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一例听障学生自伤行为干预个案研究

自伤行为是指直接、故意损伤自己身体组织的行为,严重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简称DSM-V)中,已将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作为一种独立的临床障碍进行研究。听障学生自伤行为具有情绪性、冲动性的特点,干预对策以心理辅导和正向行为支持为主。本个案研究拟在行为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对个案进行个别化行为干预及辅导,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Y(化名),女,17周岁,听力残疾,目前就读某寄宿制特殊学校听障部八年级。幼时留守老家由祖辈抚养长大,8周岁时回到父母工作的城市,康复3年后入学。三年级时第一次出现自伤行为(割腕)。五年级经学校心理筛查发现存在抑郁症可能,与家长沟通后,转介至专业医院,经鉴定确诊为中度抑郁症。

二、个案评估

1.观察

小Y着装松垮,头发凌乱,脸色灰暗萎顿,眼神呆滞无光,身体佝偻蜷曲,步伐拖沓无力,交谈中常仰面瘫在沙发上摇头或叹气。经本人同意,笔者查看其手腕,发现6、7条清晰的白色疤痕以及无数细小碎纹,都是自伤留下的。

2.访谈

笔者访谈小Y本人,自诉入睡困难,经常做噩梦,梦到鬼、车祸、杀人场面、水库(自诉幼年留守老家时几次掉入水库,差点淹死),经常在梦中惊醒;除了割腕,情绪激动时也常用水笔头戳自己大腿。多次诉说“不怕自伤,但不敢真的自杀。”“生不如死,想死,想跳河、跳桥,有过计划,但没有行动。”

笔者多次询问个案自伤的原因,经过梳理,大致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自我惩罚

个案内心怨恨父母未能在其幼年时留在身边照顾,但又不敢向父母表达,担心会失去目前仅有的一点关爱,因此将恨意朝向自己,恨自己没有照顾好自己,用自伤惩罚自己。

(2)自我厌弃

个案自觉家人因耳聋看不起她。当妈妈一次又一次忽视自己、偏心弟弟时感到失落、伤心、愤怒,多次离家出走。绝望时,觉得没人在乎自己,活着没有意思,不如死了算了。

(3)自伤定势  

个案自诉被一名强势女生多次欺负,逼她一起自伤。个案习得了自伤这种不良行为习惯,当与同学发生激烈冲突时,她会用自伤恐吓对方,甚至会鼓动其他同学自伤。

笔者访谈小Y的班主任、同学及生活老师,他们反馈小Y学业表现优秀,但个性固执、蛮横、易怒、易激惹,不愿听取他人善意的建议。情绪失控时会推翻书桌,用拳头砸碎玻璃窗,做出一些暴力行为。男同学怕她,不愿和她交往,女同学也躲避她。

笔者通过班主任访谈小Y家人,了解到其父亲身体不好,母亲一人打两份工维持家里五口人日常生计。因为各种生活琐碎问题,家人经常吵架。家长表示其实很关心小Y,会一再提醒她注意安全,但小Y感受不到。

3.评估

笔者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对小Y进行评估,显示小Y有中度抑郁症状,同时存在一定的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抑郁和敌对情绪;进行自杀风险面谈评估(PIMPS),发现小Y虽没有实施自杀,但有自杀的意图、计划,考虑过自杀的方式(如跳河、跳桥),且支持系统薄弱,自杀风险中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后,建议转介到专业医院。经专业医师诊断,确诊小Y患有中度抑郁症。

通过观察、访谈及评估(笔者与医师)结果综合分析,小Y学业表现优秀,个性敏感偏执、情感细腻脆弱;问题应对策略单一、消极;情绪管理能力弱,存在暴力、自伤等不良行为习惯;对自身的价值及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刻认识;人际支持系统薄弱:同伴关系紧张、亲子互动不良。

通过上述3项评估及专业医师鉴定,笔者认为小Y处于重大心理危机状态,其自伤行为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迫切需要进行干预。从行为功能分析小Y自伤行为的成因及内在心理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干预与辅导,有利于个案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个案自伤行为成因及功能分析

