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影子
------六年级男生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干预辅导
[摘要]一个六年级男生,与体育老师发生冲突后经常性不上课,经由班主任介绍,来做心理辅导。通过沟通,与学生建立信任的咨询关系;通过绘画,宣泄情绪,找到学生问题的根源;通过系统性家庭治疗,帮助家庭成员改变互动模式,从而改变了学生的问题行为。
[关键词]行为辅导;小学生;绘画治疗;系统性家庭治疗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洋(化名)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身材魁梧。跟父母一起生活,但与父亲关系不好,几乎是不说话,不在一起吃饭。上学经常迟到,上课趴着睡觉,不写作业,也不跟同学一起玩。长时间穿同一件衣服,个人卫生状况不好。放学后经常去商场蹭网打游戏,至少两三个小时,晚上在家也上网,一般凌晨才睡觉。每当心情不好时,就自己跑出去,有时一天一夜才回来。
一天上体育课,跟老师发生了摩擦,认为体育老师人品不好,故意找茬,就自已悄悄地离开学校,以后但凡有体育课就请假不上学。班主任老师无论怎么做工作,也不见效,于是求助于心理老师,小洋的咨询就开始了。
一、 问题分析
小洋的表现让老师和妈妈束手无策,不管用什么办法,他仍旧我行我素。小洋的问题,实际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孩子只是替罪羊,表面上他排斥爸爸,但实际上就像爸爸的影子一样,如出一辙。小洋时时处处与爸爸针锋相对,认为爸爸总是管着他,不让玩,当爸爸为限制他上网,把密码换了之后,这种矛盾就升级了,把爸爸从家里赶出去。但是通过咨询发现,父母的关系很不好,经常为卫生情况发生冲突,每当发生矛盾后,爸爸就自己跑出去,爸爸在家也是长时间的上网打游戏。所以只有改变家庭系统,才能改变孩子的行为。
二、 咨询过程:
(一)第一次辅导:宣泄情绪
小洋来到咨询室,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歪坐在椅子上,耷拉着脑袋。我微笑的看着他:“孩子,看着好像不太开心呢?”
生:之前发生了一件事情,当然很烦了。我告诉你可以,但是,老师你一定得保密,说梦话时也不能说。
师:老师好像还没说过梦话呢。
生:在体育课上,我一伸手,与体育老师的手正好碰到了,老师认为我是故意挑衅他,就让我跟着他去办公室,跟着他上课,不能回教室,不能回家,最后我是偷偷溜走的。
师:这件事看起来让你很生气。
生:不光是生气,还很严重。
师:你能把这件事画下来吗?
小洋边画边解释,画了有七副连环画,其中体育老师是最丑陋的一个人。
师:现在画完了,你的情绪怎么样?选择一支彩笔代表你的情绪,把它画出来,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生:不那么愤怒了。
师:那还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的情绪宣泄出来?
生:心里默默的诅咒他。
师:只要不伤害自己,也不用影响别人的办法都可以,你还可以试试宣泄人。
小洋试着打了打宣泄人。
师:其实还有一些办法,我们可以跑步,唱歌都行。
生:我试试吧。
师:这件事看起来是件让我们不太满意的事,那我们从里面有没有什么收获?
生:坏事还会有收获?
师:恩,你这件事最终处理,是自己解决的吗?
生:找妈妈求助。
师:是呀,有些问题我们就是解决不了,可以求助外援,家长、老师、朋友、同学。
消极的情绪具有很强的能量,越拒绝,消极的情绪就会越放大。通过绘画,事件的真实过程得以再现;通过倾诉,强烈情绪得以表达;通过宣泄,愤怒得以释放。这样我们有机会拨云见日,去解决更深层的问题。
(二)第二次辅导:探寻家庭关系
通过第一次的辅导,小洋再次来到咨询时,表情比较自然,也提前在门口等候,不过衣服还是上周穿的那件。他跟老师说,上周除了没上体育课,迟到了几次,其他的还是不错的。
师:今天咱们来画画家谱图,好吗?
小洋很好奇,跟老师一起完成了家谱图。
(图1)
师:看来和爸爸好像相处的不太友好?
生:他很讨厌,说话、办事都讨厌,我不跟他说话,也不一起吃饭,为了不见他,有时候在外面吃饭。
师:对爸爸比较烦感,所以就躲着他,不跟他照面,你有没有发现,你在面对体育老师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啊?小洋略有所思的点点头。
师:小洋,咱们这里有一些人偶,你选择对你来说重要的人,摆在这张A4纸上。
小洋首先选择了第一排双臂交叉的男孩代表自己(一排右三),接着摆放的是身后背朝自己的爸爸,其实爸爸一开始是面朝自己,后来又调整的,第三个摆放的是爸爸后面的爷爷……
(图2)
师:小洋,你说爸爸、妈妈分别有什么优点?
