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让叙事照进心灵 ----一例小学高年级学生手机沉迷干预个案

作者:韩婧怡 

单位: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一小学

电话:13522582989

地址:北京市长馨园小区6楼

邮编:100072

邮箱:hjy94_winnie@sina.com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小A,男,六年级,个性比较腼腆沉默寡言,对于自己的感受觉察较为困难。 因为沉迷手机影响上课状态,经常在课上休息,被班主任转介过来。 孩子主诉因为玩手机和父母关系不佳,在家中感到无聊孤独,自三年级开始就会玩手机(看网络小说、玩手机游戏、刷短视频),每天花数小时玩手机。班主任与孩子父母沟通孩子的情况后,父母经常把手机藏起来不让小A看,自己就越发感觉到孤独无聊,于是会趁着父母休息的时候,凌晨起来玩手机,凌晨起来玩一两天之后晚上好好休息一两天接着再玩一两天,上课经常会打瞌睡。 

二、辅导情况 

(一) 对小A的辅导 

 1.解构沉迷手机背后的需求与感受

 解构是叙事治疗的基础,提倡以多样化的视角看待来访者的主要困扰,不受主流文化的标准来衡量来访者,在最初的辅导我尝试利用共情式倾听理解小A沉迷手机背后的复杂感受与需求。 第一次见到小A,他很沉默、手不住地搓着、眼睛低垂,像一只受到打击的小鸟瑟缩在沙发的一角。看到他有些紧张,我想也许是突然把他叫过来让他有些不知所措于是我轻声说:老师特别感谢你能跟着老师来到咨询室,准备分享自己的心事。老师特别想要知道的是当老师去班里叫你的时候,你心里的感受、想法儿是怎样的,会有一点点不舒服吗? 小A摇摇头。 于是我继续询问小A:这周你想和老师分享一些什么呢? 小A想了想,谈了口气,提及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不是很好。 我注意到小A的叹气,似乎有很多内容堵在他的心口让他一时不知该如何开口,于是问道:似乎一时想不到要说什么。那你愿意和老师聊一聊你的父母吗? 小A的手搓得更厉害了。 我对小A的举动充满了好奇:是不是有一点特别累,不知道该怎么说和父母的相处。 小A点点头。 我尝试打消孩子的顾虑:在这里你想要说什么都可以,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小A听后头慢慢抬起来,嗫嚅着说:妈妈就像唐僧不停地唠叨我不让我玩手机。 我感受到了一个不被父母充分理解的孩子的无力,为了帮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让情绪具体化我于是接着说:嗯。肯定心里会觉得有一点点被控制的感觉。你愿意具体说一说这种感觉吗? 小A:清明那会儿写完作业我什么都不想干,就想玩儿手机,我妈就不让我看,我就觉得无聊,一无聊什么事情就不想做就在那里躺着,一躺就躺好久。 为了更好地表达对孩子的理解与共情我说道:看来对于我们来说手机就像一个精神寄托一样,能够让自己放松,是享受生活的一个寄托,但是爸爸妈妈似乎不这么理解,他们似乎把手机当成洪水猛兽一样。 小A 用力地点点头,也许是看到我没有批评他沉迷其中,而是关注到他行为背后的感受与需要,小A开始叙述与父母的种种摩擦、疏离、在家庭当中深深的孤独与无聊。原来小A从小就送到老家由爷爷奶奶带大,直到上小学才被接回北京,那时小A很淘气,父母经常会粗暴地教育小A,小A 内心感觉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在家里母亲忙着工作,父亲忙着刷手机TA则在一边悄悄地看父亲玩手机,平时父母也很少与自己沟通,孤独、无聊、疏离一点点侵蚀着小A的心灵,像迷雾般笼罩在小A的内心,小小的小A开始与电子产品结下不解之缘。 小A叙述完试探地问我:老师,我喜欢玩手机和爸爸妈妈有冲突,你一定觉得我是个坏孩子吧。 随着小A的叙述,我看到了一个渴望被关爱、尊重与接纳的灵魂,于是回答TA:听了你的叙述,我感觉心里堵堵地,像是有一块石头压在心口。我并不觉得你是个坏孩子。从你的描述当中,我能感觉到你玩手机游戏也是想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不要有那么多的孤独,不要有那么多的无聊,然后这也是你去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方式不被爸爸妈妈所认可和接受。

