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其实是个男子汉
——对情绪失控个案的危机干预
关键词:男子汉,情绪失控,危机处理
内容摘要:小明与同学发生争执出现偏激的情绪和言行,学校及时启动危机干预机制,心理老师基于积极心理学和焦点问题解决技术,帮助小明疏导情绪,激发正向的品质和潜能,逐渐形成适应性的问题解决方式。
一、基本信息
小明,男,13岁,初一年级学生。
独生子,无重大疾病史,无精神病史。父母做生意,父亲经常出差在外地,平时多由母亲照顾和管教。母亲对孩子学习期待较高,但孩子成绩不理想,学习积极性较低,母亲容易因孩子学习问题发脾气。后来把孩子送到补习机构,请老师帮忙辅导功课,母子间的矛盾少了一些。放假的时候,母亲上班,小明会在家里做好饭菜等妈妈回家吃饭。除了因学习引发的矛盾,母子相处比较融洽。
二、危机形成的原因分析
1、过往重大事件的影响
小学五年级时,小明曾跟T老师发生一点小矛盾,一气之下跑开,躲到学校某个角落。老师们找了几个小时才找到他,当时把T老师吓哭了。事后妈妈生气地用衣架打他;爸爸从外地回来后也大发脾气,用棍子把他全身都打肿了。上六年级的时候,又发生过一次类似的事情。小明跟同学发生争执,情绪发作大哭大闹并躲在某个角落不肯出来。因担心再次发生类似事件,父母只好请假让小明在家休息,之后转学到另一所学校读完小学。
小学的这些经历让小明觉得,一旦自己情绪失控,惊动了学校的同学和老师,便是惹下了大祸,肯定会带来父母毒打、休学转学等“灾难”。
2、青春期带来的动荡偏激
从小学升上初中的孩子,刚进入青春期,身体和心理的迅速发展,处于“心理动荡期”或“心理风暴期”,其心态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敏感和不稳定,容易变得混乱不安,看问题会比较极端,情绪和行为也容易偏激难以自控。
3、类似情境的激发
某天上午课间时间,小明因一件小事跟同学争吵起来,然后两人发生肢体冲突,于是有同学赶快把老师找来。小明见自己“又闯祸”了,害怕父母知道后会把他“打死”,立刻情绪崩溃做出了跟小学一样的举动,跑到学校图书馆一楼一个角落躺在地上翻滚大哭,并对前来劝慰的老师大喊“就让我***”、“他们每天都打我”、“反正我也只有死”。
此时,如果老师和和家长对小明的异常举动表现得过于敏感,处理不当,会进一步加重孩子的问题,激化其危机状态。
三、危机处理的过程
1、启动学校危机干预机制
小明出现偏激表现后,学校德育处立即启动学校危机干预机制,德育处主任在图书馆外指导工作,心理老师在现场安抚小明,班主任联系家长,体育老师在附近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部分老师疏散附近围观学生,学生正常有序上课。
2、建立关系疏导情绪
(1)耐心共情疏导负面情绪
面对小明的哭闹,一开始班主任有点着急,劝小明不要哭,小明激动地大喊“走开,让我***”。心理老师到现场后,没有劝导小明安静下来不要哭,而是对他的激烈情绪和偏激言行表示理解:“你很难过是不是?”“你害怕爸爸妈妈会打你是吗?”“是不是觉得他们都不理解你?”小明大声回应:“他们就是这样!”心理老师用温和的语气继续表达共情:“所以,你觉得没有其他办法,只有死才能解决问题?”“你感到很绝望,是不是?”小明一边哭一边点头,后来哭声越来越小,慢慢平静下来。
(2)逐渐身体接触表达关怀
在小明情绪逐渐平复的同时,心理老师逐渐靠近小明,先用手轻轻摸摸他的头、拍他的肩膀,小明没有表现出抗拒。于是心理老师继续用温柔的动作,拿纸巾给他擦眼泪、擦鼻涕,帮他擦掉脸上的脏东西,小明的负面情绪越来越缓和。在跟小明的关系建立得比较稳定的时候,心理老师才提出带他去校医室休息,小明顺从地点头应允了。
(3)维护尊严请他人回避
在心理老师为小明进行情绪疏导的过程中,其他人员尽量在小明的视线之外,既能减少干扰,也为了维护小明的尊严。当小明答应去校医室时,刚好是课间,有较多的同学在外面活动。为了避免小明感到难堪,或给他带来不必要的刺激,心理老师先让小明坐起来整理一下衣服,等上课铃响起,同学们都回教室之后,才带小明走向校医室。途中,其他辅助的工作人员也一律回避。
3、循序渐进推进谈话
心理老师请小明谈谈发生了什么事,小明沉默不语。于是心理老师先慢下节奏,跟他聊他的兴趣爱好等轻松的话题。小明终于开口说话,谈起他喜欢画画,经常煮好饭等妈妈下班,他的好朋友在另外一所学校等等,然后慢慢谈到所发生的事情。原来是他的后桌同学经常碰翻他的文具,令他很生气。今天早上那个同学又把他的笔盒弄掉在地上了,小明忍不住跟对方吵起来,于是发生了后面的情况。
4、促进亲子积极互动
小明很担心父母知道这回事会揍他。心理老师向小明保证,一定做好他父母的工作,绝不让他再挨打。小明表示愿意相信老师,并同意了跟等在外面的妈妈见面。心理老师先单独跟小明母亲简要了解小明的过往经历及其亲子关系,交代她一定要接纳理解孩子,再请她一起参加三人面谈。
