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请尽快填写上传版权转让协议书)家校社医联动 助力生命成长

                                                             家校社医联动  助力生命成长

                                                             上海市张堰第二中学  赵莉莉

      摘要:14岁男生因父母离异后分别再婚、长期缺少家庭关爱、存在不合理认知等,产生心理危机,有强烈的自杀意念并想尝试实施。心理教师联动班主任、心理委员、家长、社区和专业医疗机构等多方力量,发挥家校社医联动协同育人作用,为学生提供及时的专业支持,为家长提供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心理教师通过理性情绪疗法、放松疗法等技术帮助学生调整不合理认知、增强情绪调节能力、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化解心理危机,提升生命意义感,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危机干预;协同育人;心理辅导

      课题情况:本文是上海市金山区规划课题《农村初中生生命意义感现状及其提升策略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为CZ21064,课题负责人赵莉莉。
一、个案概况
      小微(化名),男,14岁,初三年级学生,性格内向。一天中午,初三年级一位班主任紧急联系心理教师,反映班级内的一名学生站在四楼教室的窗口想要跳下去,被几个同学拉住,马上报告了班主任。班主任联系心理教师之后,学校立即启动危机干预预案,之后小微在班主任的陪同下来到心理辅导室寻求心理辅导。
      小微自述,小学三年级时父母离异,之后父母都再婚,自己跟随爸爸一起生活。家里经常争吵,感觉到家庭氛围非常压抑,很想和妈妈一起生活,但父母都不同意。最近2周睡眠很糟糕,晚上睡不好,入睡困难,失眠,早醒,每天早上醒来后感觉非常累,什么都不想做,上课听不进去,经常走神,情绪低落,没有食欲,身体消瘦,体重大幅下降,认为父母都不关心自己、不爱自己,感觉很绝望,有自杀想法并想尝试实施。
二、原因分析
(一)个性因素
        小微同学性格较为内向、细腻敏感,平时与同学、老师的交流较少,较少向他人表达自己的心事和情绪感受。
(二)家庭因素
      小学三年级时,父母离异,后又分别再婚,小微跟随爸爸一起生活,但他一直对父母离异耿耿于怀,难以理解和接受多年前父母离异的事实。家里经常发生争吵,爸爸和爷爷奶奶的关系也不好,感觉家里非常压抑,长期生活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缺少关爱。放假或周末会去妈妈家里,感觉自己在妈妈那里生活稍微轻松一些,家庭氛围好一些,小微很想去妈妈那里生活,但是妈妈住的地方离学校太远,初三毕业班学生早上到校早、晚上放学晚,父母以妈妈每天上班不方便接送为由,都不同意他到妈妈那里生活,他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关爱,自我价值感低。
(三)认知因素
      小微看待事情容易陷入不合理认知,如“妈妈接送我不方便,我就不能去妈妈那里住了,父母都不爱我、都不关心我”“父母不同意我去妈妈那里住,我就完了”“我太痛苦了,好绝望,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
      综合以上情况,小微知情意统一,自知力完整,没有出现幻想、妄想等症状,排除精神疾病的可能;情绪行为问题有一定的现实原因和依据,父母离异后各自再婚,对其关心不足,家庭氛围紧张经常吵架,缺少家庭关心和支持,当事学生个性敏感,最近2周情绪低落,易激惹,失眠,早醒,昼重夜轻,没有食欲,兴趣丧失,自我评价低,悲观绝望,抑郁情绪非常明显,存在非理性信念,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伴有自杀想法并想尝试实施,需要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并转介至专业机构就诊。
三、辅导过程
(一)危机晤谈,陪伴接纳
      小微同学第一次来心理辅导室是在班主任老师的陪同下来的,他坐下来后就一直低着头。一开始他一直不说话,我感谢他对我的信任能来见我,并从关心他的睡眠、饮食和情绪入手,与小微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了解到他有轻生的想法,我首先对他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和危机评估,并尝试和他建立“不自杀协议”,确保他的生命安全。我通过共情、倾听、积极关注和具体化,鼓励他宣泄不良情绪,他慢慢抬起头,眼睛开始泛红,情绪变得激动,泪水夺眶而出,缓缓道出了自己的心理困扰。我引导、鼓励、陪伴他讲述自己的故事和心情,为其提供心理支持。
(二)多方联动,转介就医
      我建议小微让父母带他到专业机构就诊时,小微说自己非常愿意去专业机构就诊,以前的心理课上普及过抑郁、焦虑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他欣然接受我的建议。小微自述自己很想让家长带去医院就诊,但他父母认为小微问题不大,没有必要去专业机构尤其是精神卫生中心就诊,我通过班主任也了解到有这个情况,家长认为孩子是矫情、故意找事。事后我通过班主任及时联系家长沟通就诊事宜,告知家长孩子目前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要重视孩子的情况和内心感受、重视孩子的生命安全,并再次对班主任进行危机预防及干预培训,为小微在校期间提供同伴心理委员和关系较好同学的支持与帮助,确保他在学校期间的生命安全。最终小微的家长同意带他去区精神卫生中心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就诊,经过心理医生专业评估,诊断为重度抑郁和中度焦虑,并接受药物治疗。
      在小微接收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我嘱咐他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期间有过情况反复,了解到小微的家长认为吃药有副作用,自行停药,也不带孩子去复查。我通过班主任联系家长,多次进行沟通。了解到家长对于带孩子去精神卫生中心就医有顾虑,因学校与镇卫生院建立共建合作关系,区精神卫生中心有精神科医生每两周有一个上午在镇卫生院坐诊,可以挂全科直接去找医生,通过多方沟通与协调,家长同意带孩子定期去镇卫生院找精神科医生就诊。
      通过家校社医协同,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指导家长带孩子到专业机构就医,鼓励并支持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成长氛围;通过班主任、心理老师、任课教师等多方面提供及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当事人重拾信心,与家庭建立良性互动,共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三)认知重构,赋能前行
      在小微到专业机构就诊接受药物治疗、定期复诊的基础上,我为小微提供必要的力所能及的心理辅导。他的情绪状态很大程度上与自身的不合理认知观念有关,如“妈妈接送我不方便,我就不能去妈妈那里住了,父母都不爱我、都不关心我”“父母不同意我去妈妈那里住,我就完了”“我太痛苦了,好绝望,我就是不值得被爱的,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加之缺乏与父母有效的沟通方法,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
