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般资料
(一) 人口学资料
来访者,男,13岁,某中学初一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来求助。经了解,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二) 个人成长史
来访者是独生子,足月顺产,无重大疾病史。当事人从出生到现在,主要由父母抚养,照顾生活起居。当事人的父亲是某中学教师,教辅人员,负责化学实验室的管理;母亲是个体营业户,菜市场开有一小店,经营香烛拜神的材料,兼职安利的产品销售。在来访者还是婴儿,晚上哭闹时,父母安抚无效,用毛巾塞住嘴巴,不让来访者的哭声吵到邻居。在来访者两三岁睡着时,父母晚上要出去销售安利的产品,所以会把来访者一个人锁在家里,来访者醒来会哭闹不已,但没人在家安抚。来访者个性比较安静内向,不善于表达,说的话比较多来自大人的正确道理,字眼里很多“不应该”,“必须”。在班级上下课总是自己一个人呆着,比较少朋友。小学学习成绩排名比较落后,上来初中因为父亲的关系分在成绩较好的班级,排名靠后,倒数十名之后。
(三) 精神状态
情绪低落沮丧,自控力比较差。但意识清晰,感知觉正常,思维连贯,自知力完整,情绪表现与内心体验一致,人格相对完整,具有相对稳定性。在父亲的带领下前来咨询。
(四) 身体状态
身体无不适,就是生气时心跳加速,有点气喘吁吁。经医院检查,无重大病史,无器质性病变。
(五) 社会功能
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喜欢自己一个人呆着不说话。但还是坚持上学。与家人关系也受到了影响,不大愿意搭理父母。
二、 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不喜欢和班上的同学交往,特别是班上有几个同学,老喜欢嘲笑调侃自己。要不就是沉默,要不就发生肢体冲突。
个人陈述:
在家里,我不喜欢和父母说话。父亲老是教育我,他的话我不爱听。妈妈总是唠叨我,她的话我也不想听。我有心事的时候,我不和他们讲,我喜欢和我的小熊布娃娃讲。它不说话,但是它很安静地听我讲,不会说我不对,也不会教育我。我喜欢看电视,看国家地理和动物世界。
在学校,我也很少朋友。下课时我喜欢自己一个人发发呆,不喜欢和他们说话。他们似乎都瞧不起我,他们学习成绩比我好,他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而我,学习成绩排最后,不大会讲话,和他们一起不知道讲什么话题,所以我总是被孤立的一个。班上有四个男孩子,他们经常一起玩,喜欢站在走廊里聊天。每次见到我打水回来,总是嘲笑我,叫我外号。有时我就不理他们,有时我就想揍他们。就上一次,我打水回来,他们又喊我的外号了,我让他们不要喊,他们还喊,于是我就打他们。我打他们,他们又跑,边跑边喊,气死我了。
三、 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一) 咨询师观察:
来访者衣着整齐,谈话比较被动,咨询师问一句回答一句,但思路清晰,有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一定认识,也认识到自己不知道如何处理和同学发生的人际冲突,谈及父母时感情比较淡漠。
(二) 父母反映:
该来访者从小比较安静乖巧,很少给父母惹麻烦。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父亲为了增强其体质,带来访者去武馆学“咏春”,希望可以增强来访者的男子汉气概。母亲说自己长时间在菜市场的小店看管,要不就把来访者留在家里看电视,要不就是把来访者带来店里让他自己玩,比较少互动和外出。来访者父母也不能理解自己这么乖巧的儿子怎么会在跟同学的人际冲突中反应如此激烈。
四、 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
1、生理状况:经医生检查,无器质性疾病,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
2、精神状况:低落、沮丧,意识清晰,智力正常。无幻觉、妄想。自知力完整,求助意愿比较被动。
3、社会功能状况:对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同学们比较怕靠近来访者,来访者越发感觉被孤立。
4、引发心理问题的关键点:来访者在初中开始住宿生活,同伴交往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生活。由于当来访者性格比较孤僻,不善于表达,容易成为被孤立的对象;而来访者在面对人际冲突时的过激反应,引起同学们的害怕情绪,越发远离和孤立来访者。
5、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求助者13岁,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自尊心较强。没有遗传因素,经医院检查也没有器质性病变。
(2)社会学原因:儿童早期父母教养比较粗暴,没有给予来访者安全型依恋。来访者的父亲在面对来访者时没有足够关注来访者的情绪状态,总是灌输各种硬邦邦的道理。来访者也没有习得关注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用正确的道理武装自己。同学们的孤立和嘲笑,不懂得如何处理,先是忍耐和压抑,最后忍无可忍就过激应对。
