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寻家长积极资源 解家校沟通困局 建正向结盟模式 ——心理危机学生转介的家校沟通策略

                              寻家长积极资源 解家校沟通困局 建正向结盟模式
                                                               ——心理危机学生转介的家校沟通策略
                                              邵静  东莞市第四高级中学

摘要:以一名心理危机学生转介就医的家校沟通过程为例,分析常见的家校沟通困境如家长回避不愿正视孩子的心理问题,不愿带孩子就医,或者向学校隐瞒病情,讳疾忌医、病耻感等。提出解决的策略:理解共情,调动家长积极资源并赋能、聚焦解决问题的多种建议,建构家校沟通新模式。
关键词:家校合作  心理危机 转介 家校沟通

      家校沟通是学校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步骤。不但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全面了解学生真实心理状态和发展状况,更能有效的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有省份做过调研发现,绝大部分心理危机事件出现的根源是家庭关系不良。特别是对于需要转介到心理专科医院就医的高危学生来说,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家庭和父母的支持也是重要的社会保障,家校沟通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后续治疗和成长。若学生处于孤立无援,自以为处于无家庭支持的境地,就可能加重心理问题导致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所以调动家庭资源,家校联动是预防心理危机发生的关键点。本文通过案例实践来探讨与心理高危学生家庭沟通的困难与应对技巧。
       一、遭遇家校沟通困局,“问题家长”浮现,转介就医遇阻。
     小A(化名)是一名高一男生,性格内向敏感的个性,不善表达。在新生入学心理测试筛查中被发现的,以随机幸运抽签的理由邀请他到心理辅导室。通过访谈了解到:小A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爸爸比较大男人主义,妈妈比较柔弱,都是公职人员,家中还有一个三岁的妹妹。小A与父母经常因小事发生矛盾特别是爸爸,中考失利的打击与亲子关系矛盾的影响下都他的情绪越来越不受控。高中入学后情绪低落的表现越来越多,经常会想莫名的哭泣,有过自杀的想法但不强烈,睡眠质量很差,对什么都没有兴趣,课堂上心不在焉,也不愿与同学打交道。回家只想在房间躲起来,不愿意和家人交流。根据小A现状评估,他出现的可能是抑郁症状。学校立即启动危机干预流程,邀请父母双方一起来校,希望通过家校合力帮助学生。

      小A妈妈如约前来,爸爸因为临时出差缺席。在与家长会谈的过程中,心理老师和班主任向家长介绍小A出现的各种状况,说明了评估的结果,科普了抑郁表现的知识,强调了可能导致的影响与危害,希望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小A妈妈反馈最近也发现小A有类似的异常表现,但孩子爸爸认为儿子种种表现就是软弱矫情不够坚强,经常批评孩子,父子关系因此也越来越差。在听取了心理老师的转介建议后,小A妈妈在告知书上签名确认,并承诺周末带小A去医院,同时和班主任反馈医生诊断结果,以便学校和心理老师后续制定并开展针对性跟踪辅导工作。

