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我想杀了我爸爸,然后自杀 ——一例抑郁自伤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案例

一、案例信息

1、基本信息与来访原因

      小欣(化名),女,14岁,我校八年级学生,为家中长女,妹妹2岁。母亲全职在家带妹妹,父亲脾气暴躁,心情不好时爱发脾气甚至辱骂母亲和小欣,小欣对父亲怨恨已久,因疫情期间长期居家,网课学习不积极,与父亲冲突加剧,父亲有辱骂和动手行为,开学后,小欣情绪低落,对生活中的事情提不起兴趣,与父亲经常为琐事争吵,并爆发激烈冲突,争吵被打骂后情绪无处释放,便在胳膊上划出一道道口子。一次无意间被心理委员发现胳膊上的伤痕,心理委员便向我报告,我安排了时间让心理委员将她带了过来。

2、既往史与当前表现

      小欣家族无精神病史,无重大身体疾病,学习成绩虽然一般,但自己并没有因为成绩而焦虑,生活中主要压力来自于父亲的粗暴管教,自述对父亲充满怨恨,甚至有想过杀掉父亲然后自杀,这样就能彻底解脱了,在网上搜索过自杀的多种方法,但每种方法都有自己顾虑的地方,也舍不得妈妈和妹妹,因此并未实施。当前情绪变化两极化,遇外界刺激时反应过于激烈,无法自控,自伤行为频繁,睡眠困难,因抑郁情绪持续时间超过三个月且有自杀意念,正常生活也受到较大影响,辅以SCL90和SDS协助评估,测试结果显示小欣有中重度抑郁可能,

3、评估分析

(1)问题成因

      偏激的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面对外部刺激时,反应程度和应对方式会有所不同,小欣性格中有倔强好强,脾气暴躁,自我中心的特点,这种性格一方面加剧了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导致小欣生活中遇到负性事件时,容易产生消极偏激情绪,采取消极方式应对。

      剧烈的亲子冲突:获得自我同一性、克服角色混乱是青春期的重要发展任务,如果能得到正面积极的反馈和评价,就会发展出良好的自我,反之,就容易自我混乱、迷失彷徨,甚至自暴自弃,通过惩罚自己或惩罚别人来表达对周围环境的不满。小欣父亲性格暴躁,教育方式粗暴,在孩子青春期出现逆反心理后,一味的压制打骂,过度贬低,在小欣心中埋下恐惧与怨恨,感受不到亲情的支持和家庭的温暖。

      习惯性的自伤行为: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加上压力性生活事件(主要是与父亲的冲突),使小欣开始了自伤行为,因为心理发展不成熟,而无正确的应对机制,这是小欣用无声的方式在“痛苦”或“呼救”,身上的疼痛转移了情绪上的痛苦,这种转移进一步强化了自伤行为,自伤行为渐渐由自愿性的变成习惯性的。

      互联网的消极暗示:小欣使用网络频繁,深陷虚拟网络,青春期的学生受同伴影响较大,接触交往的网友中不少抑郁症患者,用网络来逃避现实的负面情绪,甚至会一起讨论自伤行为,从网络回归现实,又容易出现悲观厌世、情绪低落的症状。

(2)资源与力量

     小欣与母亲和妹妹关系良好,对母亲有较强的依赖,内心有较强的想长大以后好好照顾妹妹和妈妈的意念,也希望妹妹以后不再经历她所经历的痛苦,这是她内心的重要支撑和力量。

     母亲性格温柔,为了小欣开始在学习相关的青少年心理学及亲子沟通的知识,对小欣的很多想法虽然不全认同,但可以做到不干涉,尽量理解,包容性很强。

      小欣性格活泼,在班上有几个无话不谈的关系很好的朋友,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动漫和手办特别喜爱。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中,多是年轻女性,小欣和他们关系也较为亲近,愿意吐露心声。

一、辅导目标

在初次会面评估有抑郁症风险后及时约谈父母进行了转介,经诊断为中度抑郁,开始服药,小欣在转介就诊后仍回归正常校园生活,需要继续关注后续状态并进行个体心理辅导,整合各方资源做好危机预防及干预工作。

