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深夜,从江边找回的孩子——一例高中生自杀行为的心理危机干预的案例报告

深夜,从江边找回的孩子

——一例高中生自杀行为的心理危机干预的案例报告

 

摘要:2021年4月18日晚,心理教师通过家长及班科教师提供的线索,准确判断了我校一名2019级学生出现的自杀行为,及时提供了有效的现场危机干预建议和行动指导,成功地阻断了其自杀行为的实施。次日,在学生拒绝就医的情况下,主动登门进行心理干预,运用心理辅导技术帮助学生重新唤起求助意识,主动就医治疗。

 

  • 一、学生基本情况
    1. 基本情况:J同学,男,2019级学生,身高近180cm,外表阳光帅气。
    2. 在校情况:所在班级为高二年级快班,学生成绩平平,人际关系普通。
    3. 家庭情况:父母自小离异,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家庭条件一般,母亲没有正式工作,靠开货车为生。
    4. 既往病史:学生曾自己觉得有心理问题,瞒着母亲到医院去看病,诊断为中重度抑郁,服药治疗。

 

  • 二、心理危机干预过程
  • (一)收到紧急线索,理性分析判断

4月18日晚20:42分,我打开手机QQ,发现高二年级Z老师20:30发来了四张J同学“QQ说说”的截图,还附有一段留言,大意为J同学连续两晚没有回家,昨天半夜3点钟才被同学在江边找到了,而今天晚上又跟家长说不回家,并且现在已经找不到人了。仔细看了看这些截图,再结合孩子今晚的不知所踪,我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意识到了情况的严重性。

1.对所获线索的细节分析

第一幅图显示的时间为昨晚的22:35,内容为“都别跟我有联系了,过段时间我就会离开这个世界的,在这之前我要想世界道个别”,这些文字中透露出明显的厌世情绪。

第二幅图的时间为昨晚22:41,内容为“其实本来不想走,但是上帝可能心疼我了,我好开心,马上能去找他”,接着23:06分又有一条,内容为“你会让我看完世界的美吗”。两段文字时间仅仅相隔6分钟,似乎是在强化自己的想法。

第三幅截图时间为接下来的23:13,内容为“自焚饿死冻死跳楼服毒溺水上吊捅穿”。这些没有标点的并列词语,似乎是在进行罗列筛选,想从中找到一种最体面的离世方式。

最后一副为23:34,内容为“上帝在指引我”,下面配了一副江水的照片。学生在这里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似乎指明了自己选择的方式——溺水。

2.对事件危机程度的判断及依据

由上述四幅在时间上连续的截图来看,J同学在昨晚24点前,基本已经完成了自杀行动的整体策划,并以一种“直播”的方式来告知世界。昨晚发完这五条“说说”后再无更新,可能说明他决心已定,再无更新的必要了。

根据我在2016年赴华南师大心理学系学习的心理危机干预知识中对于自杀学生的判断条件的相关内容可以得知,当自杀计划的细节“有完整之想法、清楚订出何时、何地及方法”,且满足“方式之致命性高”、“没有人在附近”等条件时,可以判定自杀风险为“高”。

更为刺目的是,每条“说说”的下面,居然都有十来个围观者的点赞!这些围观者,出于看热闹的起哄心理,不仅没有一个人出言安抚,反而还一个劲地点赞,这无疑又把J同学往实施自杀的道路上再推了一把。

根据我在华南师大的学习内容,当自杀时的支持资源为“家庭、朋友采取敌视、中伤或者冷漠之态度”时,危机程度为“高”。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判断该学生的自杀企图非常明显,需要争分夺秒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二)处理紧急事态,提供有效建议

事态严重,不能再通过QQ联系了,我马上拨通了Z老师的电话。

1.给出明确的专业判断,告知相关人员事件的危急程度

首先,我明确清晰地告知Z老师,该学生有很大可能要采取自杀的行动,并且很有可能今晚已经在实施了,要清楚事件的严重程度。

2.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及时给出初步的干预建议

接下来,我给出第一项建议,请Z老师马上电话通知学生家长,明确告知家长这一紧急状况,并想设发动力量,及时找到这名学生。如果学生已经回家,则要有人24小时陪伴,稳住学生,防止他再次出现自杀行为。