      但周末返校后小A并没按时到心理辅导室,家长也没任何反馈。心理老师及时联系学生了解情况,原来问题出在小A爸爸。妈妈确实带孩子去了医院,小A被诊断为抑郁发作,需要服药治疗,医生要求每周定时复诊。
但小A爸爸强烈反对孩子吃药,认为药要是“神经病”才吃的。他认为小A就是矫情娇气,是装出来的,赌气以自伤来威胁家长。并因此教训了孩子,扬言就算小A死了他也不会伤心难过。并叮嘱小A妈妈不要告诉学校,怕学校开除他,怕同学知道后会嘲笑他。同时还怀疑小A是撞邪了,魂魄不齐才会出现异常,请了神婆趋吉避凶。还通过自学帮小A针灸、艾灸,把小A的脚烫伤两个大水泡……小A虽然愿意配合医生的治疗,无奈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他尝试说服家长,但改变不了家长的看法,这一切使他感到更加痛苦甚至绝望,从而产生更加强烈自杀意念。
       像小A爸爸这样的“问题”家长在学校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过不少。他们的行为耽误学生及时就医,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恶化,使得家校沟通困难重重。这类“问题”家长对于精神卫生常识匮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他们认为孩子只是心情不好,不是疾病,学校老师小题大做;他们讳疾忌医,不愿正视孩子的心理问题,认为去看精神专科很丢脸,对心理疾病有强烈的“病耻感”;也有的家长担忧害怕孩子因病被学校特殊对待,被人歧视,向学校隐瞒病情,学校无法及时帮助学生;本地家长多数认为是药三分毒,担心药物副作用影响孩子身体发育,不按医嘱规范治疗,反而相信迷信行为,耽误孩子病情。
事实上学生心理危机状况的形成、发展与改善与家庭中父母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阿德里昂(Adrian)等的研究表明,个体情绪失调和自伤行为受家庭亲子关系的直接影响,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发生与亲子依恋的质量成反比。缓和并改善亲子关系对于防控青少年自伤行为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家庭亲子关系可能是孩子心理问题的成因也有可能是帮助孩子渡过心理困境的重要资源。
       二、调整家校沟通策略,积极为家长赋能,构建家校正向结盟模式
     根据高危学生一人一案要求,针对小A的家庭情况,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小A心理危机干预小组,成员由落级行政领导和班主任,心理老师组成。通过调整沟通策略,希望通过发现家庭积极资源,唤起家长的力量。我们再次邀请小A的父母双方到校,与家长双方的面谈效果是最好的,希望家校能统一目标,一起帮助孩子更好地走出心理困境。
    (一)倾听顾虑 理解共情 情感交流为先
      首先主动询问认真倾听家长的想法和担忧,共情理解家长。这是家校沟通的基础。其次还要肯定家长的付出,在交谈中不断捕捉家长为孩子所付出的具体事例,点赞家长的付出,提升家长的能量感。多表达对家长的理解,安抚家长焦虑紧张的心情,这样他们才会放下防御,愿意和学校结成同盟共同帮助孩子。
       通过会谈,了解到小A的爸爸是非常关爱孩子的,也在想方设法帮助孩子。可惜的是在表达时习惯用刺激性的负面语言,没有沟通技巧导致亲子矛盾不断升级。错用不科学的方法,并且没有了解过抑郁证的心理知识,对心理专科医院存在刻板印象,担心西药的副作用会对孩子身体有影响,才不同意孩子吃药治疗。
      我们表示理解家长的担心顾虑,不同意吃药治疗不等于不爱孩子,通过肯定家长对孩子的付出和关爱,把问题外化,从父子关系中抽离。同时提问技术,引导家长辨认出他心中想让孩子更好的力量并积极赋能。告知小A渴望得到父亲的支持与鼓励,是因为父亲在他心中的位置重要无人可替。特别提醒小A爸爸,父亲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影响。让他意识到孩子目前产生的自杀意念除了是生病导致的,还与亲子关系有关。
      沟通时要特别注意我们的语气态度不能高高在上,对家长的行为不批判和指责。通过共情赋能,成功的与小A爸爸建立良好关系,得到他的认可。小A的爸爸已经意识到是自己冲动语言刺激孩子,让孩子误以为失去重要社会支持,导致心理问题加重。同时也意识到请神婆确实不科学,不应该向孩子宣传迷信。
     (二)澄清家校关系 利用积极家庭资源 增加信任
     适当的利用学校领导的权威,向家长传达学校对学生的重视态度,说明我们目的是希望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强调每一个孩子都重要是我们学校的理念,学校不是推卸责任也并不会因为学生有心理疾病而对学生另眼相看,也不会要求其退学。
      强调学校将会在保护小A隐私的前提下开展工作。如班主任的工作是在保密的前提下,积极关注小A,在日常学习和生活方面多鼓励陪伴支持他,保持与家长有效沟通。心理老师将会定期跟踪辅导小A,密切关注服药治疗期间小A在校的心理状态变化。定期与班主任和家长沟通交流小A在校在家的情况。打消家长顾虑。
      在这次沟通过程中,我们发现小A的妈妈是家庭中的可利用资源,家校沟通的关键中介。她一直都在努力维持家人之间正向沟通,也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会谈中我们再次运用赞美肯定技术为妈妈赋能,询问妈妈是如何做到在困境中坚持努力扮演好母亲和妻子的角色,坚持不放弃调整父子关系的。最终成功让其与我们一起说服小A爸爸。通过这一步,我们已经取得了家长的信任,小A爸爸愿意听取学校建议。
     (三)聚焦解决策略,提供多渠道资源, 引导家校正向结盟
