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当眨眼睛成为一种负担 ----浅谈一例因强迫性关注眼皮眨动引起频繁自残行为的案例分析报告

当眨眼睛成为一种负担
----浅谈一例因强迫性关注眼皮眨动引起频繁自残行为的案例分析报告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二中心理咨询中心  房香莲

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而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笔者是一名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从二十多年2000多人次的咨询个案中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严峻,完美倾向、强迫、焦虑、抑郁等问题已不容忽视,亟待解决。本文试从小米同学因强迫性关注眼皮眨动引起频繁自残的行为入手,分析该症状产生的原因背景,作出初步诊断,确定咨询方案,提出干预措施,以期帮助小米同学尽快适应高一生活,缓解焦虑,减少自残行为,保障生命安全,促其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强迫症 自残  咨询方案  干预措施
  如往常一样,下课后,我来到校心理咨询中心值班。小米的班主任随后跟了进来,说到:“我有事麻烦你.......我们班来了一位奇怪的女孩,整天哭泣,说她眼睛难受。令人难于接受的是她有时会在班上突然嚎啕大哭,在宿舍拿刀片划伤自己的手,两只手臂有很多划痕,情绪低落的时候还喃喃自语,活着没有意义等等......我看她肯定有问题,想让她来找你,你帮帮她......
经了解,掌握其基本情况如下:
一、个案背景
  小米是某校高一学生,入学成绩在年段前50名。刚到校不久,班主任老师便发现他的“人才班”里来了一个麻烦人物,情绪低落,有自残行为,科任老师都不知所措,“拿”她没办法。从班主任及其他科任老师那儿了解小米的基本情况后,我主动约见她。
基本症状:小米学习的愿望很强烈,但控制不住关注自己眼皮眨动的行为,内心充满矛盾与焦虑,感到很痛苦,有自残行为,有自杀念头。这种现象已一年多了。
家庭情况:出生于干部家庭,独生女,生活条件优厚,从小到大发育正常且成绩优异。但与同学关系紧张,缺乏主动交往意识,没有发现她有重大躯体疾病,也没有心理疾病史。
小米陈述:初三以前,我的各科成绩成绩排名几乎都能进年段前5名。进入初三刚1个月左右,我生病了,医生说没什么大碍,有点重感冒。可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从那以后我经常觉得胸闷,喘不过气来,很难受。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了一本关于减压的心理学书籍,了解到我的情况属于消极心理暗示,有抑郁倾向等等。书中介绍了十多种消除消极暗示的方法,我尝试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胸闷的问题得到了缓解。没想到胸闷的事情解决了之后,紧接着又出现了关注眼皮眨动的事,更令我痛苦的是这次我尝试了很多种方法(转移注意力、手上套个橡皮筋等)都无济于事,我变得越来越暴躁,很难受,不知所措,成绩也出现了滑坡现象......后来发现用笔尖、或者小刀等利器划伤自己,看到血迹后,反而会比较舒服。这种感觉太痛苦了,我不想再努力改变了,如果好不了,还不如死了算了......
家 人 报:小米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家人对她比较宠爱,因此会比较任性。带小米到几家大医院检查,都没发现异常,只是眼睛有轻微近视,建议配带眼镜。此外,家人还告诉心理老师,小米比较孤僻,不喜欢交谈,做事较固执等。
二、分析与评估
初步印象:心理老师发现小米叙述情况条理清晰,但在表述自己情况时经常唉声叹气,皱眉头,用手揉眼睛、捂嘴巴等,流露出担心与焦虑的表情,每次说到自己的眼睛时,她都重复说:“很难受…治不好的,如果我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会怎么样呢?”
心理测验结果:症状自评量表(SCL_90):强迫症状4.7(极重),焦虑4.5(极重),抑郁4.3(极重),人际敏感3.58(重),躯体化3.12(中),其他指标均正常。EPQ人格测试:内向不稳定型。
评估与诊断:

