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该怎么办啊
——一例初中女生强迫性恐怖症的个案辅导
周一下午,心理社社团活动结束后,一名初二女生迟迟不愿离开。我问她:需要老师帮助吗?她看看了四周,确定没有其他人,才跟我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她说:“老师,我最近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成绩也在不断下滑,晚上也不敢一个人待在家里,这种情况愈发严重。老师,我该怎么办啊?!”听了她的一番话,我觉得她的情况比较严重,便向她简要介绍了心理咨询的有关事项和规则,在她的同意下,约定每周三下去会谈。
一、基本情况
晓琪(化名),女,14岁,初二学生,相貌清秀,语言流畅,无任何生理性疾病,家族也无任何遗传精神病史,学习成绩中等偏下。一年前,外公去世,她回老家参与了外公的葬礼,当时状态尚可。今年暑假,她做了一个令她回忆起来无比恐怖的梦:父亲开车,一家人乘车外出;忽然,她发现坐在父亲身后的竟然是死了的外公……后来,每次想起该梦,她都感到不寒而栗。除此之外,她还两次梦到父亲去世,吓醒后发现原来是场梦,内心获得些许安慰。
从此以后,晓琪就不自觉地想起那些“死亡之梦”,感到很后怕。再后来,这种后怕不断迁移,导致她害怕与“死亡”有关的物件,例如:外公去世后,老家的客厅里摆放了外公的遗像,她感到很害怕,并且再也不愿意回老家了;再如:舅舅寄给她一部手机,当她得知是外公生前用的,感到不寒而栗,即便现在手机是家人在用,让她拿手机去充电,她都感到很害怕,并且会不自觉地用手去拍两下手机,仿佛排掉外公留下的印迹。总之,她害怕与外公有关的物品。
晓琪也很害怕和抗拒回老家。国庆前,父亲说国庆节放假会带她回老家。她很害怕,对父亲说不愿意回老家。父亲听了后,很生气地说:你还必须回!为此,她整日感到担心和无助。她害怕回老家,一是因为客厅里摆放了外公的遗像,二是因为客厅里曾摆放过外公的棺材,三是因为老家附近有很多坟地。后来,她发展到怕黑,尤其是晚上不敢一个人待在家里,睡觉时必须开灯,为此,影响到了她的睡眠和第二天的学习。
与“死亡”有关的强迫观念时常光顾她的大脑,严重影响到了她的睡眠和精神状态,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也渐渐下滑。她甚至说:“老师,你看我,成绩不好,还得了高度近视,哎!”最近,她很想控制住这些强迫性恐怖观念,但是事与愿违,这些强迫观念越来越多,让她感到恐怖和难受!除此之外,她还自述有洁癖,例如:当到一个桌子旁边,落座之后,她会拿出纸巾反复擦拭,明知道桌子很干净,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在与同学、老师交流时,会不自主地重复想同学、老师刚才说的每一个字。为此,她感到很苦恼。
基于晓琪存在的问题及表现,我判定她患有强迫性恐怖症。强迫性恐怖症的主要表现为患者害怕大脑中反复出现一些不由意识控制的与现实不符的强迫观念,以致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强迫、反强迫的痛苦和恐惧。晓琪自我感觉有受强迫的体验,自己也有意识地去加以抵抗,强迫观念或行为持续有半年以上,而且主要是害怕与“死亡”有关的观念出现,因此,她所罹患的正是强迫性恐惧症。
二、问题成因
晓琪处于青春期,其人格发展的主要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她的自我意识第二次飞跃,在自我意识渐趋成熟的同时,自身的存在感越来越强烈,与之相对的死亡就愈发显得强大和恐怖,而外公死亡之梦恰逢其时,触动了她敏感脆弱的神经。她害怕死亡,也害怕亲人死亡。因外公患癌去世,她担心自己和母亲会罹患癌症而去世。父亲是一家之主,对死亡的恐惧促使她又连续做了两个父亲死亡之梦,让她恐惧之心再添恐惧。正因为如此,原本令她不甚害怕与外公死亡有关的物件再次牵动她敏感的神经,导致她很恐惧,并不停地去想,越想控制不去想,这些强迫性恐惧观念越是会出现在她的脑海。自我意识渐趋成熟时,她格外关注别人对她的看法及评价,因此,在与别人交流时,会强迫自己重复在想别人刚才所说的每一句话。
除此之外,她因为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导致其出现强烈的不安全感,形成自卑、谨慎、刻板的个性。父亲经常用四字成语批评和责骂她,当她试着辩解时,父亲严肃而生气地说:跟那些不如你的人比,真没出息!父亲很少表扬她,一些看似表扬她的话,仔细一听,实则是批评。为此,她很自卑,也极度缺乏安全感。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则又加深了她对病毒的恐惧和死亡的担心。
