遇事喜欢钻牛角尖,容易情绪化,人际交往能力不佳,易于他人产生冲突。身着校服干净整洁,个子在班级较矮,身体较为瘦弱。
        二年级上学期,先在午托班跟同学产生冲突,进而在学校与同班同学、老师发生冲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曾抓伤老师、打同学、爬学校栏杆要逃跑,损坏班级劳动工具、舔拖把杆,甚至大冬天的脱光衣服在班级边哭边打砸桌椅。
       二、个案问题分析
       (一)个人原因
       嘉嘉性格内向、敏感、情绪化,缺乏人际交往与情绪管理能力,不知如何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每次让自己愤怒的事件发生,他会攻击自己——说自己要自杀或者要离家出走;攻击他人——抓伤老师、推搡同学的应对模式,并表示自己不会道歉,也不需要别人的道歉,更不需要朋友,导致他在班级人际关系紧张,被同学排斥,老师也难以介入处理他的问题。
       (二)家庭原因
      1.嘉嘉父母原生家庭有缺失:嘉嘉爸爸的父母分别在他3岁和12岁时去世,由养父抚养长大。嘉嘉妈妈从小跟着爸爸和后妈生活,家庭氛围并不温馨和谐。夫妻两人就孩子教育问题发生争执,在2022上半年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甚至谈及离婚。
      2.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比较溺爱孩子,甚至放任不管,导致嘉嘉规则意识薄弱。另外,嘉嘉妈妈经常会把孩子问题归结在自己身上,导致孩子责任感弱化,行事不可理喻。
       (三)来访者心理问题形成
       根据萨提亚理论,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而如何应对就要看到问题背后来访者的需求和渴望:嘉嘉害怕家庭关系破裂,渴望家庭关系回到从前的样子,但他本身又无能为力,加剧了原来情绪化的外化表现,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自己的问题激化后,父母会更加关注自己,出现夫妻关系短暂的和谐,所以嘉嘉陷入了反复的情绪失控、人际冲突越来越严重的恶性循环。
      三、辅导过程
      心理教师根据咨询的进度和萨提亚理论,把整个咨询过程分为六个部分,通过四个阶段进行实施: 
      第一阶段:深入交流沟通 厘清问题脉络
      心理教师分别与来访者及父母沟通,帮助来访者与父母了解家庭亲子冲突的现状并梳理诱因,同时让双方抒发情感、宣泄不良情绪。
      现状呈现——首先运用的是雕塑技术,该技术是家庭重塑的主要工具之一。第一次家庭雕塑:嘉嘉妈妈坐在椅子上,把孩子抱在身上,嘉嘉爸爸站着,一手放在孩子肩上,一手放在妻子的肩上。这看似温馨正常的家庭雕塑,透露出一丝的不和谐-——就是妈妈怀里的孩子并不开心。
      心理老师让爸爸代替妈妈的位置,妈妈从旁边以孩子的视角来察觉家庭关系:
       师:你觉得如果你是孩子,你现在最想干什么?
       妈妈:我觉这样子,挺好的,有妈妈温暖的怀抱。
       师:那想象一下现在你长得像爸爸一样大,坐在妈妈的腿上,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妈妈沉默了。
       师:孩子在妈妈眼中永远是孩子,这时请你客观的感受坐在妈妈怀里,你的感觉是?
       妈妈:比较约束,没有自由。
       师:你想怎么做调整?
       妈妈:想让孩子自己下来,我牵着他。(爸爸和孩子配合摆雕塑)
       师:现在这个样子呢?你感觉如何?