3. 建议及时采取报警措施,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

和Z老师通话结束后,我马上拨通了学工处L主任的电话,他已经知道了此事,也正准备跟我联系,咨询我如果找不到学生该怎么办。

这是非常核心的问题,可能导致我们谁也承受不起的后果。

我马上给出了第二项建议,建议他应该马上报警。L主任有些迟疑,说是不是“不到24小时不算失踪”。我明确告知他这属于紧急事件,不适用这一原则,不应该再迟疑,很可能会误事。L主任立即向学校校级领导汇报了此事,听取了上级领导的意见。

放下电话后,我也做好了去江边寻找学生的准备。

4.建议明确权责关系,合理维护学校自身利益

幸运的是,仅仅隔了几分钟后的21:01,L主任又打来电话,告知学生已经被班主任Z老师找到了,在奥山世纪城后面的江滩附近,母亲也已经到场了。但学生不愿理睬母亲,也不愿意回家。

L主任咨询我是否要派几个男老师过去帮一下忙。

我给出了第三项建议,建议他应该充分考虑到事件的性质、程度以及所发生的时间和场所,先不要让学校涉入过多。可以由学生家长出面报警,或寻求社会公共力量的帮助,如拨打市长热线求助。

之后,J同学母亲报警,J同学最终由警察护送回到了家中。

5.提供周详建议,指导家长的行动

学生回家后,我和学校领导沟通后,将自己的建议整理成文字,发给了J同学母亲。这是我给出的第四项建议,包括以下五点:

  1. 学生的自杀既有想法又有行动,家长一定要从思想上重视,千万别认为只是孩子闹别扭。
  2. 今晚一定要稳住学生的情绪,有什么要求都暂时答应下来,不要激惹他。
  3. 今天晚上要有家长轮流值班看住学生,切不可让学生再跑出去。
  4. 要注意关好家里的门窗,特别是第二天凌晨3点到5点这段时间,要提醒家长格外注意,防止学生早醒后实施高坠。
  5. 由于已了解了学生的病史,明天一定要带学生到医院去进行诊断治疗。

至此,这个惊魂的夜晚就这样过去了。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之下,这个17岁的青年人,硬是被我们从江边的夜色中,从那一汪泛着波光的浅黄色的江水旁,从死神的手掌心里,重新拉了回来。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在判断、发现、紧急处理现场状况和提供后续行动建议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专业人员,我深刻感受到了在这样的时刻,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对于专业人员的重视和依赖,体会到了掌握专业知识和具备行动能力的重要价值。

(三)关注后续变化,主动心理介入

1.因应变化,制定后续心理干预方案

第二天,我一上午都在等待学生家长带孩子去看病的结果。可中午J同学母亲打来电话,说孩子还是不愿去医院。

这是一个巨大的隐患,说明学生心理危机状况远没有解除,只是暂时被中止了。我马上向学校领导汇报,学校党委书记召开了包括L主任、我和Z老师在内的紧急会议,咨询我此时应该的做法。

当前的情况是,学生必须去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然而母亲说服不了他,社会力量一时也难以来到,这时能够提供帮助的就只有学校了。无论是从心理危机干预的要求,还是从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使命而言,都是应该马上有所行动的。

于是,我在取得领导的同意后,和班主任Z老师一起借家访的名义,开展了后续的心理干预工作。

2.收集家庭相关信息,及时发现环境隐患

到达J同学的小区后,我们和母亲取得联系,询问了一些家庭情况。

J同学的父母很早就离异了,孩子从小就没有见过父亲。离婚后,母亲一直不让孩子与父亲见面。这种情况已经十几年了,所以孩子父亲那边已经没有任何联系。

母亲是家里独女,所以也没有其他亲人能够施以援手。她昨晚已经按照我的要求,着意关注了孩子清晨早醒的情况,由于休息不好,感觉快难以支撑了。我表示了对学生母亲的关心,希望她能够保持状态的稳定,一起度过困难时期。

