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老师,我太难了——一例高一新生适应不良咨询报告

一、背景

(一)来访者信息

1.     基本信息

女,汉族,15岁,高一新生。初始印象:着装整洁,神情焦躁不安,咨询时语速极快,肢体动作丰富。来访者及家人无医学及心理学病史。

2.     家庭情况

家中独女,父母教养方式较民主,上高中前与父母相处融洽。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曾于国外居住过一段时间。

(二)咨询前了解到关于来访者的信息

来访者母亲表示,来访者最近脾气变得很大,经常闹情 绪,易和家人发生冲突,情绪失控时会摔东西,常把“我不想上学了”挂在嘴边。

来访者班主任表示,来访者学习成绩落后,学习时心不在焉,平时和同学交往不太积极,情绪波动大,有不想来学校的想法。

(三)来访者陈述

1.     主要问题或困难

难以适应学校的学习氛围和住校生活,与同学交往存在困难,自己的痛苦不被父母理解,情绪上感到非常焦虑和压抑,逐步产生了恐惧学校、恐惧学习,不想来学校的想法,想请假回家休息一段时间,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鼓起勇气回到学校。

2.     相关触发事件

来访者在初中时不太努力也能取得中上的成绩,来到高中后成绩在年级垫底。在国外居住过一段时间,觉得英语老师的口音不标准,授课方式老套,向学校领导反应但没有得到想要的改善。初中时担任学生会主席,高中竞选失败,还被分配到卫生部,一气之下辞掉了学生会的工作。看周围的同学总觉得他们有很多缺点,看不顺眼,无法和同学积极交往。

3.     对自己社会功能的影响

对自己情绪问题的评分是89分(10分制)。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很想改善现状。

二、初始评估与个案概念化

(一)初始评估

从来访者的树木人格图和咨询出发,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进行评估,来访者主客观世界统一,无幻觉出现;精神活动内在协调;虽然近期多有情绪困扰,但个性相对稳定。来访者对自己的问题具有自知力,在行动上主动寻求帮助,因此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符合学校心理教师咨询范畴。

(二)个案概念化

来访者有一系列的目标和愿望,这些愿望在通常情况下是合理的。她希望自己的成绩可以如初中一般保持在年级中上水平;在学生会建设中利用自己过去的经验做出贡献;通过向学校谏言改善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更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然而,和很多人一样,来访者可能存在将这些价值观“神圣化”的倾向。来访者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和睦家庭中,在成长过程中,无论学业、学校工作、人际交往都发展顺遂。来访者所生活的世界和外部世界给予她的正向反馈,塑造了她积极、乐观、自信的优良品质。

在由外界塑造的优良品质下,来访者将自己那些合理的、原本可实现的目标和标准转化为了一种绝对化的“必须”和“理所应当”。因此,她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焦虑、烦躁和愤怒。现实生活中种种从未经历的挫折,不断对她造成冲击,在多重打击下,她陷入不解:“我以前明明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怎么突然变成现在这样了呢?”来访者抱有的一系列不合理信念引发了焦虑和烦躁,而对焦虑与烦躁的无处宣泄和改善又造成了来访者的二级困扰:为了避免面对无法改变现状所产生的恐惧而选择逃避。

三、咨询计划

(一)咨询目标

与来访者商定咨询的短期目标为改善焦虑、烦躁、恐惧情绪,加快适应高中生活和学习。长期目标是建立根植于自身的自信乐观品质、提高抗逆力。

(二)咨询方法与理论依据

咨询以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绘画技术展开。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目标在于消除来访者对生活的自我挫败观点,帮助他们获得对生活更宽容、理智的态度。[1]治疗师通常使用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技术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如何将自我挫败的想法结合进生活并保持,他们应当如何来摧毁这些破坏性思维,同时习得改变行为和情感方式的新的思维方法。[2]

绘画心理技术作为一种心理投射技术,能够让来访者在无防御的状态下表达真实自我、呈现内心冲突。[3]在大量的实证研究中,人们发现运用图画的方式比语言更容易构建形象、建构意象。[4]绘画在疗愈的过程中,可以将来访者的内心化无形为有形;把内在部分外在化;将暗在部分明在化。[5]

