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陈述:
小敏是在周五的活动课来咨询室的,她急匆匆的进来坐下,急匆匆的开口:“老师,我上周五也来过,可您不在办公室,”似乎因事情压抑了一周无处释放,小敏有点不满的抱怨道。
“上周五高三有一个考前减压会,我确实不在咨询室,有什么事情我们今天可以谈一谈,你先做个登记可以吗?”
可小敏好像根本没听到我的回答,径直走到沙发上自顾自的讲起了她的问题:小敏很讨厌自己的同桌,因为同桌早自习喜欢在旁边唱歌,班里其他同学读书声音大,老师没发现,但小敏却听得很清楚;上课的时候,同桌有时在下面看课外书或玩手机突然发笑,老师问她为什么笑,她说是小敏在和她聊天,害得小敏也和她一起被老师罚站,做这些的时候,她一般会拿一本书半遮着脸装样子。下课后,小敏找她算账,她在同学们面前装作很无辜的样子,说一切都是小敏逼她的。
“她就是朵‘白莲花’,看似单纯无害,内心阴暗恶毒。她一边说我上学喷香水不好,一边自己涂指甲油,带手链。她还经常在我学习时故意大声读书或按笔干扰我,我讨厌死她了,老师,我说我该怎么办啊!”说起同桌,小敏仍是恨得牙痒痒的。
从小敏的描叙,这个同桌真是坏透了,可我知道,遇到这种同学矛盾不能只听一面之辞,每个人有自己的立场,立场不同,对待问题的态度也不一样。特别是那句“她还说一切都是我逼她的”让我觉得同桌的“恶劣”行径背后可能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
咨询过程:
“小敏你好,刚刚你向我讲了同桌的许多问题,从你的叙述中,我也看出你对同桌有很多不满。有一个处处与自己作对的同桌确实让人苦恼,”我先对她倾诉的内容做了一个小结,通过共情让她感受到我在情感上支持她,“从你的叙述中我也能感受到你的愤怒与无助。”
咨询需要共情,但决不是只有共情,我知道,如果只是一味顺着小敏对同桌的抱怨往下谈,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而人际交往中大多数矛盾都是双方问题共同导致的,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所以我需要从同桌的角度把问题的全貌呈现给小敏。
“在你的描述中,你一直在说同桌的缺点和她对你的伤害,似乎你们之间一切问题都是她一个人的错,你对此没有一点责任,你觉得事情是这样吗?”
对于我的质疑,小敏沉默不语。“这种不和谐的同桌关系不仅困扰了你,也困扰了你的同桌。”
“她也会被困扰?怎么可能呢?”小敏有些不可置信。
“是啊!人是群居动物,在群体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更有被尊重的需要,你没有接纳同桌,让同桌在这段关系中没有归属感,同时她也没的接纳你,你们互相剥夺了彼此的需要,甚至伤害了彼此的尊严。所以现在这种情况的责任在谁呢?”
“我吗?”小敏有些疑惑的看着我。
“应该说这种情况不是某一方的错误导致的,你们两个都有责任,我这样说你能认同吗?”
小敏停顿了一下,像在认真思考我说的话,“可能吧,其实上次调座位班主任把她调到我旁边时,我就很不愿意和她同桌,因为我的印象中,她是那种很疯很闹的女生,所以从在一起后,我心里一直对她很抵触,就像老师说的,我确实一直都没接纳她,这可能让她也很受挫。”
“从你的角度看,你一直觉得同桌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她总在干扰你、诬陷你、伤害你,但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你有一个很挑剔的同桌,她莫名的抵触你,总觉得你有各种毛病,出现问题时也总是推卸责任,你会喜欢她吗、接纳她吗?”
“不会”,这次小敏答得很干脆。
“那你会因为她讨厌你而想方设法故意做一些事来报复她吗?”
“这倒是很有可能,”小敏的回答毫不掩饰。
“哦,老师我知道了,你的意思是因为我总是对同桌很挑剔,她就故意报复我。”
我知道,小敏终于可以换个角度从她人立场看问题了,“我也不确定你的同桌就是这种心理,但从你同桌那句‘是你逼我的’至少不排除这种可能,对吧!”
小敏陷入了沉默中,我知道她在思考与自我审视,过了很久,小敏抬起头:“老师,我应该明白问题所在了,我回去后和她谈谈,这样坐在一起太痛苦了,我还是希望能和她和解,”看来小敏悟性很强,我还没说她已经想到下一步要怎么做了。
“出现人际关系问题,一般是两人都有责任,但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他人,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他。你刚刚说的和同桌谈谈很好,你可以听听同桌对这些事的看法,如果她提出什么问题,你也能真诚接纳,必要时可为你平时的一些行为先向同桌道歉,我知道这是需要勇气的,但我鼓励你勇敢的迈出第一步。”
“嗯,我会去尝试的”,小敏抬起头,眼睛里闪着光。“老师还有什么建议吗?”
“我想说的第二步与同桌无关,而是你对自我的完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差异的存在决定了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标准来强求与衡量别人,人际交往就是一个双妥协的过程,如果我们总是对他人挑剔,而看不到自身的不足,不能自我反省,那人际关系就很难和谐。”
“我知道了,老师,我会按您说的尝试去改变的。”一改进门时的焦虑与不安,小敏似乎轻松不少。
“虽然在这段人际关系中,你也存在一些不足,但你能遇到问题时主动寻求帮助并能想到尝试去做改变,说明你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相信你可以处理好一切的。”
咨询反思: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走入自我中心的心理误区,以个人感受为主导,对他人不够理解,而这种对他人的挑剔和自我中心的性格特点就很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将心比心,多沟通,减少误会,增进交流。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爱、渴望被接纳,希望从同伴的认可和接纳中体验归属感,满足被尊重的需求。
一次小小的同学矛盾,成为小敏成长过程中自我中心主义向人际平衡转换的重要一步,相信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经这自我完善的小敏一定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