我又询问了一下他们的家族病史,得知J同学的姑妈年轻时曾患过抑郁症。

随后,我们来到九楼的J同学家。在楼梯间里,我观察发现他们家没有安装防盗网,这是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我和母亲一起商量,看是否能够最近找个时机,借口“小区团购安装便宜”,尽快在不惊动孩子的情况下,安装好防盗网,避免高坠的可能。

3.借家访之名,行心理辅导之实。

进屋后,我向J同学介绍了来意。由于在他们班上了一年半的心理课,J同学很熟悉我。我请Z老师陪着母亲去了外面,家里剩下我和J同学了。

出乎我的意料的是,J同学看上去白白净净,很是阳光帅气的样子。他也愿意和我交流,这无疑比我预想的要好,于是我开始专注地倾听他的谈话。

J同学说去江边是从小的习惯,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去那里放松一下。但最近半年越来越痛苦,曾瞒着母亲用零花钱去人民医院看病,也开了药,吃下去以后感觉痛苦会好一些。最近药吃完了,零花钱又不够再买药,所以特别难受,因而的确有想解脱的打算。昨晚这种想法就特别强烈,很有可能一刹那就“走”了的。

我听了后,既感到庆幸,又被他的痛苦感受所深深触动,便询问他为什么会感到这样痛苦,会这样排斥母亲。

他说母亲从小对他充满期望,管得很紧,要求非常严格细致,一举一动都得有规矩。稍一不如意,就会受到母亲的严厉斥责,就只能照母亲说的做。慢慢地,他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即总是压抑自己的真实意愿,努力配合母亲的要求,既不反抗,也不积极。他还说了一些具体的事情。

我感觉他在倾诉这些的时候,一方面是很受委屈的,但另一方面又马上努力纠正自己,说自己现在已经不在乎了。两种矛盾的状态几乎是不断交替出现的,显得他看起来心理十分矛盾。

从心理学上来看,学生的情况属于典型的“习得性无助”,会对其人格产生较大的影响。我和他讨论了这些内容,引起了他的共鸣,他说他就是这种情况。

他说他表面上看起来对一切都妥协了,但其实十分痛苦。他觉得自己有两幅面孔,一副在人前很乖很听话,也很阳光开朗,和谁都能合得来,就像对付***妈那样;但是他其实很不想和人多打交道,晚自习时会躲在学校里别人找不到的空教室里,独自学习或者写作业;晚上回到自己的房里,他就会觉得很累,需要放松,谁也不想理,也不知道为什么活着这么累。

他为自己的这种两面性感到痛苦,就很关注哲学和心理学,特别是其中一些关于“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的内容,他特别看得进去。

我借口想参观他的书柜,借机观察了一下他的卧室。卧室很小,左手边紧挨着墙的是一张床,床上方就是一扇窗户,这非常危险。书柜里有很多书,多是名著、哲学书和教辅书,还有一本小开本的《圣经》。

他拿给我了最近喜欢看的三本书——两本哲学书和《圣经》。哲学书中有一本书名中就有“死”字,书里密密麻麻划了很多波浪线,旁边还记了笔记。

我问他怎么喜欢看《圣经》呢,却意外引出了新的情况。

从初二开始,他接触到了基督教,喜欢上了看《圣经》。仿佛找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样,他深受西方宗教中“原罪”观念的影响。他觉得自己充满了罪恶,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为了赎罪。宗教里的天使非常纯洁,所以自己就很想做一个像天使那样的人,用严苛的行为来约束自己变得“纯洁”。当他和别人发生冲突时,他总是事后责怪自己,没有做到像天使那样的完美,然后就用各种方法来惩罚自己,让自己痛苦,从而来“净化”自己的灵魂,获得灵魂的解脱。他不断折磨自己,后来发展到只要是有一点点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就无法放过自己,整日里陷入胡思乱想中,极为痛苦。