四、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关系,以树喻人

初次咨询,咨询师本着中立原则,以无条件接纳的态度聆听了来访者对于新生活“太难了”的控诉。在来访者反复强调“我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变成了这样”以及“我觉得很奇怪,我对周围的人都看不顺眼,不想和他们交朋友,但我又很孤独”后。为了解开重重谜题,咨询师邀请其在纸上画一棵树。

                                            
 

来访者仅用四分钟便完成了绘画,其自述这是寒冷的冬季,这棵树独自生活在一个有呼啸的风,积雪很深的山谷中,取名为《不知是否会醒来的沉睡树》。树根的部分显示出作画者对本能领域和过去空间的关注;树冠刻板而繁琐,作画者花了大量时间反复描绘,反映出其一定的完美主义倾向;树际的关系反应了人际的关系,这棵树没有同伴,与作画者目前的情况相符,可能作画者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了较强的自卑,为了避免面对这一事实,于是采取回避人际交往的策略。没有树叶在这里表露出作画者内心低落的情绪,与环境互动不良,生命能量不足。

初次咨询结束时,咨询师给来访者布置了一份作业:将困扰自己的事所引发的思考、情绪和行为详细记录下来,用以下次咨询。

 

第二阶段:开启辩论,认知纠正

第二次咨询的重点在于咨询师向来访者展示如何发现自己的合理要求,并将自己的合理偏好区别于非理性的“必须”和“应该”。以下是关于竞选学生会主席的非理性信念辩论。

来:我有担任学生会主席的经验,而且很努力地准备了竞选,所以我认为我应该成功。

咨:你应该成功的结论是如何从经验和努力为前提得出的呢?

来:难道不应该是这样的吗?

咨:这当然是合理的,但努力和经验必然带来成功是否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呢?

来:我觉得差不多吧。

咨:那么是否任何事都会按照我们以为的公理发生呢?

来:不一定。

咨:你的期待是合理的,但这个假设有绝对成功的可能性吗?是否也有可能不成功?

来:是。

咨:那你除了竞选失败,在这个过程中有任何积极的体验吗?

来:我将自己过去工作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回顾,也认识了很多厉害的同学,当选学生会主席的同学确实也很优秀,有能力。

咨:那这些算是收获吗?

来:算。

咨:看来有时候我们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算是另一种成功吗?

来:也许可以算吧。

以此为例,咨询师为来访者布置了第二次作业,在受到自己不合理信念困扰时,和这些信念辩论,用另一种视角看待问题,并将新的想法记录下来。

 

第三阶段:理性想象,改善情绪

第三次到访的来访者表示,自己一直在努力和不合理信念辩论,收获了一些新的想法,但有时依然受到情绪的困扰。因此,第三次咨询以改善情绪为重点展开。

咨:你愿意试试用想象的方式来改善情绪吗?

来:愿意。

咨:现在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件可能发生在你身上最可怕的事。想象一下,你很努力地学习了,但短期内成绩依然没有大幅提高,你看着试卷,回想着付出的努力,看着周围的同学,讲台上的老师,你能清晰地想象吗?

来:可以想象出来。

咨:你现在内心深处的感受是什么?

来:非常焦虑、自责、内疚和痛苦。

咨:很好,现在请你深入这些感受,非常深刻地体会它们。

来:我感觉到了。

咨:现在请保持住这一幅画面,不做任何修改,尝试让自己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只感到抱歉和失望,抱歉和失望在此刻是健康且合适的消极情绪,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感受,所以你也能改变它们。当你只感受到失望和抱歉时,就告诉我。

来:好难啊。

咨:听起来确实有一些难,但我相信你一定可以。

来:(停顿了三分钟)我好像感觉到了。

咨:你现在只感受到了抱歉和失望,是吗?

来:是的。

咨:你很棒,可以告诉我你是如何办到的吗?

来:我对自己说:“虽然结果有些不尽如人意,倒也不必过分苛责自己,毕竟我还是很努力了,虽然不一定马上就能成功,但坚持下去也许会有很大的提高。”

咨:“你太棒了!你不仅转变了自己的情绪感受,而且拥有了一种全新看待问题的视角,比起获得快速的回报,你开始在意过程的价值了。”

来:好像是这样的!

咨:那么希望你能在今后的一个月里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进行合理情绪想象练习,愿意坚持试试吗?

来:愿意!

