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案概况
小熙,女,初中二年级学生。性格内向少语,乖巧懂事。小熙在家是长女,还有一个比她小一岁的妹妹,父亲经常在外打拼,回家时间不多,家里的事情主要由母亲打理。
两个月前,在一次活动中,有女同学无意发现小熙手腕上有伤痕,便告诉班主任,据班主任了解,这是小熙用美工刀自己割伤自己。事后,班主任也马上联系家长,并对小熙进行教育。情况初时有所好转,但两周后自伤行为又陆续发生,班主任认为事态严重了,所以转介到心理老师处。
二、分析与评估
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类不会持续一种没有奖励的行为。痛楚有时候也可以是一种奖励,当外在的痛楚可以带来内在矛盾片刻的舒缓,身体适应了自伤的反应,大脑排出胺多酚,除了止痛之外也会带来快感。此外,控制感也是一种奖励,因为自伤可以使内心不受控制的痛苦转移成为身体的痛楚,为自己带来控制感。
据相关资料显示,自伤的形成与被内化的愤怒息息相关。假如一个人未能分清自己愤怒情绪的来源,愤怒长期未能得到释放,那么愤怒便很容易压抑而内化,从而产生伤害自己的行为。
在本个案中,来访者小熙的愤怒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己的生气,在她看来,作为姐姐就应该有榜样作用,要各方面都比妹妹优秀才是一个好姐姐。可惜事与愿违,在学习上小熙的成绩大不如妹妹,在交友方面也不如妹妹出色,加上从小逐渐形成的消极观念,她不断地埋怨自己的无能,同时也不断地怨恨自己不如妹妹。另一方面的愤怒是指向父母,在小熙看来,父母总是偏爱妹妹而忽略自己,但因为没有与父母做有效沟通,所以她一直把这份愤怒掩埋于心底。久而久之,不同的愤怒交织在一起,内化于心中,这更使小熙难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怒,故而借助自伤来寻求帮助,得到暂时的释放。所以,帮助小熙理清、宣泄自己的愤怒情绪,显得十分重要。
三、咨询过程
第一次面谈:运用倾听、同理心等技术建立关系,营造接纳和信任的气氛
在第一次面谈时,小熙谨慎地走进咨询室。我请她坐下并向她打招呼,她扯了扯衣袖,然后坐在我对面的椅子上,低着头,紧握着双手。我去拿了一杯温水,递给了她,她轻轻地喝了一口,小声地说“老师,我觉得待在这里让我很紧张,我不太习惯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别人,曾经我把一件我的事情告诉一个好朋友,她宣扬出去了,结果我被父母、班主任责骂了一番。”我说:“小熙,这点请放心,我们在这空间当中所谈到的东西都只会留在这里。除非发生了一些对你或者对其他人有潜在危险的状况,不然我都会遵守保密的规定。”她似信非信地应答了一下。
从小熙的言语和行为上看,她有着警惕性,更不愿提起自己自伤的行为。所以,在建立咨询关系初期,我不打算直接问小熙有关她自伤的行为,而是从一些对于她而言是安全的、简单的问题开始。“小熙,可以告诉我你现在每天的生活作息吗?”“现在初二了,我每天都待在学校,放学后便自己一个回家,晚上会和爸爸、妈妈、妹妹一起吃饭,然后我会回到自己的房间做作业,每天都有超级多的作业。”小熙平淡地回复我。“听起来,现在的学习压力挺大的,每天有给自己安排一点放松的时间吗?”“嗯,我会在自己的房间一边听歌,一边唱歌!”小熙的音量突然变大了一些,一直低垂的头第一次稍稍昂起,也与我有了眼神交流。我鼓励她继续说,她与我分享了她喜欢的歌曲,在音乐课上被老师表扬的事情,以及她想作为班里的领唱去参加学校合唱节的想法。这次面谈的最后,小熙与我说道:“老师,你很不一样,我以为你又是来批评我的......我下周还能再来吗?”我想,这句话是我们建立良好关系的一个好开端。
第二次面谈 收集资料,确定问题
