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我被逼得无处可去 ——邻校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报告

我被逼得无处可去

——邻校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报告

中山市东区朗晴小学 龙雅姿 18826010984

【摘要】

笔者作为心理教师,于疫情期间受上级委派,对区内暂未配置心理教师的民办学校Y校进行援助。发现一起心理高危辅导个案:学生L为小学五年级女生,情绪低落、长期失眠、兴趣丧失,多次出现轻生的念头和自伤行为,觉得自己有两个人格,“担心自己不知不觉自杀了”。笔者初次接到电话求助时,即转介L至精神科医生,而L妈妈却认为孩子没大问题,擅自停药。经过与L妈妈多次沟通,并与Y校领导、老师沟通后,转介至心理专科医院,并诊断为抑郁发作、癫痫发作。在援助邻校心理危机辅导过程中,笔者通过倾听、共情释放学生的压抑情绪,运用短期焦点疗法帮助其转变负面认知,转变L妈妈对心理疾病的错误认知,帮助Y校建立对L的支持系统,从而帮助学生度过危机。

【关键词】抑郁症;短期焦点疗法;小学生;家校沟通

一、个案背景简介

(一)学生基本情况

L,独生女,10岁,汉族,出生于中山市,三岁父母离异后,五岁回安徽继父老家读小学,其母仍在中山工作。小学1-3年级就读于安徽,四年级时其母不顾其反对,强迫将其到中山读书,遂就读于中山市民办Y校,现为学生干部,发育正常。从2020年9月起出现手抖现象,各医院检查生理指标均正常,精神状态正常,意识清楚,从去年下半年情绪低落,有多次自伤行为,并伴随自杀想法。笔者和其母进行反复的沟通与讲解,争得其同意转介至心理专科医院,确诊L抑郁发作、癫痫发作。后期L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转而寻求L学校新心理教师D帮助。在此期间笔者与和L、L妈妈共电话辅导4次,微信辅导2次,与L妈妈面谈一次。

(二)家庭情况及个人成长经历

L父母同在中山市某企业打工,由于婚后其父对L一直不理不睬,结婚2年后离婚,L跟了母亲。母亲再婚后,L与母亲同继父一起生活,同住的还有继父儿子,继父父母。L在安徽读一年级,几个月后母亲回到中山上班,L未曾表现出想妈妈或要妈妈陪在安徽,L对妈妈说喜欢与继父一家一起生活,四年级时母亲看孩子成长较快比较担心,不顾L的反对,强行将L接回中山上学。其母和继父关系和谐,家庭收入一般,并由于疫情导致收入比较紧张。母亲幼年曾有癫痫,长期服药后不再发病。L和继父关系较好,觉得妈妈不理解自己。L在班级中成绩优异,表现懂事乖巧,还被选为大队长进行校园值日,与同学关系较好,同学经常会安慰开导她,L有暗恋的男生,与其早上坐同一辆校车。

二、主诉问题

L主诉自己感觉有两个人格,自四年级开始便不时会陷入无可自拔的低落、情绪消极。今年下半年恶化,兴趣丧失(以前很喜欢唱歌,现在没有兴趣了),经常失眠,并伴有割手腕自伤的行为,还经常坐在家里天台上想跳下去(其自述是担心自杀后妈妈也会和自己一样自杀而作罢),L自己很担心自己这样继续下去,可能不知不觉就自己自杀了。妈妈很爱自己,但妈妈不接纳自己可能存在心理疾病这一事实,不准自己将真实情况告知学校老师和笔者,自己感到很失望和压抑,感觉妈妈想要逼死自己。

三、他人反映

(一)辅导老师观察

L语言相较于同龄学生较为懂事成熟,有主见,表达清晰且有条理。每次电话求助时都说妈妈不理解自己的内心,导致心情沉重,想要改变但觉得自己很难改变什么。辅导过程中经常叹气。

(二)辅导老师了解到的情况

L自小父母离异,幼年时未得到父母充分的关爱,家庭破碎后来到陌生的城市与继父一家共同生活,L内心一直处于自卑、孤独的状态。L的母亲在中山忙于工作,想给L较好的物质生活,却疏于对她的陪伴和情感照顾,长期以来积累了太多的孤独、抑郁等负面情绪,未曾获得有效的宣泄。且L在四年级被妈妈强拉来到新的城市新的学校,半年后因为疫情又回到了安徽继父家,疫情后复学又回到中山,频繁换新环境,对适应力提出极大挑战,导致其出现自残、自杀等行为问题。