笔者使用了ABC观察表对小Y进行观察与分析,深入了解各种行为的前奏事件、行为结果和功能,具体见表1。

表1  问题行为的ABC观察表

前奏事件

行为

行为结果

行为功能

父母无法每周来接她

(1)否认需求

“我无所谓;我不需要父母的关心;我不在乎,随便”

情绪更加抑郁;内心渴望被看见、被关心及呵护

内部发泄,表达不满;希望获得关注、安慰

(2)自我否定

“我是废物;我不够懂事”

与同学起冲突

发脾气

同学退让

外部发泄;消除虚弱感;获得力量感、掌控感;

推翻桌子

砸玻璃窗

打架

班级强势同学割腕自伤,逼她照做

模仿

被同伴认可

获得认同感、亲密感

起冲突时,发脾气不管用

割腕自伤

同学退让

获得掌控感

看到女同学被男生欺负

教她自伤来回击

对方照做

获得成就感、

控制感

多次未做值日,被老师严厉批评

用铅笔划手腕

引起笔者关注

逃避责任、

获得关注;

情绪抑郁

割腕自伤、用笔戳大腿

心里舒服多了

宣泄攻击性、宣泄愤怒与抑郁情绪

感觉被家人忽视

离家出走、自伤

家人着急

获得关注

 

笔者认为,小Y自伤有其个性方面的原因,有留守经历、父母的关爱及教育缺失的原因,也有其应对方式单一、消极,情绪行为管理不当的原因。从问题行为观察表可以看到,小Y有被看到、被关注、被公平对待的情感需要,但她极少直接、正面表达自己的需求,更多的是采用压抑、自责、威胁、敌对、发脾气、破坏物品、离家出走、自伤等消极的应对方式。

根据以上观察、访谈、评估以及功能性行为分析,笔者认为对小Y自伤行为干预的策略分别是生命教育、正向行为支持、个性化心理辅导、自我情绪管理。

四、个别化干预过程

针对小Y的情况,学校组建个别化行为支持小组,制订并实施个别化心理危机干预计划,密切关注、动态观察及跟进个案情绪行为变化,确保其生命安全。笔者对个案进行每周二次的个别心理辅导。

(一)药物治疗

小Y被确诊中度抑郁症后,根据医嘱,服用抗抑郁药物。情绪较之前稳定。但服用药物后副作用明显:手麻、睡不着、头晕,换药后仍未见改善。加上经济原因,半年后小Y及家人决定停止服药。

(二)生命教育

1.绘本阅读

听障学生由于生理障碍,视觉功能代偿,更适合采用直观形象、视觉化的干预手段。优质绘本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内涵丰富,非常适合听障学生使用。通过师生共读绘本《海伦的大世界》《辉辉的小脸蛋》《我喜欢我自己》《不要随便羡慕别人》《妈妈成为妈妈的那一天》《永远爱你》《做最勇敢的自己》,帮助小Y体验情感的温暖与美好,体会生命的尊严、价值与意义,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悦纳自己的不完美。

2.团体辅导

在团体辅导课《我们不一样,我们都一样》《我会好好爱自己》上,笔者选用贴近个案生活的真实榜样,如李嫣(唇腭裂)、尼克·胡哲(无四肢)以及同校优秀毕业生(听障)等,引导小Y平和地接纳与普通人的不同,提升自尊感,学会为自己的人生及生命负责,扬长避短,做更好的自己。

(三)正向行为支持

1.寻找替代行为

笔者引导小Y认识到自伤行为是不恰当的,帮助小Y建立自伤的替代行为,如在手腕上绑一根橡皮筋,当想割手腕时就用弹橡皮筋代替,以降低自伤的风险。

2.良好舆论支持

笔者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课、家校云平台等多种途径向学生及家长科普抑郁症相关知识,为小Y创设良好的舆论支持环境,引导学生及家长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抑郁症、以科学的方法支持抑郁症患者。

