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手机控?控手机! ——BPS模式介入手机依赖学生的个案辅导(第二版修改版)

       BPS 模式,即生理—心理—社会模式。在每个人的身心成长过程中,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都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生理因素是基础,心理因素是核心,社会因素是根本。BPS模式可以针对当代学生多样的心理行为表现和错综复杂的成因,进行全面跟进,多方考量,结合多种咨询理论开展辅导,不仅能有效疏导学生当下的负面情绪,修正不良认知,化解心理危机,更能从环境营造和行为养成出发,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

一、个案概况

       高一新生“心理体检”中某班一男生李辉(化名)高危预警,SCL-90测试中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焦虑等多个指标上显示阳性。班主任提供信息:该生入学两个月以来一直情绪不佳,独来独往,课余时间都是一个人偷偷玩手机游戏;据***妈反应初中阶段使用手机还算正常,升入高中之后,一回家就进自己房间玩手机,主要沉迷于游戏软件和社交软件,除了吃饭,基本不出门,玩手机到晚上12点左右才入睡。只要爸妈一提收手机的事儿,李辉就会和他父母大吵一架,亲子关系非常紧张。为此,李辉父母弄得身心俱疲,表示“管不了,也不想管了”。

二、问题成因分析

       手机依赖,又称为“手机过度使用”、“手机问题使用”、“手机成瘾”、“手机焦虑症”等。这一概念最早是从成瘾和行为成瘾的概念中发展出来的。具体表现是在行为层面无法对手机使用行为进行控制,在心理层面不用手机会烦躁不安。经过后续和李辉的深入探讨,发现其手机依赖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

(一)不合理的信念

       李辉认为考不上普高,不是自己实力不足,而是运气不好;认为目前在班中同伴关系不好,不是自己不擅长人际交往,而是不屑于与“差生”为伍,觉得同学配不上优秀的自己。对班级的氛围感到不满,认为班主任的管理方式有问题,应该按照以往初中班主任的方式来管理和评价,对自己这样的“人才”应该更加重视。     

(二)错位的成就感

       李辉自升入职高以来,一直不适应职高的评价方式,李辉的升学考试成绩在班中位列前茅,但是期中考试过后,发现自己还算不错的文化课成绩并没有得到老师过多的认可,心生失落。反而是美术专业课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受到老师的重视。于是原本“鹤立鸡群”的自尊感荡然无存,对于专业和班级的氛围产生不满,也引发了自我怀疑。在学业中找不到成就感之后,李辉把精力投入到了风靡网络的游戏《王者荣耀》之中,游戏环节的进阶设置和游戏同伴的吹捧都让其在游戏中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体验,从而进一步迷失其中。

(三)亲密感的缺失

       李辉的父母关系一直比较紧张,因为经济问题吵架比较频繁,父母对于李辉的成绩和没有考上普高的事情也耿耿于怀,于是父母经常会把负面情绪都发泄在李辉身上,这让李辉感受不到家庭的亲密和温暖。因此,他选择逃避与父母的接触,不参与父母一辈的社交活动,一回到家就躲进自己房间,进入到手机游戏和网络社交的世界。

三、辅导过程

       鉴于李辉目前的身心状态和引起手机依赖的成因,考虑其目前的状态是由心理情绪,身体状态,社会支持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单一的心理辅导对于李辉的帮助十分有限,因此决定采用BPS介入的模式开展辅导,对李辉的身心状况和社会功能进行综合扶助。

(一)建立关系 了解需求

       因为李辉对于心理咨询有阻抗情绪,第一次的会谈我以“心理体检”后随访的形式向李辉发送邀请,主动邀约。简单地说明其测验分数中有所异常的几个指标,包括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焦虑等,探讨升入职高后的想法。在我运用倾听,共情等技术与其建立了平等安全的信任关系后,李辉吐露心声,表达了自己对班级氛围和家庭父母的不满,同时也对自己依赖手机的状态十分无奈:因为中考失利,李辉没有考上理想的普通高中,被迫来到了中职学校,心底里不满于自己的现状,对班级的学习氛围也不甚满意,认为自己是“虎落平阳”,十分不甘心。并且认为这里没有同学配得上和自己交往。然后,父母对于李辉的成绩也一直耿耿于怀,觉得儿子丢了他们的脸,平时对李辉也没好气,导致李辉在家里也感受不到温馨的家庭氛围,所以把自己封闭在手机网络的世界里。久而久之,李辉对手机游戏和网络社交就产生了依赖,想控制变得十分困难。“如果你一觉醒来,世界变成了你喜欢的样子,这个样子是怎么样的?”我向李辉抛出奇迹问句来寻求突破,从而了解到李辉的需求,明确我们的咨询方向:1.李辉对目前的自己的现状不满,不能接纳自我。2.李辉想要改变自己,让学习和生活中更有意义感,但不知如何开始。

