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不再“摆烂”生活——叙事疗法用于小学生社交问题行为的辅导

一、个案背景

小D,男,9岁,小学二年级学生,二年级时从澳大利亚转学回来,刚来班级时就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对食物有很强的占有欲:未经允许去翻别人的抽屉拿零食吃;封闭自己不与他人交流:到哪都要捧着自己的“宝贝书”,不参与集体活动,包括体育课的分组游戏,如果有小朋友“惹”到他,他会举着扫帚或拖把一直追人要打;常常扰乱课堂秩序:老师讲课时有时他会在教室地上爬来爬去,或者用马克笔在教室地上进行涂画。总之,他非常抗拒与他人进行交流,特别是与同龄人的交流,因而在班上并未有特别交好的朋友。他自己也似乎认为自己有“问题”,因为在那之后我在课后与他简单交谈过一次,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兴趣就是吃喝玩乐,我和猪没什么两样。”说这话的时候他没什么情绪波动,也表现得很无所谓,但是他的眼神却是飘忽不定,显得很没有底气。也是这句话让我发现他似乎在许多被否定和被指责的声音中也慢慢认为自己就是问题,认为自己没有力量去面对和解决问题,所以开始了“摆烂”式的生活方式,那段时间他的家长和班主任也都联系了我,所以我开始对小D进行了辅导。

1.咨询师观察

之前在心理课堂上的小D其实并没有非常异常的表现,他只是偶尔会不听课去做他的“小实验”,比如把各种东西混合到他的水杯里,看看会变成什么样。后来在咨询室里单独见他时,他并没有表现得很拘谨或者紧张,或者说,他表现得十分大胆。来到一个新的地方,他对咨询室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在我还没开口前,就问了我许多有关这个房间的问题,之后带他在咨询室里坐定后,他明显抗拒和人的接近,他会在我落座后,不自觉地往远离我的方向移一点位置,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2.班主任反馈

小D刚转来班里后,任课老师、学生、学生家长几乎每天都要找她“告状”。小D在美术课和英语口语课这两节课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数学课和体育课其次。学生与学生家长最经常反映的问题就是小D会拿或者抢其他学生的零食,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用扫帚追人等,在家长随班陪读后情况稍有好转。

3.家长描述

小D的父母都与我进行过谈话,了解到之前父母双方因一心忙于事业,小时候在国外长大的小D有时一天都见不到父母一次,更不用提陪伴和沟通了。在幼儿园时期孩子还没有表现出这些行为,至多是不太爱和别人讲话,不过最后也没有交到好朋友。现在他们也意识到孩子身上似乎存在着某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也十分自责,表示非常愿意配合学校,帮助孩子正常上学和交友。

 

二、评估分析

(一)高自尊心与低价值感

小D其实有着很强烈的自尊心,这点表现在他如果做了一些他觉得很羞耻的事,或者羞于开口的事(如拉裤子在身上),他就会说“这是一个秘密”,而不愿意说这件事情,会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个话题带过去。但同时,因为他的父母十分优秀,所以他经常会被父母的亲朋好友拿去对比,而得到的评价大多是“真可惜”,因而小D又会产生低自我价值感,加上自己的身材较旁,才会有认同“自己是猪”的想法。

(二)较少的集体活动与交往机会

因为小D曾在开学典礼活动上出现过“跑丢”问题,因而他很少被允许参与集体活动,或者参与集体活动时总是待在老师视线范围内,这其实也让他的交往机会也锐减了不少,加上他本来就缺少正确交往的方式方法,因此在和他人交往时会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以及“霸道”的行为反应。

(三)安全感缺失

小D从出生到现在的居住环境发生过梁次变化,第一次是两岁时从国内跟随父母去了澳大利亚,第二次是8岁时跟随父母从澳大利亚回国,据小D自己说,他在这个学校待两年之后又会跟着爸爸去另外一个地方。频繁的更换环境以及父母陪伴的缺少,让小D很容易陷入一种缺乏安全感和新让俺、人际焦虑的状态,导致他很难与别人建立起长久的关系。

 

