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妈妈,我不是有意的 ——一例短暂性儿童行为抽动障碍家校共育矫正案例

                             妈妈,我不是有意的

                   ——一例短暂性儿童行为抽动障碍家校共育矫正案例

 【摘要】四年级的朱某上课听讲不停地挤眉弄眼,写字不停地甩笔甩手,课下爱发脾气,容易和同学发生矛盾。前几天她因为带零食到学校被同学揭发,情绪反应异常激烈,几近崩溃,对同学大吼大叫,老师管教她,她还顶撞老师。通过观察、了解、分析该生的基本情况,初步诊断为短暂性儿童抽动障碍心理问题,采用家校共育,用消退法、角色模仿扮演法等消除她不适情绪和行为,引导她和家人、同学和谐相处,健康快乐生活。

【关键词】  短暂性抽动障碍   家校共育  消退法    角色模仿扮演法    成长 一、 个案情况

       小朱,女,10岁,四年级,班里的文艺委员。她身体偏瘦,面容姣好,脸色偏白。因为带零食到学校被同学揭发对同学大吼大叫,几近崩溃,老师管教她,她还顶撞老师,前来咨询。

      小朱1岁的时候父母离婚,她和母亲姥姥姥爷一起生活。母亲和姥姥姥爷在生活方面对她非常宠爱。妈妈在小朱的学习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上,投入很大,要求也很严格。一年级时妈妈再婚,新爸爸和妈妈感情很好,视小朱为己出,生活上对她宠爱有加,但对她的学习上要求非常严格,每晚给她检查作业,不允许出现一点错误,出现错误就加倍惩罚,一个错字,罚写一百遍,一道错题罚改一百遍,还有一次,因为小朱没有完成罚写任务,被爸爸赶出门外。

二、母亲陈诉、个人陈述和班主任陈述

       母亲陈诉:小朱一岁时候,我和他爸爸离婚,那时候她还小,什么不懂,只是变得比较爱哭了。在家里,我们觉得她没有爸爸挺可怜的,就比较宠她,多数时候都尽力满足她的要求。在教育方面,我“望女成凤”,希望她在同龄孩子里,出类拔萃。我一个人忙里忙外,陪她的时间很少。有时也缺乏耐心,她一些方面做不好,就忍不住吼她,有次情绪失控,在她面前大哭起来。后来我再婚了,老公对她很好,可怕教育不好孩子,落闲话,对孩子要求很严,尤其是学习方面。前一阵我们发现她不停眨眼,带她去医院看看,医生说没事,开了一点药水滴着观察着,后来症状轻一些了,不久她又说写作业时手难受,不停地甩手,胳膊也难受,不停地动,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正常。前一阶段因为带零食到学校被同学揭发对同学大吵大闹,老师管教她,她还顶撞老师,回家我们也狠狠批评她了。慢慢地发现孩子毛病更多了,挤眉弄眼的,嗓子“咕噜咕噜”的发出怪声音、摇头、甩手,两只胳膊还哆嗦,怎么管也没用,这孩子是不是“叛逆”了?

      个人陈述:在家里,爸爸妈妈姥姥姥爷也都喜欢我,我也喜欢他们,但我不喜欢爸爸检查我的作业,他要求太严了,只要一出错,爸爸就罚我重写很多遍。在班级里,我学习好,特长多,同学们老师都喜欢我。但最近不我觉得他们不太喜欢我了,他们总是批评我做怪动作,我没做怪动作,就是写作业时就紧张,就怕出错,一紧张嗓子就不舒服,手也难受......他们都说我是故意的......我不是故意的.....(说着说着就哭起来了)

     班主任陈述:小朱性格内向文静,在校外学习舞蹈、快板等特长,学习成绩好,班级工作比较认真。班级的手抄报,黑板报等任务找到她,虽然有时不太情愿,但最后都成完成。因为长得漂亮,班里的舞蹈比赛,合唱比赛、朗诵比赛等,她几乎都是中心人物。同学关系一般,曾经因为学期末评优,票数没超过同班的另一个女同学而回家哭闹过,认为同学们偏心。还因为演节目谁站中间的问题和另一女生闹过小矛盾,认为该女同学不让她站中间是嫉妒她,后经过老师批评教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前几天她因为带零食到学校被同学揭发,情绪反应异常激烈,几近崩溃,对同学大吼大叫,我管教她,她还顶撞我。

