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小M,女,12岁,初一学生,独生,未患过重大疾病。自小学开始,只要在非家庭环境中,基本不和任何人说话,只通过手势进行简单沟通。进入初一年级,换了新的学校环境,引发其强烈的学校恐惧感,拒绝进入学校。
小学前与外公外婆同住,到小学时才接到父母身边同住。父母均为公职人员,工作较忙,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小M智力正常,学习成绩中等偏上。
二、问题描述及症状表现
(一)开学前当事者父母来校反映
由于小M情况特殊,在初一新生入学前其父母就主动联系学校心理老师,反映小M情况:
小M从小性格敏感内向,触觉敏感。幼儿园大班前一切表现正常。自幼儿园大班开始逐渐不愿去学校,但家长考虑到孩子在家没有异常表现,认为孩子只是害羞和不善言辞。小学一年级入学后发现孩子在学校拒绝讲话和写字,才引起重视。后来逐渐扩散到只要在陌生环境中,均不愿意开口说话。小学在校期间,与老师和同学的简单沟通通过手势完成,部分考试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完成。进行过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并没有明显改善。
初一新生开学前一个月,小M反复跟家长表示不想去上初中,出现了明显紧张的状态。
(二)小学心理老师反映
自小学三年级开始,小学心理老师就开始对小M进行干预,与其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心理老师是小M在学校里唯一愿意说话的人,但仅限于在咨询室。当小M在学校里产生焦虑情绪时,会主动来咨询室寻求帮助,对心理老师有很深的依恋。
(三)首次观察印象
初一新生开学报到,小M在家不肯起床,拒绝来学校。最终被母亲硬拉来学校,在校门口私家车中拒绝下车,脸色发白,无声哭泣,浑身紧绷,双手握拳,整个人缩在汽车后座上,不断和母亲说自己害怕。看到班主任或学校老师接近,会停止说话,呼吸变得急促,浑身发抖,双眼盯着角落,身体往另一边后缩,双手抓住座椅害怕被人拉出汽车。
三、问题评估
根据DSM-IV诊断标准,当事人父母和心理老师的陈述,以及开学初的观察,确定小M为选择性缄默症和学校恐惧。
根据DSM-IV诊断:在某些特定的社交场合中需要说话的时候不说话;但在其他场合却能说话;已成为学习和社会交往的严重障碍;此症状至少持续1个月。这类患者的发音器官、听觉器官都无器质性损害,智力发育也无异常。确定小M为选择性缄默症。
学校恐惧是通过明显的焦虑和躯体症状的结合而体现出来的对上学的非理性的紧张和恐惧。小M出现了以下行为:1. 害怕上学,表示拒绝上学。2. 伴随有焦虑的症状:心神不安,脸色煞白,全身发抖,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3. 一听到要上学或被强制要求去上学,焦虑反应会加重,如果同意暂缓上学,焦虑马上缓解。这些行为完全符合学校恐惧的特征,由此确定小M出现了学校恐惧。
四、成因分析
(一)个性因素
小M从小性格细腻、敏感,胆小、羞涩、容易紧张。在受到挫折的情况下,不愿或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导致恐惧或厌恶的情绪长时间积累。
(二)家庭因素
首先,孩子在小学前有外祖父母带大,与父母的联结受阻,这种早期的丧失给孩子带来了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其次,与父母生活期间,父母由于早期的教养缺失使得他们对孩子心怀歉疚,过度满足孩子的需求,所有的事情都包办代替,使得孩子在应对挫折和人际沟通上都缺乏锻炼,缺乏边界感和规则感。再次,当孩子在学校出现选择性缄默的症状后,家长变得特别紧张,拒绝让孩子进入陌生的环境,并不断强化孩子的症状,告诉孩子“你是不正常的”,导致孩子在远离熟悉的环境时就会焦虑不安,避免与周围的人交流。
(三)幼时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
幼儿园大班时,小M对上学的抗拒表明她在学校里应该是遇到了某些负性生活事件,但没有得到老师和父母的及时处理。选择缄默既是对这次创伤的反应,也是应对学校焦虑的方法。
