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一个活在家暴印象下的男孩——中职抑郁学生的转介个案

一个活在家暴阴影下的男孩――中职抑郁学生的转介个案

姓名:王若君 单位: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 

地址:广州市白云区凰岗大道298号 

邮编: 510430

电话:15920955901

摘要:

一名中职二年级的学生小明(化名)在父亲长期的暴力行为影响下,情绪上有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睡眠上出现障碍,并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对于生活丧失了希望,不愿意治疗。为让小明顺利走出心理危机,心理老师和班主任串联起学生、学校和家庭,运用多方资源,形成合力帮助小明重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字:家暴 自杀 转介 家校合作

 

  • 个案概况
  • 男,中职二年级学生小明(化名),17岁,家在外省,住校生,有一个双胞胎姐姐(其实为妹妹,但家里人认为女孩子应该照顾男孩子就提前剖腹)。父亲经营一家药店,酗酒,性格暴躁。据小明反映,从记事起到现在,父亲会经常殴打妈妈、姐姐、外公和外婆,自己尝试过报警和起诉,但还是没有用。妈妈曾因不能忍受父亲的家暴,离家出走过,后因考虑到姐姐和他,才又回来。

    小明是学校心理测试中被筛选出来,SDS量表得分为69分达到预警状态,随后心理访谈中提到从小父母亲感情不和,曾有过跳楼的想法,当前有强烈的自杀想法,有自杀计划。心理老师进行转介,但班主任反映学生多次明确表示不愿意去医院做检查,父母在甘肃也不方便来校。为让小明顺利走出心理危机,配合转介,心理老师串联起学生、学校和家庭,运用多方资源,形成合力帮助小明重拾生活的动力。

  • 分析评估
  • 1.症状评估

    根据初次心理评估了解到的信息,小明从小父母关系不好,从初二开始就感觉不到开心,兴趣减退,自中职一年级下之后逐渐睡眠差,易醒、醒后难入睡,一天只能睡4-5个小时,经常有轻生的想法。

    认知方面:认为自己是个拖累,成绩不好,还不能保护好家里人,认为自己就配不上好的生活,就适合在糟糕的生活中。

    情绪方面:情绪低落,在同学面前表现的很开朗的样子,但其实经常觉得烦躁,开心不起来,常常想一个人安静地待着。

    躯体方面:脑袋昏昏沉沉,没有精神,不想进行任何体育运动,睡眠差。

    社会功能:学习功能明显下降,自中职一年级下有挂科,出现人际回避,不愿意与他人沟通交流。

    危机情况:去年暑假,与父亲吵架时候,想与父亲同归于尽,并告诉家里人。返校后,担心家里人遭到爸爸的殴打,近半个月,睡眠变更差,频繁有自杀的想法,考虑过的自杀方式有上吊、吃药和跳楼等等。

    2.资源和力量

    小明与妈妈、姐姐、外婆和外公关系好,母亲对于孩子非常关心,他们是小明内心的牵挂。爸爸近些年暴力也减少很多,而且特别在意自己的儿子。

    在同一城市的叔叔和婶婶对小明特别关心,叔叔是考虑到小明在老家挨打,所以将他带到自己所在城市。小明自身是一个非常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孩子,对于家长非常保护,周围也有类似经历的朋友可以分享心声。

  • 辅导目标
  • 短期目标:通过提供一个安全支持的环境,稳定学生情绪,保障生命安全,完成转介。

    长期目标:提高心理韧性和弹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重拾生活动力。

    四、干预过程

    1.启动危机干预程序

    在学校的心理筛选中被列为三级预警(最严重),有强烈的自杀想法和自杀计划。心理老师立即启动危机干预程序,向学生科汇报,与其班主任沟通,班主任与家长联系。在此期间,班主任、任课老师、心理气象员和心理守门员密切关注小明的状态,留意他在学校的情况,有任何情况立即上报。

    2.家校沟通告知转介事宜

    因为小明家在外省,父母不能及时来到学校。心理老师和班主任多次线上与家长联系,告知了小明目前的状况,包括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睡眠情况等,让父母意识到青少年情绪的爆发性和冲动性,家长要给予重视,带小明去医院做相关的检查,但父亲对于这件事非常排斥,坚称孩子没有问题,母亲在多次沟通后对转介比较支持,遵从孩子的意见,但小明不愿去检查,转介僵持。

