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案例背景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会渐渐苏醒,能够较为准确地认识自我,并通过社会交往慢慢实现个体社会化,基本能够感知自己作为人而存在于世界上的特殊意义。而小林(化名)自我认知出现了问题,他深信自己是恐龙,无视人类社会的规则和文化,因此无法适应集体生活,社会性发展严重受阻。小林的家人因此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小林却浑然不知。
二、案例介绍
小林,一年级男生,刚入学班主任就发现他行为举止有些奇怪,经常模仿恐龙动作和吼叫,与同学们格格不入,无法和他们一起正常活动,经常弄哭班上的同学,难以服从老师的教导。刚开始班主任以为他存在新生入学适应障碍问题,就把他推荐到学校心理辅导室,由我接手做他的心理辅导工作,然而随着心理辅导工作的深入,我发现问题有些严重,他不是单纯地缺乏规则意识,而是深信自己是恐龙,自我意识出现了严重错位。他还深信他们一家人都是恐龙,伪装成人类混迹于人类世界,每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就会变成恐龙。白天的时候,他极力让自己看起来像人类,但有的时候却忍不住暴露了恐龙的一些本性,所以在学校里才有很多违反校级班规和异常的行为。
三、案例分析与处理
对话班主任:小林情绪暴躁,容易跟同学发生矛盾,上课较少听从老师的安排。他把自己当做恐龙的情况经常发生,比如把座位拉很开,说自己的尾巴放不下去了,在教室门外的走廊模拟恐龙狩猎,一有同学靠近就怒吼,若是同学不绕道走开,就推打别人,非常生气时还会无差别地路过的同学。有一次把同学打倒后还在脸上补上几脚,班上另外有个同学也被他打得严重,耳朵外轮廓出血了,导致这位同学晚上做噩梦,甚至隔壁班的同学也被他欺负过,非常严重的一次是用手掐隔壁班女生的脖子。他不仅对同学这样,对老师也是毫不客气,会随意拿老师讲台的东西,如拿走讲台的水果和老师的水笔,用水笔在水果上戳洞,拿粉笔用尺子磨成粉,拿走老师的笔筒去装沙子丢同学,因讨厌被批评教育踢打过多名科任老师,把我反锁在班级课室里。
对话家长:小林是家中独子,我们工作很忙,孩子小时候是奶奶带的,奶奶很爱他,带得很好,几乎不用我们操心。家庭氛围是很民主的,我们从不打骂孩子,注意倾听孩子的想法,在我们家里谁都可以提建议,谁对听谁的,谁都有处罚权。他为什么打那些同学,是不是他们有地方做得不对,老师没看见,他受了委屈才那样的呢?孩子读幼儿园的时候没听说过这些问题,上了小学才被班主任反映存在那么多问题,为什么上了小学就有问题了呢?