     当家校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时,沟通才是有效,家长才会采纳学校的建议。当然,因家长的文化背景不一致,给出的建议越具体易于操作越好。
     首先希望家长正视疾病,遵医嘱,继续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治疗,按时复诊。把专业的心理专科医院推送给家长,提醒家长与医生的沟通技巧,及时向医生反馈服药后的反应和变化,以便医生了解小A最新情况,合理调整药量。提醒服药初期反应可能较大,注意降低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值,多点耐心以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关注点。
特别强调定期与学校沟通,保持与班主任和心理老师的交流反馈学生家校情况,介绍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情况学校给予的学业指导,帮助家长和学生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
    其次向家长科普更详细的相关知识。如:下载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常识打印发给家长。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知识,如推送市慧教育的公众号,家庭教育家长论坛,推荐家长观看相关纪录片如《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等,以便家长能更好的理解支持孩子。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理解拥有“十分熟”身体“八分熟”大脑的阶段出现行为。介绍亲子关系和谐沟通的具体技巧,分享各种易操作的家庭活动项目。引导家长接纳孩子的现状,转变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爱,促进亲子关系和谐调整家庭环境。
      最后与家长分享免费专业心理援助资源,缓解家长经济压力导致的顾虑。除了医生和学校心理老师外,还可以很多的援助机构,帮助其解决家庭亲子矛盾。如省心理热线12355,12338,12351;市心理援助24小时热线88881111等。如市白玉兰家庭服务中心开展的免费心理咨询服务,讲座活动如《家庭危机识别与干预》、《家庭教育知识宣传》等。希望通过探索多种解决之道,提供给家长多些行之有效的方案,展示家校同心协力的正向合作方式。
     三、干预效果与思考
      经过这次深入的家校沟通交流后,小A的父母开始积极行动起来,转变与孩子沟通的态度和方法,按时陪伴小A到医院就医,并及时把复诊结果和在家情况反馈给学校。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家长与学校班主任心理老师保持沟通。学校督促家长坚持陪伴治疗,防止学生的问题出现反复。
       在小A服药上学的期间,根据计划我开始了每周一次的心理辅导。跟踪观察学生医院治疗的情况,陪伴支持小A的同时,帮助他自我觉察。给予他表达的空间,让他梳理情绪。帮助他发现自己的能力,适时引导思维的调整改变。同时及时了解家庭关系的变化。小A反馈在家的时候爸爸会经常陪伴他下棋运动,很少用极端的语言刺激他,能平静的沟通。现在更愿意和父母交流,在家的时光让他感觉温暖安全。
       通过药物治疗配合家校共同的支持,虽然小A的抑郁情绪时有反复,但频率和强度有所下降,自杀意念减弱到消除,自伤的冲动出现要频率也在减少。干预起效,家校联动将继续坚持……。
心理危机学生的家校沟通经常需要多次沟通才能有效。我们不断和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强调学生积极的变化,给予家长鼓励和支持,让家长看到希望,才能巩固家校沟通的成果。这也是学校家庭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小A的案例提醒我们面对需要转介的心理危机学生个案时,除了从学校安全角度思考,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才能有效预防危机事件发生。调整家校沟通策略,挖掘整合家庭的积极资源,形成家校正向结盟。才是真正的实现家校联动,才能真正帮助学生的,才是真正具实效性与持续性的,才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彭慧玲.家校沟通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12)
2.丁艳芬.高中生心理危机预警中的家校沟通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5)
3.茹福霞,杨丽霞,傅树坚,等.中学生亲子依恋及其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5)
4.陈先琼,张珊明,张晓露,罗匡 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风险因素及预防路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5)
5.杨慧慧.系统式家庭治疗视角下心理危机学生家校沟通方式探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03)

 

通讯地址:广东省东莞市第四高级中学 523220
联系电话:18925797375
邮箱:160925196@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