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走上天台的女孩——初中毕业班女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

一、个案背景简介 (一)学生基本情况 Z,女,15岁,初三学生,身高约1.65米,体型纤瘦,五官清秀,皮肤白净,身体健康,发育正常,成绩中下,善言辞,语调较平缓,擅长画画,给人的整体感觉是高冷。精神恍惚,情绪明显低落。初三上学期末办理请假手续,准备第二学期再来学校。请假第二天主动让其妈妈陪着来到学校辅导室求助,第一次辅导后Z觉得效果很不错,表示要在家自主学习,争取考上理想高中。2020年遭遇新冠疫情,3月份Z主动向道法老师取得心理老师微信,接受线上心理辅导。到了4月底复学时,她深夜2点发信息给学校心理老师,说自己很累、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并走上天台差点跳了下去。心理老师转介至专科心理医院,经医生诊断为中度抑郁症,自杀风险高,服药并每天接受心理治疗。在校期间持续来访,共接受辅导8次。 (二)家庭情况及个人成长经历 Z出生后,父母开始自主创业在本地开服装厂。由于工作太忙,父母常常顾不上照看Z,Z由奶奶带着长大,在家里和奶奶的关系最好。Z六岁的时候,父母的服装厂已经走上正轨,收入属于中等偏上,家庭经济条件良好,同年父母生下了妹妹。看着妹妹受到父母无限的宠爱,Z心里很不舒服,觉得是妹妹夺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看不惯妹妹对父母的撒娇行为,认为妹妹很作,同时也越发觉得父母不够爱自己。Z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几乎不和父母说心里话。小学时,Z成绩优异,经常获得老师的夸奖,擅长画画,与同学的关系也比较融洽,有知心的朋友。 上初一后,Z凭着良好的成绩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获得初中老师的一致好评,是班上的语文课代表,亦能够和同学友好相处。Z上初二前的暑假,奶奶因病去世,Z为此感到非常悲痛,无心向学,沉默寡言,到初二结束时,Z的成绩一落千丈。上初三后,Z重新振作起来,给自己定了长期目标为中央美术学院,短期目标为普通高中。可经过了课外补习等,成绩依然不见起色,Z压力很大,陷入了无望的深渊,觉得自己一定考不上高中,而考不上高中自己的人生将毫无意义。后来,后来,她觉得班级的人际氛围不好,认为老师只看重成绩,以成绩来评价学生。于是不想上学,于2019年27日办理了请假至期末,准备第二学期再来学校。2020年遭遇新冠疫情,她在居家抗疫停课不停学期间一度睡眠不好,整夜睡不着,有时即使睡着了也是不断做噩梦,精神恍惚。网课学习质量很差,她极渴望考上普通高中,又缺乏努力拼搏的精神和行动。期间她找到了学校心理老师的微信并接受了线上的心理辅导。 二、主诉问题 Z主诉自己从小缺乏父母的陪伴,在自己的印象中,父母总是很忙,早出晚归,是奶奶辛辛苦苦把她带大,自己活泼开朗的性格也是在奶奶身边养成的。六岁的时候,父母生下了妹妹,更是无暇顾及自己。Z表示很不喜欢妹妹,觉得是妹妹夺走了父母对自己本来就不多的关爱,认为妹妹很假很作,看不惯妹妹对父母的撒娇行为。因为奶奶的疼爱,Z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校,小学时成绩一直很好,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上初中后,Z和父母的关系越发疏远,但没有影响其在学校的学习生活。 上初二前的那个暑假 ,奶奶生病去世了。Z觉得世界上对自己最好的人已经离去,感到非常悲痛。上初二后,Z无心向学,沉默寡言,像变了个人似的。到初二结束时,Z的成绩一落千丈,之前的好朋友也渐渐疏远了,越来越不喜欢和班上的同学聊天,觉得他们聊天的内容都很俗很肤浅,目前只有一个闺蜜,偶尔会谈谈心里话。Z很擅长画画,父母有时候会让她去工厂调颜色、给服装分类,这些都是Z不愿意去做的。她觉得父母一直都不理解自己,不会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也不会倾听自己说话,只会逼自己去做那些不愿意做的事情。 上初三后,Z重新振作起来,给自己定了长期目标为中央美术学院,短期目标为普通高中,而且是一定要考上高中。觉得如果没有考上高中,自己的人生将毫无意义。可现实并没有因为她的振作而有快速的改变,她主动去参加课外补习班,在校也尽量认真学习,可成绩依然毫无起色。于是,她开始不想待在学校,要求妈妈给自己办理了一个月左右的请假,希望自己能够在家自主学习。 2020年遭遇新冠疫情,父母的服装厂经济效益不好,加上长时间的居家抗疫,和父母发生了一些冲突,网课学习效果也很不理想,Z的情绪波动很大,经常陷入低落的状态。4月份,她几乎整个月都没好好睡觉,就是整夜都睡不着的状态,有时即使睡着了,也会不断做噩梦,而且是做同一个噩梦,梦到有一个看不到脸的人在不断地喊她,这让她觉得很痛苦。复学前一天,她深夜两点给心理老师发信息,说自己和父母闹矛盾了,心情很差,觉得自己快要呼吸不过来了。于是走上天台(自建房五楼楼顶)差点跳了下去。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一)心理老师观察 该生个子偏高,体型纤瘦,五官清秀,皮肤白净,身体健康,发育正常,善言辞,语调较平缓,擅长画画,给人的整体感觉是高冷。在谈论父母、老师和身边的同学时,心里明明是很在意对方的言行举止,可在诉说的时候又显得很无所谓。