   

第四阶段:加强行动,树中现变

第四次咨询首先围绕着来访者的二级恐惧展开。

咨:前面你提到过会将自己和同学比较。

来:(笑着)是的,以前我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现在却总是拿自己和他人比较。

咨:和他人比较的结果和感受是?

来:很没有自信。

咨:你提到过你的一大困扰是你看其他同学总是有很多缺点,因此不愿意和他们交朋友。

来:是的。

咨;现在有改善吗?

来:还没有吧我觉得。

咨:同学们的缺点是大的还是小的?

来:小的,有时候我也觉得是不是我太吹毛求疵了。

咨;有没有可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信,避免和同学比较,因此找到很多理由远离同学们呢?

来:(沉默)

咨:(等待来访者的沉默结束)

来:有可能吧,但我不知道怎么办?

咨:也许你可以试着和他们多交流。

来:可我不是办不到吗?

咨:正因为你觉得自己办不到,才会产生另一层恐惧,解决它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面对它。如果你能一直坚持做那些你害怕的事,坚信你的恐惧不会造成糟糕的后果,你就可以减轻你恐惧的感受。

来:这样啊,好吧,我知道了。

讨论完人际困扰后,咨询师邀请来访者再画一棵树。

               

                                      

            2.第四阶段来访者画的树

作画者这样描述她的画:这是一棵生活在冬末的树,是一颗怀抱希望耐心等待发芽的树。冬末提示春天即将到来,新的希望也将到来,耐心等待发芽表明作画者对未来怀抱憧憬且有足够的耐心等待自己成长。树木整体更加舒展,虽然依然没有树叶,但交错向上的树枝代表着作画者以真实的面貌坦诚地面对他人,也为新的成长打下基础,整幅画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

 

第五阶段:整合回顾,新生的树

最后一次咨询,咨询师邀请来访者画一棵树作为整个咨询的回顾和总结,作来访者画出了一棵与过去非常不同的树。

                                     

            3.第五阶段来访者画的树

作画者自述这是一棵生长在春天的树,它生长在一片树林里,树上挂着一个秋千,树叶茂密而翠绿,有花瓣被风吹来,取名为:阳光下的绿。

这幅画见证了来访者的成长和变化,树干粗壮挺拔,生命能量旺盛而通畅,树冠巨大而茂密,代表作画者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右方吹来的风和悬挂在画面右侧的秋千,表示来访者希望发展出更多如主动、理性、果断的男性品质。整个画面给人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感觉。至此,咨询结束。

 

五、咨询效果评估

(一)来访者自我评估

来访者自述焦虑和对学校的恐惧情绪有很大缓解,对情绪问题评分为3-4分,基本能够正常学习,对很多问题有了新的看法。

(二)来访者母亲评估

在家中情绪不再失控。在生日时,第一次收到女儿写的信,信中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和多年付出的感谢,同时表达了要努力学习的决心。

(三)班主任评估

目前学习成绩依然落后,但学习状态有所提升,对学校生活较以前适应了一些。

(四)咨询师评估

来访者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方面通过新的思考和尝试有所改变,同时分析其绘画作品,可以看出来访者逐渐恢复自信和对生活的希望,同时也开始用坚实的努力,开放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六、案例评价与反思

(一)对咨询目标成败的思考与分析

    绘画本身具有宣泄情绪和疗愈的功能,来访者压抑的情绪在作画的过程中得到了一定释放,随着对问题的不断澄清,新的思维、行为方式的建立,来访者能加快适应新生活。

(二)对咨询过程的评价与反思

    在对来访者人际交往的干预中,咨询师有些操之过急,通过画作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免有武断分析,强加观点于作画者之嫌,因而在行为干预中,来访者也存在一定阻抗,在对于咨询结果的评估和报告中,几乎没有涉及到人际交往的部分,说明来访者在这一部分依然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四)在咨询中的自我觉察

咨询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既是咨询师又是学校老师的双重身份,使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过度指导、强加自己想法于来访者的问题。如何控制教师身份对于咨询的影响,是咨询师需要自我成长的议题。

参考文献:

1][2](美)科里Corey,G..心理咨询与治疗经典案例(第七版)[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5

[3] 王剑.绘画疗法干预小学生情绪问题的案例报告[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05):40-44.

[4][5]严文. 心理画外音:跨越10年的心理咨询个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8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