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简介】
小英,女,10岁,就读于五年级。小英父母很早便已离婚,监护权归爸爸。爸爸在小英两岁时将她交由朋友抚养(后称养母),养母家经济条件良好,小英就读于当地贵族学校,母女感情亲厚。
2018年,小英爸爸因罪入狱。今年8月,小英妈妈向法院起诉拿回了小英的抚养权,将她带至珠海生活。小英妈妈经济拮据,接回孩子时无工作,办理抚养权变更的法官帮助小英申请了公办学校。
10月下旬,小英班主任连续两天在她脸上看见伤痕,但小英什么都不肯说。
第二天班主任带小英到心理辅导室后,小英告诉我脸上的伤是妈妈打的。最初半个月,她和妈妈相处还不错,但9月中旬起妈妈每天都会打她。小英拉起衣服给老师看,腿上、背上都是淤青。除打骂外,妈妈还会把她关在厕所里,最久的一次夜里12点才放她出来。小英在讲述中一度情绪失控,哭着说“我每天都不敢回家”。
【案例分析】
小英是一个活泼外向的女孩,尽管经历了生活环境的巨变,她依然能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一面。
通过观察和了解,小英的问题在于三个方面:
一、具体且严重的现实困扰。小英和***妈在这个城市没有其他亲人,缺乏能及时阻止***妈暴力行为的人。
二、适应问题、情绪问题与认知偏差。小英来到珠海后,生活环境的改变带来了心理上的巨大落差需要适应。遭遇暴力后,小英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在妈妈的灌输下,她认同了妈妈打她的理由,是自己不对妈妈才会打她。
三、不合理的信仰。小英妈妈是一个基督信徒,小英也开始信仰上帝,相信只有上帝能帮助自己走出困境。
对于小英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联合多方面力量,尽快改善她的现实处境。同时,对小英进行心理疏导,使她尽快适应珠海的生活,正确看待妈妈的暴力行为,不要事事怪自己。在此基础上,促成信仰上的自发转变。
【辅导过程】
第一次辅导:收集资料,建议信任关系,确定辅导目标
初见小英,她有些拘谨,当我承诺得到她允许才将她说的事告诉别人时,她立刻打开了话匣子,讲述自己的经历。这个过程中,小英并没有流露出难过的表情,反而说妈妈没有带过孩子,不懂得怎么和孩子相处才会这么对她。
后来小英提到了信仰上帝,我问她:“你是希望上帝能帮助你吗?”小英突然哭了起来,说:“我被妈妈关在厕所里的时候,心里一直想着上帝”。之后,小英又细诉了妈妈的种种暴力行径,并将身上的伤痕给我看,触目惊心。
小英哭完后情绪松懈很多,我表扬了她的坚强,鼓励她情绪要发泄出来,以后再有这样的事情可以告诉我,我很愿意帮助她。经询问,小英同意我将此事告诉妈妈外的任何人。
与小英的会谈结束后,我将情况反映给班主任,让班主任在班级中多关心小英,为她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让她在班级中有归属感。同时上报德育处和校长室,校长回复小英妈妈的情况很复杂,当事法官一直关注小英的生活,他会与法官沟通此事。
第二次辅导:了解近期情况,提供心理支持,改变认知偏差
间隔一个周末,小英鼻子上有新的伤痕,右眼四周有红点。小英说妈妈周末两天都用衣架打了她,脸上的伤被打原因是她饭后未洗手。虽然如此,小英还是认为妈妈很爱自己,是自己做的不好才会挨打。我们这一点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包括怎么评价她做的“好”与“不好”以及父母该用怎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通过讨论,小英明白了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这样打人是不对的。我想争取小英的同意与***妈沟通,小英很害怕,说要考虑几天。
面谈后我与当事法官取得了联系,法官很重视此事,但怕贸然行动给小英带来更坏的后果,故约定下周一在学校见面,共同讨论后再行动。
第三次辅导:评估下一步工作的开展,让小英感受更多支持力量
