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疗法是利用植物栽培与园艺操作活动,从社会、教育、心理以及身体诸方面,对相关人员进行辅助性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1]。园艺疗法的治疗功效已有许多文献记载。现代园艺疗法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20世纪初传入美国后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直至21世纪初才在我国兴起。国外的相关学者从理论基础、治疗方法和临床康复研究方面均证明,园艺活动是一个有愉悦意义的过程。大量国内外应用和研究也说明,园艺疗法被认为是一种有益和有效的治疗方式。它在康复、职业和社区环境中广泛使用。园艺疗法作为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的一种辅助疗法,可与其他组合疗法来改善自闭症儿童焦虑、暴躁及语言、行为和社会交往障碍,促进自闭症儿童行为、交往能力及情绪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干预效果。园艺疗法作为治疗、康复、职业训练的一种方法,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自闭症(autism),又称孤独症,主要表现为三大类症状: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2]。全世界自闭症患者约6000万,中国约占1000万,其中0-14岁自闭症儿童超过200万,且发生率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3]。目前自闭症的病因尚不明确,表现为哭叫、自残、攻击、对立违抗等不良情绪行为,通常与人交往和互动中缺乏分享与合作,难以发展出良好的友谊等常表现,并且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
本研究从自闭症儿童实际需求出发,选取北京源起自闭症儿童关爱中心一名自闭症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运用园艺疗法进行干预,使自闭症儿童在自我控制力、专注力及交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所改善,提高情绪稳定性,能够建立正面的、社会接受的行为,帮助自闭症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个案基本情况
本研究以北京源起自闭症儿童关爱中心2020年入学的一名自闭症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家长访谈,了解其基本情况如下:大山(化名),男孩,8岁,其6岁时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诊断为自闭症。大山身体协调能力与手部精细动作较好,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对数字较为敏感;能简单地表达需求,多数以接受语言为主,语调异常;情绪稳定性差,脾气性格急躁,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困难,容易狂躁、哭闹,高兴时会蹦跳;刻板性行为明显(摆手、咬手),当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需要或者要求不被满足时会咬自己的手。家长访谈时,大山母亲描述如下:大山曾上过两所幼儿园,做过康复训练。他好像对什么都敢兴趣,但做每件事都维持不了10-20分钟。如果继续让他做,就会大喊大叫,希望通过园艺疗法能够增加大山的兴趣爱好,提高做事情的专注力。因此,研究者根据大山的实际情况,对大山开展三个月的园艺治疗,让大山更多地亲近土地、自然,体会园艺种植和收获及劳动带来的乐趣。
二、研究目标与方案
通过参加园艺治疗,让自闭症儿童学习耕地、栽种、浇水、除草及果实收获等劳动技能,提高自闭症儿童的视、听、嗅、及触等能力,调节情绪,疗愈身心,让治疗对象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中放松身心,促进情绪稳定;在陪伴管理植物的过程中体会责任感、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通过栽培来提升注意力的持久性,提高沟通表达能力,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通过除草促进其冲动的适度发泄,减少相关问题行为。
