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构建社会支持 赋能受困学生——遇应激事件后的学生辅导案例

 

 

 

一、引言

生活中的突发遭遇和变故,往往会让人猝不及防,有的人会因为突如其来的变化产生失眠、呕吐、发抖、饮食不振等现象,有的人会表现出兴趣缺失、意志减弱、情绪失控等状况。如何降低应激事件对学生的影响,帮助学生健康安全地度过心理危机,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社会支持是指被支持者所觉察到的来自重要他人或其他群体的尊重、关爱和帮助(Pierce,Sarason,&Sarason,1996)。陶沙和李伟(2003)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结构的研究发现从社会支持来源的角度看,社会支持的构成可以分为纵向来源(如父母、教师等)和横向来源(如同学、朋友等)两类。 一些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缓解儿童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 减少打架、逃学、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的出现[1] ,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自我概念并有助于提高学业成绩,更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并增强心理韧性【2】。为此,本文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如何构建社会支持,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危机。

二、构建社会支持的实践探索

(一)个案背景    

小明(化名),男,小学四年级,中等身材,无躯体疾病和精神病史。小明与父母一起生活,平时主要由妈妈料理生活作息与学习,爸爸在家中少言,除了工作会陪孩子游戏。班主任反映小明平时在校安静、少话,能参与集体活动,与同伴关系一般,学业成绩中下,能按时上学并完成作业。

居家学习期间,小明的爸爸被确诊为恶性脑瘤并已经扩散,父母因病无暇监督小明学习,小明迷上电子游戏。返校复学后不久爸爸去世,小明就不愿上学,不愿与人交流,更加沉默,更沉迷电子游戏,妈妈劝说时曾用剪刀等利器割自己的头发以威胁妈妈。由妈妈带到心理室,被动求助。

  • 主诉问题

1.个人主诉:爸爸去世后再也感觉不到爱自己的人;除了玩游戏,好像这个世界与自己无关;不想上学,学习没意义,自己学不会的。

2.家长反映:小明不愿上学已经近3个星期,最近一个月变得比平时更少语,容易发脾气,沉迷电子游戏,还做出用利器割自己头发的过激行为。

3.辅导老师观察:小明精神疲惫,行动及语速缓慢。来到心理室里,小明一句话不说,连简单的封闭性问题也只是作点头、摇头,甚至不回应。

(三)分析诊断

1.压抑情绪难以合理宣泄。小明爸爸被确诊脑瘤,父母疲于在外奔波,小明对爸爸的病感到未知与恐惧,半年的时间里少与父母接触,长期被担心与焦虑压抑着,无心学习并以玩电子游戏来转移注意力。

2.认知出现偏差。小明认为父亲去世后没有更爱他的人。父亲患病以来,小明无心学习,以致知识缺漏越来越大,最后小明认为自己再努力也跟不上,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自己一无是处。

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埃里克森认为学龄期的孩子对外在的求知及内在的探索不断加深扩大,会通过把控外界事物来获取内在成就感与他人对自我的积极评价,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但家中,妈妈是主宰,对小明或爸爸的所有生活进行“无缝”把控,小明难体现验能力的实现,自卑、反抗的情绪与行为不断出现。

4.缺乏班级归属感。小明少言寡语、兴趣狭窄,让他与同伴缺乏交流;小明没特长、复学后学业较差,让小明觉得自己是班上的“另类”,并通过虚拟的网络游戏寻找归属感、能力感。

(四)辅导过程

1.捕捉社会支持,评估危机等级。

当来访者遇到危机事件时,社会支持能有效降低风险等级,帮助来访者顺利渡过危机事件。所以老师要有高度的职业敏感度,能从来访者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捕捉能给予来访者信任与安全的社会支持。

小明被妈妈拉着第一次来到陌生的环境,当妈妈在老师的示意下离开心理室时,小明迅速回头拉住妈妈,既害怕又愤怒。妈妈表示只在门外等,连贴身手机也交给小明,经过妈妈的一番承诺后,小明才放心地让妈妈离开。辅导过程中,小明低头不语。我邀请他玩沙盘,他没有触碰沙子,只挑了一个母子连体沙具后不再玩沙盘,更不愿意分享自己对沙具的理解。母子沙具是这样的:妈妈把小孩抱在胸前,目视前方,小孩双手绕着妈妈的脖子,望着妈妈。如果这沙具中的孩子代表的是小明,那是否暗示着小明对爱的渴望,对妈妈的依赖。带着这点疑虑,我与小明讨论起妈妈。当谈及“你感到身边有爱你的人吗?”小明毫不犹豫地否定所有人,除了“妈妈”一词有迟疑,目光有停留。我再让小明逐一给妈妈打分“请你根据对妈妈的喜爱程度打分,0分表示一点儿不喜爱,1分表示有1分的喜爱,2分表示有2分喜爱,如此类推,10分表示满分的喜爱,那么你的妈妈会有多少分?”小明给妈妈2分。当谈到“妈妈的哪些表现能让你感到喜欢而给了2分?”小明说:“做饭。”辅导结束,妈妈走进心理室,小明瞬间抬头、露出期待又愤怒的目光看着妈妈。

