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即使妈妈不改变,我仍可以去追梦 —— 一例初中女生心理危机干预个案

一、背景简介

       蓝蓝,独生女,15岁,武汉市某中学九年级学生,成绩中等偏下,身体健康,性格偏内向。父母均为知识分子,双职工家庭。

       通过心理健康问卷筛查与一对一心理评估访谈,我发现蓝蓝有以下情况:①蓝蓝感觉自己烦恼地快受不了了;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害怕被父母批评、被人看不起;觉得生活“令人绝望”;曾经砸东西、离家出走;有自杀未遂史,经常出现自杀的想法、会想自杀的方式、并进行过自杀的尝试,爸爸对此非常重视,但是妈妈并不理解,反倒有指责她、嘲讽她的意思。②感觉“很疲劳”;睡眠不足;退缩,孤独、抑郁、自我封闭;自卑,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常将失败、过失归咎于自己;过于敏感,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十分冲动,坐立不安,无法静止下来,自制力较差。③蓝蓝父母经常吵架。妈妈经常打骂她,甚至用到过鞭子、木棍等工具,经常“讲道理”直到深夜,她经常要到夜里11、12点的时候才能开始写作业,因而上课总没有精神。蓝蓝家里洗碗、拖地,甚至洗衣服等家务,都是蓝蓝来做。爸爸比较理解蓝蓝,但对蓝蓝的妈妈无可奈何。

在心理评估访谈中,蓝蓝说现在自己仍有可能会自杀,并且也考虑过自杀的方式。我使用倾听、共情、无条件接纳、自我暴露等技术,与蓝蓝建立了信任感,也帮助她在一定程度上宣泄了消极情绪。我认为蓝蓝很可能有抑郁症,并且有自杀风险。我与蓝蓝达成了口头的不自我伤害协议。并且在与她商量后达成了突破保密原则的共识。

 

二、案例分析

       我认为,造成蓝蓝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有:①心理因素。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不合理的认知是使个体产生心理困扰的重要内部机制。蓝蓝的不合理的信念,“全或无”的思想及强烈的自我苛责,导致蓝蓝对生活产生了严重的绝望感。接纳承诺疗法认为,与负面想法的认知融合是导致心理僵化的重要原因。蓝蓝每天都沉浸在负面想法中,任由这些想法支配着自己的情绪和行为。②家庭因素。蓝蓝的父母经常争吵,她长期生活在不良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无法为她带来温馨、安全的感受;妈妈的教养方式过于严苛,教育思想偏激,使得亲子关系疏远。

        因此,我制定了两个干预的方向:第一,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接纳承诺疗法、团体心理辅导等技术,对蓝蓝实施心理干预;第二,与家长联系,提醒家长调整教养方式。

 

三、干预过程

1、联系家长

       我将蓝蓝的情况反馈给班主任,请班主任联系家长。我提醒班主任主要与家长沟通以下几点:①告知他们蓝蓝的情况,请他们配合学校的要求,关心蓝蓝;②请家长带蓝蓝到校外的专业机构进行心理检查,以得到权威的诊断结果、可能需要的药物治疗或系统的心理辅导。③请妈妈调整对蓝蓝的教育方式。④请爸爸多到母女这边陪伴、关心她们,并提醒妈妈调整教育方式。

        但使人无奈的是,班主任老师向我反馈,说蓝蓝的家长不认为蓝蓝“有问题”,很抗拒带蓝蓝到专业机构做心理健康方面的检查。他们认为蓝蓝就是“给自己找借口”,“想太多”,“心理没问题”。家长还表达出对学校开展心理筛查工作的不满,认为蓝蓝想去专业机构做心理健康检查的想法,是学校心理筛查直接引起的,如果没有心理筛查,就不会出那么多“幺蛾子”。

 

2、心理干预

(1)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蓝蓝的不合理信念

       我对蓝蓝进行了多次的心理辅导干预。我了解到,蓝蓝的妈妈对她依旧有打骂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学习方面的事。对蓝蓝的遭遇,我感到惊讶、心疼、和愤怒,蓝蓝哭泣时,我总会递给她纸巾和热水,轻轻拍她的肩膀,努力让她感到安全、被接纳。当我发现蓝蓝情绪宣泄地差不多后,我与蓝蓝一起分析了现有的资源,将辅导目标确定为:在爸爸妈妈暂时没改变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努力,让她自己的状态稍微好一点点。考虑到蓝蓝希望改变自己妈妈教养方式的意愿比较强烈,我觉得可以帮助蓝蓝尝试去改变;当然,我也提醒蓝蓝改变的过程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要有耐心,做好可能“情况并没有变更好”的思想准备。