对研究对象进行为期3个月的干预,每周两次,一次一个小时。在活动中,研究者将雷秀雅园艺疗法中的三种具体方法:园艺认领疗法、植物种植疗法和自然接触植物疗法运用到此研究中[4]。通过让自闭症儿童在栽种、度过、收获、使用和感觉植物的存在,增加自闭症儿童对茄子、土豆、豆角、玉米、紫苏、薄荷等植物的兴趣。研究者在治疗过程中填写园艺课程观察,对每节课的目标、内容、过程等进行详细记录,为后期适时调整教育教学活动与评价学生技能反应提供依据。最后,通过对观察研究对象介入前后的变化记录,分析评估园艺疗法对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效果。
三、实施过程
研究者根据大山的性格特点和需求,遵循季节变化并结合机构园艺课程的具体情况,对大山开展康复训练活动,相关活动包括:
第一阶段(1-3周)
参观接触自然植物。研究者带领大山参观农场的大棚、菜地,认识蔬菜等植物的生长状态,接触陌生环境,为接下来的园艺治疗奠定基础。走在农场的窄路上,遇到矮树教大山学会弯腰通过,研究者带领大山和其它儿童一起参观。当大山开始快速奔跑时,研究者向其发出指令“一个一个排好队,慢慢走,121,往前走,抬起脚,大步往前走,大山,请你慢点走”,随后大山开始放慢脚步。采摘桑叶时,大山依旧在桑叶大棚内乱跑,研究者通过带领大山数叶子、比大小的方式,让大山专注于这一任务。研究者带领大山拿着篮子寻找不同叶子和喜欢的花瓣坐在石桌旁,白色帆布袋放在底层,上面放叶子和花瓣,最上面放白纸,用石子不同敲打,直到颜色印染到白色帆布袋上,孩子们拿着自己制造的作品带回家里。
通过三次来农场的经历,大山开始熟悉农场,喜欢上了园艺活动,开始建立正常的行为规则,并配合研究者开展随后的各项活动,为接下来的园艺治疗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二阶段(4-9周)
植物的认养种植环节。在研究者的协助下,大山制作了自己喜欢的颜色的名字牌。研究者让大山手拿着小铲子挖坑,并先后栽种茄子、土豆、豆角、玉米、紫苏、薄荷等植物。在栽种的过程中,在介绍植物名字时,通过让大山察看、触摸、闻、嗅等来感受植物的不同特征,并在自己在种植的秧苗旁插上自己的名字牌,并由社工协助写上孩子们自己的名字并插入相应的托盘中,就在合理的范围让自闭症儿童做出自己满意的选择,有助于自闭症儿童对于生活的掌控,同时加深对自己栽种植物的记忆。
每次活动开始,对地里的杂草进行清除,并且给植物浇水,培养大山对植物的责任感。研究中发现大山对薄荷感兴趣,喜欢闻薄荷的味道,所以连续三周开展了栽种薄荷的活动,观察其行为的变化。活动中途大山会把手在眼前摆动,目光斜视,研究者基于大山对于数字敏感,通过一边栽种一边数数的方式,与大山不断地语言交流,提高大山做事情的专注力。栽种完薄荷后,大山飞快地拿起水壶,给所有薄荷都浇水。研究者向大山指示,应该一个一个浇,浇水不能太满。研究者带领大山,用盆进行接水、端水,给自己栽种的植物浇水,并指导大山要让每个格子平均水量,避免孩子突然把水倒在一处。协助他找到亲手栽种的带有自己名字牌的薄荷。通过对于不同工具的选择,鼓励自闭症儿童观察环境周围适合自己的所需的工具,自发性提出要求使用或自行拿取某些材料。
重复进行三周栽种薄荷后,大山可以自主完成栽种薄荷,没有出现情绪抵抗或者攻击、自残行为。大山栽种完,自己去浇水,并且能找到自己的名字,浇水量也有了一定的控制。研究者延长了大山的浇水时长,让他充分享受到了浇水的乐趣。通过六周的园艺治疗充分调动了大山视、触、嗅、听等多感官参与栽培、陪伴等活动,让其感受到了种植的乐趣。
第三阶段(10-12周)
收获环节。研究者带领大山一起收获土豆、玉米、大蒜等,放在推车里,再放到指定位置。研究者教大山认识植物的根果、块茎及果实,比较各类果实的大小,告诉大山哪部分可以吃,还可以带回家里,与父母共同制作、烹饪、品尝,供大山和父母共享收获的喜悦。
在参加园艺活动时,自闭症儿童不时有抬手、伸展、下蹲等动作,这不但训练了自闭症儿童的四肢的肌肉力量,还能够训练其平衡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增加了体能锻炼的机会,随着体力的不断消耗,自闭症儿童的心情会平静下来,再加上对于植物的关注,使大脑松弛,缓解其急躁情绪,提升其情绪控制能力,锻炼精细动作,通过和其他人的互动式情感交流,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
四、治疗效果
经过近三个月的园艺治疗,通过和大山一起感受季节的变化和植物成长的过程,研究者找到了大山感兴趣并能专注的事情。通过丰富的任务活动,实现了大山对于活动从不专注到专注,并适时地调整和增加兴趣内容。在此过程中,大山在情绪、交流和行为等方面出现较明显改善。
在植物接触过程中,大山情绪稳定性大幅度提升,摆手、跑跳等行为明显减少,在每次农场参观开始时的奔跑速度变慢了,并开始有意识地等待研究者,但全程需研究人员指导,否则就变成漫无目的的乱跑。大山的目光开始关注自己喜欢的东西,拿起来放在眼前观察,会面对研究者主动微笑。通过对于大山的视、听、嗅、及触感等刺激身体感觉器官,在自然环境中,改善大山不良情绪和刻板行为。