三、辅导过程

(一)尊重感受——建立信任基础

周一晚上十点多,小D妈妈给我打了语音电话,还未接起,孩子妈妈又挂断电话,后来看见对话框里显示的是“正在输入中”我就静静的等待着。小D妈妈给我发来长长一段文字,她表示自己情绪不太好,所以把电话挂断,改用文字消息的形式来和我联系,说小D今天又拿了班上一个同学的零食吃,后来这个同学很生气的把小D的水杯扔进了垃圾桶,小D就把这个同学的书包扔进了厕所里。妈妈的描述让我感觉到她的无力和焦虑,我安抚好她的情绪后也表示第二天会约谈孩子。

第一次心理辅导中,小D从坐定后就表现得坐立不安,好像是他从来没有和别人达到这么近的人际距离,在50分钟的时间里,他只有一次与我对视过,其余时间都是眼看前方,或者转向另一边,并不会看我。小D告诉我,他只是很想尝尝看那个同学带的糖果是什么味道,因为那个同学说自己带的糖果是“全世界最好吃的”,他就想比较看看是不是最好吃的。对于同学扔自己的水杯,他表示很生气很愤怒,说自己控制不了生气,就把他的书包扔进了厕所,但是他也说,自己没有扔进隔间,只是扔到了厕所洗脸池那,因为这样书包还能用。从他的叙述中,我大概看见了他的矛盾。于是我问他“你当时很生气,也想到了把他的书包扔进厕所隔间,但是你没有这么做,为什么呢?”就是在这里,他和我对视了一眼,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想让同学也和他一样生气。

(二)外化问题——看见“红色糖果”

这个矛盾很有意思,我接着问小D:“你看你的想法和行为其实是有一些矛盾的,是在对抗的,那如果这个矛盾有形象,你觉得是什么样的呢?”我递给他水彩笔和白纸,鼓励他在纸上画出来。小D用红色水彩笔画了一个糖果,后来他取名为红色糖果,他看看红色糖果又看看我。

我知道,他已经把这个问题从他的脑海中抽离出来了,他不再是问题本身,只是被这个问题影响了。于是我又问:“‘红色糖果’”对你的影响大不大呢?如果满分为10 分,它对你的影响是几分?”小D说,是7分或者8分。当问及“红色糖果”什么时候最常出现以及对自己有什么影响时,小D说“红色糖果”在他生气的时候会出现,老师批评他的时候、父母批评他的时候、同学不理他或者笑他的时候都会出现,一旦“红色糖果”出现了,他就会做很多他“不能控制”的事情。当问到你想做这些“不能控制”的事情,还是想做些“能控制”的事情时,小D飞快的摇了摇头,说我还是想做能控制的事情。

(三)回忆连线——想起“甜蜜的故事”

后面两次辅导中,我重点在引导小D挖掘生命中一些“甜蜜的故事”,让小D发现自己有战胜问题的潜在力量。我发现小D对于“吃”,特别是“糖果”有着狂热的喜爱,我从这一点入手进行引导“你很喜欢吃糖果,你觉糖果是越甜越好吗?”小D用力点头,并表示自己只吃甜甜的糖果和巧克力,因为吃这些能让自己心情好。后来,我问“你一直都靠吃甜甜的糖果和巧克力来获得好心情吗?”小D摇摇头,说:“也没有,我最近才喜欢开始吃糖果的。”在这里我发现了契机,紧接着说:“那以前不吃糖果时,有发生哪些让你觉得心情很好、感觉像吃到糖果一样甜蜜的事情呢?”