3.积极人际支持

小Y六年级时,学校教务处研究决定,让她跳级到七年级学习。新班级学风积极向上,学生行为习惯好,凝聚力强,彼此团结友好,小Y很快在班里有了好朋友。小Y父母也决定周末接孩子回家次数由每月一次改为每周一次,回家后主动关心孩子在校情况,询问孩子需求,重建良好亲子关系。在最近学校德育处组织的成人礼上,班里只有小Y是父母同时出席的。学习及生活环境的调整、同伴的支持与家人的关怀,使小Y敌意降低,情绪稳定很多。

4.建立积极应对行为

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小Y思考“被欺负时,应该如何应对?”“有冲突时,可以怎么处理?”学习使用求助、合作、谈判等积极应对行为,更好地保护与支持自己。

(四)个性化心理辅导

1.哀悼往事,疗愈创伤

笔者通过倾听、共情、梦的解析与自由联想等心理辅导技术,表达对小Y痛苦感受的理解,帮助其宣泄羞耻、哀伤、内疚等情绪,“妈妈,他们骂我是野种,你要是在我身边就好了……”“妈妈,我生病时很想你,很羡慕小伙伴们有爸妈陪着……”“我为什么要打架?因为我要保护自己。”;运用空椅子技术和抚养自己长大的爷爷告别:“爷爷,很遗憾没能回来见你最后一面……爷爷,对不起,我不该伤害自己……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的……再见,爷爷。”

2.与自己和解

笔者引导小Y用积极视角重新解读成长史,肯定自己的努力,体验自我效能感。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小Y认识到内外标准不一致(尤其是对人宽容、对己严苛)是不公平的。引导她遇到问题时,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自己:“如果是朋友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我会希望她怎么做?作为朋友,我可以如何支持她?”经常对自己说:“对不起”“谢谢你”和“我爱你”,建立自我链接、自我关怀的习惯。

3.学习表达内心需求

笔者利用马斯洛需求理论引导小Y认识到自己的需求是正常且值得被满足的,引导小Y直接、正面表达内心需求,“妈妈,我很需要你。”“妈妈,请抱抱我。”鼓励妈妈和家人为自己付出,并及时表示感谢。

(五)自我情绪管理

1.情绪绘本阅读

小Y内心的情绪需要被看到、被接纳、被管理。通过《眼泪》《菲力的17种情绪》《妈妈,我真的很生气》《输不起的莎莉》《安静之王》等绘本,引导小Y认识和觉察自己的情绪,学习运用正念、蝴蝶抱、移空术等方法调适情绪,学会用语言合理表达情绪,在情绪爆发前及时预警:“你这样做我很生气,我觉得你不尊重我,我希望你……。”“如果你再继续这样,我会……。”帮助他人管理好心理预期,减少失控言行对关系的破坏力。

2.曼陀罗绘画

曼陀罗绘画是表达性艺术疗法的一种,也是适合听障个案的干预方式。曼陀罗的外圈,是边界,又像结界。通过曼陀罗绘画,个案可以安全、自由而充分地表达情绪及所思所想,以象征的方式展现无意识冲突,凝聚及整合内心能量,获得内在的控制感和力量感,增强心理弹性和韧性。

在小Y的绘画作品中,灰色、黑色占据了大部分,有时甚至是一片空白。笔者选取前、后期三幅曼陀罗绘画进行对比,线条力量的变化、色彩的绚丽程度显示个案变得更有力量,内心从黑色基调逐渐变得更五彩斑斓。

3.小结、评价与反思

笔者引导小Y定期对自己的成长进行阶段性小结,反思家人、朋友、老师等给予的帮助和支持,肯定自己的努力与坚持,获得力量感、成就感和继续成长的信心。“以前不高兴就会发脾气,现在不会了。”“我情感丰富多了。”“我成长了。”

五、干预效果分析

1.观察

经过2年的干预、辅导及跟进,小Y有了很大的变化:整个人舒展了,脚步轻快,衣着整洁得体,头发干净整齐,脸色清爽白皙,双眼明亮有神,交谈时也常带着笑意。情绪稳定多了。