  结合小米自述、家人报、心理测验结果及其行为表现,发现小米的知、情、意等心理过程是协调的,她的焦虑情绪和经常关注眼睛眨动、学习成绩下降等有关。基本判断在强迫方面出现了问题,还好目前躯体化反应不怎么强烈。但是其社会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情绪方面:焦虑、烦躁、紧张明显;感知觉方面:注意力难以集中;意志行为方面:想控制自己不要关注眼睛,却无法做到;社会功能方面:学习效率有所下降;行为表现:哭泣、自残等。
   在收集小米的多方面资料后,可排除重型精神疾病,在种类上是属于焦虑性强迫症。强迫症(OCD)是一种慢性精神疾病,其特点是反复出现侵入性的,令人痛苦的想法、表象或冲动(强迫思维),或者用反复出现的想法或明显的行为(强迫或抵消行为)减少或消除强迫思维引发的痛苦和焦虑,以避免任何可感知的有害后果出现。强迫症(OCD)是继恐惧症、物质使用障碍和抑郁症之后第四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是世界第十大致残原因。
三、辅导过程
咨询目标:我们共同协商了接下来的咨询目标。首先设定了具体目标是通过调整,缓解焦虑情绪,逐渐减少自残行为;近期目标是能够基本克服强迫性关注眼皮眨动次数,能进行正常的学习,逐步提高学习的效率;最终目标是调整片面的认知方式,学习客观、全面地评价事物,通过分析、批判不合理观念,建立了对“关注眼皮眨动”等问题的合理、现实的思维;最后通过正念练习和认知调整,减轻强迫症状,改变障碍的模式和维持因素,帮助小米改变自己与所有体验关联的方式,形成新的行为模式,从而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保障生命安全。
咨询过程: 
整个咨询过程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立关系、问题界定:初次见面后,我向小米介绍自己是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也介绍了心理咨询的保密性原则等其他注意事项,使她基本信任我并愿意向我敞开心扉。在小米叙述这一年来的状况时,我给予了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并引导她把心中的痛苦发泄出来。在叙述的时候,小米情绪几度失控,哭得很厉害,我默默陪伴,积极倾听,以示理解。接着我们就针对她强迫关注眼皮跳动的行为激活和维持因素及正念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达成共识,形成思维图示,帮助小米明白其问题是如何产生的,通过正念联系,减轻强迫症状。第一次咨询结束后,她的情绪平复了许多,我们便约了下一次见面的时间。
第二阶段是分析问题、探寻根源:第一次见面之后,我们有了多次的沟通。慢慢地,我基本弄清了她的问题所在。首先,她是家里的独生女,经济条件较好。除了学习,从小到大别的事情她一律不关心,基本生活能力很差,母亲几乎包揽了她所有的生活琐事:洗衣、盛饭、拖地板等,她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且自私的性格,只要她不高兴,便随意发泄,根本不去理会别人的感受。这也就上演了“在班上想哭就大哭”等不顾别人想法的一幕幕。在生活礼节这一方面,她也是严重欠缺的,作为当事者,她从不认为这已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其二,由于她刚进入高中,明显地表现了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现象,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对她来说,都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慢慢调整与适应。高中以前,她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优秀,基本是年段前几名或班级第一名。进入高中,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尖子班里的竞争远比以往的班级激烈,在现在的班里不再有优越感,心理落差较大是适应不良的第一重要原因,且生活自理能力差又加大了她的挫败感。为此,她变得很暴躁,不高兴便以“大哭”来发泄其不良情绪,做出自残等极端行为。最后,以关注眼皮眨动来转移她在新环境下引起的种种不适。不料,过度的关注又成了她的另一大负担。一方面,她想控制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却又不可控的去关注眼睛,强迫与反强迫同时存在,给她带来极大的痛苦。于是她上课时常走神,听课效率差,作业做不下去,她焦急,她懊恼,也越来越急躁,产生了厌世轻生的念头。
   这边值得一提的是,她夸大了“强迫”给她带来的负面影响,认为现在的成绩下降都是由于她过分关注眼睛而导致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学习效率,忽略前两方面的原因。正因为这样,她越焦急,关注眼睛眨动的次数就越多,反而强化了自己的 “强迫”现象,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难受程度增大,只能通过自残来缓解当下的痛苦。
第三阶段是调整认知、训练正念技能:1.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这次的咨询将调整的重点放在让她能够坦然接纳眼皮眨动这件事及其产生的后果上。强迫症患者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接纳,接纳与他们问题有关的多种体验,如焦虑、内疚、羞耻、厌恶等负面情绪,强迫性自残等伤害行为。通过正念训练,可以让小米学会平静、清晰地观察自己的内在体验,而不对其做出过激反应,减少伤害自己的行为。观察的过程本身可以帮助小米认识到她可以以适应性的方式来改变这这些想法的反应,缓解焦虑,以维持正常的学习生活。2.调整关注的方式。从初中进入高中,无论是对新生活的适应还是学习策略的改变,都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现在所在班级的学习竞争远比原有的班级激烈,应改变评价的标准,调整合理的期望,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如何尽快适应高中生活,采用合适的宣泄方式,而不是一不高兴,在班上随意发泄,不顾别人的感受,夸大“强迫”给自己带来的危害等,学会正念练习,把引发焦虑的刺激“眼皮”眨动当作呼吸的锚点,觉察想法、情绪和身体感觉,积极观察和描述个人体验,不加评判,对想法、情绪、身体感觉采、采取允许、放下和接纳的态度,纠正自残行为,逐渐让小米恢复平衡感、稳定感和存在感。
四、效果评价及辅导反思
效果评价:
经过一学期21次的咨询辅导,小米的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已基本适应高中生活,学习状态良好,咨询结束时,评估显示小米关注眼皮眨动的强迫症状显著降低,自残的行为已基本消失。班主任和家人均反馈小米的人际交往也得到了改善,也更愿意与家人主动沟通在学校的感受。最后一次咨询后,小米自述心情放松了许多,并愉悦地向我道谢,同时表示往后有需要还希望我能给予她帮助……
辅导反思:
 小米的情况,让我清楚地意识到“他们”的疼痛与痛苦可能是生理疾病所致,更有可能是压力和内心的不满足所致。做为一名咨询师,精准查找来访引发病症的原因同时精准施策是非常重要的。咨询师持有“每个人都有力量、智慧及经验去产生改变”的治疗信念能够帮助咨询师树立信心,才会有能量去面对帮扶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本案例辅导的过程是比较漫长的,中间也有曲折,最后通过多次尝试与反复练习正念,帮助小米成功地体验到关注当下的感受,就是一种此时此刻的专注,是接纳,更是放下;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实际的感知与体验。事实上,当你接纳了,事情也开始有了转机。
【参考文献】
1.法布里奇奥 迪唐纳.正念疗法.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
2.JudithS.Beck.认知疗法基础与运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3.许维素.建构解决之道: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宁波波出版社,2013