生:优点?你说我爸吗?他哪里有什么优点,简直不可理喻,除了管着我,不让玩,就是回家跟妈妈吵架,说家里卫生不好,东西到处乱放,不高兴了还跑出去,自己说一套做一套,晚上抱着手机上网,不睡觉。
师:小洋,你有没有发现,其实,你跟爸爸的行为很像呢?
生:不可能,我最讨厌他了,怎么会跟他一样?
师:是呀,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探讨的,如果可以,下次可以请爸爸妈妈一起来。
小洋的意识层面是极度排斥爸爸,但是,在潜意识里面却是认同父亲:第一个最重要他人是爸爸,行为方式跟爸爸如出一辙,跟爸爸、爷爷站在一条线上。所以,孩子的改变,需要家庭系统的调整和改变。
(三)第三次辅导:改变家庭互动模式
经过跟小洋父母的沟通,第三次咨询,一家三口一起来到了咨询室。小洋选择在最边上的椅子上坐下,妈妈坐在小洋旁边的椅子上,爸爸跟妈妈之间空了一把椅子。
在询问了小洋上周的情况之后,运用循环提问的方式,开启了话题,“小洋,你回家以后,一般都干什么呢”
生:上网啊,不上网干什么?
师:“对于小洋上网这件事,你们有什么看法?”
爸爸:这个孩子就是不听话,不学习,光上网打游戏,给他断了网,他还出去蹭网,深更半夜不回家。
师:小洋妈妈,你怎么看待爸爸的这种管教方式?
妈妈:他还说呢?原来不管时,孩子还在家,现在一管,孩子都不在家了!哎!我给孩子好好说,他也不听。
师:我很好奇,家里什么人也有这种做法?
妈妈忍不住,指着爸爸说:他!他!他就是整天上网,夜里不睡,早上不起。
爸爸:你整天唠唠叨叨,也不收拾家务,我看着心烦,不上网干什么呢?
师:看来平时在家里,大家都一些不满意的地方,如果有一个仙女来到你家,她可以让大家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你希望他们变成什么样?(运用前馈提问,将行为的积极意义投射到未来。)
小洋:爸爸别老管我,让我自己做主,安排我自己的事情;妈妈别唠叨,让我换衣服,洗刷,我自己会换洗的;爸爸妈妈别老吵架,我一听他们吵架就心烦,想跑出去。
爸爸: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别长时间的上网打游戏,按时睡觉。***妈能别总唠叨,收拾好家里卫生。
妈妈:孩子能整理好自己的卫生,别总打游戏,适度玩玩,早睡早起。她爸爸别总挑我的毛病,别老玩手机,跟我一起把孩子培养好。
通过循环提问的方式,呈现了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小洋不满意父母对他的管教方式,爸爸妈妈之间没有深入沟通,管教方式没有达成一致。通过前馈提问,刺激家庭构想未来的行动计划,为实现理想愿景,而改变现在的行为模式。
三、 咨询效果
经过个别辅导和家庭系统治疗,小洋和父母都有了很大变化,小洋的情绪平和了很多,没有再生气就独自跑出去,上课迟到的次数减少了,在学校见到体育老师能主动打招呼,晚上能在11点前睡觉,个人卫生状况好转;爸爸告诉了小洋网络密码,两人约定了每天上网的时长,并且互相监督,不再为卫生的事情和妈妈争吵;妈妈不再盯着小洋洗漱,与爸爸交流的更多更深入了,后来再来咨询的时候,三口人交谈的也比较融洽。
四、 个案反思
在中小学开展个别咨询,心理老师一般是聚焦于来访者自己,但有时收效不佳,这就需要心理教师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评估,有的来访者的问题可能源于家庭系统,所以要关注来访者背后的原生家庭及其影响。系统性家庭治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向和途径:在家庭系统中,通过引入新的观念和做法,改变与问题行为相关联的反馈环;通过干预家庭互动关系格局,使家庭产生新的冲突;通过对冲突的自我组织,获得新的变化,产生新的规则和互动模式。
在进行家庭系统治疗之前,需要根据来访者的家庭情况,判断是否适合开展家庭治疗;需要征得来访者及其家长的同意,在达成一致时方可进行。咨询过程中,心理老师要根据来访者及其家庭的反馈,及时评估咨询效果,适当调整咨询方案。
作者:张海霞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邮编:250013
电话:15153191979
邮箱:zhanghaixia6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