    3.心理咨询,推进转介

    在取得母亲的支持后,小明是否愿意去医院就成为转介成功的关键,于是心理教师约面向小明开展了3次心理危机干预咨询,其中第二次是100分钟,第三次是120分钟。

     

  • 第一次:开展心理危机评估,初步建立辅导关系
  • 在小明来到咨询室,心理老师先是进行自我介绍,在了解到这是小明第一次接受心理咨询时,心理老师与其一起阅读《心理咨询知情同意书》,特别介绍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之前班主任反馈到小明拒绝去医院检查,为了降低他的抵触之心,心理老师并直接提转介的事情。心理老师保持就微笑从他家乡饮食聊起,小明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但与人谈话非常在意他人的表情,在感受到他情绪松弛下来之后,询问近两周的情绪状态、发生事件、睡眠和身体状况、生活压力和社会支持系统等等。慢慢地,他聊到父亲时提到多次的家暴行为,表情冷淡,看起来比较冷静。咨询快结束时,小明主动提起转介的话题,提到自己不会去医院去检查的,觉得没有必要。心理老师顺势进行自杀评估,了解到最近有强烈地自杀想法,初步想了采取哪些措施。心理老师介绍转介的原因和最终的目的,小明还是坚持不去做检查,觉得去医院太麻烦,但还是愿意来咨询室。心理老师表示理解和尊重他的选择,与他一起签订《不自杀承诺书》,帮他预约了一周后的咨询,并叮嘱在这期间如果出现情绪波动,可以来心理咨询室。

     

    (2)共情倾听内心世界,无条件积极关注 

    在第二次咨询中,心理老师继续真诚的倾听、共情和无条件性积极关注,小明逐渐打开心扉,诉说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在心理老师的安抚下,小明开始表露情绪,谈到对父亲憎恨,以及对母亲和姐姐的牵挂,心理老师积极关注他对于母亲和姐姐的牵挂,以下是对话片断:

    心理老师:爸爸只是打你吗?

    小明:不是,妈妈、姐姐、外公和外婆都打。

    心理老师:但你说起来的好像每次都是你被打。

    小明:我是一个男的,总不能看妈妈和姐姐挨打,外公和外婆年龄也大了,肯定不能被打,所以他们被打我肯定要冲出来。

    心理老师:对于你而已,他们是特别重要的人。

    小明:是的,我不在意我爸他,但是他打我在意的人,我肯定忍不了。

    心理老师:虽然你还是个孩子,但是你也在努力撑起一片天,如果你结束自己的生命了,那些你在意的人会怎样?

    小明沉默一会:可能会难过一阵,我可以把我爸带走,这样他们就不用挨打了。

    心理老师:其实你有极端的想法不是为了自己,是这样吗?

    小明:是的,我是无所谓了,但是他们不能被打。

    心理老师:你牵挂他们,他们同样牵挂你,如果哪一天你走了即使带走了让他们同样恐惧的人,他们也会非常难过。

     

    本次咨询持续100分钟,在咨询中,小明开始逐渐说地更多,时间到的时候,还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在唤起他内心对于家人的牵挂后,小明对于转介的抵触降低,心理老师当即决定延长咨询,逐步看到在高大身材下住的伤痕累累的小男孩,在咨询结束之时,心理老师再次提到转介,小明并没有明确拒绝。

     

    (3)直面内心的渴望和恐惧,唤醒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次咨询是在医院检查之后,小明主动跟班主任预约,据班主任反映回校的一个晚上小明都没有睡觉,一个人坐在宿舍的阳台上给班主任和家人发消息提到自己想死。来到咨询室,小明情绪低落,提到昨天晚上给爸爸发了微信,心理老师积极关注他的这一行为,帮助他认清自己内心对于父爱的渴望,以下是我们对话的片断:

    心理老师:昨天晚上睡不着给爸爸发了短信,为什么?

    小明:太晚了,其他人都睡了,估计他还没有睡。

    心理老师:你睡不着的时候,你会给其他你讨厌人发消息吗?

    小明:没必要。

    心理老师:但是你给了非常憎恨的爸爸发了消息,这不是很矛盾吗?

    小明没有说话,拿出手机打开了跟爸爸的聊天记录,让心理老师看。

    心理老师:看到爸爸跟你的聊天你有什么感觉。

    小明:不适应。

    心理老师:不适应?可以说得再具体一些吗?

    小明:他假惺惺地说一堆,让我不知道怎么说?

