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如何才能和好朋友“和平共处”? ——从两个个案的角度看如何突破高中女生交往的困境

一、案例背景 小A是个招人喜欢的女孩子,她有个关系非常好的好朋友小张,同时也是舍友,正是因为关系好,小A只能做她的朋友,她不能与其他的同学交往。如果发现小A跟其他人稍微亲密一些,她会推开其他同学,说这是她的“宝宝”,别人不能碰。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当她知道小A想要谈恋爱的时候,小张把追求小A的男生当作敌人一般,还为此经常哭泣,小A非常在意小张,也把她当作知心好友,但是朋友的占有欲已经深深地伤害到她,让她感觉到难受,不知道如何调整她们的相处方式才能既不伤害对方又能让自己舒服一些。 小B也有一个好朋友,跟小A不同的是,她的朋友小莹对她很“差劲”,时好时坏,若即若离,一不开心就会冲她发脾气,把情绪都宣泄在她身上,用一些粗暴的语言如“你那么傻,我根本不想和你站在一起”、“不懂的事情你就不要乱说”等,总是批评和嫌弃她。她常常怀疑朋友小莹并不喜欢自己,但是自己又很珍惜这段友谊,为此一直隐忍不知道如何处理。 小A和小B纷纷先后来到辅导室,她们都为自己目前的交往困境感到非常烦恼,也因此出现一些心理困扰,如情绪低落,紧张焦虑,不但如此,还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习,希望老师可以帮帮她们。 二、初步分析 小A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不存在问题,问题更多出现在她的朋友身上,朋友对她的占有欲限制了她人际交往的自由,在商量辅导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一致认为边界感的建立可以帮助到她,让她可以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心理边界,学会拒绝来解决这次人际交往的困扰。 小B跟小A不同的是,她是从湖北转学过来广东的,在初中时候有被人欺负和排挤过,因为她内心比较敏感和脆弱,在与人交往方面不够自信。而小莹是她认识的第一个朋友,即使她对自己不好,她也只能委屈自己讨好对方。因此,跟她一起商量的辅导目标是与过去伤害自己的人和解,能够更加肯定自我,增加自信,在与好友相处中需要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不过度委屈求全和刻意讨好别人,同样地她也存在边界感的问题。 无论是小A和小B,她们除了自身的成长和改善之外,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是与好友能够愉快相处,重新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人际互动,如果她们与好友和解,她们目前的心理压力就会得到缓解,而这个也是她们相同的求助目标。 三、辅导过程 1、澄清问题并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首次辅导,运用尊重、共情等技术与小A和小B都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她们都非常地信任我这个辅导老师,也为接下来的问题处理提供了条件。前面两次辅导中,小A聊起许多与好友相处的细节,从她们相处的日常中我们发现她如果能够及时回馈好友的需要和及时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够帮助她与好友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边界建立,另外她需要明白好朋友的情绪并不应该由她来负责和承担,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一些不正当的要求她是可以拒绝的。而小B则分享了初中时候被同学欺负的过往,舍友因为不喜欢自己就在大冬天里用热水浇湿了自己的被子,为此她在人际关系中对自己是不够自信的,总觉得是不是自己的原因导致朋友嫌弃她和对她若即若离。运用鼓励的技术帮助她肯定自我,告别过去,增加交往的自信,同时也让她思考好朋友对待她的方式是不正确的,不一定是她身上存在问题。 通过前面的两次辅导,小A和小B都澄清了自己的问题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成长目标,接下来是人际交往的进一步处理,涉及到第三方也就是她们的好朋友。我们商量到她们需要与自己的好朋友去沟通,小A需要与好朋友沟通自己虽然有时候不能陪伴甚至拒绝她,但是仍然是对方最好的朋友;而小B需要跟好朋友沟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好朋友对自己发脾气和疏远自己。 2、与好友沟通失败关系进一步“恶化” 无论是小A还是小B在与好朋友沟通过程中都遇到了阻碍导致关系的进一步恶化,让她们从辅导室里收获的心理能量荡然无存。