有意思的是,当说到这个话题时,一向与我很有“距离”的小D往我这里微微移了一点,也能够看着我进行分享。他陷入了美好的回忆里,语气也添了一些轻快,他说之前他在澳大利亚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亲子课是爸爸来参加的,以前亲子课都是奶奶参加,所以那次他觉得很惊喜,爸爸带着他和其他孩子家长聊天,他就可以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积木和拼图,他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我也问小D在转学回来后有没有胜似糖果的甜蜜事件,他飞快的说“:有的。”在他刚转学回来后,同小区里住着几个爸爸妈妈的同事,同事家里也有孩子,不过年龄都比他大一些,有一个周末爸爸妈妈邀请同事来家里玩,这些哥哥姐姐也来了,小D给他们分享了自己的各种书籍,介绍了自己的“收藏品”,哥哥姐姐们听得很认真,还夸他厉害,他觉得很轻松,很开心。

这些故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给小D辅导过程中,有不少次这样的叙述时间,每次他叙述时,我总会问一些具体的问题,让他尽可能回想起更多细节,并从微小的细节里感受不一样的温暖和美好。我也发现,在这些故事中,他的渴望其实很明显,他想要追寻的是那种心里像吃了糖一样的开心,在这段时间里,小D的情绪状态变得稳定了很多,冲动行为发生的频次和程度均有明显降低。

(四)重组会员——找到“可靠盟友”

其实在小D的生命中,有很多帮助他的人,也有很多爱他的人,只是他忽视了这些不够明显的“爱”。其实他非常在乎周围人,特别是重要他人对他的评价,记得我有一节课让孩子们画最喜欢的老师,所有小朋友都在纠结画谁时,小D是第一个毫不犹豫画好的孩子,他画的是班主任老师,当问小D为什么会画班主任时,小D很直接的说“因为班主任夸我特别聪明。”你看,其实小D很在乎他身边的人对他的看法,比如父母的对自己的重视、教师的积极肯定、同学的善意鼓励,这些是他的期待和需要。我从这些关系入手,帮助他建立起一股属于他的支持力量,使他有勇气和信心去尝试构建积极的自我认同,并发展生命中更多的美好故事。

小D自己回忆了“可靠的盟友”,他说他在班级被批评的时候,周围有几个同学并不会笑他,还会有同学下课想看他的“宝贝书”,他虽然没借给那些同学,但是会打开和他们一起看,并给他们介绍。我问他:“你们围在一起看书,你觉得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个画面?”小D想了一下,说:“快乐,开心。”如果你把这些事情分享给爸爸妈妈、班主任听,你觉得他们会怎么形容你?小D说:“他们会说我很棒,爱分享。”我说“你看,你喜欢的爸爸妈妈和班主任都能看见你很棒的地方、你做的好的地方,周围同学也愿意和你相处,想听你说话,你其实是被爱环绕的,这份爱对你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你会做出哪些改变呢?”

意识到自己积极状态的小D开始想有一些行动了,他不想再“摆烂”,他也想交朋友。他告诉我会和其他同学分享他正在做什么,他的所见所闻,他知道的知识,他也会带好吃的零食和其他同学交换,他想和同学尝遍所有的零食,并找到一款最好吃的。他也会和爸爸妈妈分享每天在学校里的事情,和他们聊天,不会总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四、辅导反思

后来,小D有了一些行为的改变,他的父母也从每天都来学校陪读到后面渐渐不用再来学校了。他开始能够向周围世界展现自己了,在他们班里上课碰到小组讨论环节时,他也能去和左右的同学分享观点,他很爱看书,所以知识量比同龄人要多得多,在我的建议和班主任的鼓励下,他承担了一个月的班级领读者,每天早晨有5分钟的时间可以向全班同学分享他所看的书中有趣的内容。

小D的辅导也让我看见了我们流动着的生命之河里会发生很多的故事,故事的意义是我们赋予的,所以赋予不好意义的故事增多时,这条生命之河的流速就开始减慢、变得混浊,看上去问题和人生搅在了一起。但是如果把问题抽离出来,就像分层一样,把它和我们的人生分开,在抓住它的时候就能很清楚看见问题本质,同时再去看生命之河,就会发现其中也有被我们赋予积极的、好的意义的故事,只是之前也被遮盖住了。就像小D一样,一旦把问题抽丝剥茧出来,其他的就变得一目了然,他有很多像糖果一样的“甜蜜故事”,这些带给他的感受是以前他不曾察觉的,他开始从追寻味觉的甜蜜到追寻内在的甜蜜,并慢慢从重要他人构成的关系网中获得“兜底”的力量,重新调整生命的流速,并流向新的远方。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