属于主动来访,在居家抗疫期间还主动找道法老师要心理老师的微信,并主动发微信或语音给心理老师,以获得倾听、理解和支持。自知力完整,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一定的认知。 (二)父母、班主任及同学反映的情况 心理老师与父母沟通,父母对于她并没有特别严格,觉得她是一个很省心的孩子。但由于从小缺乏陪伴的缘故,父母觉得Z对他们有不少误解,不怎么和他们亲近,上初中后更是不愿意和父母交流,认为自己和父母三观不合,也很不认可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于Z现在的状态,父母表示他们也很无奈,有时候甚至觉得Z是在装病,是矫情。Z的班主任反映她是班上变化最大的学生,初一的时候很活泼开朗,和班上的男生女生都很聊得来,成绩也不错。初二开始沉默,对学习不上心,上课走神,成绩越来越差,也不和同学聊天,下课了常常一个人呆着。到了初三第一学期末,不想来学校学习,干脆请假在家。同学反映越来越不能理解Z,总觉得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和她谈论一些话题,会被她认为是很俗很肤浅,慢慢地大家就不愿意和她交流了。 四、分析和评估诊断 (一)心理测验结果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躯体化3.12分,强迫症状4.6分,人际关系敏感2.78分,抑郁4.69分,焦虑4.30分,敌对2.33分,恐怖3.43分,偏执2分,精神病性3.9分,其它4.13分,总分336分。 抑郁自评量表(SDS):76分,达到了严重抑郁的程度。 (二)抑郁症的评估依据 1.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 认知问题:认为父母完全不理解自己,觉得考不上普通高中自己的人生就毫无意义,有自杀念头。 情绪问题:情绪波动大,有时候特别低落,有严重的抑郁倾向。 行为问题:人际关系不良,回避社交;请假在家学习,不愿回校上课。 生理问题:失眠、疲惫、头痛头晕、精神恍惚。 2.诊断依据 来访学生Z没有出现任何重性精神病症状,自知力完整。来访学生的抑郁情况依据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持续时间比较长,影响社会功能。因此,心理辅导老师初步判断Z表现出疑似抑郁症的倾向。抑郁症是指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活动能力减退、思维与认知功能迟缓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 初步评估后,心理辅导老师第一时间将Z转介至心理专科医院,接受进一步的心理状态评估。心理医生评估诊断为中度抑郁发作,自杀风险高,失眠状态评估中,该生睡眠状况极差。医生建议学生住院治疗,但Z不愿住院治疗,于是改为药物治疗,同时接受每天一次的心理治疗,为期一周。一周后医生评估自杀风险降低,继续服药治疗,同时接受每周一次的心理治疗。 (三)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 长期失眠,睡眠质量极差,常感到头痛头晕、身体乏力、精神恍惚。 2.心理因素 偏执的个性因素加重了学生Z的抑郁情绪。“全或无”的思想及不合理的认知,导致学生在面对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及成绩波动时,对生活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和无意义感。 3.社会因素 不良的家庭成长环境:由于父母忙于自主创业,学生Z童年时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2020年遭遇新冠疫情,父母创业艰难,家庭经济状况出现危机,居家抗疫时间较长,导致亲子矛盾更为突出。 社会支持系统缺失:与父母关系疏远,与妹妹关系不合。进入初二后与同学关系疏远,未能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 重大负性事件:上初二前的暑假,疼爱Z的奶奶因病去世,Z陷入悲痛的深渊,觉得世界上再没有爱自己的人了。 五、辅导目标 近期目标:通过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倾听、共情中帮助来访学生宣泄不良情绪;通过危机干预减低学生的自杀风险,改善失眠的情况及抑郁状态。 中期目标: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模式,帮助来访学生学会更全面地看问题,增进愉快的情绪体验,激发内在的生命力。 长期目标: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改变学生的自我认知,实现自我成长及人格完善。 六、辅导方案 方法:人本主义心理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焦点解决短期疗法。 在学生转介至心理专科医院接受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开展辅助心理辅导,每周一次,共五次,和转介之前一共辅导九次。 