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克汉森2020年出版的《大脑幸福密码》中,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脑科学机制研究提出了内化积极体验的顺应模式。顺应模式在过去的放松技术、解释技术的基础上创设性提出了接纳以及练习接纳两个概念。在针对焦虑障碍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建立顺应模式,进行接纳练习,可以提高来访者与咨询师建立共情关系的效率;有效避免来访者对抗焦虑引发精神内耗;提高来访者对于焦虑刺激物的心理耐受力。本文拟以焦虑障碍干预的咨询过程为例,探讨建立顺应模式对焦虑障碍的干预有效性。 1.建立顺应模式在干预过程的意义 1.1大脑两种模式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应对外界刺激有两种模式设置。第一种是顺应模式,顺应模式是一种静息的绿色模式,处在这种模式中的大脑会感受到安全、满足、关联,并且保持内环境的稳定。处在这种模式下的人会有平和、满足和爱等中心体验。第二种是反应模式,反应模式是进化过程中帮助我们面对威胁、排斥和阻碍时能够生存下去的模式,它不断提醒我们我们的核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处在反应模式下大脑会感受到枯竭、不安、不满足和疏离。而处在反应模式中的人会感受到恐惧、焦虑、沮丧和痛苦。 既然顺应模式是大脑对危机事件、刺激事件以及自身情绪状态进行合理性内化的模式。我们就不仅仅可以在积极心理学的范畴内应用,在心理咨询,尤其是对焦虑障碍和恐惧情绪的干预过程中应用。因此,本文结合咨询案例重点分享如何通过帮助来访者建立顺应模式来干预焦虑障碍。 1.2脑科学研究理论支持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进化经历了脑干、大脑皮层下以及大脑皮层三个阶段。随着三个阶段的进化,大脑迫使人类出现三个核心需求——安全感、满足感、关联感。同时刺激个体通过避免伤害、寻求回报和依附他人三种操作以完成核心需求的满足。大脑会对三个系统是否被满足有自己的设定,设定方式即顺应和反应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会回馈大脑相应的信息——我们的核心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这种信息直接决定我们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动机。当我们可以为大脑建立顺应模式,也就是平静的绿色状态,我们所出现的红色警报情绪,例如焦虑、恐惧、抑郁等就能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 2.建立顺应模式在焦虑障碍干预中的应用例谈 下面,笔者将从提高来访者与咨询师建立共情关系的效率、有效避免来访者对抗焦虑引发精神内耗、提高来访者对于焦虑刺激物的心理耐受力三个方面出发,通过学生咨询案例去介绍建立顺应模式是如何有效干预焦虑障碍的。 2.1高效建立共情咨询关系 心理咨询过程中首要的任务,也是学校心理咨询的难点之一就是建立积极的咨询关系。学校咨询中,咨询师同时也是老师,要做到共情、平等和开诚布公的咨询氛围本身就具有挑战性。但是要想学生能够更快释放压力、意识到根本问题从而引导其梳理和澄清又非常需要这样的咨询关系。建立顺应模式的理念可以高效帮助心理老师在咨询过程中迅速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共情的咨询关系。 2.1.1逆向思维破冰 初一学生咨询片段: 主诉失眠,对即将到来的考试感到非常焦虑,无法入睡。 生: 老师我睡不着,我学不进去,怎么样才能让我静下心来看书? 师:你现在感觉很焦虑,睡眠出现了问题,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上。 生:是的,就是这样。 师:就像是在原地踏步,很疲劳,但是没有前进。 生:不止,我觉得我可能还退步了。 师:这样吗?那为什么我们不干脆停住休息一下呢?我们来假设你身上有个时间暂停键,按下它让我们好好聊聊怎么样。 