一周之后,小熙按时前来,在寒暄这周的大致情况后,我说道:“可以和我说说,近段时间令你觉得最难受的事情吗?”小熙沉默了片刻,说:“我觉得自己被很多事情压着,有的时候感觉到非常难过,快要崩溃了,我也觉得自己很变态,竟然用美工刀割自己,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但是我觉得当我割伤自己后那种痛楚好像可以使我舒服点,我真是个变态!”小熙一边说,一边流泪,她的手握得紧紧的。我给她递去纸巾,轻轻地拍着她的背,说:“你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你觉得难过到快喘不过气了......”小熙不断地在点头,我们也沉默了片刻。
我拿出了一块白板,在白板上画了一个小人,她背上背着一个大大的书包,因为背上的书包太重了,所以她弯着腰,很吃力的样子。我指着画中的小人,问小熙:“这个小人像你吗?她背着很重的东西,好像快撑不住的样子。”小熙回答到:“嗯,她和我一样,很痛苦。”我接着说:“嗯,她和你很像,假如她就是你的话,你能告诉我背包里有什么东西让你觉得很沉重吗?”小熙看着画,若有所思,慢慢地回答:“她的学习不好,拿不到好成绩;她没有什么好朋友;她在家里没有妹妹优秀。”我将小熙的回答逐一写在板子上。“你能选出最让你觉得沉重的事情吗?”我接着说。小熙指向了“没有妹妹优秀”。接着,我们的谈话围绕小熙妹妹以及两姐妹的关系上探讨,得知小熙是家里的长姐,她有一个比她小一岁的妹妹。小熙认为,妹妹的性格与她截然相反,妹妹活泼热情,在区里一所有名的重点中学读书,而且她的成绩优秀,学校里老师、同学都很喜欢她,家里都贴满了妹妹所得的奖状。小熙与妹妹小时候的关系很好,但从小学开始,因为所读学校不一样,所以慢慢开始疏远。上了初中,由于妹妹在一所寄宿学校读书,所以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现在每当周末妹妹回家,小熙都会默默地回到自己的房间,避免听到父母一味地表扬妹妹,批评自己的不足。
本次面谈的最后,我给小熙留了一份家庭作业,希望她能准备一本记事本,记录她一天生活中最开心或伤心的事情,以及当时她的感觉。
第三次面谈 探索自我内心的冲突
这次会谈的开始,小熙争先和我说:“这一周我过得很不开心。中段考的成绩发下来了,我排在班里倒数第三,妹妹的成绩也发下来了,第二!妈妈不断地在家里教育我要如何向妹妹学习,我很没用,我就是学不好,我就是什么都不好......所以,我忍不住又通过那种方式......如果我可以稍微有那么一丁点儿成绩,那该多好啊!”在小熙的话语中,我能理解到,在她的内心中,除了存在自我厌恶外,也还存在着一股使她支持下去的勇气。所以,这次的面谈,主要目标是想和小熙共同探讨她内心的冲突。
我拿出三张椅子,第一张代表现在和我一起的完整的小熙,第二张代表内心当中讨厌自己的那个小熙,第三张代表内心中不愿放弃自己的小熙。首先,我请小熙与我一起把“完整的小熙”、“我讨厌自己”和“我不愿放弃”三个标签分别贴到三张椅子的背后。接着,我请她把第一张贴着“完整的小熙”的椅子放在原处靠墙的地方。然后,我请她移动那张贴着“我讨厌自己”的椅子,并询问她会把这张椅子放在距离第一张代表“完整的小熙”的椅子有多远的地方。同样地,依照相同的做法,我请她移动最后一张贴着“我不愿放弃”的椅子。小熙把“我讨厌自己”的椅子摆在一个很靠近“完整的小熙”的地方,而“我不愿放弃”的椅子则摆到几乎贴近咨询室另一端的墙壁。小熙的座位安排暗示了她几乎放弃了拯救自己的希望。我邀请小熙站到我身旁,一同观察她对三张椅子的摆设。我问小熙:“小熙,你看见了什么?”小熙回答:“我看见我正在放弃希望。我讨厌我自己。”顺着小熙的话我说道:“听起来,你对自己很生气!”她说:“嗯,我讨厌自己没有办法符合所有人的期望。”
