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机依赖遇上OH卡
摘要:这是一例运用OH卡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寻求应对问题方法的个案,手机依赖是当前中学生中非常普遍的问题,家长、老师说再多,孩子们也是左耳进了右耳出,本例借助OH卡帮助一名无求助意愿的学生自动锁定手机依赖问题,并一步步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OH卡 手机依赖
关于OH卡,又称“潜意识图卡”,是全球新兴的心理治疗工具。由德国心理学家Moritz与多位各国艺术家合作创作的,藉由心理投射的原理、叙事的过程、以人为本的核心制作而成的心理卡片,帮助自我觉察,自我成长。OH卡基础卡牌共90张字卡(两张空白)、88张图卡。
一、个案基本情况
高一建档测试反映该生(女)情绪预警,班主任提供信息:该生父母离异,跟妈妈生活。妈妈也反映孩子近期情绪不好,玩手机现象严重,但孩子不希望妈妈跟学校老师沟通。
于是心理室通过测后随访的形式向该生发出邀请条约见,第一次的约见例行地问了几个非围绕本人的问题以打消担心与疑虑,同时也反应出该生对班级生活的不满和对学习的不适应,整个过程表情阴沉,没有一丝笑容。向该生表明本次主要是随访收集数据,如果要接受辅导得预约下一次,于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与该生建立了咨访关系,并预约了下一次的辅导时间。
在第二次接触中了解到以下信息:
当事人自我反映自上高中以来心情都不怎么好,时常出现情绪低落现象,不满意班风,有小部分同学风气不好,老师改变不了他们,自己适应不了这样的学习氛围,很烦躁。成绩也上不去,跟不上学习节奏,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因为成绩掉队又受妈妈责怪,很不开心。
本次辅导主要运用倾听、共情、认知调整及给予建议的方法。
两周后,再次以回访的方式约见当事人。本次辅导便借助了OH卡。
二、个案推进分析
因为考虑到当事人没有主动求助意愿,也不愿老师知道自己的情况,只能以测后随访的形式逐步接触,并由其自己暴露问题。所以第一步是通过随访建立关系,第二步,直接给建议方式的辅导,第三步,回访了解近期情况。
由于该个案一直是被动接受辅导,对该个案的跟进也就没有设定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所以我想到了OH卡,让当事人自己设定问题展开辅导。以下主要记录第三次辅导过程。
三、个案辅导过程
第一步:确定问题的范畴
“关于学习这个议题,请从这些字卡中挑选出与你的问题相关的卡片”
当事人从90张字卡中留下了12张(运用OH卡的基础卡):失败、疲惫、应该、压抑、错误、改变、依赖、停止、混乱、循环、厌烦、希望
请当事人一一解读留下字卡的原因
“失败”——“觉得自己在学习上很失败”
“疲惫”——“学习很累”
“应该”——“自己应该在学习上更努力”
“压抑”——“感觉到自己很压抑;没有什么事值得高兴”
“错误”——“自己现在做的事是一个错误”;“经常玩手机”
“改变”——“觉得自己需要改变现状”;“经常玩手机的现状”
“依赖”——“对手机很依赖,有离不开的感觉”
“停止”——“我要停止对手机的依赖”
“混乱”——“感觉自己的学习状态是混乱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循环”——“感觉自己陷入一个死循环”;“想要好好学习,但又提不起劲,三分钟热度,一段时间后,又卸下来,如此循环”
“厌烦”——“厌烦自己目前的状态”
“希望”——“希望改善当前的糟糕情况”
当我们设定了问题的范围,当事人自然就会从自己的问题出发从字卡中延伸出与自己的联结。好几张字卡其实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同时可以看到当事人还是希望改善现状的,也是知道手机问题是目前对她的学习影响最大的因素。
高中的学生基本是清楚自己的问题,也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部分学生似乎是缺乏一个途径去真实地表达自己,以及找不到同伴支持者,在父母或老师跟前碍于脸面又不太会去主动暴露自己的问题,或是父母老师严厉的管教让孩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愿照着“应该”的方向去做。
“我们依次从最迫切想处理的问题开始一一去解决,请选出目前想最先解决的相关字卡”
当事人选了“依赖”,认为自己最想改变的是对手机的依赖。
第二步:讨论方法
“请把这些图卡洗一下,然后抽出三张,这三张将提示你解决手机依赖的方法”,当事人抽了三张后,正面朝下,引导其一一解读:
①“看到了铁铲,有一种要铲除恶习的感觉,应该是一种决心,要下定决心”
②“看到有两个方向,联想到手机,就是手机是“拿起”还是“放下”,做选择的当下要对自己做思想工作”
③“看到发牌的动作,联系到方法想到的是转移注意力,如果想玩手机的话可以看看可不可以做其它事情,比如说去洗个脸什么的。”
设定了此卡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卡后,当事人自然而然又会从应对方法上去延伸,有时会卡住,什么都想不到,不过通过5W1H的提问技巧,从看到什么开始问,问着问着,当事人就会联想到相关办法了,当事人的延伸回过头看都非常好,甚至感叹这卡抽得也太对了吧!