      本阶段主要围绕不合理认知和与父母沟通开展工作,帮助当事人改变不合理信念和自动化思维,尝试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建立家庭支持系统,从而缓解当事人的抑郁、焦虑情绪,增强当事人对实际生活挑战的心理应对能力和与父母有效沟通的能力,提高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自我控制感和自信心,增加自我力量。
      情绪ABC理论认为,导致一个人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不是因为事件本身,而是一个人对事件所持有的观点和看法。依据ABC理论,不合理信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我采用理性情绪疗法,通过和小微一起讨论,澄清他的具体想法和相应的感受,耐心鼓励、引导他理解并识别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和自动化思维,用情绪ABC理论对存在的不合理信念进行分析,对不合理想法进行不同角度的辩论,引导他用合理客观的想法代替不合理信念,逐步改变不合理信念,建立积极的认知模式,使其在辅导结束后仍能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对所遇到的问题,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重拾自己被爱的信心。
      通过教小微练习腹式呼吸、肌肉放松法等放松技巧,让他学会通过呼吸放松调节自己的情绪;通过和小微探讨与父母的有效沟通方式,鼓励他尝试与父母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真实需求,通过小微的努力,小微提出如果妈妈不方便接送上学放学,自己可以乘坐公交车上下学,最终父母同意他到妈妈那里生活。
      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对家长及当事学生进行持续的关心关怀和跟踪回访。
四、辅导效果
      通过危机干预和转介,当事学生到社区卫生院和专业医疗机构就诊接受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心理教师配合做好心理辅导和跟踪回访,在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家长、任课教师、心理委员、周围同学以及当事人自己的共同努力下,小微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态有了较大改善,逐步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顺利完成学业。小微初中毕业之后,偶尔还会通过网络与我交流他的近况。
      当事学生自我评估:对于家里发生的事,能比较客观地认识,并相对理性的看待问题,虽然爸爸妈妈离婚了,但相信他们都还是爱着自己的,还有老师、同学等很多支持自己的力量。情绪状态不好时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调节方式有所好转,有时还是会面临冲突和问题,但是有解决问题的信心。
五、辅导反思
(一)建立健全校园三级危机预防及干预体系
      本案例中,心理委员和同班学生发现危机事件后,确保当事学生的生命安全,马上报告班主任,及时启动危机干预预案,联合班主任、心理教师和家长构建家庭沟通的桥梁,一同促进学校与家长、当事学生和家长的良性沟通,根据需要转介至专业机构就诊,从而解除心理危机,增强情绪调节能力,建立支持系统和积极的认知模式,帮助当事学生重拾自己是被爱着的信心,帮助其适应现实生活。
      因此,建立健全校园心理危机预警处置预案和干预机制非常重要。我们建立健全以班主任、任课教师和班级心理委员为一级预防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二级预防员、针对特定学生转介至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或精神卫生中心的学生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网络,定期对班主任、心理委员等进行危机干预培训,针对应急情况及时启动预案,为有需要的师生和家长提供心理援助与保障。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心理委员关注学生的日常心理波动,提供适时的疏导,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对于高危学生,需要对其进行心理专业评估,开展相应的预防性辅导工作。对于发生危机或危机高风险的学生,需要做好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根据需要转介至专业医疗机构,在其就医及康复期间,学校应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服务。
(二)充分发挥家校社医的联动协同共育作用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单一因素引发的,而是受青春期学生生理上的易感性、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持续性增加的学业或人际压力、缺乏生活阅历、重大刺激性生活事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加之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面对理想和现实间的巨大落差,如果长期没能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就更容易发展为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危机。
      本案例中,心理教师联动班主任、心理委员、家长、社区和专业医疗机构等多方力量,为学生提供及时的专业支持,为家长提供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帮助建立社会支持系统,逐步适应学习和生活,共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家庭、学校和社会不是互为独立的教育“孤岛”,而是彼此联系、互相补充的“环岛”,个体的成长也是一个漫长且系统的过程,甚至成长期间由于受到一定压力或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心理问题还会出现反复,特别是在发生潜在心理危机时,需要家校社医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学校要与家庭、社会、专业机构等多方密切对接,建立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多方联动,保障孩子及时得到有效的专业支持,指导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和亲子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不断优化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因此,我们需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专业医疗机构等多方面的有益资源,密切配合,协同育人,通过多种方式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形成教育合力,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共同助力青少年生命健康成长。


      通讯地址: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东贤路1098号
      邮编:201514
      电话:18817595192
      邮箱:543939968@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