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位焦虑的处女座妈妈来访
洋洋妈妈最近跟班主任的沟通越来越频繁,每天晚上连续给班主任发成段的文字和语音,诉说对教育孩子的受挫和无奈。最后,妈妈通过班主任找到学校心理辅导室。
第一次访谈,与洋洋妈妈的沟通信息整理如下:
1. 冲突的母子关系
洋洋读四年级,这学期开始,妈妈和洋洋的冲突愈演愈烈,妈妈吼孩子的声音甚至到了扰民的程度。妈妈反应,孩子的主要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磨蹭、生活自理能力差,并认为孩子明明能做好的事情却很敷衍。妈妈对孩子能用的方法都用了,甚至动用铁尺打孩子,但收效甚微,反而两人关系越来越紧张,洋洋越来越叛逆。
2. 优秀上进的父母
妈妈说自己是处女座,在公司任销售职务,工作压力大,对自己要求高。爸爸在外地工作,是公司负责人,职位高,每几个星期才回一次家。夫妻关系融洽,近两年因为孩子的问题时有摩擦,爸爸经常承担母子两人中间调停人的角色。
意识到问题的“虎妈”开始学习心理学,觉察到自己脾气不好,和孩子的相处模式有问题,却总改不了。
二、母子无处不在的权力争夺
第二次,洋洋来到辅导室,我见证了聪明的“虎娃”怎样与“虎妈”斗智斗勇,争取自我管控权。
1. 对时间安排权的争夺
和妈妈一样,洋洋的语言表达能力强,但显得有些焦虑。洋洋表示,从上学期开始,他每天有写不完的家庭作业。妈妈让他准时睡觉,早上5点起来写完,他表面顺从,但会在妈妈查房过后爬起来写作业,直到凌晨才睡觉。睡眠不足加剧了洋洋的注意力问题。 如此一来,洋洋的注意力问题和拖拉的作业习惯形成了难以突破的恶性循环。也因为如此,无论妈妈如何对洋洋的学习督促、施压,洋洋根本无法打起精神来学习。可以看出,在妈妈高压的管控下,洋洋通过掌控自己睡眠的方式获取对自己生活仅剩的控制权。
2. 对课外活动安排权的争夺
洋洋兴趣广泛,热爱画画、课外阅读、朗诵、口技等诸多兴趣活动。在家时,妈妈禁止洋洋在完成作业前做其他事,而洋洋则趁妈妈不注意偷偷画漫画。不甘示弱的妈妈在洋洋书桌上装了监控,洋洋最终演变成在课堂上画画。类似的情况数不胜数,“虎妈”与“虎娃”的家庭战争一触即发,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三、案例分析和辅导措施
在本案例中,母亲眼中孩子的逆反和学业困难是两座难以翻越的大山。其实,孩子问题的根源是母亲自身无法排解的焦虑和对孩子的过度控制。母子两人长年累月在控制与反控制的较量中纠缠不清。因此,我的心理辅导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工作开展:
1. 缓解母亲焦虑情绪
在第一次和妈妈的访谈中,用倾听和共情搜集家庭信息,同时帮助妈妈缓解焦虑;建议妈妈下班回家前先调整自己的状态,不要把工作的压力带回家中;同时多调动爸爸的力量支持自己,发展自己的生活空间,以此适当转移自己对孩子的注意力。
2. 鼓励孩子对自己负责
妈妈不愿放手让孩子自主管理学习生活,部分原因是孩子缺乏一定的管理能力,而自我管理能力是在不断的尝试与实践中得到提升的。因此,家长需要适当放手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洋洋表示自己很想进主持人社团,但他知道就自己目前的学习情况班主任师不会同意。我问洋洋,“怎样才能为自己争取到这个机会?”洋洋说,“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支持。”“自己方面呢?”“自己方面,要更认真听课,每次认真检查试卷,提高成绩。”我追问,“为了下学期能进入社团,现在就要开始努力了。准备好付出行动了吗?”“嗯,只要能让我去社团,我肯定加倍努力。”“提高学习成绩要付出很多努力,你确定可以吗?”洋洋点点头,充满信心的样子。
3. 协调母子沟通
因为多年尝试发出声音却不断被否定,洋洋拒绝在家与妈妈直接沟通。访谈中引导妈妈认识到我们无法改变一个人,就算他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只能提供让他改变的条件。因此,双向、平等的沟通是通往关系改善的必经之路。我建议妈妈用发展的眼光看眼前的孩子,在家主动与孩子平心静气地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并制定两人共同信守的约定。在此基础上适当放给孩子自我管理权,在此过程中保持关注,并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即可。
4. 引入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是以家庭整体为对象而施行的心理治疗方法。家庭治疗理论认为,一个问题儿童的背后总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在洋洋的家庭中,高焦虑的母亲和家中缺失的父亲导致母亲把所有的注意力投注到儿子身上。洋洋在辅导室时,是一个思维清晰、表达流利的聪明孩子,有自己的特长和主见,而在家中却是一个时刻需要妈妈监督的孩子,这是因为他与妈妈纠缠的关系牵制了他的自主性发展。孩子对父母永远是最忠诚的,妈妈希望洋洋集中注意力学习,却不知洋洋在家的注意力主要在妈妈身上。他几次提到“希望妈妈开心一点,脸上多些笑容”。洋洋用尽所有的智慧和力气来与焦虑的母亲对抗。洋洋自己不知道,在与妈妈抗争的过程中,他帮妈妈释放了积蓄的焦虑和愤怒。母子两人的关系越纠缠,越紧密,母亲越容易把所有的心事和焦虑向儿子倾吐,潜移默化中儿子在不知不觉中代替了父亲的位置。处于父亲位置的儿子,怎能轻易接受母亲的管教和控制?