当事人说到“决心”的时候,我也顺势强化一下当事人想到的办法是多么好多么有道理,“要做成一件事,首先得看你想不想,只要想,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让当事人感受到自己做得不错。
当事人的第二个方法,说手机拿起还是放下的当下要做自己的思想工作,我们又进一步去讨论了如何说服自己放下手机,如后果设想、10秒钟法则等。
当事人翻开第三张卡时,我一下子还真没想到可以做怎样的延伸,当时非常担心如果当事人想不出来怎么办,我该怎么引导。其实我想多了,不带评判、不刻意引导,只问当事人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给点时间,当事人就会找到。
运用OH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试图用自己的延伸去影响当事人,要多一点耐心和信心,相信来访者会实现与自己的联结,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当事人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第三步:意外应对
“……(梳理一遍刚刚得出的三个方法)你觉得这三个方法足以帮助你了吗?如果不够还可以再抽一张方法卡”当事人想了想认为足够应对,于是提出“理想很完美,但现实总有意外,现在我们要抽一张意外应对卡,也就是如果我们今后的某一时刻没能克制住手机的诱惑,在计划之外玩起了手机,这张卡将提示我们怎么办?”
“看到手拿着钱,我想到的是惩罚,如果我万一没忍住玩起了手机,就让我妈妈扣我的零花钱”
“看来需要借助妈妈的监督,回家可以和妈妈协商一下”
也许在很多家庭,惩罚的办法是经常会用到的,但效果并不好,因为这是父母提出来的,但是换过来,由孩子提出邀请家长协助自己,也就是说孩子自己也是想改掉手机依赖的,只不过大人表现得比孩子还焦急,结果喧宾夺主了,抢走了孩子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机会,孩子自己提出来才能变外在压力为内在自主行为。当事人也非常认同自己提出由父母协助的感觉与由父母直接施压的感觉,后者只想反抗,前者会更有自主的感觉。
第四步:验证
“接下来我们要抽的一张卡,代表当自己完全做到了刚刚我们想出的办法,包括意外应对,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看到一个绿色的房间,一张床,是很舒服的感觉,如果自己都做好了,就会让自己的生活非常规律、非常舒适。”
当事人能那么快地联想到这么好的一个结果,让我非常高兴,回顾整个过程,整体是顺畅的,我也非常感叹这次辅导过程,我将我的感叹分享给当事人,认为她这次给出的方案其他同学可以借鉴,其他问题也可以借鉴,决心+抉择时自我对话+转移注意力+惩罚,这也进一步强化当事人成功自我解决问题的喜悦心情。
每一次抽验证卡,我都非常忐忑,特别担心当事人会抽到一张负面卡,但多次经验告诉我,只要当事人在之前的过程中获得足够多的正能量,一定会有正面的结果,如果不能得出正面结果那确实得追溯回之前的方法,是否还没有完全征服当事人自己。(那么重来)
四、个案辅导效果
当事人觉得本次辅导非常有趣,有一种很新奇、很神奇的感觉。整个过程伴有倾听、共情、积极关注,信任关系充分,互动融洽,当事人面容轻松,多次展露笑容,与第一次全程面无表情形成鲜明对比。因为是自己想要解决问题,同时也是自己想出的应对办法,会让当事人感受到自己是行为的主体,自己是有力量的,而不是说被老师找来就是来接受教育接受训导的。
五、个案辅导反思
本次辅导给到我以下一些经验:
1、对于无求助意愿,班主任或心理测试结果又反映出当事人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可以用随访的形式逐步建立咨访关系;
2、OH卡可以迅速带领无求助意愿的来访者进入自己的问题,且给他们带来新鲜感,借助OH卡的指引与自己发生联结,并自己寻找到方法,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3、运用OH卡时,要多一点耐心和信心,相信来访者自身的力量,避免自我假设,尊重来访者的想法和独特性,解读没有“应该”“不应该”,没有“对”或“错”,放下是非评判的惯性标准,接纳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