       妈妈:感觉轻松多了。
       通过家庭雕塑技术,使他们增强对自我的察觉能力,去觉察家庭其他成员和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与渴望。
       心理教师在与嘉嘉父母的互动中找到了他们对嘉嘉“溺爱”行为的根源所在。嘉嘉爸爸3岁和12岁时父母分别去世,和养父家庭一起生活,虽然养父对自己也不错,但是总觉得少了点“溺爱”,嘉嘉爸爸把这份自己曾经渴望的爱放到自己孩子身上。而嘉嘉妈妈从小跟着后妈和爸爸生活,原生家庭并不温馨和谐,所以构建出自己的性格特点,对嘉嘉的教育总有无力感,而且当他犯错误的时候,妈妈总会站出来承担,这是她小时候希望却无法得到满足的。嘉嘉就在这“溺爱”的海洋里长大,所以,他许多能力都没得到培养和锻炼,随着他进入小学,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出现诸多不适应,各种弊端开始逐渐凸显,他的问题也随之扩大。但这只是一个发展性的问题,夫妻关系紧张引发争吵,使嘉嘉感受到父母的爱即将消失,诱发他内心深层次的焦虑,从而加剧他的外化行为——人际冲突。
       第二阶段:引入家庭雕塑 重组对话模式
       运用萨提亚家庭疗法中的家庭雕塑方法,通过嘉嘉和父母的家庭雕塑,让他们重新审视家庭三人的内部成分,感受平日里所忽略的情感和沟通的细节,从而使嘉嘉与父母切实感受家庭成员目前所处的非表里一致的生存状态,为接下来的转换生存姿态做铺垫。
       引入外部因素——规则。来访者这一系列人际冲突的根源在于家庭教育规则塑造的缺失,现在就需要重新塑造规则。
       心理教师引入规则后爆发冲突的家庭雕塑——嘉嘉与同学起冲突。雕塑的初始状态是心理老师指导下摆的,爸爸摆出指责(指责型)——指责孩子不懂事和老婆溺爱孩子,妈妈护住嘉嘉(讨好型)——讨好丈夫和孩子,嘉嘉打岔(打岔型)——面对父亲的批评无所谓,面对母亲的爱护无感激。
        调整家庭雕塑:
        师:嘉嘉,你感受一下爸爸目前状态,他是怎么样的?
        嘉嘉:特别凶,他很少对我这样。
        师:你感觉如何?
        嘉嘉:我感觉难受,感觉他不爱我了。
        师:如果让你来调整一下爸爸的位置和动作,你希望是做什么样的调整?
        嘉嘉最终把爸爸调整为蹲下与他差不多高,靠近他自己,一手牵着他,两个人的目光有良好接触的。
        最终确定嘉嘉爸爸代表家庭的权威,规则的建立主要由他来负责,一开始他也无法适应“非人性化”的规则,因为跟自己的渴望产生冲突,然而他还是非常配合地执行规则,导致嘉嘉觉得爸爸不爱自己了。这时候嘉嘉妈妈就成了安慰剂和润滑剂,出来安抚嘉嘉情绪,在父子关系中起缓冲地带的作用,就这样新的家庭对话模式开始构建。
       混乱——引入外部因数必然引起混乱,在规则塑造过程中,出现比较严重冲突达到11次。有一次,班级红歌合唱排练,桌子往后拉,完成排练后同学桌椅归位。但嘉嘉不听班主任劝告,坐在位置上收拾东西,造成后面的同学无法搬动自己桌椅。几个同学想帮嘉嘉搬桌子。嘉嘉一拳把小辉打到在地。班主任要求他道歉,嘉嘉说小辉碰了他的底线,说完要跑出教室。班主任把嘉嘉拦住,并通知家长。班主任让数学老师来帮忙看嘉嘉,他去门口接嘉嘉爸爸。数学老师想引导嘉嘉,但嘉嘉不听劝告,要跑开,“说要去一个没人的地方,不要读书,也不要家长。”数学老师阻拦他,嘉嘉拿着水壶要砸数学老师,情绪失控,吵着要离开学校,推倒班级的桌椅。像这样发生冲突时有发生,但嘉嘉爸爸随叫随到,这也是混乱能够快速得到平息的原因之一。在不断地混乱、冲突、平息的过程,规则也逐渐的形成,家庭对话模式也在不断地重整建构。
       第三阶段:关系冲突整合 互动趋于平衡
      根据来访者与父母三人生存姿态的不同,心理教师分别给予不同的指导,在保持原有沟通姿势优点的同时,帮助其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 
       重构统整——嘉嘉妈妈是三人状态转变最大的,从一开始的无力干预来访者,到混乱时期充当父子之间缓冲地带,再到后期带嘉嘉去冲突同学家道歉,帮助孩子主动承担责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说:“深深感受到别人家的孩子很懂礼貌,自己家的孩子不懂尊重老师和家长”。她不再把问题归结在自己身上或者教育不当。
       嘉嘉爸爸也有不错的表现。有一次,嘉嘉又与同学发生冲突,就问题纠缠不休,在班级里不允许任何人靠近他,一靠近就尖叫。嘉嘉爸爸赶到学校,劝说无果,直接抽出教师的竹尺,倒数10声,最后嘉嘉屈服了,也明白了规则是应该而且必须被遵守,否则自身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嘉嘉的规则意识开始萌芽。
       最不容易的是嘉嘉,他一直处在被动状态,突如其来的规则及原来没有被树立的规则意识,折腾得他疲于应对,虽然他很想放弃,但最后自己的倔强帮了他一把,让他一次又一次战胜困难。最后,经过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整个家庭互动的模式趋于动态平衡。