首先是小A,鼓起勇气和好友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以及需要,想要建立一种比较平衡的人际关系。但是小A的朋友小先因为无法接受小A交男朋友这件事情,有很大的情绪又无处宣泄,于是在一次和小A在八楼天台聊天过程中透露危险信号“是不是我从这里跳下去就没有那么多事了”,小A发现仅仅靠自己无力改变她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哭着来到辅导室害怕小先真的会伤害自己。 而小B呢,终究还是太害怕失去这个好朋友而不敢抗拒对方,于是继续委屈求全,好朋友对待她的方式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更加恶劣。甚至在心理课堂上,当她试探性地就老师所讲的人际交往话题与好友分享有时候好朋友跟她说话的时候对她有一些不好的评判会让她不舒服,好朋友直接对她说“不要再说下去了,你是希望我怼你吗?”,于是一下课,她又哭着来到辅导室。 其实心理辅导的效果是良好的,每次辅导结束,来访者的情绪都有很大的改善,内心也更加坚定有力量,也似乎明白了接下来该如何去处理与好朋友之间的矛盾。但是现实很打脸,当她们回去应对朋友的时候,事情不但没有向好的一方面发展反而更糟糕了。作为辅导老师,我觉得应该及时调整辅导计划,问题的关键点是小A和小B的朋友,其实从一开始小A和小B身上就不存在很大的人际交往的问题,只是在同伴相处中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冲突没有得到解决,解决了这些现实冲突,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把好友请到辅导室充当“解铃人” 虽然她们两个都非常反对把好朋友叫来辅导室,并认为对方不会配合老师和自己,也拒绝这样的安排。但是在我帮助她们分析好朋友过来利弊后,她们还是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把好朋友带过来。 小A的好友小先因为言语中出现一些关于“自杀”的危险信号,所以当下就让心理委员协助老师把她带来辅导室。来到辅导室之后,小先一开始是否认自己的问题,觉得自己不需要心理辅导。下面是当时的一些对话。 辅导员:“老师很冒昧把你叫过来,我想和你讨论小A的问题。” 小先:“我们没有什么事啊,不需要讨论。” 辅导员:“我听小A说,你在8楼跟小A说要从那里跳下去,能和我说说你内心真实的感受吗?” 小先:“哦,那是开玩笑的(沉默)” 辅导员:沉默并带着善意陪伴着她。 小先打破了沉默:“压力很大,很烦躁,很生气,因为小A谈恋爱了(哭泣)。今天中午去吃饭也不和我说,我就得跟其他人去吃饭,我知道她是跟那个男孩去的,但是她还瞒着我告诉我她有事要先走。” 辅导员:“看起来你不喜欢那个男孩。” 小先:“我很讨厌他,我觉得是他抢走了小A,当时他在追求小A的时候,我就说了不要,不喜欢,但是那个男孩说如果小A不答应做他女朋友,他们就普通朋友也不做了。我只好同意了她去谈恋爱,但是我就哭啊,我就说很难受,而且她还把我送她的东西分享给那个男孩。我现在头也很痛,中午也没有睡着。” 当小先哭出来并把自己压抑几个星期的不满表达出来之后,整个人都平静了很多,于是再把小A叫进来,当两个好朋友坐在一起的。辅导员坦诚双方遇到的问题,两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小A告诉小先,她仍然是她最好的朋友,跟那个男生交往只是她一部分的生活,她并没有离开她。而小先也抱怨了最近小A吃饭不跟她打招呼,与别人讨论问题逼着她等问题。谈话后面,班主任从她俩的舍友那里了解到她们之间的问题后也过来辅导室关心她俩,并以班主任的角度帮助小A和小先分析了两个人的友情和困境,并坚定地说其实她们谁都没有抛弃谁。 而小B那边呢,也是把好友小莹请到了辅导室,好友过来之后一开始也是有点抗拒,问老师找她有什么事吗?同样的,老师也是直接表明让她过来的理由。没想到小莹听到后立马哭的很难过,双手也一直在颤抖。等她平静之后,她和老师分享说不知道为啥小B总是能够点燃她,让她的情绪随时失控,她也不知道该如何跟她相处,自己也不想但是就是对她一个人会这样。只要小B一句话,她就会觉得很烦躁也很生气。于是我们一起讨论发现,原来小莹是在最近一个多月也就是第二次月考后开始对小B忽冷忽热的。而小莹的父母对她有很高的期待,这让她在学习上有很大的压力,而小B恰好是一个成绩非常优异的同桌,人也长得漂亮。相比之下,自己无论是外表还是学习上都逊色很多,这让她把学习和家庭给她带来的压力转移到了小B身上,认为是小B的问题才让自己如此烦躁和愤怒。当我们一起探索减压方式时发现她平时都是把压力闷在心里,久而久之就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心情很烦躁,恰好小B坐自己旁边又是自己的好友,于是就把情绪发泄在她身上了。当小莹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后如释重负,回去就立马找小B沟通两个人之间的问题。