(二)情绪疏导 生理调整

       在明确需求目标之后,我提议李辉和我一起去操场跑步。我信誓旦旦地先让他50米,我说两圈之后我一定追上他,心理憋着劲儿的李辉拼了命地往前跑,两圈下来竟然没追上,他还得意地和我炫耀。气喘吁吁的我们绕着操场走圈,边走边聊,进行了第二次探讨。我鼓励他表达跑完步之后的感受,他觉得稍微有点累,脑袋变得空空的,整个人精神舒爽,好像充满了力量。“这种感觉太棒了,好久没有这样的感受了”。我也同样表达了这样的感受,还解释了带他来跑步的原因:每个人都有发泄情绪的方法,而运动可能是最方便最有效的,如果你心情不好,可以尝试一下这样的方法。特别是当我们在面临比较复杂问题的时候,拥有充沛的体力和放松的精神状态能够更有效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李辉在真实体验之后接纳了我的建议,也计划着尝试坚持跑步。我们也协商了一个约定,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在下一次会谈前,每天傍晚跑步15分钟。

(三)修正认知 接纳自我

      再次见面时李辉明显精神状态好很多,也不再耷拉个脸,来咨询室的时候脚步明显轻盈了不少。他表示因为每天傍晚的跑步,使得自己晚上10点左右就想入睡,没有更多地沉迷手机游戏和网络社交,所以每天白天的精神就好了很多。对于他认真地完成约定我表示了肯定和认可。随后,李辉提到了自己升入职高依赖一直存在的担心,感觉自己在学校生活不愉快,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属于这里”,“自己的人生已经彻底完蛋,没有希望了”,“老师和学生对他有偏见”。

      李辉的想法属于典型的非理性信念,表达了其不切实际的需求和以偏概全,“糟糕至极”的想法。我运用理性情绪疗法,挑战其非理性的信念,帮助其建立新的理性观念。

      首先我帮助其梳理核心信念:引起他的消极情绪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不是事件的本身,而是他对事件的看法。然后举例就其“我考不上普高这一辈子就完蛋了”这个观念进行驳斥,“你可以去打听一下我们学校的学长学姐,他们毕业了之后在从事什么工作,是否过得开心,是否如你所说的都完蛋了?”“你也可以打听一下普高毕业的学长学姐毕业之后的生活,是否都是那么幸福美满?”从中让其明白,不论普高还是职高,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人生是否美满幸福还是需要靠人去努力和争取的,今后自己的人生是否幸福也不是别人能够定义的。之后,在驳斥非理性信念的同时,我还教授他建立理性观念的方法,运用“虽然我不喜欢......但是还不至于......”,“虽然我没有......但是我仍然......”这样的句式,并一一对当下的信念进行了二次重构。

      认知的重建是需要反复练习和实践的,我也和他再次约定了一份家庭作业,每天记录一条自己的心情状态,并分析其不合理的信念状态进行驳斥,并建立新的信念。

(四)方法指导 行为训练

       第三次见面的时候李辉把心情记录的“心情变变变”记录卡拿给我看,还分享了一系列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我认真倾听每个心情并予以积极的回应和及时的肯定。从中也了解到李辉的切实感受:虽然我可以慢慢理性地思考,但是父母如果依旧是以这种方式对待我,我可能会坚持不下去。基于此,我在这次咨询中主要和李辉探讨了与父母沟通的方式方法,介绍了PAC理论:同一个家长身上会呈现不同的状态父母态(Parent),成人态(Adult),儿童态(Child)。当家长呈现P状态的时候,P与P的大对撞,很容易激化矛盾的。所以可以采用先认错,满足家长希望孩子认错顺从的需求,那么父母怒气就会迅速消失,转而关心孩子,激发父母保护关怀孩子的本能。如果直接以A状态对应,家长会感觉面子上挂不住,可能会抓狂。所以要等家长气消了,再与家长讲道理,理性地沟通,用自身的A状态激发出家长的A状态,再提出自己的要求,这样就容易化解矛盾。

