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概况:
小蔡同学,男,15岁,高一年学生,班主任转介。在校期间人际关系良好,表现活泼开朗,有众多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学业水平尚可,愿意与老师互动。该生在疫情网课学习期间出现情绪低落、失眠、对网课、运动等事情都降低兴趣,原本学业水平不错的他开始出现缺课、不写作业的情况。后父母带他进行精神科网络门诊,诊断为抑郁情绪,进行药物治疗。服药2周,在此期间出现失眠、严重缺课、作业无法完成等情况。
1.寻找适当契机,建立良好关系
该生已经进行专业医学诊断和药物治疗,在班主任转介后,首先进行了学生心理情况备案,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与该生联系并尝试心理辅导。
在心理线上课“专业探索”的作业分享环节,我注意到小蔡同学是第一个分享的,并且准备的内容非常详细,不仅具体介绍了“人工智能”专业的基本概要、选科要求、就业前景等内容,还准备了官方视频,同时和大家讲述了他在探索专业过程中的个人心得。这一下引起了我的注意:蔡同学在这份专业探索作业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似乎与之前班主任诉说“对作业和上课毫无兴趣”的情况相比有所改善。于是,借由心理课作业,我与蔡同学进行了一次电话沟通,展开心理辅导工作。
我首先表达了对其作业的高度肯定与赞赏,认可其在作业中花费的心思和时间,并愿意第一个主动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他告诉我,这次的作业他很感兴趣,理工科专业是他很感兴趣的领域,也很愿意花时间进行探索,并且在这过程中他感觉到很兴奋,丝毫不觉得疲倦。在观看了众多关于该专业和理工科学府介绍的视频中,他获得了大量的满足感和期待感。在他分享心得的过程中,我与该生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关系,获得了他的信任,继续进一步的近况了解。
2.探寻状态改善,强化积极信念
我主动表达对他近况的关心和担心,邀请他和我述说近况。他告诉我,之前情绪状态非常低落,会无缘无故地不开心,担心下楼做核酸,对周围的邻居感到恐惧和害怕,无法安心上课。后来父母联系精神科医生,进行网络门诊,现在正在药物治疗。我随即询问药物使用的情况,他表示,服用药物后,情绪状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对身边人的恐惧也降低了,目前没有太大的不良反应,最大的困扰是失眠,11点躺床,1点多才能入睡,非常痛苦。也因为失眠,早上爬不起来,往往错过上午的第一节课,中午还需要补觉,影响下午第一节课,造成了大量缺课。由于课表安排,缺席的课基本上都是物理课和化学课。因此,相关学科的作业也根本无法完成。自己内心非常痛苦。
为了进一步了解失眠与缺课循环背后的痛苦,我进一步询问“缺席的物理课、化学课是你想要的深入学习、考虑选科的科目吗?”。他的答案是:“我很犹豫,我对理工科确实很感兴趣,但我也很担心我的身体状态是不是可以坚持。我曾经和父母讨论过,或许,会选择放弃物化,选择文科。”电话那头的声音是那样的犹豫和无力,似乎还透露着无奈和不甘。
在心理辅导中,当事人的信念很重要,是辅导成效的关键影响因素,也是推动后续行为改变的基础。因此,我尝试引导蔡同学建立积极的信念,激发内在的潜能。
我请蔡同学具体诉说目前状态的改善部分,他细致讲述了在情绪状态、人际关系、思维认知等方面的良好变化。我回应他“听上去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或许改变很细微、很缓慢,但确实一步一步慢慢往好的方向进行着。”“是的老师,我感觉我在变好”他的声音响亮了一些。“我想我们可以相信,这样的变化会继续发生的”“嗯嗯!”蔡同学肯定地回应着。