(三)父母、班主任反映的情况

L的班主任反应L学习能力较强,自我要求高,成绩较好。在与其母的沟通时发现,其父母对她要求并不严格,L与继父关系较好,与父母亲均沟通较多。其母于9月便经班主任提醒,发现L手腕有自残的痕迹,但并未与L沟通,后又发现过其他伤痕。中秋节前后L开始手抖,L妈妈曾患癫痫,可能遗传。其母在给L吃了自己以前吃的治疗癫痫的药后便慢慢不抖了;11月又开始手抖,经各大医院检查其生理指标皆正常,精神科开的药,L妈妈认为副作用太大,两天后停药,非常抗拒用药。

四、分析与评估诊断

(一)心理测验结果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躯体化4.5分(极重),强迫症状4.5分(极重),人际敏感3.56分(重),抑郁4.92分(极重),焦虑4.60分(极重),敌对3.67分(重),恐怖3.57分(重),偏执3.17分(中),精神病性3.60分(重),其他4.29(重),总分378分。

(二)转介的评估依据

1.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

认知问题:多次自伤行为,反复出现自杀想法,不适当的罪恶感

情绪问题:抑郁心境,存在于一天中大多数时间里,且几乎每天如此,持续一年

行为问题:上学出现躯体不适,对平日感兴趣的活动丧失兴趣和愉悦感

生理问题:精力不足、失眠,食欲下降。

2.诊断依据

来访者L自知力完整。来访者的抑郁情况已经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持续时间较长,对社会功能影响较大。根据ICD-10,笔者初步判断学生L表现出疑似中重度抑郁症的倾向,需要转介。

(三)原因分析

1.心理因素:不合理的认知、习得性无助及强烈的自我苛责,导致学生在反复转换生活与学习环境的情况下,对生活产生了严重的无力感和无意义感。

2.社会因素

不良的家庭成长环境:学生早期父母离异,亲生父亲对自己缺乏关爱,产生自卑的个性,母亲异地工作与L缺少沟通,L一个人在继父家生活,有强烈的孤独感,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

3.重大负性事件:反复换居住地和学校。

4.生物因素:L妈妈曾患癫痫。

五、辅导过程

(一)辅导目标

1.L层面: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引导其表达内心的感受,降低孤独感,提供求助方式,建立心理支持,通过危机干预减低学生的自杀风险。

2.学校层面:班主任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科任老师关注L的情绪,对L以鼓励和肯定为主,Y校新来的心理教师紧密跟进L的状况,与L达成协议,提供求助渠道。

3.家长层面:通过倾听与共情L妈妈,疏导家长焦虑与担忧的情绪。帮助其正确看待抑郁症,相处时注意鼓励肯定L、而不是提要求和否定L,陪伴L度过心理危机阶段。

(二)辅导理念

抑郁是一种情绪,但抑郁不等于抑郁症,中国的《精神卫生法》规定,只有精神科的医生才有诊断权,作为心理辅导老师,要有诊断的能力,但没有诊断的权力。如果来访者可能是一个抑郁症患者的话,需要转介到精神科里去治疗,如果不转介的话,就违反了《精神卫生法》。因此,根据L的状况,笔者作为心理辅导老师,需要做转介的工作。并且在转介前,心理辅导老师需要提供给学生一个联系方式,在孩子想要自杀时候可以找心理老师商量,提供支持,预防青少年自杀。另外,叙事疗法中说“这个问题是问题,人是人人不是问题,问题也不是人”,要把抑郁症与人分开,人不是抑郁症,抑郁症也不是人。因此,L需要得到周围老师同学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不是歧视与否定。

(三)辅导过程

1.诊断评估与建立良好的关系阶段:第一次2020年11月6日电话辅导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关系。