特别提醒:初次与家长会谈时,家长情绪十分激动,非理性地指责班主任和学校。遇到家长不配合的情况,作为心理老师,首先自己不要情绪化,要冷静,防止情绪来主导思维,不要跳出工作框架和工作伦理,细细思考家长的行为动机,共情家长。
通过沟通收集信息,丰富了我对小林的认识,班主任介绍的“症状”和家长介绍的成长史以及家庭教育方式,对我深入理解小林有很大的帮助,然而,我也深深感受了班主任的无奈和疲累,感受到了家长的疑惑、焦虑和担忧。针对这些问题,心理老师做了以下处理:
(一)接纳情绪,打造教育同盟
自小林进班以来,班主任天天要辛苦维持班级秩序,要处理多起投诉,甚至多次奔走校医室和医院之间,向家长反映情况,家长却不理解班主任的工作,认为班主任故意针对小林。教育小林的工作压力和家长的误解让班主任又累又委屈,情绪低落。
小林状况频出,家长除了要教育他,还要看望受伤学生,与对方家长沟通道歉,赔偿医药费,家长也是身心俱疲,还有焦虑和担忧。班里其他家长们都听说小林的事了,提醒自己的孩子不要离小林太近,小林的爸爸妈妈特别伤心,担心孩子会被贴上标签、被特殊对待、被边缘化。
工作思路:班主任和家长都有压力和负面情绪,然而我们的目标其实是一致的,这就需要我们理解对方、尊重对方,形成一个教育同盟,发挥家校合力的作用。
具体做法:
1. 破冰会谈:由我策划,分别向班主任和家长提出邀约,邀请他们来心理辅导室聊聊天,我先向小林爸爸妈妈介绍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对小林的教育和关爱,重点突出班主任不管怎么忙,对小林始终充满爱和耐心,举了大量事例予以佐证;接着再向班主任说明家长的努力和不容易,尤其是说到家长的委屈、担心和焦虑时,小林妈妈止不住地流眼泪,放下了心理防御,班主任也及时安抚了她,并向家长表态,自己不仅不会特殊对待小林,还要把他拉回集体中来。班主任和家长的关系得到了缓和,我们形成了教育同盟。
2.级部会议:考虑到小林举止怪异,易引起同学们的围观和嘲笑,进一步引发他的暴力行为,因此我和班主任一起找到级长说明情况,商议之后,决定开展级部会议。会议中,级长强调各班主任在日常教育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如尊重同学、不嘲笑他人、不对同学指指点点、不给同学取绰号等,创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3.联席会议:学校德育处组织召开了由德育副校长、德育主任、级长、家长代表、班主任、心理老师、科任教师代表参加的工作会议,会议淡化谁该为小林的现状承担责任,避免激化家校矛盾,重点放在如何做好小林的教育工作,德育处统筹规划,明确工作方向和具体要求。有了德育处领导的支持,班主任的压力减轻不少,家长也深感学校对小林的关心,主动向老师们请教家庭教育方法。
(二)个体心理辅导,与孤独的“恐龙”为伴
接到小林这个个案以来,我们一共进行了15次心理辅导,前6次是每周两次,7到10次是每周一次,11到15次是每两周一次,至今保持一月一次的辅导设置。
第一阶段(1~3次辅导):收集信息,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在前三次心理辅导中,主要是以收集信息和建立关系为主,小林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达欲望都很强,一说起话来思维奔逸,滔滔不绝,很难被打断,因此心理老师以倾听为主。对于心理老师的一个基本的提问,他能围绕这个问题说上很久,考虑到他的个人特点和建立咨询关系的需要,心理老师没有刻意引导他转入下一个话题,而是让他尽情表达。在倾听的过程中,心理老师一边静静地观察他,一边梳理信息,在内心建构他的人物形象。然而让心理老师意外的是,在第一次心理辅导的时候,对于心理老师探询的个人基本信息,他的回答全部是关于恐龙的,他说自己是一只32岁的食肉霸王龙,所有的回答都围绕恐龙这个角色设定展开,就像在讲故事一样。我想,这或许是他在表达对教师群体的敌意,不想配合我,故意不好好回答。