小英过来后沮丧的说又挨打两次,前一天打得格外厉害,妈妈完全失去理智将她压在地上打她的背部和头部,还引来了邻居敲门。小英将衣服掀起给我看,背上可见紫红色的淤痕。妈妈还多次将她关在阳台和厕所,她对于每晚回家更加恐惧。
我告诉小英法官今天会来了解具体情况,我们将尽快与***妈沟通,让***妈停止暴力行为,小英满怀期待的答应下来。
上午法官来到学校,我们交流了更多信息。小英妈妈成长过程很曲折,过去的经历导致她自身心理状态不佳。经商议,决定由法官出面要求妈妈停止使用暴力,并由法院为***妈提供每周一次心理咨询,孩子的心理创伤则由学校处理。
下午法官借用心理辅导室与小英妈妈沟通,法官离开后我与小英妈妈也进行了沟通——小英是个乐观、善良的孩子,母女俩重新生活在一起必然有磨合期,希望妈妈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看到孩子的优点。
第四、五、六次辅导:增进母女间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
接下来两周妈妈没再打小英,但会用其它方式惩罚小英,如罚站、晚睡,还会摔东西。这三次工作重点是从***妈的成长经历出发,让小英试着去理解妈妈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并通过角色扮演学习一些与妈妈沟通的方式。三次面谈中,小英也提出了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比如吃不饱、数学学习,对这些问题我与学校后勤和科任老师联系对小英进行帮助。
尽管妈妈没再动手,但妈妈忽冷忽热的态度让小英的恐惧与日俱增,经常在放学后来跟我说她不敢回家。
两周里我与法官一直保持联络。法官说小英妈妈不配合心理咨询师,坦言与孩子沟通让她很烦,对咨询师提出的家庭治疗以没时间为由拒绝。法院将派调解员与***妈谈,如无效,将为小英申请人身保护令。
第七次辅导:家暴重现,多方联合增强保护力量
当天小英来到心理辅导室,嘴唇受伤,手腕有衣架打出的淤青。小英说对妈妈只感到害怕,因为妈妈总是打自己、不理自己和惩罚自己。我告诉小英,妈妈的改变需要时间,但我会告知法官,用更有力的法律保护她。
当天法官与本区妇联、社区联系,加强对小英家的监控,避免小英再次受伤。
后续了解到第二天派出所上门了解情况;社区进行了实地探访,要求邻居听到异常动静时及时告知;妇联在第三天牵头法院、派出所、综治、社区、学校召开联合会议,共同讨论如何帮助小英,准备材料申请人身保护令。
第八次辅导:让小英理解自己对妈妈的感受,促进双方良性互动
在一系列介入后,本次来访小英告诉我妈妈在上周两次向她道歉,承诺绝不会再打她。但因为妈妈之前的行为,小英对她已有诸多不满,不愿再与她沟通,坦言和妈妈在一起就是混日子。
经澄清,小英发现自己讨厌妈妈只是因为对妈妈太失望,小英说“我被爱过,所以我能去爱妈妈;妈妈没被爱过,所以她不会爱我。我可以用任何方式表达对她的爱,她却不知道任何事情都可以表达爱”。
【案例启示与反思】
这是一例仍在发展中的案例。目前为止,辅导目标中的第一条改善小英的处境部分达成,但还不令人满意。第二条也基本达成,小英能正确评价妈妈的行为,不再认为都是自己的错。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随着她对妈妈的不满,她愈发想念养母,这是未来的工作方向。信仰问题,在第七次面谈时,小英说她不想再信上帝了,这个目标自然完成。
第一次见到小英的伤痕,听到小英的诉说,我既心疼又愤怒。面对小英,我时时提醒自己要理性,不要做出不合理的引导,让母女间的关系更难修复。
这个案例涉及到学校内外的多重合作,这个过程中我看到各机构对事情的不同处理方式,收获颇多。然而多重机构的介入对小英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怎样在这个过程中更好的去保护小英的内心是值得我思考的。
目前此案例还没有圆满的结局,我只能继续支持小英,尽自己所能去让她在这条坎坷的路上有所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