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我控制不住我的念头怎么办

个案情况:

小美,高三学生,成绩优异,性格乖巧,家庭里与妈妈关系紧密,无话不谈,与爸爸较为疏远,高中三年出现过很多次考前的紧张,伴有生理反应,头疼、干呕等,最近是脑中一直不受控制地出现念头“我喜欢他”(他是班里的一个男生),自己不能接受这个行为,而且认为该念头影响了她的春考发挥和摸底考,比较焦虑,前来咨询。

问题分析

小美在刚进入高中的一年时间里,由于适应不良、成绩不太稳定,经常出现焦虑的症状,但当时并未寻求帮助。但是她凭借着自己的踏实努力,一直在一点点的进步,学业上也是稳步提升,慢慢建立了对学业的自信。在进入高三后,再次出现较为明显的焦虑伴有强迫的情况,但属于较轻程度。

焦虑状况的背后和她对自我的要求、期待密切相关,日常生活里缺乏一些情绪疏导的方式。

咨询方案

    老师试图帮助小美分析目标背后的价值,因为学生从制定目标开始,没实现的时候感到焦虑、苦恼,实现的时候有短暂的愉悦,然后陷入空虚停滞的状态,直到可能寻找到下一个目标,经常容易产生情绪困扰的就是没实现目标的时候。而帮助学生发掘目标背后的价值,就能持续驱动他,因为价值的追求是无限循环,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会以不同的目标形式去追寻相同的价值,也能让学生接纳不太理想的现状,先聚焦当下可以做的事情,降低他们的焦虑,缓解焦虑症状。

辅导过程

咨询开始之初,小美为自己的念头很焦虑,但是当我想了解具体是什么念头的时候,她又吞吞吐吐不好意思说出来,只是一直在描述上课的时候,念头会不自觉地出现,写作业也会,回到家复习的时候也一样会浮现在自己脑袋里,现在最麻烦的是考试的时候也会出现,这次春考英语考试的时候,就不受控制地出现了这个想法,干扰了答题,导致英语成绩不是自己满意的水平。

我听到这里的时候,也担心过会不会有一些强迫性思维,询问小美在脑袋被想法占据的时候,会采取什么举动去应对?小美说:“告诉自己不要想,不应该想。”应该说反强迫的想法也是具备了,可每次在这个时候,我都会犹豫,我要和学生怎么沟通这个问题,需要告诉她可能的诊断吗?考虑到学生已经高三,距离高考还剩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我想还是不说诊断,关注背后的焦虑情绪,来帮助她降低一些念头出现的频率吧。

于是,我们开始了有关于高三学业的交流,想到她的焦虑情绪和目前的时间点,我问了她的目标学校和专业。

小美:我现在的成绩去复旦和交大应该没有问题,但是我有点想去试试清华,虽然我知道概率很小。

老师:清华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小美:我想报考清华的生化专业。

老师:我特别欣赏你有自己明确的目标,而不是只看到名校的牌子。能和我说说,目标是如何设定到清华的生化专业的呢?

小美:我加三科目加的是化学,我不太喜欢和别人打交道,喜欢一个人做事情,学生化专业以后可以在实验室搞科研,比较适合我。

老师:我们已经考虑了兴趣与性格、能力优势的匹配。而且能感觉到你对科研的热爱。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梦想成真,你想过吗,它对你的重要性在哪里?

小美:实现自我价值吧,我妈妈还和我说过,可以为国家做贡献。

老师:我非常感动你除了自我价值的部分,还有更高层级的价值,他们是你努力的动力源,会一直激励着你。

小美:所以特别想考进,就很焦虑。

老师:那我们一起想想:我们最在乎的是实现自我价值,是可以为国家做贡献,那一定要是在清华大学生化系吗?当然这个目标很好,我们能进入当然好,我们先把它放在那里,我们仔细想想自我实现的价值,为国奉献的价值,一定要清华大学生化吗?

小美想了十几秒中,突然点点头说:老师,我明白了,我最在乎的价值是一直驱动我的力量,而某一个大学是具体的目标,它是可调整的,如果上不了清华,并不影响我继续追求我在意的价值,我可以先去复旦或交大的生化专业,积累专业知识,可能也能实现我的价值,或者研究生的时候考清华试试。当然,还有一段时间,我打算再努力一下,看看强基计划有没有可能。

老师:你悟性真好,一下就明白了价值与目标的关联。

原本以为已经摸清了焦虑的来源,帮她化解得差不多了,没想到小美好像打开了话匣子,开始和我聊起了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

在她小时候,爸妈都很忙,妈妈是医生,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她,都是老人帮忙带大的。后来从小学开始,妈妈换了工作,有很多时间可以照顾她,从生活到学习都由妈妈悉心照料。妈妈对于效率有着严格的标准,到目前为止,吃饭、洗澡、每门作业都规定了具体的时间,比如洗澡时10分钟,是从进入浴室开始计算时间的;每天晚上写作业,妈妈也是坐在她边上,一直盯着她,一走神就会提醒她。

