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开手,“绑”住爱
——浅谈小学生入学焦虑情绪的化解
摘要:初入小学,部分孩子因不适应而表现出焦虑的状态。本文以一个孩子的辅导过程为例,探究通过认知干预、系统脱敏等方法,帮助孩子放松精神,缓解焦虑。同时通过班级内的活动,帮助孩子重建信心,化焦虑为动力,从而真正地走出焦虑的状态。
关键词:入学焦虑 认知干预 系统脱敏
因学习方式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部分孩子在初入小学时表现出不适应,出现不想上学、惧怕学校或老师、食欲减退甚至精神不振等情况,表面上看是压力过大,实则是焦虑情绪的表现。笔者以帮助过的一名学生为例,浅谈对此类情绪的化解。
个案概况一年级刚开学,我就发现,中午吃饭对于小昱来说是个难题。一周五天里,他不是胃疼,就是肚子不舒服,还有一次直接把饭吐了。起初,我以为小昱是不想上学,在以这样的理由逃避。问小昱的家长时,家长却说,孩子每天很愿意去上学。我便请家长带小昱到医院检查,家长反馈说,医生没查出身体的毛病,说可能是精神上有压力,让家长和老师帮助孩子放松情绪,身体的症状也许就能得到缓解。
我向家长阐述了在学校的一些基本要求,并解释并未对小昱很严苛。家长表示理解,说:“我们家孩子就这样,稍微一紧张就这儿疼那儿疼的。没事,老师,他慢慢适应就好了。”
接下来,我更多地关注小昱,除了午饭时经常说肚子疼,间歇性呕吐,课下,他经常自己一人坐在桌前发呆,从不主动和人说话,也不愿做其他的事。我意识到,问题不像家长说得那么简单,开学已过半月,小昱仍然不能适应,看来他的心理压力已经到了病理的程度,必须重视起来。
追根溯源我决定去小昱的家里家访。到了小昱家,从他父母那里了解到,他们因担心小昱上小学后跟不上,在入学前,给孩子报了各种幼小衔接班。在小昱房间的书架上,我还看到了三年级的教材。家长说,先买回来,让孩子见见样子。从家长的言语中,我听得出,他们对小昱不仅严格要求,更是充满高期待。家访结束,临近中午,家长坚决要留我吃饭,说:“老师,您一定留下来吃饭,看看这孩子吃饭时的样子。他哪儿都好,就是吃饭太慢了!” 我本意要走,一听这话,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便留了下来。吃饭时,我留意观察小昱的一举一动,果然像爸爸妈妈说的那样,他几乎每一口都要咀嚼半天,全程也不说话,低头边吃边想着什么。席间,我轻声问小昱的父母,他平时是不是也少言寡语的,他父母点头。
这下,我算是了解了小昱经常呕吐、肚子疼的根源了。父母长期的严格要求,超前的“抢跑”,让小昱“吃”下了太多他小小的心灵所不能承受的压力。本该自由玩耍、享受快乐的年纪,却被“绑”在了书桌上,“框”在了上下课外班的路上。时间被剥夺,自由被限制,于是慢慢的,小昱的性格变得内敛,把自己也封闭了起来。而每天最放松的时间,就是吃饭的时间,为了留住这片刻的闲暇与自由,他故意放慢速度,一口一口地品尝,慢慢地吃,但这也成了父母眼中的坏习惯。
上了小学,中午吃饭时间有限,小昱就更加不适应。看着黑板上的倒计时,他便会不由自主地紧张。面对外界的多重压力,小昱的身体就以“呕吐”和“肚子疼”的方式表示抗议。想到这些,我不禁后悔自己在午餐管理时,没有照顾到小昱的特殊情况,而是在以统一的标准“一刀切”地管理着每一个学生。要想为小昱的精神“松绑”,要改变的,不仅是小昱的父母,还有我的班级管理方式。
帮扶策略一、认知干预,为精神“松绑”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理论指出,导致人们产生消极情绪和不当行为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面对事件时的非理性信念和想法。要想缓解焦虑症状,首先要改变行为主体的非理性认知。
1.对父母的认知干预孩子的焦虑往往来自于家长。家长常常以爱的名义,给了孩子太多的要求与控制。不知从何时起,“鸡”娃成风,家长从各大网络、各种群中搜罗一些幼升小、小升初或者中高考的信息,闻风而动,拼尽全力地“帮助”孩子学习,压榨孩子的时间,为学习任务加码。小昱就是这种超额教育的受害者。