生:你是说像动画片里那样,时间就停住了吗? 师:是的,闭上眼睛,我来给你关上时间开关,现在我们可以放心谈谈了。 通常在学校心理咨询中,面对学习压力、失眠等问题的学生,老师往往首先会提出问题,的确倾听和面质技术能够帮助老师更深入了解学生的状况,但是面对焦虑障碍的学生这样的方式会有两个缺陷。第一,处在焦虑情绪中的学生本身有心理对抗倾向,一方面意识到这样的焦虑会影响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陷入焦虑。这种矛盾会让学生有紧迫感,希望自己的情绪或者问题能够得到迅速缓解,而默默倾听和询问问题可能会加剧学生本身的焦虑感受。 顺应模式强调接纳和平和,首先用自我催眠的方式设置出时间静止的假设情境,避免学生当前问题解决紧迫性的焦虑感;其次暂时将主诉呈现的问题视作是正常反应而非异常现象,用为什么不能这样呢?的问题方式让学生产生心理反差,引起他们在接下来的咨询关系中开放自己,有更浓烈的兴趣去进行接下来的自我分析。在学生,尤其是年龄相对较小的学生出现严重焦虑情绪并且难以平静开始咨询的时候,用逆向思维去进行咨询关系的破冰,导入话题会比单纯进行催眠放松的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 2.1.2缓解阻抗 高三学生咨询片段 主诉手淫情况过于频繁,心悸失眠。 生:我就是心脏不舒服,经常睡不着,还有经常……不知道怎么说。 师:你不想说的部分,是觉得不太正常吗? 生:肯定不正常,很多人说正常,但是我知道肯定不正常,而且有点羞耻。 师:也许很多人说的不对呢?也许它确实不太正常。 生:是啊,我也这么想的,其实就是我一睡不着,难受的时候就喜欢摸自己。 师:手淫对吗? 生:嗯,是的。 师:生理课告诉我们,适当手淫并不是异常现象,你一定了解过,仍然觉得不正常,那看来哪里出了问题。 生:就不是适当,太多了,有时候一天会有三四次。 当心理咨询的时候学生出现的问题涉及到性、隐私历史时间或者道德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出现抵抗状态,也就是我们说的阻抗。过度手淫是刚刚成年的学生所没有办法接受的行为,一开始如果教师给出相反意见或者用这没有不正常的概念去安抚学生,可能会适得其反。咨询中的阻抗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健康咨询关系,导致咨询终结,或者降低后续咨询效率。不在最初学生给出判断标准的时候模棱两可或者直接否认,是顺应模式在咨询关系建立中的导向。 2.2消除反应模式精神内耗 反应模式与顺应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反应模式中的大脑警惕于可能会到来的伤害,因此缺乏了安全感,顺应模式的大脑接纳负面情绪和负面状态,并且试着用积极认知和情绪对它们进行合理内化。 2.2.1反应模式的斗争型内耗 初二学生咨询片段 主诉因家人离世产生死亡幻想,引发焦虑障碍。 生:我总是想象自己脖子上有一根绳子,吊着我把我勒死,或者是我在很高的楼上掉下来摔死了。 师:这种想象给你什么感觉? 生:就是害怕,还有难受。 师:害怕具体害怕什么呢? 生:怕死,也怕我一直这样想会神经病。 师:看来是有两股害怕的情绪呢。 生:嗯,是的 师:如果减少一个,会不会让你舒服一些? 生:(思考)我没想过,可能吧。 师:你现在闭上眼睛,去进行那些死亡想象,然后同时对自己说,就算我每天都想,一直想,也不会对我的身心有任何坏处,我只是一个写恐怖小说的作家。 生:(闭眼想象) 师:你的感觉如何? 生:真的不会得神经病吗? 师:不会 生:那我感觉好一些,就不是特别难受了。 很多时候学生产生焦虑的原因除了刺激物本身,还有对于焦虑情绪的不认可和抗拒。失眠的学生会拼命想要睡着,害怕自己的失眠会引起严重的问题,死亡恐惧的学生会害怕自己的这种恐惧会带来其他影响。这样的抗拒和害怕就是我们大脑在进行反应模式,远古时期反应模式能帮助我们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警惕和生存,但是和平年代反应模式有时候会带来斗争型精神内耗,焦虑障碍的学生除了要对抗焦虑刺激物本身,还要对抗焦虑状态可能会带来严重影响的这个恐慌,这会成为缓解焦虑障碍的阻碍之一。