(3)建议其看精神科医生

方法:摄入性谈话

具体辅导过程:中午1点20接到五5班的家长电话,她和孩子正在R医院,因生理指标都正常,医生建议看精神科医生,问笔者是不是需要看精神科医生。L接过电话说感觉自己有两个人格,四年级开始有时会陷入无可自拔的低落,然后有不想活了想法和伤害自己的行为,很担心自己这样继续下去,可能不知不觉就自己自杀了,笔者对L情绪进行了共情,鼓励了她充满智慧的求助行为,运用积极关注、倾听理解等技术,消除L和L妈妈的心理戒备,让其感受到被接纳、尊重、信任,形成良好辅导关系。

因笔者没有在本校花名册里搜到这个孩子的姓名,询问后得知原来这个孩子是邻校Y学校五年级小学生。笔者向L妈妈解释根据L的情况需要看精神科医生,并提供我的微信便于沟通。

2.心理支持阶段:第二次2020年11月6日微信辅导

目的:

(1)巩固辅导关系;

(2)了解就医情况;

(3)提供求助渠道,预防自杀

具体辅导过程:

询问就医情况,说今天做了心理测评、心电图、抽血验血,医生暂未给出明确诊断,但说需要药物治疗。与L妈妈共情,理解其担心,请她相信医生,提供求助渠道。

3.心理支持阶段:第三次2020年11月30日微信辅导

辅导过程:了解孩子动态,L妈妈表示情绪和睡眠都好转了。

4.心理支持阶段:第四次2020年12月04日

目的:

(1)通过封闭式提问,澄清L的状况,鼓励妈妈继续就医

(2)理解L,直接提供给L求助渠道

具体辅导过程:

下午4点L妈妈给笔者打电话:孩子只在11月6号那天看过心理医生,吃了两天开的药,头很晕,就停药了,后来妈妈不工作在家陪了她两三周,上周上学第一天出现了晕倒急救车送医,今天呕吐的情况。周围的人都认为和孩子聊天挺好,没有抑郁症。

这时候L要求听电话,她这周有自杀想法和行为,在天台上吹风想跳下去但念及妈妈只有自己一个女儿如果自己去了,妈妈也会跟着去。但家庭经济很困难,也不想去医院开药花钱,我和L说了欢迎随时打我电话。

笔者对L妈妈说孩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是一定要看精神科医生的,妈妈表示同意。笔者说欢迎随时联系我。

5.心理支持阶段:第五次2020年12月05日心理危机干预电话辅导

目的:

(1)肯定来访者求助的智慧行为、倾听共情给予心理支持

(2)通过短期焦点疗法减轻自杀危险

(3)通过奇迹提问,明确危机个案的需求

具体辅导过程对话摘录:

L:老师,我坚持不住了······

笔者:你在哪?

L:天台上

笔者:谢谢你对老师的信任,听起来你似乎对现状很不满意?

L:我对妈妈特别失望。班主任给妈妈发了一条很长的信息,妈妈根本看都不看。

笔者:你知道是什么内容吗?

L:我用妈妈手机看了,就是我的一个情况还有希望妈妈帮助我带我去看心理医生的内容。我妈妈责怪我对学校老师还有你说了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想法,搞得现在上不了学,现在老师觉得她有病不让她上学了,我爸爸也怪我,说班主任不好。

笔者:那你会感觉很委屈和压抑吧,因为你本来的情况是这样,你希望可以真实的表达。

L:呕吐那天听见妈妈和学校老师们说,说我是装病,为了不上学装病,但我根本不是装病。

笔者:妈妈这样认为,你很痛苦吧?

L:妈妈这样好像想逼死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去哪里?在家和妈妈一起很压抑,学校也不好去,因为自己可能有病,老师也不喜欢自己了。

笔者:为什么会觉得老师不喜欢你了?

L:妈妈和我说自从我发病,现在老师的对她的语气都变了,再和老师说自己状况不好老师更会不喜欢我,讨厌我了。

L:可能是因为妈妈对老师不满意,对老师产生了误解。

笔者:如果现在出现了一个奇迹,你所有的烦恼都消失了,你觉得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呢?

L:最希望妈妈不要逼我了,不要让我不和别人说真正的情况。

笔者:你希望可以真实的表达自己?

L:是的。

笔者:你平时有坏情绪的时候,用什么缓解情绪的办法呀?

L:一个人在家静静的发呆。

笔者:效果怎么样呢?