要想化解家长的焦虑,先从改变家长的“畸形”认知开始。找了个合适的时间,我与小昱的父母进行了一次长谈。我问他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回答不出所料:“学知识,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出人投地。”我说:“大多数家长都是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换个角度想,相比学习好、找份好工作,你们是不是更希望将来孩子能够幸福?”家长有点惊讶,但随即点头:“那当然。”我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孩子要学习的,首先是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而不是知识。”接着,我向他们阐述了自己的带班育人理念:拥有好的品格,培养好的习惯,建立好的关系,这“三好”是拥有幸福的前提。而一味地逼孩子学习,只关注成绩,无形中带给孩子错误的幸福定义。这不但会泯灭孩子的创造力,还会让他变得冷漠、压抑,亲子关系也日渐疏远。所以从今天开始,家长的关注点应从知识的学习,转移到品格的挖掘、习惯的培养以及关系的建立上去。家长连连点头表示同意。
为了防止家长认知上的“反弹”(因为往往跟家长聊天后的短时间内有效,过段时间又会被“打回原形”),接下来的两个月,我每周都和家长“煲”一次“电话粥”。闲聊中一旦发现家长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及时纠偏。在畅聊了三次之后,家长主动提出要退出各大“鸡娃群”,不再关注此类消息,并且减少小昱的课外班数量,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小昱玩耍。
家长适度地松开了手,小昱有了自由喘息的时间,精神上也就慢慢地放松了下来。
2.对小昱的认知干预焦虑的人常常使用灾难化的思维认知方式,把眼前本不那么糟糕的事情放大成灾难,并自然地认为自己无力应对。小昱一到吃饭时间就不舒服,可见在他的脑海里,吃饭这件事已经被“妖魔化”,改变他的不合理认知迫在眉睫。
下午大课间,孩子们在操场上自由嬉戏,这个时间相对比较放松,我把小昱叫到身边坐下。为了避免他紧张,我先跟他聊起了他喜欢的课程和老师,以便打开他的话匣子。看他逐渐放松后,我摸摸他的头,问他是不是不喜欢在学校吃饭,他本是微笑的眼神一下子黯淡了下来,很怯懦地说不喜欢。在我的一点点追问下,小昱说出了怕吃得慢被老师批评(因为小昱在家吃饭慢,他父母就威胁他说,在学校吃得慢的话,会被批评和惩罚),怕吃不完饭给班级抹黑(每天会有检查员检查各班的剩饭情况)……听到他内心真正的想法后,我忍不住抱了抱他,开导他说:“吃饭是件放松的事,吃得慢没关系,只要不是故意浪费时间,尽力吃,即使超时了老师也不会批评或者惩罚你。吃不完饭,有时在所难免,下次老师会帮你少打一点。如果还是吃不完,悄悄地告诉老师,老师也不会怪你。”听了这些话,小昱长长地舒了口气。
小昱认为在校吃饭不那么可怕后,不仅是午餐时间,就连课间,他的状态都明显轻松了许多,有时会和同学聊天,偶尔也主动帮班级做事了。
二、系统脱敏,缓解焦虑症状小昱身体上表现出的不适,其实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征,是一种心理防御模式。接下来还要想办法让小昱卸下防备,对吃饭这件事系统脱敏,进而从根本上缓解他的焦虑。
1.特权赋予,消除对吃饭的恐惧针对小昱吃饭的事,我专门开了班会,向同学们解释情况,并表示想给小昱‘开绿灯’。同学们都纷纷表示同意。从此,小昱有了“特权”,吃与不吃、吃多吃少都由他自己决定,同学们也不再关注或者指责。为了尽可能的减少让小昱恐惧的压力源,我还停止了使用黑板上的倒计时。
2.教会方法,提升情绪急救能力外界环境很难掌控,唯有教给小昱情绪急救的方法,才能让他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能安顿自身。我送给了小昱《跟着青蛙小弟学呼吸》的绘本,帮助他学习简单而有趣的呼吸法,每当紧张的时候,有意识地运用呼吸,帮助自己减缓压力。当自己明显感觉到焦虑时,还可以用蝴蝶拍的方法,拍拍自己,抱抱自己,心情也会平复很多。此外,午餐吃饭时,我还在班里放起了轻音乐,舒缓的音符在教室里流淌,每个人的心情似乎都平静了许多。我跟小昱说,紧张、焦虑的时候,也可以听听音乐或唱唱歌,帮助自己放松。