七、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第1次):初次会谈,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 第一次会谈是2019年12月28日,Z刚办理请假的第二天,主动要求妈妈带她过来心理辅导室求助。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等技术,与Z 建立了良好的辅导关系。Z给心理老师的第一印象是很健谈,穿着宽松时尚的韩版衣服,交流过程中时不时露出温婉的笑容。 在初次辅导中,Z更多地谈到了自己目前的状态,渴望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又力不从心,有着对中央美术学院的向往,想要通过考上普通高中进而实现理想。同时Z也表达了对父母、老师及周围同学的不满。觉得他们都是唯成绩论,没有真正在乎过她的内心感受。Z也提到了自己请假在家复习的计划,和心理老师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在辅导结束时,Z真诚地感谢心理老师,表示这次的辅导对她很有帮助,让她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 第二阶段(第2-8次):心理辅导 前期(第2-4次):改善抑郁情绪、初步评估及转介 2020年3月,Z主动找到心理老师的微信,接受了两次线上的心理辅导。这一阶段主要通过人本主义疗法、表达性艺术疗法等帮助学生改善抑郁情绪,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良好的辅导关系的基础上,Z通过倾诉宣泄部分不良情绪,表达出居家抗疫期间自己的不愉快,如和父母愈发频繁的冲突,网课学习效果差,越来越感到不被理解,很孤独。心理老师在辅导过程中,发现Z其实很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内心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由于她擅长画画,心理老师通过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方式,聚焦在Z所创作的绘画作品上,开展相关讨论,帮助其更好地宣泄内心所压抑的不良情绪,并看到对未来的希望。 4月27日(毕业班返校复学日)凌晨两点,Z微信留言给心理老师,说自己白天和父母闹矛盾,感觉要喘不过气来,一个人走上天台并想跳下来。心理老师早上看到微信后,联系其在学校辅导室面谈。面谈中得知她在居家抗疫期间曾18次走上天台,想要跳楼自杀。于是立即为期开展自杀风险评估,并及时转介。同时与其签署“知情同意书”与“不自杀协议”。 中期(第5-7次):改变不合理信念,修复亲子关系 此时的Z经过为期一周每天一次的心理治疗及服药治疗,心理医生反馈其自杀风险大大降低,睡眠状况也有所好转,Z重新回到学校。这一阶段主要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其改变不合理信念,修复亲子关系。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学生识别到“考不上普通高中人生将毫无意义”的不合理信念,正是这种不合理信念加重了其学习压力及抑郁情绪。最后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心理教育等认知行为技术,帮助学生转变不合理信念。同时也借助空椅子技术及角色扮演技术,帮助学生修复亲子关系。 后期(第8次):情绪调节方法的指导 面临越来越近的中考,Z的情绪依然存在波动,特别是一个人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低沉的情绪状态,进而衍生出一系列负向的思维。心理老师与Z探讨了行之有效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如简单易操作的深呼吸、播放调节情绪的音频、绘制心情日记等,帮助其练习正向的情绪调节方法,减轻抑郁、焦虑等情绪。 第三阶段(第9次):巩固与结束 这是Z中考前几天的来访,心理老师通过表达性艺术疗法,让其通过绘画来抒发这段时间的情绪及对未来的展望。Z画了一张自画像“心中有爱”, 黑色的粗边框里一个小女孩手捧一颗粉色爱心,还有象征希望的绿色。Z说她很多时候依然感到自己被黑暗包围,但她已经开始感受到周围人的爱,如父母放下工厂里的事陪伴她去看心理医生,如心理老师愿意加她微信倾听她讲话。 八、辅导效果的评估及反思 经过半年多的系列辅导,Z带着比较平稳的心态参加了中考,成绩和预期中一样并不理想,没有考上普通高中。但Z已经能够接纳这样的成绩和此刻的自己,带着对未来的期许到当地的一所职业学校就读。在今年的教师节还给心理老师发来问候短信,表达了对老师的谢意,也表示自己会在职中好好学习。 该个案的辅导时间较长,辅导过程一波三折,又遭遇新冠疫情需居家抗疫,学生情况多反复。心理老师在辅导的过程中,自己也收获很多。特别是当学生有较强的自杀意念,甚至有走上天台想跳下去的行为时,心理老师马上启动危机干预的程序,安抚约见学生并作自杀风险评估,同时汇报学校联系家长,建议转介至心理专科医院。刚好疫情期该心理医生对接负责心理老师所在学校,于是能够第一时间得到该生在自杀风险方面的反馈,医校合作最大程度地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这也是值得推广的处理学校心理高危学生问题的有效方式。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