       参考认知行为疗法,我带领蓝蓝意识到她的一系列非理性信念:①绝对化:都是妈妈的错,妈妈必须绝对一定要改变!②糟糕至极:我无法忍受妈妈的行为,感到很痛苦!如果妈妈不改变,我无论如何也无法高兴起来了!③以偏概全:妈妈对我实在是太过分了,百分百地过分!这让我根本享受不到生活的快乐!④绝对化:作为妈妈,她绝对不可以对我这么过分,而应该对我好,妈妈这个角色,尤其应该如此!

       我与蓝蓝一起质疑这些不可靠的信念,请她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然后做出回答。①面对这样的妈妈,自己真的完全无法忍受吗?②因为妈妈这样对待我,我真的享受不到一点点生活的快乐吗?③妈妈真的对我那么过分吗?真的没有什么事情比妈妈对我的行为更过分的吗?④作为妈妈,她绝对不可以对我这么过分吗?妈妈就尤其不可以这样吗?

        经过蓝蓝的认真参与和我的努力引导,蓝蓝逐渐发展处以下几个相对来说更合理、更符合客观情况的回答:①在妈妈改变之前,我可以继续忍耐——毕竟,我确实已经成功地让自己忍耐了很久;如果她变了最好,但是如果她没变,我终有一天还是会离开家独自生活的,这种忍耐也并不是无止境的。如果妈妈不改变,我可以继续尝试去改变她。②在不与妈妈待着的时间里,我在学校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相处都不算太坏,我甚至还有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以很好地理解我。在生活中,画画、打扮自己、逛街、与朋友待在一起等等都是还可以给我带来不少乐趣的事情。③妈妈的打骂确实过分,但是并不是最过分的,比如有些社会新闻和历史故事中,妈妈对孩子甚至会有更过分的行为。妈妈让我做家务、独立,确实在本意上是希望我的生存能力能够提高,虽然她所采取的方式方法让人难以接受。④如果妈妈确实做了“绝对不可以”的事情,那她可能已经被关到监狱去了!妈妈可以像任何人一样,不以我期待的方式那样对待我,虽然这令人很失望。

       蓝蓝表示,与我的讨论后,她觉得稍微轻松了一些,特别是当她意识到“自己可以在妈妈这样对待她的情况下,依旧享受到生活的其他乐趣”、“这种痛苦不是永久的”、“自己其实已经忍受了这么久,有不少应对的策略”的时候。

 

(2)进行“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

        我在蓝蓝的班级开展了一次主题为“珍爱生命”的团体心理辅导。辅导第一部分,通过播放生命诞生的视频、讲述妈妈怀孕和分娩的辛苦、让学生扮演怀孕的妈妈进行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生命的独特、神奇和伟大,懂得生命来之不易。辅导第二部分,通过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和畅想人生各个阶段的幸福与辛苦,让学生明白人生的每个阶段都独特而珍贵,幸福和悲伤的经历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通过让学生讨论“如果有个神奇的按钮,可以跳过挫折,你是否会跳过?”这个充满哲思意味的问题,让学生逐渐理解生命中痛苦和挫折的意义与价值。辅导第三部分,通过引入一些不珍爱生命的社会新闻,请学生思考“生命是否只属于自己?新闻人物主人公的选择对自己的亲人、朋友、班级甚至学校有什么影响?如果可以,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帮助学生明白自杀的不良后果,珍爱生命。课程最后,所有学生齐读汪国真的诗《热爱生命》。这次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此次团辅活动强化了他们对生命的感悟,也有助于从中建立积极向上、勇敢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蓝蓝也认真地参与了活动,她显得平静自然,若有所悟。

 

(3)蓝蓝离家出走,家长警醒,情况开始好转

       期中考试后,蓝蓝的班主任老师告诉我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蓝蓝在期中考后的周末尝试了离家出走,似乎是打算自杀,不过有惊无险,家长报警后,蓝蓝在街上被找到了。

      过后不久,蓝蓝主动来找我,关于“离家出走”,她没说太多。她告诉我,家人终于带她去专业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是重度抑郁症、中度焦虑症,并且医生给她开了药。她已经在服药。她的爸爸妈妈终于对她的情况高度重视起来,表现就是爸爸搬过来与她们母女一起住了,妈妈的暴力行为也有所收敛。蓝蓝与她的好友同来,面有笑意。