2.访谈

笔者与小Y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访谈,他们表示小Y在新的班级主人翁意识强,总想着为班级做点事,与班级同学关系不错,情绪稳定很多,有时还会在同学情绪不佳时开导他们。“难过时不要忍着,哭出来就好了。”“只有你能管住我,你要为我好好活着。”“去找心理老师聊聊吧。”

笔者多次与小Y访谈,其自诉与家人关系有很大改善,最近半年没有出现过自伤行为,突然暴怒的情况也大幅减少。“心情不好时我会去散散步,或者和朋友聊天”“最近半年没有割过手腕”“有时也容易烦恼,晚上睡觉会惊醒好几次”。

在最近一次访谈中,小Y和笔者分享了她的两个梦。笔者发现小Y的自我开始融合、相爱,“最近开始梦到自己了,恋爱、结婚了,很甜,很幸福。当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的时候,对方会用坚定的行动证明我值得,他说要弥补我之前缺失的爱。”“我能感受到别人对我的爱和关心了。”“妈妈,谢谢你,我爱你。”她眼神晶亮,泪光闪动。

3.评估

近期,笔者使用SCL-90及PHQ-9对小Y再次评估,显示轻度抑郁症状,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抑郁和敌对情绪等因子方面症状也比之前减轻;进行PIMPS自杀风险面谈评估,发现小Y自伤行为消失,也没有了想死的念头、自杀的意图、计划,同时拥有了较稳定的支持系统,自杀风险降为0。

从以上观察、访谈及评估结果可以看到,小Y的自伤行为已经消失,各方面症状在减轻,自尊感、希望感、幸福感明显提升,笔者认为,生命教育、正向行为支持、个性化心理辅导、自我情绪管理等策略对小Y的自伤行为的综合干预有明显效果。

六、反思

身心健康已成为目前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自伤行为成因复杂,与个体成长的心理环境密切相关。本个案通过行为功能分析,探究个案自伤行为产生的原因,采用生命教育、正向行为支持、个性化心理辅导、自我情绪管理等策略,符合听障学生特点的直观、视觉化的手段进行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的问题折射的是整个家庭的问题,甚至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个案的抑郁症与整个家庭系统的问题可能互为因果,如果可以从系统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整个家庭进行治疗,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但由于笔者能力、精力有限以及研究伦理的局限,无法过多涉及。给予困境中的特殊学生及家长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多团队、跨专业协同干预。本个案研究仅仅是从学校心理辅导的角度给予必要的教育支持。

 

参考文献

 [1]林琳、杨亚楠 等,大学生人际关系对自伤行为的影响: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9):146-150

[2]石云鹏,刘伟方.父母教养方式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心理病理症状的中介作用[J].心理月刊,2020(19):16-18

[3]蒋志成、徐慧琼 等.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亲子关系与中学生自伤行为的关联[J].中国学校卫生,2020(7):987-990

 [4]钟怡、杨亚婷 等,童年创伤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J].中华精神科杂志.2020(6):520-526
 

[5]甘明星,王蒙,林丽华,常文豪,严建雯.青少年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反刍思维和认知融合的链式中介作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10网络首发(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5257.R.20201014.1703.002.html)

[6]杨春燕,蒋丹莉 等,贵州省初中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20(13):2359-2363

 [7]孙立双,韦小满. 以功能性行为评估为基础的自闭症儿童自伤行为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12):62-67

 [8]田宝伟 等 译. 沙游治疗:心理治疗师实践手册(原著Barbara Labovitz Boik,E.Anna Goodwin),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9]温宇娇,徐一凡,乔丹,刘志芬.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解释模型及干预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0(5):885-888

[10]高昂,余洁静,耿耀国,古静静等,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5):897-901

[11] Irina Sverdlichenko, Karen Jansen, Luciano Dias de Mattos Souza et al. Mixed episodes and suicide risk: A community sample of young adults[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20,266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