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运用接纳承诺疗法,与惧学想法和平共处

 

运用接纳承诺疗法,与惧学想法和平共处

——高一女生惧学心理辅导

 

【摘要】小北(来访者),,高一开学一周想转学,每天去上学就感到肚子痛、恶心想吐,在学校感到很痛苦。在家,这些症状都会消失。来访者对于现在在读的学校很排斥,恐惧去上学。咨询师运用接纳承诺疗法鼓励来访者接纳自己的惧学想法及不适的感觉,和惧学想法和平共处,充分挖掘来访者的积极资源,引导其朝着自己的价值方向去努力和行动。

 

【关键词】接纳承诺疗法  恐惧上学  心理辅导

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简称ACT)强调个体的心理灵活性。ACT提升心理灵活性的六边形模型分别包含:接触当下、接纳放下、认知解离、以己为景、承诺行动、明确价值。这六个方面主要是协助个体觉察当下、打破僵化、选择行动,让个体以平静之心接纳不可改变的因果,以无畏的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缘份。ACT主张不去消除症状、想法和情绪,而是鼓励个体与症状、想法、情绪和平共处,鼓励个体带着症状、情绪和想法去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ACT强调个体看重什么、要什么,所以ACT除了强调接纳、觉察,同时也注重指向未来与行动。

一、案例描述

小北(化名),女生,17岁,高一学生。家中排行老大,有一个妹妹还在读小学。父亲和母亲在家里开了一家便利店,父亲以看店赚钱为主,母亲以全职带两个孩子为主。家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她很宠爱,什么都听她的。小北性格比较内向、安静;而妹妹很活泼开朗,是家里的开心果;妈妈比较强势,平时说话嗓门比较大,脾气有点急躁。小北在初中成绩还不错。

自从初中升入高中后,开学第一周回家就哭着说不要去上学,第一周住在学校里,晚上基本都睡不着。第二周父母强行把她送学校去,每次都是肚子痛、呕吐,因身体不舒服,妈妈曾带她去医院检查,身体无器质性问题。对此全家人都很着急,想带她去杭州看心理医生。后来,在班主任的建议下,来到了学校的心理辅导室。

小北最好的两个闺蜜同学在职高读书,她到了新的高中之后,突然发现学业压力很大,自己很努力,但是学的非常吃力,加上在新的学校没有朋友,也不喜欢与人交往,于是就萌生了转学的念头。上学第一周就提出来想转学,妈妈坚决反对,妈妈觉得她坚持一下是能适应高中生活的,并且在妈妈的心目中,如果去了职高读书,那就考不了好大学了,为此妈妈试过和她好好说,妈妈使尽挥身解数,小北也不肯去现在的学校上学,劝说无效妈妈也骂过她、打过她,妈妈也感到很生气。在来学校心理辅导室之前,小北已经一周没来学校上学了,爷爷奶奶也来家里劝说小北,后来,爷爷奶奶心疼孙女,就说转职高去也没关系。

在小北的心目中,只要妈妈能同意转学去职高,到职高了她会很认真读书的,但是妈妈不同意,她觉得很难过和痛苦,如果转不成,那就不想读书了。因为去现在的学校读书太痛苦了,一到学校她就感觉各种不舒服,连呼吸都有点困难。家里谁来劝她去学校上学,她要么就是独自哭泣说不想去,要么就一言不发。家人劝说无效,后来,妈妈请了小北的两个最好的闺蜜来劝说她,没想到适得其反,小北和闺蜜聊了之后,更加坚定了自己转学的想法,妈妈感到后悔万分,于是,迫切的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因为女儿曾提出来说要去看心理医生。

    二、案例分析

    来访者小北步入高中新环境由于在人际关系和学业上的不适应,产生了转学的想法,表现出恐惧去学校,并伴随肚子痛、恶心等生理反应,同时连续的在学校失眠,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她迫切想逃离这所学校。另外,由于妈妈用很强硬的态度反对她转学,她和妈妈的关系陷入了僵局,转学的希望也很渺茫。虽然一周没去学校上学,但是她和家人都感到非常痛苦。总结起来,小北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获得妈妈的支持与理解,希望能和妈妈沟通让自己顺利转学去职高;二是缓解恐惧上学带来的不适感,并能正常去上学。而前者想转学背后的目的就是为了回避恐惧上学带来的不适感。所以本案例的咨询的重点是如何帮助来访者缓解恐惧上学带来的不适感,并能正常在学校上学,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三、辅导过程