      我很庆幸蓝蓝有惊无险,并且因为她的行动终于引起了家长的警惕和改变而替她高兴。蓝蓝是毕业年级的学生,她这次开始与我讨论关于高中学校选择、自己的学习问题。我认真倾听她的规划,尽己所能给出好的建议,并且向她强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可以,不要苛求结果。蓝蓝很认同我的建议,开心地离开了辅导室。

 

(4)使用接纳承诺疗法,教会蓝蓝带着家庭之痛,咬牙追梦

       蓝蓝略显好转后,我不敢放松对蓝蓝的关注,因为有研究显示,这种好转,并不意味着自杀风险的解除。我请班主任切莫大意,也请班主任提醒家长关注蓝蓝的情况。

       蓝蓝后来又主动来访两次,都是因为她跟妈妈、或者爸爸、或者妈妈与爸爸之间再次发生了冲突。我发现,蓝蓝的注意力始终聚焦于家里发生的冲突情境,想方设法想要去改变这些情况,如果期待的改变无法出现,她似乎就只能无止境地痛苦。我意识到,认知行为疗法对蓝蓝的干预效果无法持久。并且蓝蓝只是一名九年级的学生,让她做到在负面状态出现时,主动找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且与之辩驳,可能需要心理辅导老师的长期、多次干预才有可能实现。因此,我决定改变之前的认知行为疗法的干预策略,转而尝试使用更为宏观、着眼于全局的接纳承诺疗法。

       参考接纳承诺疗法,我尝试让蓝蓝以一种积极而无防御的“接纳”态度与自己的痛苦感受同在。使用“天空和天气”的隐喻,我成功帮助蓝蓝理解了“观察性自我”:你的观察性自我就像天空,想法和感受是天气。天气变化无常,但不管天气多糟糕,都不可能伤害到天空。最强大的雷雨、最狂暴的飓风、最严重的冬季暴风雪等,这些都不可能伤害或损害到天空。而且不管天气多糟糕,天空总为它们留有余地,并且天气迟早都是会变的。有时我们会忘记天空在那里,但它仍然在那里,天空向四面八方延伸,无边无际。你可以慢慢地学着用“天空”的视角来观察自己和外界。

       蓝蓝作为一名时间、精力有限的未成年人,要改变自己所处的整个家庭系统,是非常困难的。我建议蓝蓝把注意力放在“此时此刻”,全神贯注于自己正在做的每一件事。我帮助蓝蓝澄清价值观,告诉她“认真地去生活,努力朝着目标奔跑”就是一种幸福的、有意义的生活,并且帮助她意识到,即使家里的情况没有改变,也并不会完全妨碍她去过上这样一种生活。两次辅导后,蓝蓝告诉我,自己“很受启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最近一段时间,蓝蓝的班主任向我反馈,蓝蓝上课更加专注了,作业也从以前的“交不齐”到“可以交齐”了,蓝蓝的朋友也变多了。在一次全年级的活动中,蓝蓝甚至发挥自己的特长,向全年级的同学做了一次小小的展示。蓝蓝告诉我,她现在尽量不让自己去想家里的事,不让家里的事影响到自己。她渴望着考入自己理想的高中,开启崭新的生活。

 

四、案例反思

       中小学的心理筛查与评估必不可少,是识别心理危机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量表和一对一评估访谈,蓝蓝的心理危机被成功识别了出来。蓝蓝在压抑愤怒、孤独无助的境况下,被心理健康老师主动访谈,她的处境因此才有了转机。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辅导、各科老师日常关注、心理宣传等举措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在较大程度上减少学生对心理疾病的偏见。蓝蓝能够如实报告自己的情况,愿意去医院接受专业诊断,主动求助、积极配合,均得益于此。

       家长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意识有待加强,对心理疾病的偏见亟待去除,需加大力度加强家校合作。学校应针对家长开展广泛和深入的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知识科普,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亲子沟通方面的团体心理辅导,利用团体动力去激发父母的改变。在蓝蓝的案例中,家校沟通时未能与家长达成一致意见,倘若当时请父母双方一同到学校来,学校的德育领导、心理老师和班主任一同出面与家长沟通,同时签署相关协议,可能家长会更加重视蓝蓝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的改变可能会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1]埃利斯. (2014). 控制愤怒. 机械工业出版社.

[2]罗斯·哈里斯. (2016). ACT就这么简单. 机械工业出版社.

[3]罗元珊. (2020). 活着真的太痛苦了——心理高危高中生辅导个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