正因为如此,晓琪格外害怕涉及死亡的一些物件,例如:遗像、棺材、死者用过的物品、坟地;诸如此类,等等。极度缺乏安全感,加之自卑、谨小慎微的个性,让她害怕大脑出现与死亡有关的恐惧观念,越害怕,越控制不住去想,并进一步迁移到害怕黑夜,出现洁癖,与人交流时,会重复去想别人曾经说过的每一句话。
三、辅导措施
(一)针对晓琪的心理咨询
1、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信念
晓琪害怕与“死亡”有关的物件,大脑出现死亡相关的强迫性恐怖观念,害怕黑夜,甚至出现洁癖,与别然交流时会重复想别人说过的每一句原话,与其大脑中存在的不合理的认知信念有关。在与其心理咨询过程中,发现其不合理的认知信念至少存在三处:其一,外公患癌症去世,认为自己和母亲以后也会患癌症去世,并非常恐惧;其二,认为看见或接触与“死亡”有关的物件,会晦气甚至对自己极为不利,以至于不敢拿起外公用过的手机,即使拿起,也要在手机上面拍打两下,仿佛用力拍掉外公留下的印迹;其三,认为桌子都不干净,上面有致命的细菌或病毒。
所以想要改变晓琪出现与“死亡”有关的强迫恐怖性观念以及其他强迫行为,就要想办法改变她的不合理认知信念。为此,我引导她与其不合理的认知信念进行质辩:针对第一个不合理的认知信念,引导她列举身边熟悉的罹患癌症的人或新闻媒体中出现的罹患癌症的名人,再来观察他们的直系亲属是否必然罹患癌症,为了进一步巩固质辩的成效,我还下载了关于癌症的科普片,引导其改变不合理的认知信念;针对第二个不合理的认知信念,我引导她科学看待人体死亡,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与“死亡”有关的物件也并不晦气,例如有些地方的风俗将棺材视为吉祥物,喻义“升官发财”,从而引导其改变不合理的认知信念;针对第三个不合理的认知信念,我引导她列举小时候坐在桌子旁的表现,问她那时为什么不反复擦拭桌子,如果桌子上有致命性细菌或病毒,为何她现在还能够平安坐在咨询室里接受心理咨询?正是经过一系列激烈的质辩,晓琪改变了其不合理的认知信念,为接下来的心理咨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森田疗法,让她“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晓琪非常害怕与“死亡”有关的物件,并且让自己不要去想,但是事与愿违,越不想去想,越是去想,越是害怕,并由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也就是陷入了精神方面的拮抗状态。其他强迫行为的出现,也同样陷入了拮抗状态。为此,我向她介绍了强迫性恐怖症的病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森田疗法的治疗原则: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所谓“顺其自然”,就是要求她接纳自己的恐惧状态,将恐惧状态视为其自身的一部分,这就是顺其自然,否则,她会出现思想矛盾和精神上的拮抗状态,陷入“求而不能”的境地;所谓“为所当为”,就是要求她不期望立即消除自己的恐惧状态,而是学会与恐惧和平共处,带着这种恐惧继续学习和生活,这样恐惧状态反而会减轻。为了加深理解和巩固咨询效果,我用了一个比喻,将“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比喻为“带着镣铐跳舞”。很快,晓琪领悟到了森田疗法的真谛,表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接纳恐惧的情绪,带着它继续学习、生活。
(二)针对晓琪父母的心理干预
1、利用心理剧技术,引导父母换位思考
晓琪极度缺乏安全感,自卑、谨慎、行为刻板,看问题也非常悲观,在咨询时,经常说:老师,我该怎么办啊?这一切源于她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根源在父母。为了提高其安全感,增强她的自信心,必须想办法改变她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为此,我征得了她的同意,找到了她的父母,对他们实施心理干预。
