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爸爸妈妈听我“说”

                           爸爸妈妈听我“说”
【摘要】
       高一女生文涛主要因亲子沟通不畅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主要表现为心情压抑和回避同伴交往。心理老师运用绘画疗法帮助文涛面对问题、聚焦解决、重建有效亲子沟通,收到了较好的辅导效果。
【关键词】
      亲子关系、绘画疗法、心理辅导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文涛是一名高一女生,学习努力,成绩在班上居于中等。她性格内敛沉默,不爱言语,喜欢默默做事。文涛父母亲初中毕业,目前已拿到退休工资,哥哥已参加工作一年。文涛的父母亲年龄偏大,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健身、遛鸟和广场舞,为此她感觉自己和同学们的家庭生活很不一样,有些自卑感。
       文涛的困扰主要来自亲子关系。父母亲常常挂在嘴边说的话就是“作为家里的老二,我们太惯着她了,以至于孩子太矫情,耐挫力差,不想好好学习还总找理由借口”。父母对文涛的态度令她痛苦又无助,她渴望父母亲能够走近她、理解她。带着这个愿望,文涛找到了我,我鼓励文涛邀请她的父母一起来进行咨询。 
        二、情况调查与问题诊断
       为了全面了解文涛的情况,我通过初诊接待和他人反馈两方面来收集资料和信息。一方面了解文涛的诉求和心理测验结果,另一方面通过文涛的科任教师和父母了解重要他人的反馈。信息收集内容及问题分析诊断如下:
      1.个人陈述:文涛认为自己在家里得不到父母亲的理解,渴望获得情感支持,她希望父母能明白自己不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公主,她需要在他们的正确理解中获得力量。生活中当文涛不能令父母满意时,他们习惯性的做法是埋怨指责、唉声叹气和不抱希望。
     2.文涛父母的陈述:他们觉得女儿想的太多,父母亲教育孩子都是那个样子的,没有隔阂不隔阂的,该说的都说给孩子了,才是应该做的事情,他们对文涛的困扰表示不理解。同时,他们对文涛的负面评价较多,认为孩子不吃苦、不爱说话、总生闷气。
    3.观察及老师反馈 
 (1)观察:文涛是个安静的女孩,皮肤白皙,腼腆拘谨,个子高高的,微胖,言语和表情中透露着委屈和无助。
 (2)他人反映:班主任张老师和几位科任老师对文涛的评价较为积极,他们认为文涛勤奋努力,尊重师长,成绩稳中有进,上课发言不多,是个有想法有正能量的女孩。人际交往方面,文涛有些被动,对自己有点不自信,担心同学不认可她,会主动选择保持距离。
     4.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结果:初次接待中文涛做了MHT,测评结果显示文涛对人的焦虑8分、孤独倾向5分、自责倾向5分、过敏倾向5分,学习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均在2分及以下。总体评估为“对人焦虑”值偏高,表现为不擅长与人交往,常担心责备,当受到责备时会因一直放在心上而产生焦躁;其他值在正常范围内,同时孤独、自责、过敏倾向需要关注,现实生活中要给与心理支持和行为引导。
     5.总体分析和诊断:文涛的父母习惯于责备孩子,无意中令文涛害怕被否定、被孤立,人际关系方面偏向于被动和不自信。和父母亲对文涛的评价相比,老师们的评价较为积极。但是文涛更在意父母亲对她的态度,更渴望能获得他们的认同接纳。
      因此,文涛因亲子互动中的一般生活事件产生了强烈且持久的心情压抑,咨询的目标是促进亲子有效沟通,通过推动亲子关系,疏解文涛的心理压力从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咨询过程
      在本案例辅导中,心理老师以聚焦问题解决和未来发展为导向,通过绘画疗法创造了亲子互动和沟通的新途径,通过互动交流发展了亲子认识和理解的新内容, 在文涛一家重新发现各自在关系中的所思所想和所为时,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情感,最终通过他们自身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实现促进文涛身心健康成长的目标。
     (一)正向开场,彼此支持
      本次咨询中,我运用焦点解决技术的正向开场方法,帮助文涛梳理自己在生活中对亲子关系的感受,支持她澄清自己心理辅导的目标,即期父母亲能够倾听她的心声,能够坦诚沟通。文涛在正向的目标描述过程后,情绪也渐渐平静了很多。在心理老师的陪伴、倾听和引导下,文涛一家将精力聚焦在问题解决上。文涛回忆过往生活中亲子关系的美好画面也支持到了他的父母,这也会成为心理辅导后期工作的资源。
      (二)绘画叙事,敞开心扉
      我在文涛的家庭咨询中采用了绘画疗法,在以画为载体的背景下支持和推进他们的亲子沟通,以达成彼此理解的目标。
      具体的绘画分享和叙事对话过程如下:
      1.绘画主题的选择和呈现
      文涛的在本次咨询中做的是规定性绘画,绘画内容是最早由布拉姆斯及阿姆钦提出的“请画一个雨中之人”或“请画一个在雨中的人”。这个测试主要是考察人们在压力情绪下的反应。雨就是象征着外界压力。根据所画的画,可以考察出:在压力情境下,作画者会调动资源来应对压力吗?如果用了,是用何种资源?作画者的应对方法是否有效?其情绪状态如何?其计划性如何?在这种不愉快情境中,作画者会使用何种防御机制————迎接挑战,还是退缩?