L:本来效果还可以,但是妈妈已经不工作了,还是会在边上唠叨自己。

笔者:有的同学会游泳写日记画画看电视玩游戏这些方法呢。

L:通过这些别人是可以转移注意力,但我没法转移注意力,只会更痛苦,而且我现在连说话都不爱说了。(小声)老师,我妈妈回来了,下次再聊。

辅导后续:因为这次电话是L坚持不下去在天台想自杀时求助,笔者马上把情况反映给上级领导,上级领导与Y校校长进行详谈后了解到Y校新来了一个心理教师,且见过L和L妈妈,请笔者邀请L妈妈在我校面谈,让L妈妈感受到关心,也让L妈妈明白笔者作为第三方是客观建议就医的。

Y校校长第二天给笔者电话,希望笔者可以和新来的心理教师D沟通并指导应对方式。笔者把心理辅导记录发给了D老师,笔者建议D老师:1.提供给L心理求助电话,以及时进行危机援助,D老师因工作量较大不太愿意,但在笔者的分析下同意了;2.心理教师提供给L妈妈转介指南,请L妈妈选择医生,心理教师帮忙预约时间,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可以陪同L、L妈妈一同去看精神科医生,可以向医生补充说明L在学校的情况,也请医生根据L的情况给学校给老师一些建议。

6.心理支持阶段:第六次2020年12月7日在本校与L妈妈面谈

具体辅导过程:

(1)倾听、共情和鼓励妈妈,与妈妈建立良好的关系。

(2)向L妈妈科普青少年抑郁症的高发性,抑郁症只要遵医嘱是可以治好的,以及中度抑郁需要心理治疗配合用药,重度抑郁以用药为主等稳定了再配合心理治疗。

(3)引导L妈妈用鼓励与肯迪的态度和方式与L相处、支持L,不要提要求更不去否定孩子。L妈妈表示一定会积极看医生治疗,但对用药态度抗拒。

7.心理支持阶段:第七次2020年12月10日L来电

L找笔者要D老师的联系电话,笔者提供给L。

六、效果评价

本案例中,辅导老师作为外校心理教师,在周末与休息时间,无私、真诚,陪伴给予L及其家长安全的辅导环境,请上级领导协调Y校资源共同帮助L,12月7日Y校领导、班主任、心理老师与L妈妈沟通后,当天D教师陪伴L、L妈妈去心理专科医院看了精神科医生,大约半小时的问诊,D老师将知道的情况跟医生详细说明了。医生开出诊断证明是抑郁发作、癫痫发作,药单上是写着重度抑郁并伴有精神病性症状。D老师也将联系方式给了L,便于后续跟踪。

七、辅导反思

在援助邻校小学生转介至心理专科医院接受药物治疗、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笔者在专业技能上获得较大的成长。在以往的辅导中,小学生多是一般性的心理问题,而在此危机个案辅导中,第一: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疫情对人的冲击,青少年心理问题呈现愈发低龄化、复杂化趋势,小学生自杀事件日益增多,面对小学生情况严重复杂,心理教师需要有诊断抑郁症的能力、快速灵活地反应、需要危机干预的技巧,来有效帮助学生度过危机。第二:面对小学生心理基本,需要首先做好家校沟通,不仅与学生、更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做好家长的有效科普。第三:求助方式需要确保给到学生而不是家长,想了解学生的真实服药和心理动态,不光靠主动与家长定期沟通,更需要定期与学生电话或面谈。第四,外校心理援助遇到瓶颈、遇到危机个案,需要及时反应给上级领导,上级领导可以帮忙协调调动各方资源,给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系统。第五,生命是第一位的,心理教师需要进行精力分配,危机个案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才能有效应对。

【参考文献】

1.苏巧荣, 王秀云, 苏林雁,等. 认知行为治疗青少年首发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06, 015(012):1079-1080.

2.江开达. 抑郁障碍防治指南[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

3.王燮辞. 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概论[M].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1.

4.史蒂夫·德·沙泽尔, StevedeShazer, 沙泽尔,等. 超越奇迹:焦点解决短期治疗[J]. 2011.

5.麦克唐纳, A. J. ). 焦点解决治疗:理论,研究与实践[M]// 焦点解决治疗:理论、研究与实践. 宁波出版社, 2011.

6.庞红卫.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实践模式[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 000(008):9-13.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