 

 

房香莲
泉州市泉港区第二中学(高中部) 高级教师 
邮编:362801  电话:13599795518
课题研究概况:
1.参与研究福 建 省 教 育 科 学 规 划 专 项 课 题《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家校教育资源整合实践探究》(立项批准号:Fjjgzx18-89),于2021年8月结题。
2.参与研究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2016年度立项课题“高中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探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6-296)于2018年8月结题。
3.负责的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泉港区中小学教师幸福感的测查与分析》(立项                批准号为:FJJKCG14-555)于2017年8月结题。
4.参与区教育系统“幸福校园建设”课题的研究,负责教师、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调查研究。
5.参与校政教处牵头的省级课题《中学生德育活动模式的探究与实践》的研究,2014年12月 
结题,在该课题研究中,本人承担学校心理活动模式的探究。
6.参与由校政教处牵头的区级课题《学校成功德育资源建设的研究》的研究,该课题于2013年10月结题。
7. 本人参与有校政教处牵头的泉州市教育局课题《构建校园绿色德育体系的实验与研究》的研究,该课题于2011年3月结题。
8.本人负责承接的市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该课题于2009年8月结题。

文章发表概况:
1.案例《我怎么了》发表于CN刊物《福建教育》(CN35-1017/G4)2020第三期;
2.论文《合理运用心理学理论,激发学习内生动力》发表于CN刊物《福建教育》
(CN35-1017/G4)2018年第十期;
3.咨询杂记《习惯性焦虑》发表于CN刊物海峡教育报CN 35-0016;
4.调查论文《谁动了教师的幸福感》发表于CN刊物福建教育学院学报CN 35-1240/G4
5.调查论文《中学生手机依赖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发表于CN刊物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4.5); 
6.案例分析《该不该表白》发表于CN刊物大众心理学CN31-1228/B(2013.11); 
7.教学论文《浅谈案例教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发表于《福建教育督导》(2013.6);
8.《泉港区初高中毕业班学生考前心理测查与分析》《福建教育,人文社科版》(2011.12);
9.心理咨询杂记《我觉得在这里很郁闷怎么办》发表于CN刊物大众心理学(2011.12);
10.心理咨询杂记《我们都活在自己的心境里》 发表于CN刊物大众心理学(2010.12);
11.案例《我自卑,因为我是一名择校生》发表于《大众心理学》2007年第5期;
12.案例《我烦透了》发表于《大众心理学》2005年第1期;
13.案例《我不是一个好女孩》发表于《大众心理学》2004年第12期;2007年8月该文
章被收录于钟志农等主编的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用书《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书号:ISBN978-7-5617-5413-9/B.323); 
14.心理杂记《期望与压力》发表于《大众心理学》2004年第3期。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