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沙盘游戏疗法干预自伤行为高中生的个案实践及思考

一、案例概述

小夏(化名),16岁,某重点高中高一女生,人既聪慧又漂亮,但学习上极其懒散拖沓,学习成绩已濒临班级倒数。当班上同学全力以赴地学习时,她在课堂上堂而皇之地看小说或趴睡,还经常语带讽刺地说“你们这么用功会猝死的”,由此也影响了她的人际关系。表面上风淡云轻的她,实际上好胜心极强,受不了自己差强人意的学业表现,每当想到高考就会有窒息感,继而用小刀或圆规割手腕来释放压力。对于自己的未来,她有不同寻常的构想——梦想成为韩国女团的一员,父亲认为这是“痴人说梦”。她与父亲有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每当冲突发生时,她会出现冲向厨房拿菜刀的失控行为。

二、成因分析

1.外部压力事件——从“尖子生”到“后进生”的落差

从小学到初中,小夏她很沉醉于“尖子生”的自我标签。进入重点高中后,她惊愕地发现班上高手济济,且这些高手一个个既聪明又奋进,他们都能为了学习废寝忘食。小夏却依然故我,该睡觉睡觉,该看小说看小说,结果很快就在班级竞争中败下阵来,并逐渐“沦落”到了“后进生”的行列。

2.自身人格特质——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小夏面对外部压力事件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与自身人格发展不健全有关。在后续与小夏的深入工作中发现,她对自我的认知是割裂式、极端化的,经常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有时极端自恋,比如她认为“我是聪明绝伦的”、“我要当明星”;有时却极端自卑,比如她存在“我是一个异类,别人都用异样眼光看我”、“我是一个失败者”的信念。她找不到自己在现实中的恰切定位。

3.家庭动力系统——母亲焦虑及父亲缺位带来的“失控”问题

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往往镜映的是家庭问题。小夏的原生家庭高度吻合“焦虑的母亲+缺位的父亲=失控的孩子”的家庭结构模型。小夏母亲自身有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遵医嘱服药中),在对孩子的养育过程中,既有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也有对孩子高度控制与依赖;父亲因工作原因(也有主观逃避家庭的动力)缺席孩子的成长,家中经常只剩母女俩相依为命。

三、辅导目标

心理老师与小夏协商,确定如下辅导目标:

1. 疏导小夏积压已久的负性情绪,提升自我功能,整合自负和自卑的人格面向,化解内心关于“异类”的自我标签,激活学习动力,提升对生活的掌控感,重建内心秩序;

2. 理顺家庭三角关系,父母各归其位,为小夏提供良好的家庭沃土,协同助力小夏实现独立与成长的人生命题。

四、辅导过程

     心理老师与小夏一共开展了22次咨询,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其中沙盘游戏17次,谈话咨询5次;同时为了提升咨询效果,心理老师同时与小夏父母开展了家庭咨询4次,每次50分钟;另鉴于小夏有自伤行为,在正式咨询开展前,心理老师要求父母带其去专业医院接受诊断与治疗,诊断为轻度抑郁,以下咨询是结合药物治疗开展的。

(一)沙盘游戏治疗为主:从物质到心灵,重建内心秩序

    在一个小小的盘子中,装有或湿或干的沙子,来访者可以使用也可以不使用小物件,创造出一个场景。来访者运用触觉、视觉、听觉和嗅觉,将最内在的意识和无意识想法、感觉变成物质的形式。通过运用积极的想象和创造性的象征游戏,沙盘游戏成为一种实用的、体验性的工具,它创造了一个从无意识到意识,从心灵到物质、从非语言到语言的沟通桥梁。[1]

第一阶段:创伤呈现(第1-6次沙盘)

图1:初始沙盘(主题为“婴儿”)

对话片段:

师:你可以绕着沙盘四周走走,从侧面、后面、上面等不同视角来体验沙盘,你的感觉可能会不同。

小夏围着沙盘慢慢地走,慢慢地看。

师:这个沙盘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小夏:难过,堵得慌。

师:你身体的哪个部位感受到了这种感觉。

小夏:胸口和心脏的位置。

师:你可以在这种感觉里静静驻留一会。

……

让小夏与她正在体验的情绪形成联结,而不是急着去做分析,能为小夏的充分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提供可能性。

当小夏体验沙世界时,心理老师认真观察她的非言语动作,留意到她的视线多次落在一个沙具上,且表情凝重。

师:我注意到你很关注这个沙具,这是什么?

小夏:这是一个婴儿。

师:她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小夏:觉得很可怜

师:能说说关于她的故事吗?

小夏:一场车祸后,大人把小婴儿遗弃在了河里,婴儿希望有好心人能够把她打捞上来。在河边的上空有两个支架,上方是人造卫星和飞机,他们在监视着地面的一切,使一切井然有序。

 

……

沙盘激活了小夏早年的创伤性经历,由于母亲有产后抑郁症,在她生命早期是有被忽略感和被遗弃感。如今与母亲的关系过于紧密,又有一种被监控(人造卫星和飞机在监视地面的一切)的窒息感。在咨询中,她表示希望妈妈能够拥有自己的生活重心,不要太聚焦于她,否则她压力太大,希望妈妈像其***妈一样去瑜伽、和小姐妹散心。这些信息在家庭咨询中与母亲做了深入探讨,母亲有很大的触动和改变的决心。

第二阶段:对抗与转变(第7-12次沙盘)

在来访者制作沙盘的过程中,氛围始终是自由包容的,来访者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关注,可以自由地展现自己在现实中不被接纳、不被理解的部分,从而使得负性情绪得以宣泄。在这个过程中,心理老师是温暖的、关注和淡定的,能够提供一个基本的工作同盟,而这样的同盟是有效转化的必要条件。[2]

该阶段反复呈现的是以剧烈冲突为主的沙盘,例如“两军对峙”(第七次沙盘)“动物与神灵的博弈”(第九次沙盘)“神族与异类的战争”(第十次沙盘)、“战争与救赎(第十一次沙盘)”。         

图2:第七次沙盘(主题为“两军对峙”)

师:你能描述一下这个沙盘吗?