运用接纳承诺疗法,每周2次心理辅导,每次一个小时,共进行了四次。

(一)第一次咨询:建立信任的咨访关系,发掘来访者的资源,明确咨询目标。

第一次咨询先和母亲进行了沟通,了解来访者的成长历程、家庭情况及在校学习情况。从小小北比较内向,朋友较少,在学校的适应能力比别人弱,曾经父母努力把她送到城区的小学读书,读了一年,她不适应,经常失眠、哭泣,也看了心理医生,后来就从城区转学回到乡下的学校读书;在初中也曾遇到这种情况,本来希望送她到城区的私立初中去读书,但是开学一个月,她也适应不了,后来又回到了乡下的初中读书。现在高中了,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竟然为了两个闺蜜要去职高读书,妈妈真的很生气,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妈妈感叹自己都是为了女儿好,到头来,好像自己是个恶人。在大女儿刚读小学的时候,她生了二女儿,当时对大的也有些疏忽,就想着把她送到寄宿的学校去,后来读了一年不适应,只能回到身边来读书。妈妈希望女儿能够在现在的高中好好读书,心理老师也表示,咨询的目标要和来访者小北一起共同商量决定。

第一次见到小北,很安静,长相甜美文静,内向腼腆的她一个人坐在沙发的一角,低着头,讲话的声音有点低。心理老师慢慢的和小北建立信任的咨访关系,并澄清咨询的谈话内容都是保密的,肯定她主动来咨询的动机,并慢慢的倾听她,鼓励她把最近积压心中已久的难过、痛苦等情绪慢慢宣泄出来,同时也收集了小北的信息,刚开始,她提出的咨询目标是希望成功转学去职高读书。因为在现在的学校她很痛苦,她很恐惧去现在的学校上学。后来,经过引导和协商,与来访者一起商量确定了咨询目标。一是如何获得妈妈的理解与支持;二是缓解恐惧上学带来的不适感,并能正常去上学。

(二)第二次咨询:了解来访者的生命故事,通过创造性无望,激发来访者改变。

通过和小北的对话,心理咨询师对小北的惧学程度做了评估,并让来访者了解到了创造性无望的感觉,好像之前全部的尝试都是以失败告终。也通过创造性无望让小北意识到,自己之前想消除惧学想法的方法似乎都无效,从而激发来访者的改变。部分的对话摘录如下:

小北:只要妈妈同意转学,我在职高会很努力学习的。在现在的学校,我太痛苦了。

心理老师:嗯,我听到你内心是渴望上学的,由于在这里上学感到恐惧、痛苦,所以想转学,希望得到妈妈的支持。

小北:我就是希望妈妈能支持和理解我的处境。爷爷奶奶看我哭的这么伤心,他们都同意我转学了。

心理老师:嗯,爷爷奶奶很心疼你。除了用转学的这个方法来解决惧学这件事,你还试过其他方法吗?

小北:没有,我害怕去学校,到了学校我就恶心,肚子痛,我在学校一刻也待不下去,所以想转学。

心理老师:在心理辅导室,我可能不能左右你能否成功转学,但是,你惧学想法带来的不适我可以帮助你一起来探讨处理。

小北:低头沉默

心理老师:在我们刚才的谈话中,我感受到你是非常渴望能够和初中的好朋友一起上学的。现在目前好像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我可以邀请你一起来画一画你目前所面临的现状吗?

小北:嗯。

于是小北跟随心理老师的指令开始拿起画笔进行描绘,如果痛苦指数0-10分,最低0分,最高10分,目前在高中读书就是痛苦指数10分,如果在职高的话就是2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座五指山阻碍了她的愿望,那就是妈妈。代表妈妈的五指山上写着强势、命令、控制、压力,只有在一个小指头上写着妈妈对她的好,包含衣食住行,在吃零食、买衣服、旅行、生活日常等这些方面,妈妈都对她非常好。在她来咨询之前,她把问题的焦点聚焦在妈妈身上,觉得是因为妈妈不同意她转学,觉得这个痛苦是妈妈造成的,只要妈妈同意了,恐惧上学的想法自然会消失。

小北之所以和妈妈对抗是为了转学,而转学的目的是为了缓解惧学带来的不适感,所以,经过沟通,心理咨询师发现来访者采用回避模式来应对惧学想法,她觉得只要离开这个环境,惧学想法带来的不适就会消失。可是这个回避模式遭到了妈妈的反对,为此她感到更加痛苦。通过创造性无望激发来访者改变,部分的对话摘录如下:

心理老师:如果这座五指山被你移开了,你觉得自己就能顺利到职高吗?