1、短期目标:

(1) 能通过倾诉、绘画、冥想等方式释放负面情绪,平复情绪。

(2) 通过焦点解决短程治疗中的问句挖掘出自身已有的负面情绪应对方法,替代自伤行为。

(3) 通过焦点解决治疗问句寻找到自身优势与价值、成功经验和力量支撑。

2、长期目标

      提高心理韧性和弹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重拾生活动力,逐步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二、辅导干预过程

      以下是小欣的危机干预过程,包括从发现危机行为到转介,以及在转介之后回校后所进行的一系列措施,除笔者作为心理老师所进行的个体咨询外,还包括对家庭、班级、学校各方面资源的整合,为小欣提供力量支撑。

1、及时发现自伤行为

      一次无意间被心理委员发现胳膊上的条条伤痕,再加上状态低沉,上课经常发呆,睡觉,做事情提不起兴趣,心理委员便向心理老师报告,心理老师安排了时间让心理委员将她带了过来。

2、评估危机状况

      在心理委员的陪同下,小欣来到校心灵驿站,通过访谈了解到小欣的自伤行为已持续三个月以上,两只手的胳膊上不下十道伤痕,新伤覆盖旧伤,在提到父亲时,充满恨意,说出了“我也想过杀掉他,然后自杀”,“我查过很多种死法,但我怕疼,也舍不得妈妈和妹妹”这样的话,考虑到小欣抑郁及自伤状态持续时间较长,也有过自杀意念并且有多次自伤行为,辅以SCL90和SDS协助评估,测试结果显示小欣有中重度抑郁可能,问题较为严重。

3、启动危机干预程序

      在第一次会谈了解小欣情况后,迅速启动危机干预程序,和班主任一起将小欣的情况报告给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小组成员由校长、德育主任、年级校长、班主任、校医、心理老师组成。决定尽快约家长到校沟通小欣情况,在此期间,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心理委员密切关注婷的状态,留意在校行为是否有异常,有任何情况立即上报危机干预小组。

4、约谈家长告知转介事宜

      学校第一时间约小欣父母到校面谈,由我和班主任一起,讲述了小欣目前的现状,包括自伤行为和自杀意念,对于他们来说,要接受孩子有严重心理问题,并且需要去精神医院就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通过几起近期青少年的事例,让父母尤其是父亲了解到青少年情绪的爆发性和冲动性,尤其是小欣目前有持续性的自伤行为和自杀意念,若不引起重视,后果会很严重。同时再三叮嘱父亲不要再用语言刺激小欣,在家里需要时刻监护孩子安全,上下学需要接送,并签订家长知情同意书。

      第二天,小欣母亲带至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经诊断,小欣患有中度抑郁症,医生开了一些药物,并嘱咐定期复诊,小欣想回学校上学,不想待在家里。学校与家长共同协商后,家长保证会配合医院与学校的安排,定期带孩子复诊,监督孩子吃药,必要时也愿意配合心理老师到校进行家庭辅导,学校会协调各方力量全方位关注小欣,由我定期为小欣做心理咨询,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 。                      

5、定期心理咨询促进个体成长

(1)真诚倾听、共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获取小欣的信任。

      在一开始的咨询过程中,我以真诚的倾听和共情帮助她打开心扉,当感觉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后,小欣诉说了内心的痛苦与挣扎,我给予积极关注和安抚,鼓励她表达内心的情绪。以下为部分对话:

     小欣:我一想起爸爸打我的样子,我就害怕,为什么有这样的爸爸,为什么他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他为什么要生下我又这样对我?(崩溃哭泣)

    心理老师:我能感受到你的恐惧和无助,这不是你的错,老师会和你一起面对,大家也都会帮助你的,(轻拍她的背)想哭就好好的哭一场,把那些委屈都哭出来。

     当小欣哭泣完情绪渐渐稳定后,让小欣坐在音乐放松椅上,在指导语和音乐的引导下,她在让自己舒服的场景中得到了放松,平静了下来。

(2)帮助小欣寻找合适的情绪应对方式,替代自伤行为。

      在前期与小欣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后,以焦点解决技术中的例外对话、应对问题、鼓励语言,鼓励她探索成功的应对经验。以下为部分对话:

      心理教师: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划伤手臂?