  三、评估和判断

      综合上述收集的资料,可以看出,家庭中父母离异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影响,以致使她在学习方面出现了焦虑情绪。后来父母对孩子的不当管教,也成为了孩子“焦虑情绪”的来源。特别是“零食事件”后,其表现出与以往不相符合的脾气暴躁、身体多余活动过多、冲动任性的特征,已经影响学习,在家庭及学校较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使家长和老师感到难以教育。综上,可以初步判断为儿童行为异常问题——儿童短暂性抽动障碍。

四、辅导方法

      本案例的辅导过程采用教师、学校、家庭三结合,采取家校共育,整合会谈法、 消退法、角色模仿扮演法等辅导方法。   

  五、辅导过程

      本个案小朱的行为问题的原因有下面几个:

     1.幼年和父亲的分离焦虑是催生她心理行为问题的内在原因。

     2.家长的不当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是小朱的心理行为问题的环境因素。

      鉴于上面对小朱心理行为的原因分析决定采用以下干预方案:

     第一阶段: 家校整合—和家长会谈法

      约她父母进行会谈,了解情况,指导其教子方式,为小朱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

      1.指导小朱父母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不拔高、不溺爱,不要因为她会跳舞、画画或者什么,就把她捧成“天才”从而赋予她过高的期望,不给孩子太大的生活学习压力,让她轻松成长。在家庭方面,要充分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和谐与温暖,和孩子做朋友,尤其和爸爸的关系,不应是“后爸爸”怕教育不好孩子落闲话,就更加严格要求,应自然融洽。

     2.建议在给她检查作业以前,先征得她的同意,事先约好一次作业允许有两处或三处错误 ,没超过三处,不予惩罚,超过三处改三遍。

    3.写作业时出现抽动行为,不能过分关注,哪怕一个焦虑的眼神都不能给她,更不能指责,用漠视、不理睬等方式即可。

 

     第二阶段: 师生整合—课堂上消退法,班级内角色观摩角色扮演法

      一:课堂上消退法

       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达成一致,对她的抽动行为采取消退法,即不予以关注。

      二:班级内角色观摩和角色扮演法

      1.通过上次对父母交流,发现小朱的情绪已经泛化,在家里妈妈爸爸指出她的任何缺点都不能接受,提醒她吃饭不吧唧嘴,见人要打招呼等她都要发脾气。针对这样的情况,在一次心理课上,我让几个同学表演《我被妈妈爸爸骂了》的情景剧:有的因为屋子很乱,被妈妈批评;有的因为说脏话,被爸爸批评等,让她观摩学习。课下我把她单独叫到办公室,进行了以下对话:

       我:谈谈你的感受,好吗?

      小朱:他们被家长批评了,都没有发脾气。有的同学没有说话,就去收拾屋子;有的同学主动给妈妈或爸爸道歉。

     我:能谈谈家长对你发火时,你的感受吗?

      小朱:前天进家门没有换拖鞋,直接穿鞋进卧室。妈妈就大声吼我:“你怎么又换鞋?妈妈说过多少次了,你把地踩脏了,妈妈又要打扫,你知道妈妈一天有多忙多累吗?”我就很不舒服,心想,我一回家就吼我,就看我不顺眼,我就不服气,也朝她发脾气。

       我:今天回家再回忆一下下午的小游戏,相信你会有新的感受体会,如果有,明天咱们再交流一下,好吗?

      第二天,她悄悄赛我一封信,信里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给妈妈道歉了,还向我下保证,以后乱发不发脾气了。我打电话向妈妈证实是真的,信是妈妈让她写给我的。

      2.通过和小朱进一步地交谈,我认识到:小朱处理同学之间摩擦的行为还与她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有关。于是我把小朱请进办公室就上次的“零食事件”进行两次角色扮演。

       第一次:我演带零食的她,她演揭发她的同学(一男生小丁)

     她(男生小丁):小朱,你带零食了,我告老师。

     我:我没有带零食,今天我没吃饭,妈妈让我带的,这不算零食。

     她(男生小丁):就算!