顺应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平和接纳,避免因为抵抗焦虑事件带来的二次焦虑。 2.2.2集中心理资源与能量 结合2.2.1中的案例,学生停止死亡幻想会伤害我,我一定要停下不要再想了这一行为,停止启动不当防御机制,我们就避免了大量心理能量的损失。当建立顺应模式,摆脱了拼命抵抗焦虑和恐惧带来的内耗以后,我们可以整合自身心理资源,集中心理能量用于面对当前引起不适的问题本身。中学生焦虑障碍往往伴随着错误认知,在集中心理能量以后,我们更容易辨别焦虑障碍背后的问题认知。这就像医生为我们清洗了伤口后,才能更好地观察伤口和处理伤口。 2.3提升心理耐受力 高一学生咨询片段 主诉在第一次期中考试失利后,每一次考试之前都有失眠、脱发、精神紧张至恍惚等症状。 师:考试让你感到最害怕的是什么? 生:就是考不好。 师:假设高中一直考不好呢?会一直有这种感受吗? 生:我觉得会的。 师:假如有一次考好了,下一次会不会就停止这种紧张了呢? 生:不会,后来我有过考得不错,还是会难受。 师:也就是说你难受不仅仅是因为考得不好,可能还有别的原因。 生:可能是怕自己以后考不上大学。 师:考试不好,心里不舒服,你觉得这是正常的吗? 生:应该是正常的吧。 师:那么考好了,还是会不舒服,这正常吗? 生:我觉得不太正常。 师:非常好,我们达成共识了,现在我们要接受自己正常的那一部分,看看如何缓解不太正常的那一部分。 学生对于焦虑事件认知的认知,也叫作焦虑事件元认知。焦虑事件元认知的清晰与否,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当下状态的判断,也会对咨询造成干扰。上述案例中的学生焦虑事件实际上是学业压力,焦虑的根本原因是他害怕自己未来的学业生涯遭遇挫折。但是学生对自己焦虑的事件判断为对考试分数或者排名的压力,这会干扰正确认知的建立。顺应模式帮助学生清晰区分出根本问题所在,以及自己认知上的误区,将焦虑事件明确划分至需要解决、无需解决两个部分,并且引导学生接纳无需解决的部分,例如上述案例中,考试分数不好,我有不好的感受是正常心理现象而非心理问题,需要接受自己的这种负面感受。这可以让学生在未来遇到相同事件的时候能够产生心理耐受力。 总结: 顺应模式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接纳与平和,用合理认知取代不合理认知并且内化这种合理性认知,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快速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缓和焦虑情绪,摆脱精神内耗。经实践,帮助学生建立顺应模式是对焦虑障碍进行干预的有效手段。 虽然本文以焦虑障碍的干预为例,但建立顺应模式的咨询技术不仅仅局限于焦虑障碍的辅导,也可以在其他消极情绪障碍的辅导中起到很好的打开局面、修正认知、巩固咨询效果的作用。 【参考文献】 社交焦虑障碍的认知干预及其疗效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J]. 周爽伊,邵阳,王振.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9 (11) 认知偏向矫正训练的抗焦虑作用及其机制[J]. 张帆,蔡文鹏,毛晓飞,邓光辉.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9 (12) 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认知行为治疗进展[J]. 刘文敬,程文红,师典红. 中国学校卫生. 2014(01) [4] 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认知行为治疗效果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J]. 付磊,张慧,张漫雪,黄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20(03) [5] 大脑幸福密码[M]. 机械工业出版社 , 里克.汉森,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