在咨询过程中,我主要利用心理剧技术干预晓琪的父母。我和她的父母根据他们的日常对话编排了若干个心理剧,我扮演父亲或母亲,父亲或母亲则扮演晓琪。经过一系列心理剧的排演,父母终于意识到了他们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之处:正是因为他们严苛、批评、责骂甚至是打罚的家庭教育方式,让女儿日渐失自卑,也日渐缺乏安全感,甚至养成了悲观、谨慎、刻板的个性心理。通过心理剧技术,父母也意识到了他们的语言之“毒”,以及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父母慢慢学会了换位思考,他们一再表示今后会对孩子多些肯定与鼓励。
2、引导父母看见晓琪的优点
父母因为严苛的教育方式,很难看见晓琪的优点。为了巩固心理剧技术的干预效果,我引导父母看见她的优点。具体而言:一是引导父母回想女儿从小到大的成功经历,这些成功不必惊天动地,一次小小的成功也体现出孩子身上的某个优点;二是让父母问问身边的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边的人因为视野不同,极有可能看出父母看不见女儿的优点;三是引导同学作出有关晓琪优点的评价,并将这些评价带给她的父母。经过一系列的引导措施,父母看到了晓琪身上的很多优点,并由衷感慨:以前,真的是我们对女儿太过苛刻了,没想到,她身上还有这么多优点,是我们疏忽了!
(三)资源拓展
晓琪的领悟能力比较高,我鼓励她问问别人,尤其是身边的亲人或朋友。例如:她梦到了死去的外公,也两次梦到了父亲去世,为此感到异常恐惧,针对这几次梦境,我鼓励她问问父母有没有做过类似的梦,如果做过,父母会恐惧吗?父母又是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再如:针对怕黑,不敢一个人待在家里,我鼓励她问问其他同学的感受和想法。经过资源拓展,晓琪渐渐习得其他人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有助于消除其强迫性恐惧观念。
除此之外,我还联系了晓琪的班主任方老师,和她一起设计了一节班会课,主题是“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让大家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迷信和死亡的看法和感受,这些同龄人的认知方式,会为晓琪提供不同的视角,有助于她消除强迫性恐惧观念。
四、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不晓琪再惧怕做有关死亡主题的梦,也不再惧怕见到或想到有关“死亡”的物件,不再惧怕黑夜。除此之外,她见到桌子反复擦拭的行为也有所减缓,与别人交流时重复去想别人说过的话的症状也有所减轻。现在偶尔出现强迫性恐惧观念,但已在可控的范围内。她的睡眠质量越来越好,学习时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成绩渐渐好转。班主任和同学也反馈,她比以前更加开朗了。一个半月后的某天早上,我在校园里遇到她,她脸上洋溢着笑容,对我说:老师,最近还不错,感谢你!
五、个案反思
进入青春期后,同学们的自我意识飞速发展,关于生死的话题会悄无声息地闯入大脑。如果发展得好,个体会科学看待死亡,更加珍惜现在,将自己的精力用于学习,不负寸寸光阴;如果发展得不好,个体会恐惧死亡,甚至会像本文案主晓琪那样,出现强迫性恐惧症。显然,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助于个体适应这一剧变的时期。因此,父母应看到孩子的优点,对孩子多一些肯定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和责骂,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让孩子的自我发展得更好。
当然,此次个案的心理咨询难度较大,必须对来访同学进行系统的干预,以提升咨询效果。如果采取相应措施,让来访同学看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生老病死是个体必然发生的自然现象”、“珍惜青春,就能够与死亡和解”,会更加有助于来访同学减少强迫性恐惧观念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