     我:(大声喊):不算,不算。算,也不用你管!

     她(男生小丁):老师,小朱带零食。

     我(一边拳打脚踢一边哇哇大哭):让你告,多管闲事。

     第二次:我扮演带零食同学小王,她揭发我。

    小朱:你带零食。

     我(同学小王):我今天不舒服,吃不下饭,妈妈让我带的。

     小朱:骗人,我告老师。老师,他带零食(大声向老师喊着)。

      我(同学小王):(向老师走去)老师,我今天肚子不舒服,我妈妈让我带着饼干,忘了和您说了。

      两次角色扮演结束后,我让她体会男生小丁的心理感受:

     小朱:男生小丁很冤枉,他会想:以后再也不和我玩了。

     我:不会的,只要你去诚心诚意道个歉,相信他会原谅你的。只要我们真诚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真诚地对待我们。

     在两次的角色扮演中,小朱体会不同的人际交往方式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体验和结果,从而学习到了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

      经过系统辅导和干预,小朱进步非常大,课上嗓子基本没有声音了,写作业时几乎没有抽动动作(但考试时或测验有时还有甩手的动作)。课下,已经连续一月没有与同学发生矛盾。她父母也通过电话对我的有效干预给予初步地认可与肯定。

第三阶段:家校共育-会谈法

      实施上述系统辅导两个月后,从学校、家长和小朱本人三方反馈的信息分析发现,小朱的进步很大。我趁机和小朱谈了一次,引导她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畅想对未来的打算,鼓励她树立远大的理想,结束时送她一本书《名人传记》。

      鉴于小朱在校期间基本正常,只是在家写作业时偶尔还会出现抽动的动作,有时父母指出不足时,虽然不太情愿,但没有过激的言行。针对此情况,又把父母请进办公室,和其父母进一步沟通。

     1.首先检验家长的观念。有没有对孩子的任何抽动症状都要做到“熟视无睹”, 这不仅要在表面上做到 ,而且要在心理上做到 。

     2.帮助孩子排除紧张感和恐惧感。家长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孩子生活在平静和自信的气氛中。每天要有亲子互动时间,想法逗孩子大笑几次。

     3.创造一切条件让孩子多睡,每晚最晚九点必须上床。

     4.注重孩子性格的培养。鼓励孩子多外出和其他孩子玩,多和其他人交流,养成健康开朗的性格,每周至少出去玩一次。

    以上几条让家长一周汇报一次执行情况。执行一月后,发现家长落实地比较好,孩子情绪越来越好,亲子关系越来越好,抽动也越来越少。在上学期期末紧张的复习考试期间,她的抽动也明显减轻,后来基本消失。

六、辅导效果评估

       本学期开学发现小朱情绪稳定,小脸也红润了,还胖了。和小朱谈话发现:不再那么讨厌爸爸检查作业了,别人指出她的缺点也能平静接受。写作业、上课嗓子、胳膊也不难受了……打电话询问家长,妈妈说,孩子回家后愿意说话了,经常谈起学校里发生的事。写完作业,还主动让爸爸检查作业,检查出错误也能平静的改过来。出错明显减少了,到目前为止再没有发过脾气,抽动不见了……

七、总结反思

       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不同,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家庭中亲子紧张的冲突关系,会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背景。这种心理创伤,使孩子的性格带有一系列的消极特点,并且还可能导致孩子在神经—心理上的某些病态。这些看似心理层面的问题,其形成与发展同家庭背景与家庭环境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面临着一系列的学业压力,小学生的实际负担已经很重,但不少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能力,对孩子期望过高,在家庭中进行过度教育,或家庭中家长专断、放任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针对这些现象,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这一强大的教育资源,弥补学校心理辅导势单力薄的不足,对学生和家长同时进行心理援助,建立有效的家庭心理教育的机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吕建国,考试焦虑的应对[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2(3):59-62,94.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