既然一切都那么痛苦,他觉得死亡才能带来平静。

我一边倾听着学生的述说,一边在头脑中梳理着这一切。

看来,应该是因为母亲在离异后,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又没有人能够帮助自己的情况下,安全感缺失,从而对孩子的管控过于严格,且一直采用高压方法,让孩子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的消极人格。孩子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想努力改变,因此特别关注生命的意义这样的话题。一些偏激的哲学思想和宗教趁虚而入,迎合了孩子还没有成熟的价值观念,加剧了他对于人生意义的消极看法,从而最终患上了抑郁的。

在得出这样的分析结果后,我从激发他积极情绪的角度入手,问他有没有尝试过要改变这种痛苦的感受。

他说曾试想过去做音乐,自学了B-box,还出去比赛得过奖。他很想延续自己的音乐梦想,感觉在做音乐的过程中才能找到一些乐趣和心灵的平静。

我对他的想法表示很欣赏,鼓励他把自己的想法再具体一点,落实到细节上。

他循着我的思路,谈了几所理想中的高校及专业,也谈到了自己目前的学业水平和理想之间的差距,还具体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我发现他其实是很聪明的,对于自己的弱项很了解,只是近几年频繁地陷入到两种极端的人格矛盾之中,痛苦的情绪占据了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时间,生活过得一团糟而已。他说很少有人陪伴着、理解着他,并能和他一起来梳理生活和学习状态的。母亲只管他吃饭穿衣,这些事从来很少跟他交谈。

看来这个年轻的心灵中,那已经有些晦暗的梦想的火焰并没有完全熄灭,只是缺了一个人把它拨得更亮些而已。也许,这就是成长吧!

对于宗教这部分,我并没有反对他继续研习《圣经》,只是鼓励他打开自己的眼界,也更多了解一下其它的宗教的教义,然后进行比较,看哪些内容能够让自己的精神状态保持得更平和,从一些宗教的极端思想中走出来。

不知不觉交流了快两个小时,他最终同意明天再去医院看病。他打算一边服药,一边争取把最近的状态调整好,然后把学习成绩好好搞上去,争取能够上一个不错的学校。说这话的时候,他看起来又和一个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而制定了新的学习计划的学生没什么两样了。

4.学生就医治疗,危机干预成功

晚上,J同学母亲打电话来,说孩子晚上情绪明显好转,没有再拒绝去医院,已经挂了第二天下午的专家号。第二天,母亲从医生处了解到,诊断结果除了原有的抑郁症状外,还有轻微人格分裂的情况,这和之前我的感觉也基本相符合。

医生还告诉母亲,说如果下次再有自杀的情况,可以持诊断结果报警,让警察护送到医院来。

我和母亲约定好,J同学来上学后,一定要第一时间到我这里来接受定期心理辅导。也可能的话,母亲也应该来一下。

至此,我对于J同学的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可以说是告一段落了。

  • 四、体会与总结

这次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后,由于我们发现及时,干预得当,行动有效,从而防止了事件进一步恶化。同时,通过后续的第二阶段的心理辅导,成功疏导了孩子的消极情绪,引导孩子重新树立求助意识,主动求医治疗,达到了理想的干预目标。同时,也还是有一些地方值得总结反思:

1.遇到类似情况,千万不可以只用QQ或微信联系。如果万一当时我没有看到Z老师的QQ留言,很有可能错过宝贵的时机。

2.要提醒所有家长,发现孩子的类似问题不能瞒着、拖着,要第一时间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3.遇到类似情况,不能拖延,要第一时间报警,这是危机干预的重要方面。

4.学校要根据危机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形,如时间和场合,决定工作的方式和力度。一方面尽到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自我保护。

5.心理危机干预既要注重当时的工作效果,也要注意后期的工作成果维护。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