    心理老师:你俩没有好好聊天过,你没有这样跟他聊天的经验,所以这反而让你有些不自在,是这样吗?

    小明点头。

    心理老师:不自在是以前没有类似的经验,随着次数越来越多你会越来越适应。你其实有很多次可以伤害爸爸的,但是你没有,你忍住了,是这样吗?

    小明:是的。

    心理老师:你其实发现了爸爸有些改变的,这些改变是你之前没有感受过的,可以这么说吗?。

    小明:是的。 

    心理老师:他变了,你感受到了,是这样吗?

    小明点头。

    随着咨询的深入,小明看到他对于父爱的渴望以及多年在家暴阴影下的恐惧,泣不成声,心理老师根据咨询现场,再次延长了咨询时间。在小明拒绝吃药的原因下是错误的认知方式导致的自卑和自责,他反复提到自己不配过上好日子,自己成绩不好,自己不能保护好在老家的外公,没能保护好妈妈和姐姐等等,心理老师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中澄清错误的认知,帮助他看到家人对他的关心和重视,畅享未来生活,唤醒他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次咨询后,小明愿意接受治疗。

     

    五、整合资源,共同推进转介

    前几次与家长的沟通虽然没能顺利推进转介工作,但是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于小明的关心和支持,获得了家长的信任。此基础上,我们继续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多次强调重视小明的心理健康状况,改变家庭教育方式,特别是父亲的暴力教养方式,在不断努力下,父亲的态度慢慢发生改变。

    第一次咨询结束后,小明并没有改变想法。心理老师向上级领导汇报了小明的情况,并联系班主任让班级心理气象员和守门员时刻留心他在班级和宿舍的情况。保持与小明父母的联系,将学校自制的心理健康科普资料和家庭教育讲座视频发给家长,站在家长的角度去理解家长的难处和不足支持,父亲对于过往的教养方式进行思考,但对于转介还是非常排斥,母亲提出如果小明愿意去做检查,可以让在同一个叔叔带他医院。

    第二次咨询结束几天后,班主任反馈小明愿意去做检查了,由同一个城市的叔叔带他去,诊断结果为严重的抑郁焦虑状态和睡眠障碍,医生诊断建议住院治疗,但小明拒绝了。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母亲表明愿意支持孩子治疗,父亲没有标明态度,但主动提出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第三次咨询结束后,小明表明愿意去配合治疗。考虑到小明的父母在外省,不方便来校,心理老师、班主任和学生工作领导在小明父母的授意下邀请叔叔来校商谈,告诉他小明的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治疗的重要性,也提出父亲粗暴的教育方式对于小明的心理的影响,要父亲愿意改变教育方式,加上小明积极配合治疗,多方努力下会尽快走出危机和困境,在取得叔叔的理解和支持后,叔叔与小明爸爸联系,最终叔叔的支持下,爸爸同意支持小明的治疗。心理老师为小明准备了一份小礼物,约定治疗结束后重新回到校园里,并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转交给爸爸。

     

    六.辅导效果

    在多方的努力下,小明逐步打开心扉,从最初拒绝去医院检查到愿意接受治疗,学会求助,感受来自外界的支持。家长也愿意配合孩子治疗,父亲对于自身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反思。在回到家后,小明主动与班主任联系,反馈自己的治疗情况,睡眠缓解了一些,跟父亲的关系也缓和了不少,治疗结束后可以顺利返校。

    七.案例反思

    近年来,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亲子关系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家本是心灵的港湾,但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是心理受伤的来源。心理老师和班主任需要串联起孩子和家庭的沟通,抓住时机进行家庭教育工作,增进家校沟通,形成合力,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本案例中,小明活在被父亲暴力行为的阴影下,抑郁、恐惧和焦虑将他厚厚地包裹住,内心的脆弱让他将自己的渴望深深埋在自己的心理。心理老师先是共情倾听给予他安全感,并通过自我暴露、优点轰炸和无条件性积极关注等方法建立咨询关系。接着引导他看到自己对于父亲暴力行为的恐惧下掩盖的对父爱的渴望,以及对于妈妈等家人深深的牵绊,唤起对生活的向往。小明的父亲在不断地沟通中,认识到自己的暴力行为对于孩子的影响,并进行了调整,最后在劝说下也同意治疗。

    守护孩子心理健康是需要家校社联动,单个主体解决不了群体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漫长和过程,转介成功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结束,而是开始。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