见到妈妈,小明有点难过地低下头。心理老师请小明先跟妈妈说句话,小明小声地说:“妈妈对不起。”,妈妈微笑回答“没关系”。小明第二句话是“妈妈我想要抱抱”,于是母子笑着相互拥抱。心理老师向家长解释,小明只是情绪波动难以自控,并没有做坏事。妈妈虽然没有责怪小明,但跟小明讲起了道理“你以后不要再……”心理老师及时将话题引到小明的优点上,谈到小明很小就开始帮忙做家务等积极表现,肯定他在家里就像个男子汉一样照顾妈妈。小明妈妈也马上会意,表扬孩子画画很认真、做饭很好吃。小明深受鼓舞,喜笑颜开,表示今后会努力做得更好。
5、讨论对策提高应对能力
心理老师与小明讨论接下来应对相关问题的策略,比如“回教室之后,怎么面对发生冲突的同学”、“如果同学问起今天发生的事该如何应对”、“如果再次跟同学发生矛盾如何处理”、“怎样减少与同学发生冲突”等,一一进行讨论,小明均能提出合理的问题解决方案,表示有信心应对这些情况。心理老师一再肯定小明能大度接纳同学不足、积极解决问题,很有男子汉气概。
6、密切跟进保证安全
当天中午,小明随妈妈吃了午饭之后,回到学校继续上课,表现正常。经初步评估,小明平时各方面的情况良好,当下出现的异常属于一种应激反应,没有真正的轻生意图。但为了保证安全,需要持续跟进。
随后,在危机干预小组指导下,学校各方人员密切跟进小明的情况:①心理老师在当天下午放学后、两天后、一周后各与小明进行了一次简短交流,了解小明的心理动态,及时进行辅导;②班主任做好班上同学的舆论引导,降低同学们对小明异常表现的敏感度;③班主任做好与小明发生冲突的同学的安抚工作,消除他们之间的嫌隙;④生活老师、心理委员密切关注小明动向,如发现异常表现立即上报。
同时,心理老师、班主任与家长保持紧密联系,请家长调整教育方式,不再用粗暴的方式惩罚孩子,对孩子的偏差表现多理解、少批评,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并及时肯定,把这次事件变成他成长的契机。
四、成功干预的结果及总结分析
1、干预结果
事件发生当天下午,小明开心地告诉心理老师,他主动向吵架的同学道歉,对方友善回应。之后各方面情况都正常。
两个月后,小明又与另一位同学发生矛盾,之后躲到洗手间不出来。心理老师跟他谈了两个多小时,才把他带出来。心理老师表扬他这次没有大哭大闹,比上一次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很大的进步,相信他接下来会有更好的表现。
过后又有一天,小明自豪地告诉心理老师,他与同学又因某件小事争吵起来,不过这回他没有乱发脾气,也没有躲起来,而是跟好朋友倾诉一下就没事了。心理老师大力肯定小明大度不计较,善于调控情绪,积极解决问题,是个了不起的男子汉。小明对自己的表现也很满意。
之后小明没有再出现偏激的言行。
2、总结分析
(1)弱化问题,保护隐私
不管学生的情况有多严重,我们都尽可能在他和同学面前弱化问题,把他的偏差表现正常化。这样既可以保护他的隐私和尊严,也避免大家的反应过度,否则的话会加重当事人的心理负担,强化问题,激化危机。
(2)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学生处于危机状态时,情绪会比较强烈、偏激,这时跟他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或可能会抵触、反驳,不但难以妥善解决问题,有时甚至会激化矛盾。同时也要注意,不要着急劝他改变偏激言行,不要讲道理。必须先想办法让他平静下来,才有可能跟他进行理性的沟通。要做到这点,先要跟他建立良好的关系,真诚共情。这时跟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必须触及他的内心,让他感受到我们理解他、接纳他,包括接纳他的过激言行。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的核心理念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解决专家。当学生情绪稳定下来后,他已经恢复了理性,只要适当引导,他就会拥有很大的潜能和智慧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3)关注积极点,忽略负面表现
积极心理学提出,心理辅导的重点不是放在矫正学生做得不好的地方,不要总是去关注学生身上那些严重的问题,这样可能会强化他的问题,让学生感到更加难受,对走出困境也更加无助。相反,我们要把辅导重点放在学生表现良好的方面,不断强化他做得好的地方,哪怕只有一点点,他正向的能量就会变大一点,他的积极性、成就感也会越来越强,逐渐形成良性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