      文涛在我们(我和她的父母)的陪伴下画完了《雨中之人》,绘画作品如下图:

 

      2.绘画作品的分析与互动
      来访者的绘画可以提供丰富的非语言信息,作画者画的主题是什么?作画过程是怎样的?作画者的用笔是坚定有力的,还是软弱无力的?图画处于画面的什么位置?图画所占的面积怎样?......这些都揭示了来访者的信息。为了探索文涛画面中的信息,我(心理老师)和文涛一家展开了以下交流:
      文涛:我画的是雨中的自己。我觉得老师让我画的“雨中”,应该是指的是“不舒服的时候”、“困难的时候”、“想要帮助的时候”,我是这么理解的。
      我:你可以这样理解,那我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来看看这样的情境中你的情况。咱们来一起听听文涛怎么说好吗?
      文涛父母认真地点头,表示赞同。
      文涛:这里是院子大门的门楼,小时候我们家住在北梁,家家户户都是平房,下雨的时候我就在门楼下躲雨。
      文涛父母:是的,那时候住在平房。
      我:门楼下躲雨。
      文涛:是的,我画的基本上就是这个画面。
概括的讲文涛的画面信息是:雨中的自己,在儿时记忆中的门楼下避雨。
我:画中呈现了一个雨境,画中还有一些更丰富的内容吗?比如情绪情感和成长故事,愿意和我以及你的爸爸妈妈说说吗?
      文涛:我愿意。你们可以不批判我、不打断我吗?(文涛看着父母亲说)
文涛父母:可以的,孩子。
      我:咱们都渴望被倾听、被尊重,文涛也一样,咱们听听她的想法(看着文涛的父母)。老师支持你(用柔和的目光去肯定和支持文涛)。
      文涛:下雨了,人们大概都会急急忙忙地往家的方向跑,我也一样。快跑到院里的时候,我就能听到爸爸训斥哥哥的声音,于是我停下来,一边悄悄地听着,一边等待回家的时机。下学路过的孩子们都跑跑跳跳的,我却不敢跟着去玩。为什么是这样?我爸应该清楚。
      我:(轻轻拍一下文涛的后背)
      文涛爸爸:那次我打孩子了。她出去和巷子里的孩子们玩,一个小孩子的头绳被她扯坏了,我就打了她,我以为她欺负人。
      我:这里面好像有误会。
      文涛:我爸对我们兄妹俩的严格是出了名的,小伙伴们常常利用这一点欺负我俩,哥哥性格倔强,不屈服、不低头、不妥协,爸爸就训斥或是打她。我胆子小,不敢硬碰硬,多数时候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渐渐的和他们玩的就少了,想交朋友但又怕惹事,后来对交朋友也没什么兴趣了。
      我:哦,画里门前有路,路上经常有玩耍的小伙伴。我可以这样想象吗?