小夏:这是两个对立冲突的世界,一方是现实世界,另一方是异类的世界。

师:关于异类你联想到了什么?

小夏:我要走艺考生的道路,在重点高中就属于异类,要面临数量众多的但力量微弱的反对意见,就如同那些士兵(体格微小但繁多)。

心理老师进一步引导她看清自己的内心冲突,她表示其实自己也并非决断地要走艺考道路,内心存在摇摆,生怕自己只是一时兴起,今后并非真正喜欢,这种摇摆说明她已经开始以更现实、慎重的方式来看待自己的选择。

第三阶段:“焕心”再出发(第13-17次沙盘)

沙盘无声地揭示了小夏的内心冲突,她对父母的爱恨交织、对独立的渴望与恐惧、对权威的依赖与抗争;沙盘也展示了她拥有的资源,比如她的兴趣爱好、潜能等。同期,父母也在接受家庭咨询,也觉察了自己身上的很多问题,夫妻感情在回温,与孩子之间逐渐在建立边界感,这些生活中的变化也展现在沙盘中,第三阶段治愈阶段(从第13次到第17次沙盘),画面有逐渐和谐的趋势,斗争场面减少,治愈阶段代表能量的沙具增多,心灵在慢慢愈合。  

图3:第十七次沙盘(主题为“不平凡的世界”)

对于青少年而言,沙盘是一种非言语的沟通渠道,能够把认知的歪曲和情感的冲突象征化地表达出来,这是一条能使人格的各个部分得到整合的途径。[3]在天堂和地狱之间是有中间态的,那就是人间。

上图是第17次沙盘,小夏创造的是剧烈冲突后一切回归平静和安静的场景,沙盘中出现了婚礼进行时、荷花盛开、茶饮小憩、垂钓抚琴等意象。沙盘中惯例性地用一条河隔开了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但两者之间不再是不可调和的,而是有了桥梁的连接,两者是可以对话、沟通和转化的,这可能象征着小夏的内心在逐渐走向一种新的平衡与整合。

(三)家庭咨询为辅:打破魔咒,做孩子的帮助者

1.打破失控魔咒,父母各归其位

在家庭咨询中,父母意识到要打破“焦虑的母亲+缺位的父亲=失控的孩子”的魔咒,父母各归其位,让孩子有自己的成长空间。他们决定每个月开一次家庭会议,积极沟通、营造民主氛围。母亲不再把所有的精力投注在孩子身上,在健身房办了瑜伽卡。父亲开始反省与孩子的关系,意识到简单粗暴对孩子身心的后果,自己的生意应酬也会带上妻子一起出席,多创造夫妻共处时间。因为父亲的改变,孩子的情绪就很少爆发,就咨询前期有过一次不愉快,但也没有极端表现。

2.做孩子的帮助者,助力生涯目标落地

引发情绪失控的很多场景都与小夏想当明星的执念有关,在咨询中重新澄清和拓宽了艺考的概念,从一开始的“去韩国当明星”拓宽为从事电台主播、编导、婚礼司仪等接地气的工作,这是一个让生涯目标落地的过程。而且,母亲在搜集三位一体信息时了解到:“一流艺术类院校,只要文化课分数达到一段线,专业分可降低要求”,因此很自然地找到孩子够得着的目标——“考一段线”,这对激活小夏的学习动力有重大价值。

五、咨询效果

经过一个阶段的咨询,来访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形象大变化:第一次咨询时化着浓艳的妆,穿时尚的服装,第四次开始她就不再化妆了,每次都是穿校服过来,越来越像学生样,认同高中生的身份。

2.情绪日益稳定:咨询的后半段,一直心境不错,没有出现情绪的爆发。

3.学习成绩提升:按自己的学习节律,惰性的想法会时不时会冒出来,但已经澄清学习本身她是喜欢的,不喜欢的是超负荷学习,目前学习由年级排名前进了70多名,再前进100名就可以进一段线。

4.生涯目标落地:从当明星拓宽为从事与表演艺术、播音主持相关的艺术工作,使艺考目标更接地气、更有实现的可能性。

 六、思考

本案例采用了“博采众长”的整合性思路,在传统沙盘游戏治疗的基础上整合了家庭治疗、焦点解决等咨询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

1.整合家庭咨询

每位青少年身上都烙有原生家庭的印记,影响着其身心发展。家庭咨询旨在改变家庭成员内部的动力关系和互动模式来促进青少年自身的积极改变。本案例融合了家庭治疗的先驱Virginia Satir 的冰山理论、Bowen代际互动治疗的代际图、Minuchin 结构家庭治疗的核心概念与Haley 策略家庭治疗的基本理念和技术。

2.整合焦点解决咨询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重在探讨问题的例外,通过唤醒来访者被忽略的能力与资源,帮助来访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在本案例中,心理老师多次根据沙盘呈现的意象,通过巧妙的“例外问句”、“奇迹问句”、“刻度问句”等引导来访者不再只把目光盯住问题不放,而是转念去关注问题的解决,挖掘自身解决问题的资源,从而很好地为来访者赋能。

参考文献:

[1]Baibara Labovitz Boik   E.Anna Goofwin.沙游治疗——心理咨询师实践手册[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Eva Pattis Zoja . 沙盘游戏与心理疾病的治疗[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 Ruth Ammann . 沙盘游戏的治愈与转化:创造过程的呈现[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