     小欣:每次跟我爸爸吵完架之后,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他使劲敲门,有时还用铃铛摇,我就特别崩溃。把胳膊划出一道道口子,看着血流出来,我才会好过一点。我其实没有那么想死,我就是太痛苦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心理教师:所以,伤害自己只是你表达痛苦的一种方法,你不知道还能有什么其它方法能帮到自己。有没有哪一次你和爸爸情绪特别糟糕的时候,没有划手臂?

      小欣:好像有一次是我跑下楼,在小区里转了一圈,还有一次是妈妈带着我和妹妹出去了,去外面吃了顿饭。

      心理老师:看来你也还有很多方式可以缓解自己的情绪,离开当前环境冷静一下,吃美食转移注意力都是不错的方法。你还有其它喜欢做的事情吗?

      小欣:我喜欢看动漫,也喜欢画画。

      心理老师:假如你很难受的时候,能看看喜欢的动漫或者画画,你觉得会有帮助么?

      小欣:我不知道,没试过。

      心理老师:那下一次很难受的时候,我们把这些方法都试试看好不好,你还可以来找我倾诉,这里有张小卡片,我们一起把这些方法都写下来.....

(3)帮助小欣寻找到自身优势、身边资源,

      以焦点解决技术中的能力问句、应对问题、聚焦优势、处理例外的语言,帮助小欣找到自身存在的优势,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如:“我观察到每次都有好几个女生陪着你过来,看来,你在班上人缘很好,他们都喜欢跟你玩儿,你是怎么做到的?”“听班主任说你最近大部分时间都有坚持来学校,作业也尽量在完成,你是怎么做到的,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你”“我感受到了你很爱妈妈和妹妹,看来他们给了你很多支持,在你遇到困难时,你觉得还有谁可以帮助到你,你愿意向谁求助?”

(4)引导小欣树立生活目标,重拾生活信心。

      运用奇迹问句、鼓励改变、维持变化的对话和目标量尺化,帮助小欣从小的目标开始改变,逐渐树立自己具体的目标,重拾生活信心,对未来有所憧憬。比如,“自从我们上次见面后,最近你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好的变化?”“你上次给自己目前生活的评分是3,如果想要达到4,你觉得可能发生了哪些改变?”“假设今天晚上你睡着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奇迹,当你醒来的时候,你觉得自己的生活又重新充满希望了,你觉得发生什么改变?

6、与家长沟通,恢复情感联结

      在小欣的家庭系统中,母亲能理解陪伴她,她的自伤行为和对生活的失望无力感主要源自于父亲粗暴的管教方式,只有父亲愿意改变教育方式,小欣重新建立与家庭的情感联结,她才能尽快走出危机和困境。

(1)了解青春期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

      小欣父亲认为小欣不听话,不服管,处处和他反着来,太倔强,认为小欣过于脆弱。我向他讲解了青春期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并讲解示范了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和操作步骤。结合小欣的个性特点,严厉的打骂只会让她越来越逆反,丝毫起不到效果,当父母能和善而坚定的表达自己的看法,耐心包容的陪在她的身边时,她才能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家庭也才能给予她动力支持。

(2)布置家庭作业,引导父亲做好情绪管理

      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在与父亲的谈话里感受到他还是很爱小欣的,只是自身缺乏恰当的情绪管理技巧和沟通技巧,心理老师给父亲和小欣都布置了作业,在与小欣发生争吵冷静下来后,父亲和小欣分别记录下来双方的大致对话,对方说了什么,自己是如何回应的,并试着用非暴力的沟通方式重新解构对话,看看可以如何既表达自己的感受,又不伤害到对方,并要求小欣每次来访时将记录带来,心理老师会根据记录给出建议。同时就父亲情绪管理给出一些建议,运用例外问句、奇迹问题引导父亲找到管理情绪处理与小欣冲突的方式:“有没有哪一次小欣顶撞你之后,你没有对他发脾气,你们也没有爆发激烈冲突?你当时是怎么做到的”,“假设有一天发生了一个奇迹,小欣能主动跟你说话,并且能和你说笑,你觉得你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

