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案概况:
寒假返校第一天,我校一名女生在上学路上服用大量安眠药试图自杀,被学校发现后及时送往医院,经过抢救脱离危险。有学生传言,该女生轻生的原因是她在假期中向我校一名叫寒冰(化名)的男孩表白,但他表现得非常犹豫,没有及时给出答复。
这时,女生已经在家休息,寒冰的心理状况令我担忧。为了不惊扰他,我用“抽学号”的方式“偶然”找到了他。
寒冰是一名初一年级的男生,身材瘦高,状态颓废。进入咨询室后,瘫坐在椅子上,用手撑着头,挡着脸。有时闭着眼,有时会愣神,有时眼神躲闪、飘忽。听到问题,避而不答或低声少言,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在家庭中,寒冰是独生子。爸爸是一名公务员,老实保守。妈妈经营着一家公司,漂亮干练,工作繁忙。他自述记不清小时候的事情,只记得跟着亲戚在外地。但父母均否认这一说法,表示孩子一直在身边。从五年级开始,他和妈妈住在一起,很少见到爸爸。 妈妈管控严格,对他期望很高。
在学校中,寒冰没有知心朋友,内心孤单。这一事件发生后,经常低着头独自坐在一边。各学科老师都反映他上课睡觉,不完成作业。
直到四月中旬,寒冰在朋友圈辱骂班里一位同学“干扰了他和女朋友的交往”,他提到的“女朋友”就是为他“自杀”的那个女生。经了解,女生被抢救回来后,两人就确立了恋爱关系。学校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找到了寒冰,他非常沉默,眼神不对视,根本无法交流。遂交由心理老师先做心理疏导。
二、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个性内向敏感,自我评价低,习惯压抑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二)家庭因素:五年级时父母关系破裂。父亲角色缺失;母亲掌控多,关爱少,期望高。
(三)环境因素:进入初中后没有和新集体建立连接,“女朋友”因为他而轻生,给他带来压力和冲击。
三、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真诚关爱,融化坚冰
首次咨询,他一言不发地蜷缩在沙发的一角,这样的姿态背后是封闭的内心,他大概觉得我也是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的。然而,我没有喋喋不休地和他讲道理,而是更多关注他的情绪状态,关心他的心理感受。有时候,还会站在他的角度,同理他在学校中的孤单,认同他和那名女生之间的情谊。
为了及时了解寒冰在家里的情况,我和他的妈妈也取得了联系。我了解到,他近期已经就医,医生的评估是:中度抑郁状态,每天一片舍曲林。这期间,他的手机被管控,和那个女生的交往也被严格限制。
就这样,第二、第三次咨询,都只是我单方面对他内心的理解和照料,没有太多互动。
大约一个星期后,我碰巧遇见他和另一个同学在操场上说笑,这是我头一次看到他的笑容,我赶紧凑过去,他害羞地躲到同学身后,但还是面带笑容的和我聊起天儿,虽然话题仅限于班里的同学、学校的课程,但我明显感觉到咨询室外的这次闲谈让我们之间的坚冰开始融化。
第二阶段:危机显露,启动预警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当晚寒冰妈妈就给我打电话,说孩子想和我聊聊。第四次咨询,寒冰终于主动开口说话了,虽然声音很低,但有了表达的意愿。他说小学五年级时,就想过自杀,没有具体原因,就是觉得没意义,近期这种感觉更强烈(10分满分,自评为8到9分),而且已经想好具体实施方式,但他不能告诉我是何种方式,不确定是否会冲动。
为了获取更多潜意识的信息,我邀请他做一次沙盘。他在沙盘中使用了大量死亡元素,不停的把一个石塔抛起、落下。之后,我又用OH卡和他交流,他抽到一张“在桌面摆放扑克牌”的卡片,却把图片倒过来,解读为“坠楼”。我隐约感觉到,他想用“坠落”这种快速的方式自杀,情况非常严峻。于是,我和他说明了咨询中的“保密例外”。他同意我把这一情况反馈给家长和学校,承诺在这段时间不做任何伤害自己的事情,并签下《不自我伤害契约书》。临别时,我给了他我的电话以及印有心理援助热线的卡片,告诉他紧急情况下,可以随时打电话。