小北:嗯,只要妈妈不反对就可以。

心理老师:如果妈妈告诉你,她同意你转学,也理解你的痛苦,愿意帮你缓解害怕上学带来的痛苦,给你提供支持,你感觉会怎么样?

小北:我会感到很开心。

心理老师:可是,我发现,在你作品里的五指山的背后好像还有一座比五指山更大的山,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那座山是你想去的学校。学校的招生都是按照志愿和规定来招生的,学校中途来接收别的学校的学生,这个事情好像不是妈妈说了算哦。可能能转学,可能要下学期才能转学,也有可能一直都不能转学。

小北听了,脸一下子就耷拉下来了,感到很难受,觉得想哭:那我就不想上学了。

心理老师:我感受到你此刻很难过,当听到还要在现在的学校里继续这么痛苦学习与生活,连不想上学的念头都出来了。

小北:嗯。

心理老师:如果心理辅导能够帮助你减少恐惧上学带来的痛苦,你愿意试一试吗?

(三)第三次咨询:改变来访者的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接纳惧学想法。

在第二次咨询回去之后,妈妈也做了调整,而不是一味就转学的问题进行对抗。因为根源是恐惧上学,如果在现在的学校生活与学习没有感到不适,那就不会有转学的想法了。所以,妈妈开始耐心的和小北沟通,表达妈妈愿意一起努力来帮助她缓解痛苦,也愿意帮她一起来想办法。后来妈妈也去做了了解和努力,按照规定,目前小北无法转学,只能在现在的学校先学习。

当小北感受到妈妈的温暖与支持之后,回家和妈妈的关系得到了缓和。并答应这周四、周五去上学,但是不住校,由妈妈早晚接送上下学。据妈妈反馈,这周两天上学期间,小北给妈妈打过很多电话,一会说自己肚子痛、一会想哭,一会又想早点回家,在学校的学习状态不佳。好不容易熬过两天,周末在家的时候,小北又开始担心了,她很担心下周一妈妈要送她去上学的时候,她又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怕自己又会恐惧上学,无法在学校里学习。

在咨询的过程中,心理老师与来访者有一起探讨想法对人的心理的影响,比如,你对自己说“我是香蕉”,这是头脑里的一个想法,来访者也不相信这个想法,不会认为自己是香蕉。而来访者对自己说“我恐惧上学,我害怕去学校”,这也是一个想法,但是来访者相信这个想法,认为这就是事实,觉得自己无法去上学。引导来访者意识到这只是头脑中的一个想法,而不等于事实。当一个人将一个想法当真,并和这个想法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把想法当成了事实。

接着,心理老师运用文件夹的隐喻,邀请来访者来体验。部分的对话摘录如下:

心理老师:有一个技术可以让你来体验一下怎么和害怕上学这个想法相处,你愿意试试看吗?

小北欣然答应:嗯。

心理老师拿出一张纸让小北把关于害怕上学、对学校恐惧、担心等想法写下来,然后统统装入一个文件夹。小北平时想消除这些想法和不适的感觉是选择回避,想办法让这些想法消失,就好比用手将文件夹推开,而咨询师也用手将文件夹推回来,小北越用力,咨询师也越用力。两人在互相推文件夹的过程中,时间过去了好几分钟。

心理老师:在刚才的体验过程中,你的注意力都在哪里?

小北:都在手上的文件夹里。

心理老师:那你还能做其他事情吗?

小北:不能。

心理老师:如果这个文件夹放在你的眼睛前,那你还能看见我吗?

小北:不能。哦,我明白了。我们推文件夹的过程就是我和这个想法斗争的过程。

心理老师:你悟性真好!那我们应该怎么来对待这个文件夹呢?