      因为方法的掌握也是需要训练的,这次要求李辉用我教授的理论,结合自身的实际,尝试着去与父母沟通交流,下次会面的时候再来交流心得体会。

(五)改善环境 整体扶助

      从前几次的咨询中,明显感受到李辉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其存在着负面的影响。仅靠李辉个人认知和行为的改变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但如果没有家庭环境的支持,时间一久可能会前功尽弃。因此,我联系班主任赵老师进行了沟通交流,协商一致制定了帮扶策略:在平时班级活动和管理中给与更多锻炼的机会,认真倾听他的想法和建议,并予以及时的鼓励和认可,培养其班级“主人翁”的精神和安全的归属感。

      社会支持除了平时学习的班级环境,还有日常生活的大环境“家庭”,因此我也在征得李辉的同意后,邀请李辉父母来学校交流探讨。在说明邀请的来意后,李辉父母也向我倒了不少苦水,表达了对李辉依赖手机的无奈,也展现了为人父母“爱之深,责之切”的真实情感。我简述了前几次和李辉交流的感受,表扬了这段时间李辉的努力和进步,也强调了亲子沟通中父母积极倾听,“蹲下平视”交流的重要性,最后给父母提出了在亲子沟通和手机使用方面的建议:

1.适时引导,接纳现状

       家长以身作则,做好榜样,身教胜于言传。和李辉在一起的时候,工作回到家之后,要学会放下手机,找机会和其沟通交流,陪伴孩子度过温馨的亲子时光;对于中考的结果也要理性看待,不能一味沉浸在考试失败的指责和痛苦中,父母应该要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接纳现状,顺其自然,使孩子更快地转换到当下的情境,合力面对当下的困境和挑战。

2.填补空虚,提升获得感

       李辉依赖手机,一方面是手机本身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是他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就感得不到满足。家长可以主动和李辉一起探讨生涯问题,去探索感兴趣,想追求的目标,积极鼓励李辉去尝试专业发展的各种可能,并及时地给与强化和支持,营造积极正向的家庭氛围,充分满足其“自尊心”和“获得感”。这样,手机游戏和网络社交中对其的吸引力就会随之减少。

3.制定规则,适度约束

       虽然已经是高一的学生,但是自我约束能力还是有所欠缺的,对于李辉这样知道依赖手机不好却一时难以戒除的情况,父母的监督和约束也是必要的。既不能太过严苛,也不能放纵不管。因此,可以在和李辉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约法三章,违反有惩罚,达标有奖励。家长配合李辉手机的使用时间,帮助孩子慢慢成长进步。

       家长接纳了部分的建议,也和我们商定了具体的计划,也约定每周和班主任及时回馈李辉的表现,及时肯定成绩,弥补漏洞,和学校一起配合给李辉营造一个行为积极改变的正向环境。

四、辅导的效果

       后续李辉每一周都会来我这儿交流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感受,我也会定时向班主任了解他在班级和家庭中的表现,总体反映李辉的情绪状态开始变得积极正向,在学校的获得感不断提升,和同学,家人的关系也是稳中有进,对手机的依赖由最初的每天6个小时逐步减少,变成了现如今的每天1.5个小时,在认知改变和行为养成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偶尔还有想不通的一些观念,经过引导还是能回归理性。

五、辅导反思

       整个辅导过程使用BPS模式介入,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次挖掘资源,给予力量,综合采用焦点解决疗法,理性情绪疗法,家庭治疗和行为训练的方法给与引导和帮扶,收到了较为良好的效果。总计6次的辅导并不是一帆风顺,面对像李辉这样社会支持不足的个案,最初的倾听和共情尤为重要,让其明白咨询师“助人”的意愿,建立接纳的安全关系,从而使其自然地打开话匣子,吐露心声,对于后续治疗尤为重要。对于“手机依赖”这样的行为问题我们也需要综合去看待孩子背后的需求和行为的表现,从需求端和行为端共同发力,从认知行为到评价回馈,坚持行为的训练和习惯的培养,建立起正向积极的循坏,那么对于不良行为的消退和良好行为的塑造都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