       第四阶段:巩固亲子关系 优化家庭模式
       督促嘉嘉父母,每周坚持完成两次以上的家庭互动和一次户外亲子活动,使家庭中和谐的亲子关系得以增强和巩固。
       优化——因为之前规则因素的加入,嘉嘉爸爸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在嘉嘉心中原有的地位。在第一次嘉嘉爸爸要求嘉嘉必须跟被他欺负的同学道歉时,嘉嘉不以为然,想不理睬,逃避时,嘉嘉爸爸明确表示如果不道歉,就用“武力”解决,最后嘉嘉屈服了,道了歉,但哭得很伤心。在当次的家庭雕塑中,嘉嘉选择远离爸爸的位置,并且嘉嘉说:“不要爸爸,爸爸不爱他,他要一个人去流浪,去一个没人的地方。”所以,需要通过亲子互动的方式,重新修复亲子关系,并用家庭互动和亲子活动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消除嘉嘉内心的呐喊——我想要一个完整的家。
       新的模式——嘉嘉的人际冲突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嘉嘉父母的夫妻关系也得到缓解,家庭的新状态令人满意。最后,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据嘉嘉班主任反馈:“那天嘉嘉生日,她本来要去参加,但接到嘉嘉的电话,‘王老师您好,您的心意我收到了,今天有点晚了,天气不好,您就不用特地过来。’第二天,班主任送上生日贺卡,嘉嘉私底下跑来向老师再一次表示感谢,并承诺接下来会更加努力遵守学校纪律,好好听老师的话。”嘉嘉已经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对他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也是家长之前难以想象的。
       四、辅导效果
       嘉嘉的自我评估:跟同学关系变好,同学不再排斥我。最近没有跟同学产生冲突。与父母关系更好了,爸爸没有那么凶了,也会抽更多时间陪我玩。
       心理教师评估:嘉嘉与同学的冲突明显减少,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在新的家庭模式的影响下,嘉嘉在后续还展现出礼貌、感恩等良好品质。嘉嘉的父母对嘉嘉的改变也感到满意。嘉嘉的父母夫妻关系得到缓解,亲子关系良性互动有进一步提升。家庭的互动模式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嘉嘉班科任教师评估:在班级上课情况有所好转,成绩也有提高。与同学发生矛盾,反应没有以前强烈,能较好遵从老师的指令。
        嘉嘉的父母评价:嘉嘉在家与在校表现比较一致,特别是规则意识增强,而且更懂事、礼貌,会关心父母。
       五、辅导反思
       使用家庭雕塑治疗对于来访者这个年龄来说还是比较难去领悟和理解的,所以他一直处在被动状态,导致混乱阶段真是“鸡飞狗跳”,如果可以采用箱庭治疗辅助,让家庭雕塑更为直观,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家长、学校的配合是本案功转变的关键,特别是家庭的配合,然后是班主任、科任教师的积极反馈。解铃还须系铃人,根源问题在于家庭,家长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特别是小学生的心理咨询大多依靠家庭系统的能量。如何调动家庭为心理咨询提供更多的线索、建议、支持和帮助,有时能成为比咨询技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维吉尼亚·萨提亚,约翰·贝曼,玛利亚·葛茉莉著,聂晶译,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2]《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亲子关系问题中的介入研究》 尚科研 长春工业大学 硕士论文 2020.12
[3]《生命跪拜——将萨提亚模式用于家庭治疗的案例报告》 李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4 第11期 46-48
[4]《失落的天堂——以萨提亚模式促进家校合作中危机干预的案例》 李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7   41-44


通讯地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滨水一里113号, 邮编:361021
联系人:蔡贺真 ,电话15959276380 , 邮箱7416557@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