他走后,我立即按照我校《自杀危机干预工作制度》,上报德育领导,启动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建立并协助他进入支持系统;第一时间与妈妈通话,一是告知孩子处于高危状态,上下学要接送,要确认家中安全,做到密切关注。二是及时就医,要与医生沟通他的自杀意念。三是要和我及时沟通孩子的情况。
第三阶段:揭开伤疤,状况频发
三天后,寒冰主动和我预约第五次咨询。这次,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敞开心扉地和我聊天,谈到他最喜欢的日漫,还高兴地笑出了声。快离开时,他对我说:“好久没这么开心的聊天儿了,在班里、在家里都很孤独。”说到这儿,他不好意思的说:“哦,和她在一起时,也这么开心。她总夸我,所以我喜欢她。我们‘同病相怜’,父母关系都不好,都抑郁,有很多共同话题。可是,她不像我,只会憋着,不敢表达。她特别强悍,敢和父母对着干,敢自杀……只不过,我本来只想和她当普通朋友,她的表白太突然,那时我太胆小。”从他的话语间,我感受到他对那个女生的佩服,以及他对认可的渴望。
当天下午的课间,他突然着急地找到我,说特别难受,想单独和我聊。这次,他主动揭开了心里的伤疤。他说小学四年级时,父母之间产生裂痕并离婚,五六年级时他的成绩开始下滑。提到这些,他的眼神又开始迷离,表情非常痛苦。我邀请他去体会小寒冰的感受,让他向父母表达当时的愤怒、怨恨和不安全感,表达对父母的渴望,并让他作为一个更有力量的、长大的寒冰去抱抱当时无助、弱小的寒冰。这个过程,让寒冰长期被压抑的负面感受得到充分释放。但是,自始至终,他从未掉下一滴眼泪。他说:“真希望有个弟弟,这样就可以放心的离开了。”现在的他很痛苦,活着很挣扎,但又被牵绊。
第二天,他又突然找到我说特别难受,想和我聊聊。因为当天学校有会,我和他约好明天谈。结果当晚,他在家中用刀割自己的手。家长带他去医院复诊。妈妈告诉我:这次是一直缺席的父亲带他去的医院。医生又给他开了半片治疗精分、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用其中的成分缓解失眠症状,安抚烦躁的情绪)。
寒冰回到学校后,我明显感觉到他特别兴奋,愿意交流。他自己也说:“以前就是特别不想说话,吃了药特别想说话。”看来有些时候,只有在药物的作用下,心理咨询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第七次咨询中,我们就“发泄渠道”展开探讨。他回忆起小时候,自己发脾气时,父母就会说:“别跟我面前耍脾气”“哭什么哭”,于是,他的情绪由外转向内,自残、自杀,对自己攻击。我终于明白为何从没见他哭过,也深感帮他找到其他出口的必要性。之后,他提到“妈妈没有温度,不在意自己的感受,只有管控和要求。”比如,妈妈总是逼着他通过跑步发泄情绪,可他根本不想动,跑完反而会更累;他感冒了想休息,妈妈还让他带着药去上学;晚上明明不想出门,妈妈还拽自己出门。在征得寒冰同意后,我把这些想法和妈妈进行了交流,妈妈情绪很激动,她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还被埋怨,认为孩子“没有良心,很冷漠”。
对于寒冰和那个女生的关系,学校和家长一直严格限制,他们却总是偷偷摸摸地打擦边球。临近期末时,他们竟然肆无忌惮地站在众人面前拥抱接吻,纵使听到周围的起哄声也毫不在意。这样的做法违反了校规校纪,德育领导和他谈话后,我为他进行心理辅导。他说,满脑子都是那个女生的气味儿、声音、模样,无法专注做别的事情。在谈到此事会连累女生时,他哭了一会儿,但他表示并不后悔,如果有可能还会这样做。
暑假结束后,他们亲子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寒冰抱怨的次数越来越多,比如:“我嗓子哑了说不出话,妈妈还要求我陪她说话。”这期间,我的安抚似乎没有作用。直到一天早晨,他跑进咨询室,说早上和妈妈因为手机发生口角。我看到他的一只手正在滴血,他毫不在意,说是出门时一拳打碎了楼道的玻璃,并不疼。这一次,他不希望我再和妈妈沟通了,因为妈妈很固执,不仅不会改变,反而会责怪他“为什么不念我的好?”