可是在第二次、第三次心理辅导中,他依然是以恐龙自居,从恐龙的角度跟我对话,他的整个思维体系都是与恐龙相关的,而且这个思维体系还具有逻辑性和稳定性。有几次我试探他,一个问题在几次辅导中重复问、变相问,比如在第一次问他的个人信息,他说自己是一只32岁的食肉霸王龙,在第二次辅导中,他开心地谈到他的一个朋友翼龙,我顺势对他说:“那你喜欢和你的朋友一起在天上飞吧。”他想都没想说:“我是暴王龙,飞不了。”第三次咨询中,我聊到:“你家里就你一个小孩,你会觉得孤单吗?”他立马严肃地纠正我:“我不是小孩,我是32岁的霸王龙。”无论哪个时机问他,问的多么猝不及防,他都稳稳地认定自己是一只32岁的食肉霸王龙,对于这个身份,他不是随口说说。我向家长求证,妈妈告诉我,孩子在家里是喜欢模仿恐龙,家里还有一个他做的恐龙窝,但她没有多想,以为孩子只是在玩游戏。我跟妈妈说,多留心观察,看他是游戏思维还是真的入了恐龙角色,后来妈妈反馈她跟孩子多次聊天,谈到角色问题,小林坚决认为自己不是人,是恐龙伪装的人。
第二阶段(4~6次辅导):探讨当下校园生活事件,引导小林宣泄情绪;探询小林自我意识偏差问题背后的原因。
第三次咨询后,我暂时接纳他对自己是恐龙这一角色设定,与他探讨当下校园生活事件,了解小林对自己行为的看法,他看问题的角度是以自我感受为中心,以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为主,不顾校级班规和别人的感受,无法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认为自己是霸王龙,是最厉害的,别人应该怕自己,对不迁就自己人会有强烈的愤怒感。小林描述内心愤怒的场景非常清晰而具体,情绪激动时捶胸顿足、咬牙切齿,当他表达完的时候,表情明显放松了很多,不良情绪得到了宣泄,走出心理辅导室的时候心情也好了很多。
谈到学校,小林说不喜欢学校,甚至想炸了它。一次,他提到自己做作业的时候,看到一只猫在那里被主人逗着玩,心里觉得很愤怒,凭什么动物啥都不干,自己要那么辛苦地学习,越想越气,就去追打那只猫,还说:“我抓住它,它就死定了!”。他不想当人,这是他有恐龙情结的根源,学习和那些规则意识,他都是抗拒的,他不想当人的情绪情感来源于做作业、学习的痛苦感和各种规则的约束。他关注学习和分数,是出于他的竞争意识,他希望自己比别人强,不是来自于获得知识的成就感。他的性格争强好胜,做什么事情,都希望自己是最厉害的,他厌恶教育,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都厌恶,只要被管就厌恶,他希望自己是最强大的,而在他的意识里恐龙就是最强大的。
第三阶段(7~10次辅导):了解近段时间的情绪变化,运用情境模拟法再现现场,引导小林积极应对刺激事件;指导他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
随着咨询关系的深入,小林越来越信任我、喜欢我,还试着去配合我,在我的心理课堂上,他能认真听讲,很少违反课堂纪律,他的亲人性终于体现出来了。在辅导情绪控制方面,我一改以前的被动,不再是单方面的听他发泄,而是跟他互动,模拟当时的情境再现现场,再跟他讨论怎样做会好一点,怎样做不会受到批评,怎样做在学校里过得轻松一点,然后再把讨论出来的方法表演出来,通过反复操作,他不仅学会了具体方法,还克服了心理障碍,适应了放下霸道强势的姿态、跟别人好好沟通的新交往方式。情境模拟法的顺利运用,在于他跟我有感情,愿意配合我,他的爸爸妈妈跟他感情更深,于是我把情境模拟法介绍给他的爸爸妈妈,让他们在游戏中教育孩子,手把手教给孩子一些社会规则,同时当孩子诉说自己与他人的冲突时,可以及时教给孩子一些化解技巧。
在情境模拟中,我引导小林尝试各种情绪调节的方法,比如积极沟通、合理宣泄、转移注意力、自我暗示、肌肉放松、深呼吸、运动等,并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多自我觉察和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
第四阶段(10~15次辅导):引导小林体验做“人”的快乐,撼动“我是恐龙”的观念;挖掘资源,提高他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在这一阶段的辅导过程中,我重点放在小林的近期表现,评估前面的辅导效果,主要是通过了解他的学习生活、情绪状态、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情况来评估他的心理发展水平。根据他提供的信息,好几次想发火的时候,忍一忍就算了,打人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不用惹一身麻烦,过得也轻松了,不会被老师和家长叫去教育。我追问:“你是怎么忍的呢?”他说:“我闭上眼睛不看他,深吸一口气,对自己说不跟他一般见识,然后扭头走了。”我说:“现在想想,那件事值得生气吗?”他手一挥,说:“没什么大不了,小事一桩。”“是的,有些错就犯气头上,事后想想也没有什么,这几次你能控制住你的情绪,说明你越来越有力量,能够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我诚恳地表扬他,他开心地笑了。