通过观察小明对妈妈离开和进来心理室的两次目光、表情,我发现小明对妈妈是有强烈的依赖,母子沙具和小明对妈妈的打分也应证了我的猜想。可见小明有社会支持者,妈妈可以作为本次危机事件中降低风险等级的重要人物。只是对于小明来说这只有“2分”的支持力量较弱,为此,下一步需要增强他现有的社会支持力量,为他搭建其他社会支持。

2.重塑家庭支持系统,加强亲子情感链接。

在本案例中,妈妈是小明能感知的社会支持,但妈妈自身的焦虑及其教育方式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若不对妈妈进行调整,这份支持力量最终会消亡,小明将会面临非常危险的境地。为此,我对小明妈进行了下列辅导,以增强小明妈的支持力量:

(1)化解焦虑,发挥母亲的“容器”作用。

从小明妈第一次滔滔不绝地诉说时,我就感受到小明妈的焦虑。一个焦虑中的母亲,必然不能抱持孩子,给孩子自由与安全的空间。只有小明妈能成为一个包容、安全的容器,小明才能在这容器中得到滋养、健康成长。为此,化解小明妈的焦虑成了本案例中心理干预的一部分。

与小明妈谈到丈夫,小明妈几度哭泣,我帮小明妈处理内心负性情绪,完成对丈夫未完成的事件,理解小明妈目前的压力,并一起寻找她的焦虑根源。原来,小明妈从外地嫁到本地,深受本土“外地女不好”的无意识影响,小明妈感觉总被说坏话,为此她辛勤打点家里的一切,努力经营自己的工作。她的努力确实让本地人喜欢上这位外来媳妇。只是在她努力的同时,也慢慢地“把家人严控在手中”已经成了她的无意识。通过情景模拟,我帮助小明妈认识自己的行为处事模式,并通过认知重建,帮助小明妈获得他人认同的方法。

(2)指导沟通方法,提升家长有效沟通技能。

在本案例中,我感受到小明与妈妈的关系很矛盾,一方面小明依赖妈妈,另一方面小明讨厌妈妈。亲子关系有冲突,为此要化解心理危机,必须对家长进行亲子沟通技巧的训练。我主要帮助小明妈掌握两种沟通技巧:A.积极倾听,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要做到积极倾听,它的基本模式是:反馈孩子信息(摘要)+标明孩子感受(情绪)。B.表达我信息,即当自己有情绪时,向孩子表达出孩子的具体行为表现带给自己的感受,以及孩子的行为对自己的具体影响,同时提出自己的希望[5]。我通过情景模拟,多次与小明妈练习沟通技巧,帮助小明妈熟练运用。同时,老师建议小明妈坚定而耐心地陪伴小明,多欣赏小明,多与小明进行亲子活动,促进亲子情感。

3.构建教师支持系统,发挥教师支持作用。

(1)抱持来访者,让我成为来访者的支持者。

温尼科特认为对来访者的抱持能促进来访者的自我疗愈,这种抱持是温柔而坚定的态度,是为来访者创造的自由与安全空间,是让来访者感到被接纳、被理解、受尊重的能量场。

刚开始小明由妈妈带到心理室,小明一句话不说,连简单的封闭性问题也只是作点头、摇头,甚至不回应。我邀请小明画画、玩扑克牌、玩沙盘,他没有兴趣。对于他的沉默,我给予共情与陪伴。后来,我从他的兴趣出发,谈论他玩过的游戏,走进他的游戏世界。我拿出手机,饶有兴趣地跟小明一起玩电子游戏,在游戏中没有任何的评判,我认真地听他讲游戏规则,专注地参与游戏互动,听他分享获胜感言,让他感到被接纳与认同,感到自由与安全。

在第二次辅导中,小明邀请我玩“垒高台”,玩这款游戏时,小明是主力,我是辅手,我需要配合他的指挥完成任务。赢了,我们一起击掌;输了,我们一起探讨输的原因。后来,他主动提出与我交换角色,虽说我是主力,他是辅手,但他不停地给我建议,我也乐意听从。那一次,我们整整玩了40分钟的游戏,在结束前,他还说:“你听我的就没错了,下次搭档一定能赢得更多。”我微笑着点头:“期待下次继续合作。”最后,他抬头微笑着走出心理室,还回头说了一句:“谢谢你。”第一次看到他对我微笑,第一次听到他对我说谢谢。小明开始接纳我,让我成为他心中的支持者。这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转变,这里是我的“抱持”逐渐发挥作用。

建立起良好的咨访关系后,我通过空椅子技术,鼓励小明自由说出心中对爸爸的,帮助小明宣泄负性情绪;围绕小明“没有人爱我”的思维论述,找生活例外,感受身边的点滴爱,逐步帮助小明走出困扰。

(2)书信传情,让科任老师成为来访者的支持者。

麦克•怀特认为书信能鼓励来访者认识自已在解决问题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也会让收信者看到来访者的进步,肯定来访者的努力,进一步支持来访者[3~4]。