从生活中的改善处入手,赋予其积极的希望。带着这份希望,我好奇地询问道:“在心理课的分享中,我们大家都看了你对理工科的兴趣和向往,而在刚刚,你也提到你可能会考虑放弃理科选择文科,那么我很好奇,如果三年后,你走进一所文科院校,学习文科专业,你会是什么感受?你愿意吗?”电话那头一时没有回应,我也没有继续提问,而是等待。我想,他可能之前从未想这个问题,他在思考。大概过了半分钟,那头的声音响起:“我不愿意!我不甘心!”。我继续提问“那我很想知道,三年后,踏进怎样的学府,学习什么类型的专业,你是会愿意的,你会觉得,为了走进这个学府,我付出三年的一切努力艰辛和所有的不容易都是值得的?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学府?你能具体说说看?也许你的脑海中已经有了那样的画面,你可以告诉我吗”“老师,我有这样的画面”,电话里传来坚定且响亮的声音,一字一句铿锵有力,“是的,那是一所理工科学院,我手里捧着入取通知书,站在这所学院门口,里面会有我一心向往的理工科专业,或许是人工智能或许是其他,但一定是理工科类的!在那里,有着优秀的老师、先进的设备和一群志同道合有理想有信念的伙伴们,我们会一起在这里学习!”听到他的回答,我感受到他有力声音的背后的坚定信念,虽然我看不到他的面容,但我猜测他此刻的眼里一定是有光芒的。“我们都知道,理工科的学习是不容易的,甚至是相当苦的,你确定你要走这样一条艰难的道路吗?”“是的老师,我知道这一定是很难的,别说3年后,就是现在,也非常困难,但我很想试一试,真的,我想博一下,不想就这样放弃。我愿意承担一切痛苦!”我继续强化他的信念“我想,你已经预见今天之后走的每一步都是不容易的,都是充满挑战的,请你在今后遇到挫折、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回忆刚刚脑海中的画面,唤起你此刻的感觉,这会是你未来黑暗中的那道光,指引你坚定前行,可以吗?”“好的老师,我会牢牢记住刚刚那个画面的,刚才的画面感真的非常强!”为了强化这份感觉,我请他继续描述此刻的感受,并建议他用绘画或者文字的方式,记录此刻的画面和感受,用彩色的高光笔标注他心中的关键词,并将这份记录贴在书桌前。
3.铺设第三条路,化解心中两难
聚焦“未来学府”想象后,我慢慢将理想信念与现实链接:“为了三年后走进你刚描述的学府,现在的你在学科学习上需要哪些准备和付出?”。他立马回应我“我要继续学习物理和化学!”接着他慢慢解释了因为失眠导致上午第一节课和下午第一节课错过的物理、化学网课,他内心非常焦虑和痛苦,曾经尝试过努力早起,然后发现身体撑不住,上着课就会睡着,既听不好课,身体也更累。只能索性放弃第一节课,保障睡眠质量,确保听其他的课。
我似乎看到他面前曾经尝试过的两条应对之路:1,选择晚起保障睡眠,可那样他就不得不缺失物理课,这也是他提及无奈考虑违背自己理想放弃理科的缘由。2,选择坚持早起听物理课,可那样发现物理课听课质量不高且因为睡眠不足后续课程也无法有效学习。我和蔡同学反馈我看到的他此刻面临的两难困境,他表示非常符合他此时的心境,我伺机询问:“是的,我们似乎被困在了这个两难困境中,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该只用两条路呀,我们是不是可以找找看第三条路,找找一种新的可能?”“第三条路?”不解的声音传来。“是的,第三条路,在那条路中,我们既可以保证睡眠充足,也不会落下物理课化学课,你有什么好主意吗?”电话那头突然兴奋起来“有的老师,我怎么之前没想到,我可以自习课的时候回看视频呀!”随即,我和他详细讨论了自习课回看课程的安排,并再次强化学习理科的信念,加强他自我监督的力量。