接着,我邀请她去扮演远处那个标着“我不愿放弃”的小熙,对着“完整的小熙”说说她现在代表的是“完整的小熙”的哪一个部分以及想对她说的话。小熙对着远处“完整的小熙”说道:“我现在代表着你心中那个很微弱,但是不想放弃自己的声音......我一直告诉你事情会好转的,我要你撑下去,我叫你不要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那是没有用的!但你为什么总是不听我的?”我继续邀请她对“完整的小熙”表达平时“我不愿放弃”的小熙的声音有多大声。只见她低着头,低声说道“完整的小熙,你听我说......”她刻意地把音量说得很微弱,微弱到几乎听不清。我问道:“平时你在完整的小熙面前就是这么微小吗?”“对,有时候她根本听不到我的声音。”
在倾听了“我不愿放弃”小熙的声音之后,我想继续去探讨“我讨厌自己”这一部分对小熙的影响。我邀请她坐到“我讨厌自己”小熙的椅子上,并开始对“完整的小熙”介绍自己。她开始说道:“我是你最常听到的声音。你这个没用的人,你什么都办不好,你不如比你小的妹妹,爸爸妈妈所有的期望你都没有达到,真没用!你手上的伤痕都在说明你是个没用的东西!”我说:“让完整的小熙知道你平时的音量。”这时她用尽全力地大吼:“你这么没用,快放弃自己吧!”
在平复了小熙的情绪过后,我与她一同回顾刚刚所进行的内容。我请她和我一起,坐在代表“完整的小熙”的椅子上。我说道:“小熙,请坐下,今天你听到了‘我不愿放弃’的小熙和‘我讨厌自己’的小熙与你说的话,你现在有什么感觉?”小熙回答道:“我不喜欢她(指着‘我讨厌自己’的小熙),因为她要控制我,让我觉得很害怕。我比较想听‘我不愿放弃’小熙的话。”我强调道:“你想听‘我不愿放弃’小熙的话。”小熙点头,说:“嗯,我必须开始听她的。”
我们约定了下周见面的时间,同时我也继续给她一项作业,要求她把今天的感受写下来,并且每当那个不愿放弃、有希望的声音在脑海中出现时,就得把她记下来。小熙离开的时候,我感觉她似乎变得轻松了,这是我们都期待着的改变。
第四次面谈 预演家庭会谈
会谈的开始,我们共同讨论着上周留下的家庭作业,小熙表示,原来多关注“不愿放弃”的声音,可以使自己变得轻松,她也决定去申请在合唱节中担任领唱,给自己一个机会。顺着话题的延伸,小熙提及到家庭对她的影响,例如父母亲对待她和妹妹的不同方式,让她感受不到父母对她的支持和关怀。我建议邀请她的父母亲一同过来会谈,但小熙拒绝了我的建议,原因是她觉得自己不敢面对。所以,这次的会谈,我打算运用心理剧中角色交换、替身、镜观等的技术,与小熙一起预演一次家庭会谈。
我请小熙告诉我一个她喜欢和父母亲聊天的场景,我们一边布置场景一边谈论这些事物给小熙带来的感觉,目的是让小熙尽快把自己代入这一场景中。我让她拿出三张代表父母和自己椅子,并根据自己喜欢的位置去摆放。接着,我邀请小熙分别坐到代表父母亲的椅子上,询问他们一些基本情况,如名字、年龄、职业,以及他们对小熙自伤问题的看法。
随后,我请小熙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我告诉她:“现在你需要告诉爸爸妈妈你的难处。让他们知道这些年来,你内心让你害怕的和让你觉得生气的事情。”小熙思考了许久,低声和我说:“老师,我开不了口,我不敢说!”我回答道:“小熙,告诉他们你内心的想法是很重要的。由于你从来都没有做过这件事情,所以我会放一张高一点的椅子在你的背后,椅子上坐着的那个人是充满力量的小熙,而且那个小熙会鼓起勇气,将心里所有的事情都说出来。她是可以做得到的小熙。我们称她为你的替身,她其实就是你,只是她什么都不怕!”我继续引导道:“小熙,过来老师身边,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小熙,其中一个是很害怕的,另一个是无所畏惧的。我们先在这里想一想,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如果你觉得自己准备好了,就站过去第二张椅子的前面吧。”