寒冰离开后,我闭上眼睛,像过电影一样反思这段家庭关系。我看到了内心极度渴望爱、想紧紧抓住孩子的妈妈,看到了既想逃离,又寻求爱的孩子。我想,他们对爱的渴望,正是实现转化的宝贵资源啊!于是,我依托萨提亚心理治疗理念,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工作。
第四阶段:正向关注,突破成长
(一)亲子关系:善意的谎言
寒冰渴望妈妈的爱,但妈妈的强硬让他转爱为恨。他拒绝让我和妈妈沟通,可是,这个情况必须让家长知情。所以,我和妈妈在谈话时用了善意的谎言,我把孩子想表达的内容都包上了爱的糖衣,如:“孩子怕您担心,所以,并不想让我告诉您这件事儿,可是这个情况很危险,我还是希望您知情。”“孩子很善良,他心里其实很爱您,可不会表达,只能硬碰硬,您可以从您的行动教他如何去爱”。谈完后,妈妈眼眶湿润,说这是她的心结,她害怕孩子不爱她。听我这么说,心结打开了。她向我保证,不提我们谈话的事情。
第二天,寒冰说妈妈同意他白天带着手机,交给老师,昨天妈妈还问了他手是怎么弄破的,他没说实情,妈妈也没多问,只是湿着眼睛给他的伤口消毒。这之后,我告诉他,妈妈也需要爱,对她好点。他找理由:“她常不在家。”我说,那就从小事表达你的温暖吧,给她端杯水,提醒她早点睡,都可以,他羞涩地点头,不再找借口了。
(二)自我力量:填满的罐子
一个人的自我力量越强,就越有勇气改变自己的行为,而寒冰的自我力量很低,自我评价与现实不符。他的状态就像是一个空心的“罐子”。恰巧那个女生填补了他的罐子,如果把她从里面拿走,确实令他难受,因为又要空了。但是,自我的罐子不应执迷于一个人来帮着填满。真正健康的罐子应该是多元的,内容更多是来源于自己的,能随时更新的。于是,我为他准备了一个透明玻璃罐,里面收集了老师同学们为他写的“优势纸条”,比如:体育老师表扬他跑步速度在班里数一数二;班主任反映他生物考了满分;计算机老师说他总是又快又好;同学羡慕他篮球打得好……看到这些,他很惊讶,也很开心。我鼓励他把自己观察到的个人优势也及时写下来,放到罐子里。
(三)异性关系:正向的引导
关于他和那个女生的关系,我关注到女生身上积极的力量。虽然她情绪状态不稳定,做事极端,太过叛逆,但她进取心强,成绩优异。我引导寒冰理解,他对那个女生的爱包含着许多元素,有欣赏,有喜欢,有爱怜……我希望寒冰能看到她的优势,以她为目标,向她靠拢。
后来,他和那个女生一直有聊天互动,保持着适当的距离。老师反映他的上课状态很好,他来找我时也不再提和妈妈的矛盾了。期中考试后,他冲进我的办公室,告诉我这回考得特别好,进步了很多,但是那个女生更好,他还得努力超过她。看到他炯炯有神的目光,好像在雾中看到了前方的光亮。
四、分析和反思
案例中,寒冰的家庭功能是存在问题的——妈妈的高管控、少关爱,爸爸的缺席,孩子的压抑。家庭成员对这样的状态习以为常。直到寒冰看到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女生可以用勇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痛苦和不满,他也模仿那个女生的样子,无所顾忌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这让他的生活更加混乱,亲子矛盾不断升级。
在此过程中,当我把关注点放在亲子之间的问题和矛盾时,一度出现了失控的局面,而当我把关注点转移到亲子间对于接近彼此的渴望和企盼时,妈妈的内心才真正开始转变。妈妈的转变给亲子关系带来了快速的、不可思议的变化。正如北京大学苏彦捷教授所说:“一个关系中的问题在陷入僵局的时候,只有强势的或者说处于优势的一方先做出改变,破局的可能性才更大。”
同样,当我们仅仅关注如何切断他和那个女生的联系时,他们反而用叛逆的行动向成人表示抗议,而当我们能够理解他对那个女生的依恋是家庭不幸的惺惺相惜,是榜样般的崇拜,是把她作为自我力量的来源,这股力量反而慢慢平息。
这让我想到,儿童期的孩子就好像玻璃瓶里的幼苗,家长可以随时扣上瓶盖,让它在自己的可控范围之内。青春期的孩子,枝叶越长越大,瓶子已经装不下了,如果还是执意要扣住盖子,那么只会“越管越反”,让孩子的心越来越远。所以,不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都要接纳孩子的成长规律,看到他正面的、可引导的、可控的一面,为他浇水施肥、修枝减叶,而后用从容和欣赏的心态静待花开!
[1] 维吉尼亚·萨提亚.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M]. 易春丽,叶冬梅,等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0.
[2] 维吉尼亚·萨提亚等.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M]. 聂晶译,易春丽审校.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0.
[3] 劳伦斯·斯坦伯格.与青春期和解[ M]. 孙闰松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秦丽丽(1987-),女,汉,北京,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分校心理学科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