在植物认领与种植过程中,通过让大山近距离接触植物,利用观察、触摸和闻植物的味道等方式,让他选择喜欢的植物。大山的自控能力和耐力得到增强,能坚持完成活动或者任务,不再半途而废。大山表现出对水的浓郁兴趣,由最开始的拿喷壶大量往一个地方灌水,到后面知道给所有的花草浇水,并且能找到自己认养、栽种的植物。大山能自己完成部分任务;自己不能完成的,通过研究者协助,也可顺利完成。通过认领属于自己的植物,引导自闭症儿童日常照顾该植物,学会与植物交流情感,增强大山自我控制能力和持久的注意力,促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就整个园艺过程,大山的主动性语言与行为增多,交流表达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较为专注地做事,刻板行为次数减少。大山母亲对整个园艺治疗过程很满意,并且表示:“大山在家里认识了土豆、玉米,会主动要求自己要吃什么,发脾气的次数减少,可以通过数数的方式做事情的坚持时间也更长了。情绪稳定性有了一定改善,在外面活动时摆手、咬手出现的次数减少,开始对植物感兴趣”。通过这段时间丰富的园艺活动任务,研究者通过找到大山专注的事情,实现从不专注到专注,到兴趣和内容的增加,达到减少刻板行为的发生。大山也和研究者建立起了良好的个人关系,知道叫研究者的名字,并且在想做某件事时,会牵住研究的手,表达简单意愿。注意力持续时间延长,认知理解能力与精细动作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学会了轮流等待、分工与合作,社会性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五、总结与讨论
本文研究中,研究者选取一名自闭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将园艺疗法应用于该自闭症儿童的辅助治疗。通过实施制定的园艺治疗方案,研究者发现园艺疗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这名自闭症儿童的感知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加了兴趣关注点,促进了该自闭症儿童的交流互动,其主动表达意愿次数明显增加,改善了该自闭症儿童的不良情绪,缓解了其情绪压力。研究对象的刻板行为出现频率显著减少,自闭症相关症状得到较明显改善。
自闭症儿童作为治疗对象,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自闭症儿童无法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研究者必须保持对儿童情绪行为的准确判断[5]。在选择治疗场所时,一定保证其安全性,同时在植物的选择上也必须保证治疗对象的是否对于花粉过敏,避免使用一些带刺或者毒性的植物[6]。在园艺疗法时,应该尊重自闭症儿童个体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调整设计方案,研究人员应该做到有耐心和责任心,以保证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自闭症儿童的整体发展能力。
园艺疗法在对自闭症儿童治疗的过程中,是家庭成员、培训人员同自闭症儿童一起坚持的过程。短期的效果可能出现效果不明显后存在一定的反复性的现象。鉴于研究时间有限,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效果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不可避免会出现周期性、反复性。研究者也将继续追踪分析园艺疗法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不断根据自闭症儿童成长特征变化做出适当调整,满足自闭症儿童的实际发展需求,同时争取家长、培训等相关人员的积极配合,以期持续提升园艺疗法对自闭症儿童相关症状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树华.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上)[J].中国园林,2000,16.(3):17-19.
[2]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M].5th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3.50-57.
[3]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8-9.
[4]雷秀雅.自闭症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技能[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7) : 143-150.
[5]王碧涵,周桂龙,江晓珍.园艺疗法应用于自闭症儿童的个案研究[J].黑龙江教育,2021(2):70-71.
[6]郭成,金灿灿,雷秀雅.园艺疗法在自闭症儿童社交障碍干预中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4):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