在第三条路的启发下,蔡同学饶有兴致的询问道“老师,那你觉得,失眠有没有第三条?”我请他具体讲述他目前失眠的状况和已经尝试过应对失眠的方法,发现了失眠困境:要么失眠后看手机到深夜,第二天起不来;要么就翻来拂去胡思乱想,低落情绪,感到自己浪费时间。我先对“失眠”进行改释,将“失眠”重新解释为是拥有更多可以自己分配的时间。接下来一起讨论第三条路:失眠,自由的时间可以坐到书桌前,看物理课、化学课或其他的课程视频。如果在看课程视频时犯困睡着,便拥有有一个不错的睡眠,同时还收获睡眠中的潜意识学习;如果看课程视频很兴奋看到很晚,我们收获了高效的学习。总之,失眠与否,都是可以接受的。在讨论第三条路的方案后,蔡同学明显松了口气“真好,无论睡不睡都可以,真不错。”这是一种内心的解脱,他的感觉好了很多。随即继续补充到,即使那晚因为失眠看视频课程看到很晚,第二天爬不起来也没关系,因为还可以在自习课上观看回放,与之前构成一个良性循环。
4.约定后续探索,发现更可能
我这次电话辅导的尾声,我和他约定家庭作业:在之后的一周中尝试本次辅导中开发的第三条路,并在一周后告诉我结果。因为第三条路是我与蔡同学一起开发的,可以当作是一条探索之路、实验之路,谁都无法确保其效果如何。我邀请蔡同学尝试后告诉我“第三条路”中有效改善状态的部分、实施过程中调整的部分以及未来还需完善的部分,同时也告诉他,生活中需要更多可能性,向着心中理想学府的道路,不止原本眼前的两条路,还会有第三条路,甚至第四、第五条路,等着你继续探索……
辅导分析与反思:
悖论干预被认为是典型的系统治疗技术,以瓦茨拉维克为中心的Paloalto心理研究所提出的解释模型认为,一再尝试无用的尝试去解决问题,这种尝试就成为了问题,于是问题产生了。因此,悖论干预试图打断这种适得其反的模式,重在尝试相反的方向,促进方向的改变,而不是过多地固执于不适合的解决方案。良好的悖论干预是充满尊重的,强化青少年,具有解放的效力。
青少年在现实层面往往遇到一系列两难困境而心力交瘁、无所适从,内心焦虑、甚至引发躯体症状,过去尝试解决两难困境的方法反而使其更为牢固地困住。因此,青少年需要看到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打破固有思维,发展出第三条路。当我们看到生活不止眼前的困境,还有未来的众多可能,那么就会发展出新的智慧,获得新的选择。悖论干预的策略,就提供了“寻找第三条路”的思维:第三条路,可以是与之前完全相反方向的改变之路,是治疗性的双重束缚:任一结果都是可以接受的。
在本案例中,无论是应对“早起”还是“失眠”,我们都尝试探寻与之前常规不一样的应对方式。过去尝试应对“失眠”的方式:我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睡着,反而使蔡同学更加焦虑,更加难以入睡,且对后续晚起缺课心怀痛苦。悖论干预策略尝试打破这样的困境,发展出一条“怎么做都是赢的、都是对的”的第三条路,平衡内心需求和冲突:保持“失眠”,在因“失眠”获得的时间里安排想要回看的课程视频。如果在看课程视频过程中睡着了,那就满足了辅导需求:获得睡眠。如果看课程视频到很晚,补偿了缺课带来的痛苦。在第三条路中,学生获得了内心两难的解脱,无论是出现症状与否,症状是否得到改善,都得到合理解释,都能尽然接受。
在第三条路的创设中,首先需要强化青少年内心的信念,通过想象具体的画面,并用图画或者文字记录,将潜意识意识化,作为提醒的标注,明确清晰第三条路的通往方向。其次,需要对症状进行重新解释或者改释,即赋予症状新的意义或功能,让个体可以更好的理解症状、接受症状,甚至可以好好使用症状带来的获益。这样对症状的态度自然发生了改变:或许不那么着急改变症状、保留一段时间也是可以的。这也缓解了内心想要急速解决症状的焦虑。因此,在后续的辅导中,我们可以尝试和学生进行“症状反反复复”、“改变时向前5步后退3步”的正常化和一般化工作,同时埋藏一个小小的彩蛋:“我希望你不要将睡眠改善得太快了,我会担心你适应不了新的睡眠节奏,请慢一点,多保留一点失眠的情况”。警惕过快的变化,这也是一种悖论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