7、多方合力,构建校园支持系统

      除了对小欣进行定期个体咨询及指导父母改变教育方式外,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小组整合各方力量来为小欣提供支持、创造安全宽松的氛围。年级校长与小欣班级各科任老师协商,告知了小欣具体情况,让老师们注意与她的沟通方式,不宜批评打击、以鼓励支持为主,作业上不做过高要求,同时注意保密,不向班级学生泄露小欣情况。

      学校也组织了全校在班会课时间陆续开展了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生命意义、亲子沟通、人际交往、自我接纳等主题讲座及班会活动,为小欣及全校学生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班主任经常与小欣谈心,了解她在家及在校情况,给予尽可能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叮嘱心理委员及平时与她亲近的朋友,多与她谈心交流,聆听她的心声,并培训他们倾听、共情、积极关注等技巧,一旦发现小欣有自伤自杀意念,及时报告班主任和心理老师。

三、辅导效果

      经过三个多月的辅导和各方的配合,小欣的状态有了很大的变化。

      小欣自我评价:“手上的印子差不多都消失了,现在虽然跟父亲偶尔还是会争吵,但情绪反应没那么激烈了,可以选择回房间或外出冷静的方式来处理情绪,过后也能与父亲沟通,告诉他他的表达给我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我希望他如何对我;妹妹也长大了不少,能说很多话了,总是“姐姐”、“姐姐”的跟在我屁股后面,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爸爸变化挺大的,这是我之前没想过,虽然他们还是并不能真正理解我,但我也不再像之前那样责怪他们,也不抱有过高的期望了,我知道未来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好。”

      教师及同伴评价:“精神状态好多了,上课不像之前总睡觉了,基本能认真听讲,作业也尽量在完成,笑的也更多些了,和同学相处的也不错,情绪也稳定了很多。”

      心理老师评价:小欣基本能找到适合的方法替代自伤行为,没有再出现过自杀意念和想法,能调节自己的情绪,能用正确的方式向父母表达感受和需求,父母教育方式也有所改变,能试着理解和接纳她的想法;能正常与同学交往,开始专注学习,心中有自己的目标,睡眠状况良好,近期复查,抑郁程度有所减轻,已转为轻度抑郁,干预效果较好,预防了危机事件发生。

四、案例反思与启发

      中学生抑郁症比例逐年上升,学校在转介后回归校园,仍然需要学校各方力量共同帮助学生应对危机,药物治疗需要与心理辅导共同作用,才能帮助学生更快度过危机。

      小欣的自伤与反叛是她向外界的呐喊与求救,若父母仅仅把她当成一个不听话的孩子,用暴力压制的方式去对待,只会一步步将她逼入绝境,家庭是青少年的栖息的港湾,如果在家庭中都感受不到温暖,那只会对生活和未来感到悲观失望,用自己稚嫩的方式反抗这个世界。很庆幸小欣的父亲因为爱她而愿意为她改变,虽然父亲偶尔仍有情绪管理失败的时候,但小欣也有了自己的应对方式来保护自己。

      预防重于干预,在我校多起危机案例中,基本都是因为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因此学校需要重视亲子关系的辅导,针对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动,如家访、家长课堂、家长讲座、亲子互动活动等,引导家长走进青春期孩子的心,用正确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心理支持;针对学生,也需注重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求助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心理韧性、懂得珍爱生命、掌握亲子沟通技能,为学生的心灵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美) 学校里的焦点解决治疗[M]. 杨红梅等译.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13.

[2] (澳) 折翼的精灵[M].鲁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3] 俞彬彬 . 化“危机”为“生机”:初中生自伤行为的心理干预探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04):62-65..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