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优秀的“诅咒” ——优等生厌学心理干预“六步法”

优秀的“诅咒”
——优等生厌学心理干预“六步法”
兰溪市第一中学  洪旭霞   321100

【摘要】处理厌学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一例厌学的优等生为例,解析优等生厌学心理,梳理和总结运用“六步法”处理厌学问题的经验,即:评估问题,明确方向;疏通情绪,恢复理性;调整认知,看见希望;重塑目标,坚定规则;回归学业,体验价值;理解赋能,让爱生长。实践证明,该方法对类似厌学问题的处理效果良好。

【关键词】优等生 厌学 心理干预 六步法

 一、案例概况
小A,15岁,初二女生。微胖,腼腆,不善表达内心感受,在老师面前比较拘谨,在父母面前缺乏规则。父母从小对小A的学习给予很高的期望,生活中妈妈包办替代多,爸爸比较严肃,喜欢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
小学期间,小A一直是班干部,性格乖巧、听话,获得过很多荣誉,是公认的优秀学生。智力中等,学习努力,成绩较好,兴趣广泛,常被同学围绕,但人际互动模式比较被动。由于妈妈是家委会会长,极力协助孩子学校活动,跟老师关系比较好,老师对孩子照顾也比较多。孩子从小自尊心强,曾多次表现出“输不起”的心态,抗挫力不足,比较寻求他人关注和认可。
上初中后,竞争压力大,写作业动作慢,有时会拖累学习小组被扣分,被老师点名催促,既自责又委屈。考试排名中等偏下,非常难过,逼自己拼命学习,下课都舍不得去上厕所,但每天都过得很煎熬。有次演讲比赛,自己发挥得非常好,拿了最高分,但学校推选了另一个女生去市里比赛,心里非常失落。还有一次,很用心地做了一张手抄报,自我感觉已经很完美了,却没有被入选展示的行列。从那之后,小A觉得低落、难过、压抑,常常在被窝里流泪。有同学发现了小A情绪的波动,主动过来关心,但小A总是礼貌地拒绝,不敢在同学面前轻易表露不好的情绪。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后,小A开始坚持不下去,情绪崩溃了几次,陆续开始请假,直至不肯出门,厌学在家。正式辅导前,小A已在家1个多月。
二、初步评估与分析
(一)初步评估
小A性格内向腼腆,自尊心强,寻求他人认可,固定型思维明显,不善表达,遇到挫折采用回避型应对方式,想回学校又恐惧学校。认知正常,无幻听、妄想等症状。综合市级专科医院的就诊资料,初次访谈搜集的信息,初步评估为因家庭教养方式不当、过往丰富的成功史等因素,造成高自尊低价值感的性格和不稳定的自我评价,在遇到连续高强度的挫折事件后,出现委屈、压抑、愤怒、自责、沮丧等负性情绪,从而引起厌学等退行性行为问题。
(二)成因分析
高满足的家庭因素:父母从小给予过高的关注度,给孩子营造了完美的自我感觉,但缺乏逆商、情绪表达等能力的培养。孩子进入中学遇到问题,家长过于保护,小心呵护,反而助长了孩子的厌学行为。
高自尊的性格因素:过于顺利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形成自恋的性格特点,高自尊、低价值感,非常需要他人的关注和赞许,非常容易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动摇对自我的看法,甚至否定自己,无法承受挫折带来的强烈自卑感。
绝对化的认知因素:小A有很多不合理的信念,比如“好学生必须备受关注”、“只有完美地完成老师的要求,才能被喜爱”、“比别人优秀才值得被爱”等,就像烙上了“优秀”的诅咒。小A每天都生活在高压中,度日如年。
挫折叠加的环境因素:由于竞争压力变大,挫折事件连续发生,小A的不良情绪没有得到及时排解。家长、老师没有及时给予正确的情绪疏导,也没有及时求助专业帮助,导致小A负性情绪越积越多,直至厌学在家。 
三、辅导目标
短期目标:疏通过往累积的负性情绪,帮助孩子学会觉察和表达情绪,掌握情绪管理的方式与技巧,做情绪的主人。
中期目标:识别并矫正自动化思维中的不合理思维,正确看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培养真正的自信;重返校园,做好学习方法指导和目标管理,提高学业自信心和主动性。
长期目标:合理规划未来,正确定位自己,悦纳自我,享受成长过程。
四、辅导方案与过程
(一)评估问题,明确方向