后来几次辅导,我继续引导他讲述学习生活中一些积极事件,通过分析澄清因果关系,强调他做得好的地方,因为在某个环节他是这样选择这样做的,才会有这样的结果,提高他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一次,他兴奋地告诉我,班上有人跟他玩了,玩吹纸游戏,一张卫生纸放桌子中间,他们对着纸吹,把纸吹到对方那边去就赢了。我看他说得那么开心,回应道:“有伙伴的感觉真好,你当时一定很开心吧。”他说:“是呀!”我瞅准机会问:“那小伙伴是人,都怕恐龙,怎么办?”他愣了一下,说:“那我跟他们玩的时候,就变成人好了。”我重复他的话问:“跟小伙伴们玩的时候,你是人,对吗?”他点点头,我说:“那你做人的时候,就是跟小伙伴玩的时候,玩的时候就是快乐的时候,做人也挺好的呀!”他表示赞同。他现在对自己是恐龙这个观念有些动摇了,基本能够控制情绪,行为举止正常了很多。
至此,关于小林的个案还未结束,下一阶段的目标是提高他的学习动机和培养他的学习兴趣,接纳学习生活,喜欢校园和认可自己的学生身份,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团体心理辅导,带他感受同学交往的乐趣
为了巩固个体心理辅导的效果,丰富小林的校园生活体验,感受同学交往的快乐,我精心设计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系列团辅活动邀请小林和一些同学参加。在活动中,小林能够遵守游戏规则,与其他同学友好互动,即使游戏中有些小摩擦,他也没有像以前那样大动肝火,比如有个同学不小心踩到他的脚,他没有中断游戏找人理论,而是继续完成活动。在讨论分享环节,他说原来跟同学一起玩是这么快乐,他要多交一些朋友,以后就有人陪他玩了。
四、小林的近况
小林不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行为举止异常的孩子了,他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候,同样整洁的黄灿灿校服,差不多的行为举止,好几次,远远地望着他们班,我发现他已经融合在群体中,终于不是那只孤独的恐龙了。课堂上,他也能较多地配合老师,有时候兴致好还能帮老师们做做事,欺负同学的事也越来越少了,生气时不再随性地无差别地打人了,除了与本班同学发生过几次冲突,隔壁班已经相安无事了。他离一名合格的小学生还有一段距离,但我、我们都愿意陪他走下去,以心理老师、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为主的学校教育力量一直跟进、帮助他,家长也报了专业的家庭教育课程不断学习。在家校合作以及小林自己的共同努力下,小林渐渐步入正轨,慢慢走出恐龙世界,开始尝到做“人”的幸福!
五、案例的特点及价值所在
本案例中,小林存在严重的自我意识障碍,建立了一套恐龙世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法则,经常暴力伤害同学。小林作为一个一年级的学生,他是具有可塑性的,还有无限的发展可能,当小林在学校由于心理行为问题引发多起安全事故,学校本着立德树人的理念,给家长信心,防止小林从校园流失。休学对于学校来说是最省事、风险程度最低的方案,但对孩子来说却是毁灭性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越是小林这样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越不能剥夺他集体生活的权利,这也是对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不能随意剥夺学生受教育权的正确解读,更是向教育的人文精神致敬!作为学校,不忘初心,勇于承担合理范围的风险,不惧面对教育难题;作为老师,敢于面对各种问题学生,用爱引路,以教育技术为灯,照亮他们前行的路。这样,所有的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生而为人,何其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