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论应用行为分析辅助聋生控制情绪的作用

 

 

1.问题的提出

11个人资料

小雨,18岁,独生女,无听说能力,高二,住校。足月顺产,幼时药物性耳聋。小学、初中成绩均名列前茅。进入高中,成绩只排中上,故心理落差大。高二时被诊断为高度考试焦虑,不愿吃药,自此家长每周末来校看望孩子。该生学习刻苦,自律性强,情绪控制不太好,易激惹。

1.2确定目标

    定义目标行为是发脾气,指任何时间段,在正常会话音量以上出现发声,伴随着面部收缩,有或没有眼泪,持续一段时间,未经允许撕碎带字的纸张、用指头抓挠自己的头发、连续拍打桌面、把物品连续砸向桌面等。干预目标为将发脾气的次数减少为零。

   1.3观察与评估

   1.3.1 ABC观察记录

  ABC连续记录法,指的是观察者在自然作息中的一段时间内,记录目标问题行为及选定环境事件的发生。  [1]“可被用来记录教室活动中发生或没发生问题行为的前事和后续事件。” [2]分别代表特定的前事、问题行为和后果” 其优点是“相关性可能会反映出因果关系”[3]。常需在不同时间记录三次,摘要如下:

日期

时间

前事

行为

后果

2018.2.21

9:10

老师在课堂上告诉大家“在默写的诗句中,‘日月’不要合写为‘明’了。”

小雨皱着眉,摇摇头,把刚默写完的试卷撕碎了

同桌看着她

2018. 2.21

910

同桌看着她

小雨把撕了的试卷卷起来放在桌面上

同桌继续低头看自己的卷子

2018. 2.21

911

同桌继续低头看自己的卷子

小雨摇摇头,打手语“错了一题就重新写”

没人理她

2018.2.21

911

没人理她

小雨打“哭”的手语

没人理她

    可见,发现自己默写错了,小雨开始发脾气,引发同桌短时旁观,小雨的情绪没能及时调整。

 

1.3.2 功能分析

    “功能行为评量可让特定的环境事件与行为之间的关联形成假设,其使用可帮助获得信息,以了解个人行为的目的(功能)。”[4]“以功能行为评量为基础的介入,可能比任意选择的介入更有效果。” [5]分为正增强与负增强两类。“正增强包括:社会性正增强(注意),指问题行为通常会得到他人立即的注意;实物性增强,指行为的发生是因为有机会接近增强的物品或其他刺激物;自动正增强,指行为直接产生的增强。负增强包括:社会性负增强(逃脱),指行为可有效地中止或延后嫌恶刺激;自动负增强,指行为可以直接终止身体上的疼痛或不舒服的状态。”[6]

    根据动机评估量表,测量出小雨发脾气时逃避要求的平均分为3.25,获得关注的平均分为3.4,高于感官增强2.2和实物增强2.5。故初步判断发脾气由社会性正增强(注意)和社会性负增强(逃脱)功能维持。

   故此,笔者设计的验证情境分别为:当小雨发脾气,笔者立即给予言语上安慰,或告诉她“没准备好可以不写,把作业交上来吧。”两种情境各进行了三次检验,摘要如下:

日期

时间

前事

行为

后果

2018.3.1

8:50

老师在课堂上告诉大家 开始练习检测

小雨嘴角下撇,晃动身子,用笔帽连续敲击桌面,同时摇头

老师走向小雨,打手语问她“感觉题目难吗?

2018. 3.1

851

老师走向小雨,打手语问她“感觉题目难吗?

小雨皱着眉头,打手语回答:“有些记的不太熟。”

老师打手语告诉她:“慢慢来,不着急。”

2018. 3.1

851

老师打手语告诉她:“慢慢来,不着急。”

小雨点点头,眉头舒展了,低头写卷子。

老师走开了

可见,当小雨发脾气时,老师及时的关注缓解了小雨的情绪。在假设验证中,老师允许小雨不做难题,也起了缓解作用。故证明判断正确。

 

        1.3.3增强物评估

鉴于小雨父母每周末来看望她,会帮她备齐下水果、零食和生活用品,也会带她外出活动,故不考虑物品类与活动类增强物。而维持小雨问题行为的有关注功能,故设计单纯的积分奖励,达到一定分数时,在班级内当众给她颁发“最美住校生”称号。

 

1.3.4基线测量

   “实验者操弄环境中特定的方面试着找出是否会影响受试者的行为,而这个特定的方面称为自变项,有时也可称为介入变项、处理变项或实验变项。基线是在自变项不存在的时候测量行为所得到的原始资料,建立基线最主要的目的,是将没有呈现自变项时受试者的表现,当做客观的基础,用来侦测未来自变项呈现后所造成的效果”[7] ,“一个时段内所测量的值呈现极小的变化” [8]即为一个稳定的基线,这时才能提供一个最合适的基础或情境。笔者主要测量的是小雨每天发脾气的次数,当数据稳定为平均每两天一次时,才开始实施干预方案。

    

2.采取的措施和实施过程

2.1 消除性操作

    “消除性操作,指的是降低刺激源、物品或事件之增强效力的动机操作。”[9]笔者在每次课堂检测前给小雨发了三张求助卡,每张卡代表五分钟的查阅资料时间,允许她在做不出题目时使用。提供给她解决难题的途径,也意味着不能逃避练习。

 

2.2 非后效增强

   “非后效增强指运用固定时间计划表或不固定时间计划表的方式,独立于学习者的行为给予已知增强属性的刺激。”[10]笔者在课堂检测时会不定时走到小雨面前三次,告诉她“慢慢做,不着急”,满足她的关注需求。

 

2.3 区别性增强替代行为和代币制

   “区别性增强替代行为,增强一个适当行为的出现以取代问题行为”[11] “代币制是一个行为改变系统,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1)目标行为清单;(2)参与者达到目标行为后所获得的代币或点数;以及(3)后援增强物项目清单。”[12]笔者对小雨的设计为:

 2.3.1 回答不出来老师的提问时:捏捏减压工具,得1分;说“老师我不会,我需要你的帮助”,得3分。

2.3.2 被老师批评后或考试遇到难题时:深呼吸使自己平静,得2分;举手示意,请求出去洗把脸,得3分;找班主任或心理老师沟通,得5分。

 15分,可获“最美住校生”奖状一张,在班上当众颁发。

    分值设定是依据小雨所需付出的努力多少和基线期数据,大概每周都会给小雨一次精神鼓励。

 

2.4 逐变标准设计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