听到一个高三的孩子妈妈还是坐在一边辅导作业,我有些咋舌,听到洗澡就10分钟,我感慨她只是完成任务,感受不到美食的乐趣。

老师:跟随你的描述,我脑中出现一个画面感,我们现在经常自嘲的“辅导作业,鸡飞狗跳,不辅导作业,母慈子孝。”

小美:那我倒没有那么反感我妈妈盯着我写作业,可能习惯了吧。

老师:那你感觉这幅画面的主人公是多大?

小美:小学生吧。

老师:恩恩,我也觉得是,所以我们一个高中生,更确切地说,快进入大学的高三学生,还需要妈妈在一边陪伴的原因是什么呢?

小美:好像她在身边盯着我,可以效率更高。

老师:那如果我们自己写作业呢?会慢很多吗?

小美:也不会,慢一点吧。

老师:那慢的“一点”你能接受吗?或者说,如果妈妈没有盯着,我慢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小美:你这么一问,我想想觉得也可以,白天从六点起床到十点多到家,其实抓得很紧。

老师:我感觉的对妈妈很依赖。

小美:恩恩,是的。

老师:小学生需要的陪伴,我们在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后,也还是依然需要,一点都没减少,想想,这里能体会到什么?

小美:好像没长大。

老师:对对,我也这么感觉的。那我们要不要给自己一个成长的机会,让自己长大?

小美:老师你说的长大是指自己管自己吗?

老师:恩恩,可以试试。如果不放心,可以提前列好当晚的计划,给妈妈看一下,然后自己按计划做,如果有没有完成的,可以尝试分析下原因,下次做计划的时候改进。如果连续一周自己都做得不错,那就是事实证明我们长大了,可以独立面对生活的挑战;如果一周下来效果一般,我们也可以再请妈妈协助。要不要给自己一个机会呢?

小美:好,我试试。老师,那我那个念头怎么减少呢?

老师:现在你能告诉我念头的具体内容吗?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小美脸上露出了羞涩的表情,吞吞吐吐地说到:我就是老会关注班里一个长得很帅的男生,有点喜欢他,当然我知道实际不太可能,我们成绩差很远,他也不爱学习,我就是很奇怪,自己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不可以啊。我和妈妈说了这个事,妈妈让我不要去想,但是没效果,反而越来越会想到。

老师:17、18 岁的青春年华喜欢一个人是很正常的,其实你已经很理性地在调整自己的认知,意识到自己关注的是外表,意识到可能存在的价值观上的差异,但不要刻意地回避这样单纯的“喜欢”的念头,不要责备自己。

就当我们的咨询进行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脑中突然有了一个对她求询问题的解答,或者说我的假设:她苦恼于挥之不去的青春期的念头,好像正是一个她“万能”的妈妈也无法帮助她解决的问题。其实她内心长大的欲望已经呼之欲出,长大就意味着要和妈妈抗衡,但是她并不敢去表达自己,还是以乖乖女的形象出现。这时就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而青春期恋爱可能是妈妈的观念里不接纳的,她也不自觉地用了一个“意念”的方式让问题凸显,也没有实际的行为,让妈妈体会终于帮不了女儿的挫败感,当然这时也是女儿长大的契机。

我打算把我的假设和她沟通:有没有感觉这个喜欢男孩子的想法,要去除,好像妈妈帮不了你呀?

小美:恩恩,是的,妈妈也无能为力。

老师:那这是不是也是你必须自己去面对的问题?算不算你的成长?

小美:如果我能应对的话,是我的成长。

老师:看来这成了你的突破口?

小美:嗯?喔,老师我懂了,我是想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获得成长。

老师:恩恩,这个问题妈妈还无法“盯着”,只能靠你自己。我有个推测,其实目的都是成长,你从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开始,做一段时间,我相信这个青春期喜欢的念头自己会慢慢消散的。

小美:好,那我先试试。

辅导效果

一周后,小美利用下课时间前来反馈:自己每天可以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去学习,虽然和妈妈盯着的时候还是有些差异,会效率慢一点点,但是影响不大。

我还特意问了下“喜欢”这一念头出现的频率,小美说已经大大降低了,几乎是偶尔才出现一次。

反思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心理老师主要运用了认知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了目标与背后价值的关系,促进了学生对当下状态的接纳;同时从心理分析的视角解读了焦虑念头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看到了自己成长的需要,以及突破成长壁垒的可能。没有一味盯着强迫的想法化解焦虑,而是多元视角概念化个案的情况,寻找化解之道,从而成功干预。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