在辅导过程中发现,母子两人都有很强的动力和求助意愿,但总无法达成一致。此情此景就像母子两人各拉着绳子的一头,却只顾往相反的方向拉扯,任何人都不愿意往对方的方向挪动一步。这根绳子一直紧绷着,如同两人的心理状态。因此,第四次辅导时,我邀请洋洋一家一起来,尝试进行家庭治疗。
一周后,母子两人来到辅导室,爸爸因工作原因无法现身。进入辅导室,妈妈坐下后示意洋洋一起坐下,洋洋没有听从,站起来在妈妈身边不断扭动身体。这和洋洋之前单独来时很不一样。我请妈妈说说过去一周和洋洋的互动情况。妈妈先表扬了洋洋表现进步的地方,作业速度有所提升。洋洋在一边动来动去,还没等妈妈说完,他就补充说自己每天抽空画画,参加了区里的绘画比赛。妈妈点头表示认可。可是没过多久,妈妈开始阐述孩子的问题。此时,洋洋从妈妈身边走到门口的椅子边表示不想听,但洋洋的眼睛时不时会看到妈妈这边,中间还会穿插几句辩解。我请洋洋加入谈话,妈妈也招呼洋洋过来,但此时洋洋表现地非常拒绝。妈妈问洋洋,“为什么不过来?”洋洋说,“我不想聊。之前和你聊你每次反应都太大。”妈妈脸上有些不悦,“现在我们可以好好聊啊”,还没等妈妈继续,洋洋就自己走出辅导室。一次家庭治疗的尝试就此结束。
四、反思总结本次失败的家庭治疗
对于此次洋洋的个案,家庭治疗是比较理想的辅导方案。由于我对家庭治疗的操作缺乏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导致本次辅导无疾而终。回顾辅导过程,总结以下几个改善要点:
1. 家庭治疗要邀请相关家人一起会谈
洋洋和妈妈两人的关系已经十分纠缠、黏连,需要第三个人的力量才能撬动两人的关系,把两人的距离拉远一些,如果爸爸在场我就能调动爸爸的资源,帮助达成目标。我当时邀请了爸爸妈妈和洋洋一起来,但爸爸最终没有出现,对此次辅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只能由辅导教师找准时机暂时充当爸爸的角色,但我在这次辅导过程中总体表现地更中立,没有适时扮演爸爸的角色。
2. 辅导教师要协调多人现场对话
洋洋和妈妈两人都有很强的求助意愿和表达欲望,但因为洋洋在家受到妈妈的多次压制,在辅导现场表现消极、退缩。和在家中一样,妈妈在辅导室里也是更强势有力量的一方。如果现场我能给洋洋足够的支持,优先请洋洋表达,也许母子两人可以有更多的交流,哪怕是争执,也能促进两人的反思,扰动两人的关系,借此推进辅导的进程。
3. 治疗师要借助在场人员的力量推动咨询
咨询现场,洋洋和妈妈的关系水深火热,从一开始洋洋拒绝坐在妈妈身边到门口,最后走出门口,洋洋用行动在表达他的拒绝和抵抗。如果当时我请妈妈观察洋洋的肢体语言,让妈妈学会观察孩子,及时调整现场的表达方式,也许洋洋能留在辅导室,两人的互动模式也可以慢慢改变。
4. 治疗师要帮助修复关系中的创伤
在一次辅导中洋洋提到,妈妈曾经有过甩他巴掌的行为,让他很受伤;洋洋也多次表示,特别希望妈妈可以开心一些,放松一些。因为曾经受伤,洋洋进入辅导室就刻意对妈妈保持距离;因为关心,洋洋的眼睛却时不时看向妈妈。洋洋虽表现得不以为意,却能看出十分在意妈妈的谈话内容。此时,如果我能在现场及时说明此现象,也许能挖掘出洋洋对妈妈复杂的感情:一方面很关心妈妈,另一方面承受了很多来自妈妈的压力,并受到妈妈的言语和行为的伤害。这将是母子两人共同面对过去、修复创伤的好时机,而新的互动模式也只能在共同面对创伤的基础上产生。
洋洋的个案虽然无疾而终,但这次家庭治疗的失败经验也给了我诸多思考。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是很多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家庭治疗是针对此种家庭模式的理想辅导方式。虽然长期形成的家庭互动模式很难改变,还好中国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我相信父母对孩子的爱终将推动他们改变,孩子也将因此而改变、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