首次访谈,2小时左右。辅导老师分别与孩子、家长进行了详细的会谈,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估,找准核心问题及成因,即:因家庭教养不当、过往丰富的成功史等因素,造成高自尊低价值感,在经历多次挫折事件后,负性情绪累积,导致厌学问题。让孩子和家长对自己的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减轻焦虑情绪。
探讨辅导目标,告知辅导方案及常用辅导技术,明确辅导方向,同时征得家长协助配合,形成三方合力,提高孩子应对问题的自信心与掌控感。
(二)疏通情绪,恢复理性
通过尊重、倾听、共情等心理咨询基本技能,辅导老师与来访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一起回溯过往的经历,了解小A的成长经历和创伤事件。在一点一滴的倾述中,小A长久累积的负性情绪得到充分的释放。
辅导老师运用叙事疗法,引导来访者重塑对过往经历的看法,逐渐从负性情绪中走出来,能够理性看待生活中经历的挫折事件。以下是第二阶段的辅导片段:
师: 老师说让你再努力点的时候,你一定非常崩溃,因为你觉得你已经非常非常努力了。
生:是的,我几乎用尽了我全部的力气,我每天晚上回家做课外练习,下课拼命做作业,连上厕所都不愿意去,我真的已经很努力了……
师:但这样的日子实在太累了。
生:我每天都在煎熬,很累很累。
师: 特别是做了这么多努力,却没有被老师看见和肯定,你觉得老师心里不够爱你,这让你更没有坚持下去的勇气,是吗?
生:(点头,抹眼泪)
师:那个时候,老师一点都没有看见你的努力和付出吗?
生:也不是吧,老师表扬过我作业比以前快了,说明我很认真,她还让我下课要多起来走走。
师: 哦,这样的小事,还有吗?
生:那次演讲,我没有被推选,很难过,可能表情也不好看吧,老师把我叫去谈话,安慰我说我已经做得很好了,没关系的等等。
师: 原来是这样。小A,你现在回过头去,怎么看这件事情?
生:当时我很失落,很难过,忽略了老师对我好的地方,现在看来,其实老师也并没有完全否认我,只是我自己一直这么想……
第二阶段主要是处理情绪问题,咨询设置为一周两次,每次1小时左右,,进行了4次面询,来访学生情绪得到明显好转,心情平静了很多,能正常生活,愿意跟父母外出购物,脸上逐渐有了笑容,在家里话也多起来了。
与此同时,与父母进行了两次会谈,让父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科学的教育理念。父母表示非常后悔之前错误的教养,今后会配合老师做好协助工作。看到孩子的变化,父母表示悬着心终于落下了。
(三)调整认知,看见希望
来访者情绪虽有所缓解,但她对上学还是存在抵触心理,因为其内心存在很多不合理的认知。一想到回学校要面对的事情,就会觉得很压抑,踹不过气来。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小A识别目前典型的诱发线索和自动化思维,并对这些不合理的自动化思维进行评价,觉察这些想法带来的情绪影响,对不合理想法进行辩驳,进而重塑合理认知,从根源上稳定情绪。以下是第三阶段的咨询片段:
师:听起来,你特别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特别是老师的评价。
生:是的,我也知道没必要,但我就是做不到不在意。 
师:我相信,你会这样想,一定有你的原因。我们来仔细回顾一下,当老师没有给到你理想的评价时,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一切都白费了。
师:一切都白费了。
生:老师不喜欢我,我很不好。
师:怪不得你会这么难受,原来你好不好,努力有没有白费,都在老师的一句评价中。
生:嗯。
师:你确定,一切都白费吗?
生:呃,其实也不能说一切都白费吧。 
师:哦?这怎么说?
生:只是那件事情我没有做好吧。
师:能跟老师说说,你有哪些事情是做得好的,没有白费的吗?
生:嗯。我广播操做得好,老师每次都让我领操。
师:哇哦!还有吗?
生:我写的字,在学校展览了。
师:嗯,确实努力没有白费!还有吗?
生:想不起来。
师:老师很好奇,在你这么困难这么难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到保持成绩在中偏上,没有垫底的?
生:那不太会的,我上课还是听的,能做的作业也会做的,他们那些垫底的同学是几乎不读书的。
师:哦,也就是说,你的默默付出,一直是有收获的?即便老师没有明确表扬?
生:那是的。
师:那如果老师因为工作忙,忘记表扬你,或者老师要求高,故意不表扬你,想让你继续进步,怎么办呢?你的努力不是就白费了吗?