      文涛:是的。我不大去和他们一起玩。
      文涛妈:我还一直以为是她性格内向、不爱打打闹闹、不喜欢和他们耍呢!
      我:妈妈那时候是这样理解的。她一直觉得你是个内秀的姑娘。你在门楼下躲雨的时候会做什么呢?
      文涛:其实下雨挺好的,也不太冷,我喜欢看头发上的水珠,晶莹剔透,而且还会从发丝上滑下来。
      我:那时你是什么心情?
      文涛:一开始有些害怕,怕爸爸突然出来把我拎回去,骂哥哥的时候再把我捎带进去。后来就不怕了,我会蹲下来找根树枝在湿湿的土地上画画或写字。
      我:我想我们都可以想象到那个画面了,可以用具体的形容词来概括一下画中的你的心情吗?
      文涛:不安、孤单、丑小鸭。
      我:你会怎样应对这些情绪和感受?
      文涛:做个乖乖女。
      我:画中有体现吗?
      文涛:有。我会乖乖的、安静的等在门楼里,不会冒冒失失地闯进家里去。
      我:这种应对方法通常有效吗?
      文涛:还是有用的,乖一点,爸爸妈妈就不会多注意我,我也能“幸免于难”。
      我:这样的应对方式可以获益,那情绪状态怎么样?
      文涛:感觉自己会被忽视。我不喜欢这样,有时候反倒是羡慕哥哥,可以被爸妈关注。
      文涛爸妈:那时候就是感觉她乖,她哥很淘气,经历都用在管老大上了,对她我们确实没操什么心,也觉得她不需要操心,什么事情自己都能做的挺好的。
      我:文涛觉得失落,是因为自己感觉被忽视了。但在爸爸妈妈眼里,是觉得文涛乖巧懂事,是一种放心和认可。
      文涛:我还以为他们不需要我呢(边愤愤地说边委屈地哭)!  
      我:现在你明白了父母的立场和态度,这对你来说很重要。我们再来看看,你在那种不愉快的情境下,你是习惯用退缩的被动的方法来面对家人或冲突吗?
      文涛:是的,这是我特别讨厌自己的一点,遇事就躲起来,习惯了回避,就像小时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做法。
      我:你渴望改变这一点。
      文涛:是的。
      文涛父:我也想让你大胆点,可能是爸爸打你哥哥把你吓怕了,其实爸爸挺喜欢你的,从小学到现在老师也都挺喜欢你,你是个放心省心的孩子。
      文涛:可是你们总是否定我,不听我说,我说什么好像都是在给自己找借口。我不想报补习班,你们就说我懒惰;想听一会儿音乐,你们就说我不学习;想和你们一起做个咨询,好好沟通一下,你们就以为我是心理有问题。其实,我只是想和你们好好相处。我想打开那扇门,什么都不用多想就进去,因为那是我家啊!(文涛放声哭了出来)
       我:你已经在改变了。你的爸妈也在改变。我看到了。所以画中门的比例特别大,而且门是开着的。这些都是你的渴望。
      文涛:是的,今天我爸妈能来,我挺开心的。
      我:今天爸妈不仅来了,他们还会给你打开那道门。
      文涛:平静又羞涩的抽泣着。
      我:遇到压力的时候,快要急哭了的时候,还有其他应对方式吗?
      文涛:想有。
      我:你已经拥有了。你有注意到爸爸画了什么吗?