小B第二天很开心回到咨询室,认为和小B的问题都解决了,不需要再咨询了,我也高兴地答应了她。 无论是小A还是小B当她们的好友来到辅导室后,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小A和好友小先和好如初,小A也学会了在陪伴男朋友的同时兼顾小先的感受,小先也因为问题得到解决,人际互动良性发展没有了之前的情绪问题。而小B更是明白并不是自己做错了事情惹得好朋友讨厌自己,对自己也更为自信,心理压力也减轻了很多。反而是小莹接下来还需要针对自己身上的学业压力进行调整。 四、分析与反思。 1、辅导人员的双重关系也有积极作用 关于多重关系,研究者一致认为,与性相关的多重关系是不道德甚至违法的,但是不涉及性的多重关系如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与来访学生的关系对于问题解决在本案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案例中两位来访者虽然自身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与好朋友之间的沟通,甚至对于小B来说,问题并不是出在她身上,当她在辅导室与老师讨论自身的问题是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但是对于中学生尤其是女孩子来说,自身比较敏感,在人际交往中与好朋友沟通友谊中存在的问题很困难,效果也不一般,这时候很需要老师的介入。而把好朋友邀请到咨询室帮助来访者解决人际交往困惑是非常好的方式。这就需要辅导老师是学生信任的人,而本案例中的作者其实在心理课堂上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绝大多数学生都非常信任老师,也愿意把自己的困扰分享给老师。因此,当把两个没有求助意愿的学生叫到辅导室协助好友解决人际的困扰才能非常顺利和安全。如果辅导教师没有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那么冒然把同学请到辅导室有可能非但不能顺利解决问题还有可能加深同学之间的误会导致关系破裂。 2、人际互动问题的处理不能只对来访者本身做工作 在人际交往的案例中,来访者的根源问题多种多样,有可能是自我概念的问题,也可能个性问题或者是沟通等其他方面的问题。往往我们很自然地认为一位学生受排挤或者与交往不顺利是自己导致的,并针对来访者本身进行了很多次辅导,仅仅是辅导室里的对话很难帮助来访者了解问题的实质。我们需要从班主任和其他同学、父母的观察中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来访者身上的问题再对来访者进行帮助。但是,当接触的中学人际交往个案数量越来越多,笔者发现很多人际交往来自于两人之间的互动,那么就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仅仅是来访者改变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人际互动的问题。来访者渴望与好朋友建立良好的互动,解决两个人之间的问题,很多时候需要同时对两个人进行工作,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当好朋友愿意来到辅导室一起探索两个人之间的沟通问题的时候,能够缩短问题解决的时间,为中小学心理辅导节约时间成本,帮助来访者更快恢复状态专注到学习上。 3、边界感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困扰 对于高中女生来说,人际交往问题复杂多变,一些女生多的班级问题层出不穷,很多班主任老师表示无能为人。而很多人际交往的问题对青少年影响很大,对成年人来说觉得这是“小事”,这其中就是边界感的建立问题。成年人能够更加明白自己该为什么负责任,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边界感。而青春期的孩子渴望亲密感,她们往往不懂人际交往的独立性,需要与人建立边界感,会对拒绝别人和被拒绝感到困扰,也会对友谊产生占有欲,干预她人的兴趣爱好和想法、价值观等;同时,她们还往往把他人的情绪归因于自身,认为别人生气、伤心是由自己造成的,也容易把自己的情绪问题归因于对方,不能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因此,建立边界感是我们需要给中学生上的一节课,需要跟她们探讨人际互动中的社会性和独立性,我们有权利拒绝他人,也能够接纳别拒绝,不干预他人的爱好、价值观等,能够做到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也不需要为他人的情绪负责。学习边界感能够帮助学生减少人际关系的困扰。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