生:其实老师表不表扬,也没那么重要,我还是要看到自己的努力吧。
师:老师真为你的觉悟点赞(竖大拇指)。我很想知道,你打算怎么看到自己的努力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认知调整也并非一蹴而就。本案例中,先集中对来访学生几个影响特别大的认知进行了工作,每周两次,一次1个小时左右,进行了5次。来访者信念开始松动,意识到自己想的问题太绝对化了,太严重了,反而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自己应该更多地看到自己的努力和优点,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别人的认可。
辅导老师在与父母的交谈中了解到,孩子愿意跟父母聊学习的事情,也完成了辅导老师布置的作业,主动联系了班里的同学,重新跟学校建立了连接。 
(四)重塑目标,坚定规则
辅导老师意识到时机已成熟,不再专门继续认知调整,在之后的工作中可以适当安排认知调整,以巩固效果。但此时,来访学生已经在家两个多月,习惯了舒适的生活,没有回学校的勇气和毅力。于是,辅导老师开始着手协助孩子调整新的目标,让她放下最后的担忧,一周1次,进行了两次。以下是第四阶段的咨询片段:
师:你现在是初二,15岁,如果十年之后我们再相遇,你希望是在哪里?在做什么呢?
生:北京。可能我在某个舞蹈工作室工作,我喜欢跳舞,想上舞蹈学院。
师:如果要上舞蹈学院,文化课分数可能相对要求就没那么高。
生:是的,我们老师说考上**中(普通高中)就可以了。
师:你现在是什么水平?
生:考普通高中没问题。
师:那你焦虑什么?
生:我也不知道,比不过别人就很难受,也没想那么多。
师:我们来假设一下,一年后,你拿到了那所普通高中的录取通知书,你希望你班里的其他同学,都考上他们各自理想的学校好,还是都考不上高中好?
生:都考上。
师:你看你的内心是这样的善良。所以你的成功,是实现自己的目标,还是要比过别人?
生:实现自己的 目标。
师:那怎么样更有利于你实现目标呢?
生:稳住现在的学业成绩,不掉出全校200名,多参加专业课训练,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在燃烧起希望的同时,辅导老师与父母协商,在家里重新建立了家庭规则,每天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起床,学习,上网课,做作业,中午饭自己烧,晚饭后才能玩一会儿手机,逐渐抵消待在家里的舒适感,为重返校园做准备。
这样坚持了9天,孩子终于提出了谈判,先回学校半天,适应看看。父母都很高兴,马上与学校进行了联系,学校老师也表示全力支持。
(五)回归学业,体验价值
回校第一周,孩子每天在校学习半天,回家继续学习。辅导老师每天与孩子进行简短交流,稳定其情绪,鼓励其进步,做到及时强化。
在这期间,辅导老师主要针对孩子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即如何做好预习、复习,提高作业效率,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如何提高记忆力等,协助孩子回归学业,并在学业中体验点滴努力带来的自我价值感。从关注结果转为关注过程,孩子感觉轻松多了。
(六)理解赋能,让爱生长
回校第二、三周,孩子白天在校学习,晚上回家自习。辅导老师将辅导设置调整为一周1次。主要运用倾听、共情、积极关注等技术,赋予来访学生理解、鼓励、抱持;运用焦点解决技术,强化来访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理解赋能,让孩子有力量、有信心解决自己的问题。
父母表示愿意继续学习家庭教育相关知识,以更好地协助孩子健康成长,让爱在家庭中流动起来,让孩子在爱中成长。
五、辅导效果与反思
该案例辅导过程较长,但进展顺利,效果良好。目前,该学生在校学习,同伴关系良好,学习成绩不算优秀但较为稳定,父母、老师表示很欣慰。对这类优秀学生的厌学问题,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近年来,优等生厌学案例已屡见不鲜。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要避免给优秀孩子过多评价性的荣誉与赞赏,避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价值导向,使得孩子自尊心过强,抗挫折能力过低,经不起风浪。
在进行这类孩子的厌学干预时,不仅要处理孩子的情绪、认知问题,让孩子认准自己的目标而非盯着别人,培养成长型思维,更有必要团结家长,帮助家长改善家庭教育方法,形成家校合力,阶段性、系统性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助力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心理咨询技术与应用[M].宁波出版社,2013.
[2](美)贝克,张怡等译.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3]林甲针.中小学心理辅导N个典型案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4](美)辛西娅富兰克林等,骆宏等译.厌学学生焦点解决短期治疗[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