(四)思维定势限制
从小学开始,学校所有人都知道小M是个不说话不写字的“自闭症”孩子,大家已经习惯了她的不说话。在四年级时,小M换了个班主任,她试图突破自己在学校里写字,新班主任热情地表扬了她,所有人都在谈论她写字了这件事,这让小M感到特别害怕。这种因改变而成为被人注意和评价的焦点,让她害怕去改变,宁愿选择继续缄默。
五、辅导目标
根据对小M的评估,考虑到小M选择性缄默行为持续时间已长达六年,我与小M的父母商量,确定如下辅导目标:
1. 帮助小M逐步熟悉学校环境,减少对新学校的恐惧感,能够至少维持小学期间的学习状态,最好能够有所突破。
2. 帮助小M从认知上恰当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选择性缄默的原因和现状,激发其想要改变的信念。
3. 帮助小M从行为上逐步走进人群,学会与非家庭成员建立信任关系。
六、辅导过程
(一)前提:改变父母教养方式,形成合理认知
1. 调整父母对孩子的认知
小M的父母一直都将孩子当成心理疾病患者来对待,在生活中不断创造特殊环境以减少对孩子的所有刺激,传递给孩子一种“我是不正常的”概念,让孩子安然待在家长创造的“真空”中,丧失了改变的动力。因此,在辅导过程中,我先与小M的父母达成共识,要逐渐将孩子当成一个正常人看待,不要特殊化。
2. 改变父母的教养方式
小M的父母一直对自己在小M幼儿园时期的缺失和错误应对心怀愧疚,因此对小M的要求一味退让,丧失原则,小M明白只要她“闹”,父母就一定会妥协。因此,在辅导过程中,要帮助家长如何在不引起孩子过激反应的前提下,让孩子形成边界感和规则感。
(二)第一阶段:信任建立——走进校门,熟悉学校
开学初,小M对学校的恐惧主要是因为对新学校的陌生感,新同学和老师异样眼神的恐惧感以及对新学段学业的畏难感。为了让小M能够找到熟悉的感觉,我和对口小学的心理老师联系,由她陪伴小M来学校,并介绍我与小M认识,让小M能够更容易接受我这个新的心理老师的角色,达到信任转移的目的。由最开始的我俩陪她在校门口的私家车里平静地坐一会,到一起走进校门看一看,再到在心理咨询室坐着听我和原心理老师聊天,最后到我们一起找一个空教室坐着各自看书,花了一周的时间。期间,小M在门口进行心理挣扎的时间由近两个小时时间逐渐缩短到半个小时。最后两天,原心理老师借口提前离开,小M并没有对和我单独相处产生明显抗拒,只在最初的几分钟出现身体紧绷和低头,逐渐放松。
第二周,原心理老师就不再陪她一起来校,由我在校门口陪她坐一会,再和其母亲一起带她去心理咨询室或空教室。期间,我邀请她在学校没有人的时间段将学校各个地方都走了几遍,通过我的讲述寻找和小学校的共同点,发现初中校园有意思的地方,减少对新环境的未知恐惧,激发其好奇心,让她对初中生活产生期待。
放学后,等班级同学都走了,我会带着小M到自己班级,在离教室后门最近的属于她的位置上安静地坐一会。
同时,在心理咨询室时,教小M进行肌肉放松和腹式呼吸,让其在焦虑的时候关注自身,减轻焦虑。
(三)第二阶段:人际圈扩散——走进教室,参与活动
从第三周开始,我带小M逐渐和学校里的老师接触。我事先与心理咨询室所在的行政楼各处室老师以及班主任打好招呼,不用异样的眼神看她,不讨论她的症状,在不要求她写字和说话的基础上,将她看成是一个正常的学生。每天,我都带她去离得最近的德育处和总务处呆一会,也邀请班主任在空闲的时候过来,和她说会话,将班级里的作业和物品带给她,以减少她对新老师们的陌生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她对其班级地理任课老师特别关注,愿意待在他的办公室,喜欢听他讲话,乐意帮他“跑腿”,十分放松。
因此,我们开始筹划让小M走进教室。第四周时,请班主任在班级里上了一节“如何与同学相处”的班会课,指导班级学生不要对特殊的学生产生异样的言语和行为。在周五地理课前,我让地理老师邀请她走进班级上一节地理课。此时,她变得很紧张,但没有出现退缩或逃跑的姿势,就低着头站在办公室门口不动,明显在进行内心挣扎。此时,我和她说愿意陪她一起走后门进教室,在教室后面以听课的形式默默陪伴她,小M仍然没动,但紧张的肩膀明显放松,呼吸也变得平缓。我拉起她的手缓慢走进教室。在离教室越来越近的路途中,我能感觉出小M变得高度紧张,但她没有选择转身离开,迈出了她在新学校的第一步。