小北:我可以把它放在兜里,也可以放在腿上,这样我的眼睛和手就解放出来了。

心理老师:是的。当我们很恐惧去学校的时候,就好比是把这个文件夹放在我们的眼睛前,别的什么也看不到,只看到害怕上学,只看到痛苦,因为这个时候的自己和这个惧学的想法融合在了一起。实际上它只是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想法。

小北:是啊。当我把这个想法放腿上或者放兜里,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我的手和眼睛都解放出来了。

心理老师:通过这个体验,对你接下来应对这个惧学想法,你有什么启发吗?

小北慢慢的开始领悟到,当头脑里再次出现不想去上学,恐惧上学的这个想法时,不会像以前那么紧张和着急,不会像以前那样那么迫切的想要消除他。因为这只是头脑里的一个想法,头脑里还有其他很多的想法,把一个想法放兜里,不影响自己做手头要紧的事情。而每日沉浸在与想法的斗争中反而影响了自己。通过这次咨询,引导来访者接纳了自己惧学的想法以及不适症状,在接纳的基础上,不再用回避模式来应对。而是让自己试着和这个想法拉开距离,对这个想法进行解离,当不再那么的相信这个想法的时候,她的视野就更宽阔了,好像去上学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难。这次咨询回去之后,来访者开始了住校生活,不再让妈妈每天接送,虽然也有不适,但是基本能在学校正常上课了。

(四)第四次咨询:引导来访者看到自己未来的方向,迈出行动的一小步

来访者在目前的学校,与宿舍同学的关系还可以,同学们对她也蛮友好的。她的内心是很渴望以后考一个好大学的。尤其,在这个过程中,她有时候会跳出来看待惧学这件事,当恐惧上学这个想法出来的时候,她不再选择回避和消除,而是试着从未来的角度来看待。比如自己读大学了,再回头来看当下的自己,可能觉得这点事也不算什么。她从原来坚决不想来学校,到想转学,然后到断断续续来上学,再到在妈妈每天接送住家里的情况下能坚持一周来上学,到最后的能住校上学。这个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来访者在痛苦中收获了成长,因为来访者接纳了痛苦,迈出了适应高中生活的一大步。并在妈妈的关心和支持下,以及心理老师的帮助下,步入了良性循环。

在第四次的咨询的过程中,不断的引导来访者发现自己想要的方向,明确她的价值方向,帮助来访者看到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么,也帮助来访者看到痛苦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最后,把焦点放在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探讨可以行动的一小步,每当迈出一小步,就是离自己想要的生活更近了一大步。

四、辅导效果

经过四次心理辅导之后,小北已经能正常去上学了,而且上课和做作业都很认真,住校也没有问题。妈妈对她的关心和陪伴也渐入佳境。上学的日子充实的去学校学习,国庆假期除了晚上认真写作业,还和家人一起去旅行了。之前恐惧上学的事情,好像是做了一场梦。

    五、辅导感悟

    ACT不关注症状的减轻,一个原因是这样做可能会强化经验性回避,会激起大多数的临床问题,另一个原因是尝试消除症状会导致症状反弹。所以,ACT的根本目标不是消除症状,而是鼓励来访者接纳症状,带着症状去生活,朝自己觉得有意义、有价值的方向去努力。对于小北的惧学想法,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去消除它,而是接纳它并带着它去生活。

    此案例中,咨询师运用了“文件夹”的这个隐喻让小北更好的来接纳自己的惧学想法。“文件夹”的体验会让来访者跳出来看看自己的问题,对于接纳自己的症状是很有帮助的。再通过改变来访者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来重新看待惧学想法,其中内部语境是让来访者自己学会与惧学的想法进行解离,比如说,我头脑中有一个恐惧上学的想法,但是这只是一个想法,而不是事实。外部语境是妈妈改变了对她的态度,不再对抗,而是给予了积极的关注与支持,来缓解小北高中生活不适应及恐惧上学带来的痛苦,从而,让来访者的内心变得更灵活。在ACT的咨询关系中,我们相信来访者和我们很像,都有被问题卡住的时候,相信来访者是有能力和潜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激发来访者的价值方向,从而承诺行动。

 

参考文献

1】罗斯.哈里斯,祝卓宏,张婍,曹慧,ACT就这么简单——接纳承诺疗法简明实操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31-33.

2】马明胜,不想上学的男孩——接纳承诺疗法对上学恐惧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个案报告[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041-43.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