 2.外化孤独感,激发改变的动力 

外化是鼓励来访者将影响他的问题用拟人化的方式来代替,在外化的过程中困扰成为独立于来访者而存在的客体,从而帮助来访者与问题剥离,激发来访者改变的动力,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为了外化孩子的孤独感,我邀请小A采用沙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小A描述沙盘里发生大战,飞机在打仗中渐渐都沉了,有个人骑着老虎看死去的亲人。 看到小A的沙盘我询问小A:这里有你吗? 小A:墓地。 我:是什么让你选择了墓地?是因为有一种压抑的感觉吗? 小A用力点点头 我:这个引发了你某一种共鸣吗? 小A沉默不语。 我:老师看到有很多战舰飞机的残骸,那就是在家庭当中,你也会有这种战争过后的这种感觉吗? 小A:有点吵。他们老觉得我跟他们犟。 我: 爸爸妈妈有他们的想法,他们没有办法站在我们的角度理解我们,让你觉得在家里面很吵,很孤独,很无聊,很压抑。那如果在这个沙具当中选择一个代表你的那种在家里被吵闹、被爸爸妈妈固执的看待、孤独和无聊的感觉,你觉得你会选择哪一个沙具来代表? 小A指了指一个带眼睛的坚果。 我:是什么让你选择了坚果? 小A:什么都不想听,就是觉得在家里什么都不想做。 我:家似乎成为了我们痛苦的来源。你愿意具体说一说吗? 小A: 早上做的早餐的时候我做我做那个就是蒸,就蒸几个包子,因为最近我爸我妈说让我自己,我就蒸了几个包子嘛,然后然后我爸不喜欢就吼我。 我:你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鼓励与肯定,但是他们给我们的却是一些负面的一些东西在。爸爸妈妈会经常给予你这些负面的否定吗? 小A:有的时候会。不确定什么时候就会给我打击。 我:什么时候被孤单和无聊绑架你觉得特别难受、特别无力,什么时候它们没有打扰到你呢? 小A:对一件事物找到兴趣了。 随着辅导的深入,小A的眼睛渐渐绽放出了光彩。

 3.重写孤独感,寻找支线故事 

叙事治疗相信每个来访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重写对话可以帮助来访找到“我不够好”的主流故事之外的支线故事。 在随后的辅导我试着启发小A感受生命中的支线故事。 我:上几次我们聊到自己对一件事物找到了兴趣时没有被孤独感打扰,有没有哪一个时刻你没有被手机这个心魔控制住。那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有没有除了手机之外其他的你也感兴趣的东西? 小A:书 我:我们看纸质书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精神放松。多看书,我们的思想会更深刻,我们的阅历也更加丰富,我们的视野也会比别人要更开阔。你有没有试着把看手机的时间花在看书上? 于是我花了一些时间和孩子讨论孤独感何时会离开自己,玩手机的需求以及可能的替代方式。 小A叙述着那些自己可以用来缓解自己孤独与无聊的方法,我感到有一束光正透过迷雾照亮孩子的内心,并与小A约定每当感到孤独与无聊可以用看书代替看手机。

 4见证点滴进步,激发内在资源的迸发 

见证是来访者找到支线故事后,自己说出改变及效果。我试着让小A以不同时空的自己去见证看书的自己,用不同时空的重要他人见证现在的自己以及过去沉迷手机的自己。小A表示感觉到发现自己也是有优点的。 随后的辅导中,我不断尝试让小A为自己点赞,询问小A是如何做到这些变化的,小A羞涩的笑了笑,能够感觉到小A正慢慢迸发出强大的内在力量。 

(二)与父母沟通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而显然孩子的家庭出现了一些裂痕,于是我试着与孩子的父母进行沟通,孩子的父母表达了自己的无助、自责以及抚养过程中的挫败感,我试着理解孩子父母的感受,并告诉孩子的父母可以试着了解孩子的感受,与孩子约定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段内玩手机,做到了就给予一些奖励,同时约定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行为要求。由于孩子的父母疏于对孩子的陪伴,而孩子内心渴望父母的陪伴,于是我就这个部分和孩子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孩子的父母表示愿意做出尝试。

 三、辅导反思 

小A能够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宣泄出来,家庭关系也有所缓和,小A每天还是会花时间看手机,但是在父母的引导下时间有所减少。通过辅导,我深深感受到问题本身不是问题,我们如何看待问题才是问题,人也不是问题,除了行为之外,这一个个个体还是一个个灵动的生命。每个小小的来访者都有着A面和B面,A面是他被问题所困惑的样子,而B面是他除此之外闪闪发光的品质。一个孩子爱打架,也许他也讲义气;一个孩子沉迷手机虚拟世界,但是他对情绪也有着深深的觉察。外显的问题更像是他成长过程中微观系统与环境互动中的问题的“代理人”。将人与问题分开后,每个生命中都有不被问题所打扰的时刻,在辅导中要将支线故事由薄说厚,而孩子自己就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要试着带着好奇聆听孩子的故事,努力寻找孩子自身的资源激发孩子的自主力量。 就像小A,TA就像飘在洪流中的人,手机成为了他这个年龄所要解救自己离开洪流的救命稻草,他除了沉迷手机还是一个敏锐、善良的孩子,不把问题行为标签化,看到了他行为背后的渴望与需求,情绪的洪流才会慢慢开始流动。当我们试着和孩子一起走下情绪的山谷,去聆听、去感受,阳光便会照亮那迷雾露出一片新的景象。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