小熙慢慢地走到了第二张象征着无所畏惧的替身前,面对着象征爸爸妈妈的两张椅子说:“我要你们两个听我说,你们总是怪我割伤自己,但你们却没有真正听我说话。我感觉自己生活过得好辛苦,我觉得自己很生气,但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么生气。我知道我很差劲,有时候我也恨自己不争气。但是,你们也不能够只爱妹妹一个,她做什么都是好的,而我做什么都不好。虽然,妹妹对我也不坏......但是,因为你们的偏心,我越来越难面对妹妹了!”小熙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哽咽着。我让小熙与妈妈交换角色,并要求妈妈回应刚刚小熙的话。小熙坐到了象征妈妈的椅子上,扮演着妈妈的角色说:“在你面前表扬妹妹也只是想激励你学得更好,我不知道这样的做法会令你觉得我偏心。很抱歉,我没想到会变成这样。”接着,我要求小熙回到自己的角色上,她选择了高椅的替身小熙,说道:“我只是想知道你是在乎我的,像在乎妹妹一样,这有这么难吗?”我继续让小熙与妈妈交换角色,化身为妈妈的小熙说:“我一直觉得你是个安静、懂事的孩子,很放心,所以并没有太多留意你。”小熙交换到她自己的角色,我指着代表妈妈的椅子,向小熙问道:“你可以给妈妈一些可以帮助到你的建议吗?”小熙回答道:“多给我一点鼓励,多给我一点表扬。”之后,我们又进行了小熙与爸爸角色交换的练习,由于小熙爸爸常年在外,与小熙相处机会较少,所以所谈的内容没有妈妈深入。
在小熙与父母之间多次角色交换后,我邀请小熙离开她的角色,站在我身边,让她与我一同看看这三张空椅子。我想她可以通过心理剧中镜观的技术,从一个客观的距离去检视自己,去反思刚刚所发生的一切。我告诉小熙:“现在请你重新回想刚刚这三个人的对话,闭上眼睛,想想刚刚谈论的事情。现在,小熙,我要你深入到你的内在,拿出你的智慧,告诉他们每个人该做些什么。记住,你也在这面镜子其中。”小熙想了许久,说道:“你们三个人可以试试忘记过去,重新开始,你(指着象征爸爸的椅子)可以多点时间回家,和我们多点聊天;你(指着象征妈妈的椅子)不要经常拿小熙和妹妹相比,她其实也有一点点优点的;你(指着象征自己的椅子)要勇敢一点,自信一点,虽然学习不如妹妹,但你可以像老师所说的那样发展别的特长,爸爸妈妈总能看到你的好的!”我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一阵子,我告诉小熙:“小熙,我们现在要结束这个场景,你可以帮我把椅子放回原位吗?”小熙按照我的话去做。
这次会谈的最后,我问小熙在刚刚的活动中学到了什么。她回答道:“我想我有点理解我爸妈在想些什么,他们并不想把事情变成这个样子,他们是在意我的。但最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很懦弱,我应该要勇敢地站出来,做一个勇敢、自信的人感觉真好!”
在这次面谈过后,我和小熙一起通过空椅又练习了几次与父母亲对话,也邀请了小熙的爸爸妈妈一同前来进行了一次家庭会谈。后来,据家长和班主任反馈,小熙的自伤行为没有再出现,她在校园合唱节中也表现出色。的确,无声的呼救得到细心、耐心的解读,长久以来模糊不清的、被压抑的愤怒被分清、释放,小熙又何须再次犯险求助!
四、自我反思
大部分自伤的个案都是隐藏和不告诉别人的,小熙就是其中一个例子,所以在咨询中我们必须营造出接纳和信任的气氛。像这个个案,我并没有一开始就触碰到自伤行为这一块,而是从一些家常事或者小熙的兴趣爱好,优点开始入手。一方面建立咨询关系,另一方面,也不断给小熙灌输力量,让她敢于面对自己内心的伤痛。
这个咨询案例的一个特色之处,心理剧中的一些技术,如角色交换、镜观、空椅等,运用到个别咨询中。这也让我意识到,将心理剧的技术运用到中学生群体的心理咨询上也是很有成效的。
(本文曾获广州市“学校心理咨询精品案例评比”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