第二步,我与班级所有任课老师和楼层办公室老师进行沟通。之后的两周时间,在心理咨询室进行放松后,我就会带着小M从后门进入教室再离开。两周后,我会在心理咨询室的楼梯口目送她独自走进教室。
第三步,让小M能够正常参加学校集会等大型活动。小M是个接纳新事物较慢的孩子,因此,我在周五就和小M沟通,说希望她能够参加下周的升旗仪式。周一时,她在门口挣扎的时间再次长达一个小时。但在我告诉她下课时和同学们一起去操场是比跟着我去操作更不引人注目的方式时,我在操场上看到了队尾她瘦弱的身影。当她发现并没有人在讨论和关注她时,她再也没有缺席周一的升旗仪式,并陆续参加了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运动会。
第四步,我和班主任在班级里挑选了几个乐观开朗有爱心的同学,慢慢接近小M,熟悉和小M无声交流的方式,带她走进她们的圈子,建立同龄人的正常交流。
这一阶段,在心理咨询室时,我与小M进行了新的“交流”。虽然她依然不愿意说话和动笔,但愿意陪我一起查阅选择性缄默症的资料和案例,听我讲那些案例的故事和他们最终的成功,还会与她分析这些案例产生的原因,其中错误的想法有哪些,过往创伤的经历要怎么去修复。此外,依然会带她去熟悉的办公室坐坐,听听老师口中“外面的世界很复杂但也很精彩”,让我们看到了她难得的羞涩的笑容,和对未来的向往。
(四)第三阶段:压力考验:走进考场,特别作业
初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时,考虑到时机不成熟,并没有让她走进考场,但为了保证她能有考试的规则感,我让她在心理咨询室“考试”。期末考试前一周,我就和她讨论期末考试进考场的事情,不需要她答题,但要走进考场。她表示了拒绝。我和小M的母亲沟通,请她在家和小M充分讨论她在害怕什么,请她写下来,然后和母亲一一打破这些错误认知,降低焦虑。最终,小M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数学考试和最喜欢的地理考试走进考场。
之前,小M的所有作业都是母亲在家陪伴完成,并不上交给学校老师。但随着信任感的提升,她允许妈妈将她完成的作业和她读课文的照片和视频发给我,并愿意将标上疑问的数学试卷带到学校在课后请数学老师答疑。因此,我与小M商量,该怎样突破自我在学校里拿起笔。最终,小M选择了用印章在作业本和试卷上盖上选择题的答案,但仍然没有跨出拿笔的这个坎。
(五)突破自我:离开旧地,破茧成蝶
从初一下学期开始的半年时间里,除了开学初一周的稍有反复,此后小M一直正常上学,但依然迈出开口说话这最后一步。但通过小M与母亲的沟通以及写给我的文字来看,小M非常想像别人一样正常生活,阻碍她突破的最大原因还是在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她在内心不断强化别人说“快看快看,小M说话了”的恐惧感。这种想要改变又不敢改变的状态让小M变得非常痛苦,甚至产生了退学的想法。最终,小M告诉母亲,她想要换一所学校,到谁也不知道她以前是怎样的地方去上学。鉴于小M已经消除对学校和人际沟通的恐惧,能够正常适应学校生活,只是内心的这个症结过不去,我也建议其母亲让小M到新学校借读试一试,如果可行,再转学。幸运的是,小M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积累了足够的心理能量,在新的学校里适应得很好,甚至能够在同学们的注视下上台示范讲解。
后续和小M母亲的联系得知,在新环境新生活里,小M过得像每一个正常的孩子一样。
七、辅导反思
(一)关系的建立
尽管小M最终拥有的正常的新生活,但她直至离开前也没有能够和我开口讲话,这是否是我与她咨访关系的建立还存在问题。小M对我的顾虑在什么地方,是否和其他人的原因一样?该如何去建立咨访关系,才能消除她对我的这种不安全感?又或者,我和她正常对话是否必须?这个问题的存在是否必须要解决?
(二)最后的选择
小M最终选择了“逃避”,在一个新的地方开始了自己的生活,或许她依然不想再见到过去的同学,或许等她长大后更有心理能量时才能正视过去的经历。她最终也没有在旧学校,这算是问题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解决,那她是否还会被类似的经历所困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