      文涛父:遇到事情了不要一个人憋在心里,我心疼了。我、你妈、你哥哥都在你身边,遇事打个电话,我和你妈跑的肯定比别的家长快,我们都退休了嘛,没有事情拖拽着。
      文涛听了爸爸的话后特别激动,主动抱住了爸爸。妈妈也深情的抚摸着文涛的头发。
      四、绘画心理的分析与解读
      文涛的规定性绘画作品《雨中之人》,通过儿时躲在门楼里孤独避雨的画面,向父母真诚表达了她一直想倾诉又没有机会说出口的心里话。文涛有遮风挡雨的门楼和门口后的家,但是她不确定这些资源是否可靠,她有强烈的不安和孤独感,深层次的认知就是“爸妈似乎不需要我”,这样的认知像扎根在心里的刺一样伤害着他。绘画疗法提供了非常好的途径,以图画引出问题、分析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咨询过程较自然,文涛一家人也能真情流露、积极互动。
      (一)整理分析
      从构图比例来看,画中雨人居中,相对较小,画中特别显眼的是一个门楼,足够高大,门后的情境是空白。画面整体来看力量在流向过去,而未来很无力。文涛希望自己今后能被父母认可,但是行动力上又奔向过去,对待想要做的事缺乏自信和行动力。
      从笔触线条来看,用力较轻,画人、画雨和画背景环境的时候都是轻轻的,仿佛有一种不确定、不自信的感觉。。文涛在画门楼的时候用时较多,看来她对门楼的关注度较高,咨询中文涛将“门楼”寓意为她一直在努力寻找的家和家的接纳认同。
      (二)局部分析
      局部特点1:清晰饱满的雨珠。文涛用一个个接近于圆圈的团来表达正在下的雨,雨较密集的飘洒在门楼外,门楼里没有雨滴,就像里面根本没有下过雨一样。清晰的、整齐的雨珠并没有打湿画中人。雨滴饱满但没有冷峻严酷,并不激烈雨反衬出了雨境的清冷和孤寂,表达了文涛面对不大不小的雨时形单影只的心境。
      局部特点2:高大耸立的门楼。占据画面比例最大的是门楼,它能实现躲雨的目的,但却不是文涛心中最佳的躲雨地点,她最理想的去处是门楼后只有几步之遥的家。结合文涛的描述,这样的门楼没有给与到文涛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令她惴惴不安。文涛没有画门后的家,高大的门似乎预示着它背后隐藏着一个很大的家,一个令文涛格外期待又足够温暖和家。
      整体而言,文涛的“雨中之人”比较写实,在简单的画面中蕴藏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串起了文涛的成长故事和成长感受,引起了文涛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和思考,也架起了他们之间接纳和认同的心桥。
      五、咨询效果:“例外”经历,铸就力量
      咨询过程中我果断抓住“我和你妈跑的肯定比别的家长快,我们都退休了,没有其他事情拖累着”的契机,鼓励文涛爸爸讲讲他做得非常好、令孩子非常满意的“例外”故事。文涛父母描述了他们过往生活中体贴孩子的一些做法,文涛也认可父母的努力。我采用情境化的互动体验方法,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文涛一家发现他们都可以用积极的心态和方法来面对彼此。
      “例外”凸显了他们一家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唤醒了他们彼此的信任和理解。咨询中发现例外,就是帮助来访者找到积极思维和积极行为的力量,从而建构来访者已经拥有的方法和资源。文涛父母从态度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们能够在绘画和叙事的互动过程中充分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这为推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良好的亲子沟通奠定了基础。
      “例外”经历帮助文涛体验感受了“原来不是我想象的那样——重温家庭暖时光——感受彼此浓情爱”的心路历程。静止的一幅画面在动态地叙事表达中绵延着来访者的情感流动,绘画作为一种动静结合的表达形式,穿越时空,超越理性,跨越误会,直抵人的内心深处。在下一周的咨询回访中,文涛父母反馈孩子回家愿意主动和他们分享学校里的事情,他们也能够做到不批判孩子,可以在认真倾听的过程中和给予孩子支持和理解。班主任张老师发现文涛情绪变得愉快了,和同学的互动也多了。
      六、咨询感悟
      家庭咨询中,心理老师要处理好与学生和家长的关系。面对学生,心理老师要支持他的成长,帮助他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责任并找到解决问题的资源和方法,而不是使其陷入对父母的谴责中。面对家长,心理教师要调动他们的资源,推动问题解决,而不是让家长在自责、内疚和羞愧中充满挫败感。父母是问题解决的重要资源,我们要努力让父母与孩子站在一起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作者信息:
崔竹云, 包头市第一中学,电话15548115657,邮箱btyzxl@163.com
荣誉:内蒙古先进心理工作者,包头市首届家庭教育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包头市心理健康案例征集一等奖,包头市教育在线“静待花开”栏目录制课两节,名师工作室成员。
通讯地址: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青山路包头市第一中学,邮编014040

  •  

             

  •  
  •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