在本案例中,经过个别辅导后,小明已经开始调整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能偶尔完成作业、课堂上能有时注视老师听课。我发现小明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为了鼓励他的进步。取得小明同意后,我协同小明给科任老师写信,再让科任老师给小明写信:

小明给科任老师的信

亲爱的*老师:

最近,小明的学生有所变化,我想要让您了解一下。过去,“讨厌学习”一直影响了小明的生活,使他不回校、不写作业、课堂睡觉、甚至不参与集体活动,让您生气、担心,使同学远离他。但我很高兴告诉您,小明在正努力远离“讨厌学习”,虽然开始时的进展是隐约的,但他正在尝试走进班级、课堂上注视您讲课,课后的作业尽力完成。希望您能看到小明的进步并获得您的支持,感谢您注意到小明在面对“讨厌学习”中获得的进步。

         我和小明

 

科任老师给小明的信

小明:

最近,老师看到你能坚持回校有一周,课上也能多次抬头看着我,能交作业,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非常高兴。我知道“讨厌学习”影响你很长时间,但你能努力做出改变,这是很了不起的事。老师会继续关注你的努力,期待你的新进展。

*老师

 

经过小明与科任老师的书信来往,一方面让小明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拉进师生情感,让科任老师成为小明的重要支持者,鼓励小明不断进步。

4.构建朋辈支持系统,寻找归属促进自信。

有研究发现,在社会支持结构中,朋辈的支持与认可更能促进青春期学生提升学业自我概念[6]。为此,构建良好的朋辈支持系统,是化解心理危机的重要手段。

在本案例中,我运用叙事疗法的“局部见证人”方法,邀请同学参与小明的辅导,作为见证人。一开始,小明不同意,我陪同小明用书信的形式给班上同学写信,在信中表明了小明最近的努力与期待。在班主任老师的支持与指导下,同学也给予回信。书信一来一往后,小明同意邀请同学作为见证人,参与我与小明的辅导。

在有见证人的辅导过程中,我先让小明讲述自己的故事,然后提问两位见证人:当你听着小明的故事时,哪部分的内容最吸引你?这个内容让你听到小明有什么样的想法和目标?你为何会受到这些内容吸引?这部分内容触动了你哪些个人的经验?会带给你什么启发?会让我成为怎么样的自己?小明的故事带给你什么启发?让你想到成为怎么样的自己吗?

在心理室中,通过“见证人”的方法使小明获得对自己的另一种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同学间的了解,促进了同伴关系。

在心理室外,我争得班主任的协助,让班主任组建小明学习团队,让个别同学到访小明家,陪小明玩游戏、聊天、写作业等,让小明感受到同伴对自己的爱,帮助小明重新找到归属感,提升与人交往的自信。

5.学习利用支持,促进支持利用度。

对危机事件的当事人来说, 只有主动、充分地利用社会支持, 才能真正在不利的环境下维护身心健康。所以帮助当事人学会如何有效运用社会支持以抵御各种不利因素非常重要[7]。

当支持系统构建起来后,支持者可通过一些模仿、说教、观察等让被支持者学习如何利用支持。本案例中,我让小明以成长树的形式把社会支持画在纸上,协助小明分析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需要,找出相应的支持者。同时邀请小明支持者参与辅导,模拟生活情景,帮助小明学会利用支持,最后签订契约,击掌为盟,给与小明鼓励与信心。

三、案例反思

经过三个多月的辅导,小明已经按时走进校园,虽然偶有作业不完成的情况,但总体已经有很大进步。为此,构建社会支持对能有效帮助学生应对心理危机。通过本案例的跟进,我对构建社会支持有以下思考:

1.必要时需搭建社区、医院等更多专业支持。

本案中的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较平和,家长有健康意识能主动求助,为此辅导过程较顺利。但心理问题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学校心理老师职责有限、能力有限,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现状并不容易,必要时还需心理医生的介入。同时,个别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可能较复杂,尤其是夫妻冲突较大、家庭经济较差、有吸毒暴力行为等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更大。此时,社区的支持显得非常重要。所以,必要时需为学生搭建更多的社会支持。

2.心理老师需积极发挥桥梁作用。

构建支持系统的过程是个多方协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密切沟通是重要桥梁。我与家长辅导,指导家长做好沟通工作;我与班科任老师联系,指导科任老师开展班级支持工作;我邀请同伴加入,发挥同伴的支持;我联系学校行政,取得制度支持、人力物力支持。为此,完善的支持系统,需要心理老师不遗余力的密切沟通,积极发挥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建平, 葛操. 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 14(2):4.

[2]叶宝娟, 胡笑羽, 杨强,等. 领悟社会支持,应对效能和压力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J]. 2021(2014-2):342-348.

[3]怀特.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M].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4]JOHNM.WINSLADE, GERALDD.MONK. 学校里的叙事治疗[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

[5]马歇尔・卢森堡, 卢森堡, 阮胤华. 非暴力沟通[M]. 华夏出版社, 2009.

[6]郭雯婧, 边玉芳. 初二学生感知到的社会支持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学业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J]. 心理科学, 2013, 36(3):5.

[7]刘霞, 范兴华, 申继亮. 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23(3):5.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