3.焦虑盒子,为情绪释放找出口小昱的焦虑是长期压力下的“顽疾”,面对新的小学生活,总难免还会有焦虑的时候。为此,我做了个漂亮的纸盒子,画上可爱的獠牙,写上“吃掉焦虑”四个字,然后悄悄地送给小昱,跟他说:“当你再紧张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心情写下来或画下来,再揉成纸团,丢进这个盒子里。这个盒子有奇效,当你把纸团丢进来后,就真的不紧张焦虑了。”这个盒子成了我和小昱之间的秘密,有时我观察到他悄悄地写纸条丢进焦虑盒子的小动作,当他抬头的那一刻,脸上的阴霾就烟消云散了。
4.定期“话疗”,让焦虑无处遁形每隔两三天,利用轻松自在的大课间时间,我都会找小昱谈心。从吃饭到学习,从同学到父母,我们无话不谈。聊天期间,我有意捕捉可能让小昱焦虑的人或者事,及时引导他,帮助他疏解情绪。定期的“话疗”,有效地降低了小昱焦虑的次数,帮助小昱保持轻松自在的心情。
三、重建信心,化焦虑为动力杜德生法则显示,学习效率与焦虑水平呈现倒“U”型关系。过度的焦虑,会引发心理疾病,产生负面影响。而适度的焦虑,能让人产生动力,专注、高效地做事。当我用一系列的方法帮助小昱脱敏,降低了焦虑水平后,接下来,需要帮助他化焦虑为动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小学的学习生活中去。
1.回顾成就,重建信心焦虑的人常常陷在假想的担忧里无法自拔,这时,需要有人告诉他:“你已经很棒了!你可以做到!”帮他重拾信心,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我请小昱的家长认真回忆小昱从出生到现在所取得的所有成就,做成PPT,发给我。同时,我把小昱从入学以来的点滴进步也罗列出来,和他爸爸妈妈做的合在一起,利用班会时间,在全班小朋友面前播放。“围棋一等奖”“英语口语优秀奖”“游泳冠军”等等,提前接受了很多教育的小昱当然取得了不少成就,当这些照片被放出来的时候,同学们都忍不住地赞叹:“小昱太厉害了!”听着老师和同学们的夸赞,小昱本不爱笑的脸上也泛起涟漪,嘴角微微上扬,从容地笑了。
2.创造契机,助他成功得知小昱在入学前取得了那么多成就,我想在学校也创造机会,让他再次体验成功,找回前进的动力。于是,我相继在班里举行了围棋比赛,说服英语老师举办了口语演讲比赛等活动,小昱虽没有样样拿第一,但都名列前茅。看着他拿到奖后得意的样子,我知道,真正的小昱回来了!
焦虑的人,一旦找回了自信,他就拥有了自我疗愈的能力,也拥有了打破困境走出去的动力。
教育反思首先,除了本案例中提到的肠胃不适、呕吐等症状,孩子在幼小衔接过渡期还会出现哭闹、头晕等情况,这些都是“表面症状”,看似是他们不想上学,其实都是不同程度入学焦虑的表现。老师和家长只有深挖问题根源,找到引起孩子焦虑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乃至消除焦虑情绪。
其次,父母不要给孩子过于严苛的家庭环境。家,应该是孩子的避风港,而不是想要逃离的囚牢。如果对于成绩、规范、道德标准等过分追求和强调,孩子就会将这些要求内化成自我的一部分,行为上表现得顺从、乖巧,但内在却形成了 “假我”,“真我”无法充分得到发展。因内在生长空间被外界环境所挤压而产生的紧张、愤怒、失望、焦虑等负面情绪,终会在某一天以某种形式释放出来。
最后,我们的教育不该有太多“规训”孩子的地方。也许,为了方便管理,老师会一条一条制定很多“规定动作”,然而,太多的“规训”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压孩子内在的生命和生长空间。要允许不一样的存在,并且去探寻适合这些独特生命的教育契机和教育方法,让每一个人如其所是地自在生长。
松开手,才能绑住爱。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班级管理中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帮扶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CEDB202038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卢小柯 房佳
工作单位: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
电话/微信:18513418609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友谊路111号
邮政编码:100094
电子邮箱:45054627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