(3)心理原因: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会建立清晰的人际交往界限,缺乏处理人际冲突的技巧。自卑、内向的个性,低落、沮丧的情绪状态,退缩、逃避的人际交往模式。
(二)诊断:严重心理问题,人际冲突应对偏差。
诊断依据:存在现实刺激(人际关系不良,发生人际冲突较为频繁),持续时间不超过三个月,没有出现泛化,但社会功能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排除一般心理问题,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三) 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一般也不主动就医,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而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有自知力,主动求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一般心理问题相鉴别:一般心理问题是持续时间较短(1个多月),不良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不良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严重,反应强度较强烈,反应内容充分泛化, 痛苦情绪持续时间较长( 2个多月),人际交往不良对其社会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可以排除一般心理问题。
五、 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和诊断,和来访者进行探讨,确定如下的咨询目标:
(一) 具体目标:提高来访者应对人际冲突的技巧,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二) 最终目标:促进来访者心理成长,增强其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能力,完善来访者的个性,优化来访者的人格。
六、 咨询方案的制定
针对个案和求助者的具体情况,与来访者探讨,决定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和角色扮演的方法,促进来访者消除不合理认知,主动交往,掌握适当的人际交往技巧,完善个人优化人格。
七、 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
来访者所在班级的《班级心情晴雨表》反映来访者小谢(化名)与人打架,并扬言要用硫酸泼人。班主任建议父母带来访者来做心理咨询。了解相关事件,原来来访者晚修课间下去装水的时候,班上同学小祖(化名)叫来访者的外号“鸡佬”。来访者不理他,小祖过来叫来访者“别生气”,来访者一把推开小祖。来访者非常愤怒但又压抑了愤怒,于是回到座位上扬言:“我要用硫酸泼小祖!”来访者晚修后回到家里,洗澡时把小祖假想成敌人(世界入侵者),对敌人进行语言攻击。睡觉睡不着,就用枕头进行发泄,说一些白天不敢说的话。
来访者滔滔不绝地表达“用硫酸泼人”是发泄用语,同事讲出许多理智上的用语,例如宽慰自己“他们叫我外号挺好,二十年后老同学聚会也许只记得我的外号,而不记得我真正的名字”。事后细细询问才知道,这是来访者的爸爸灌输给来访者的信息,而来访者并没有内化成自己的理解。来访者还和我谈及许多心理学的知识,但他内心并不能笑话这些知识。我尝试让当事人放下这些“应该”、“正确”的思维,尝试接受并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愤怒代表了有人过分地入侵了自己的空间,而表达愤怒是捍卫自己空间的表现。于是,我们就演练了以下的情境。
第一次扮演:
咨询师:鸡佬!
来访者:……(我不理他)
咨询师:别生气
来访者:……(推开他)
和来访者分析,言语上没有表达愤怒,用肢体表达了愤怒,容易产生肢体冲突。
第二次扮演:
咨询师:鸡佬!
来访者:找打呀!
咨询师:有本事就来呀!
来访者:打你又怎样!(推开咨询师)
咨询师:不怎样,看看谁先打赢谁!(开始打架)
和来访者分析,表达了生气,但没有解决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
第三次扮演:
咨询师:鸡佬!
来访者:我是鸡,你不就是鸭吗,有本事别叫我鸡佬!
咨询师:我就喜欢叫。
来访者:你等着,我会让你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咨询师:我不相信你有这样的能力。
来访者:是吗,等着瞧。
和来访者分析,表达了生气,但是没有解决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
第四次扮演:
咨询师:鸡佬
来访者:你在叫谁呀,臭鸭子
咨询师:很明显在叫你啊!
来访者:叫我呀,那没事了,鸭子(小声说)
和来访者分析,压抑了愤怒,明显妥协。
第五次扮演:
咨询师:鸡佬!
来访者:我感到很生气因为你在叫我外号。
咨询师:原来你这么介意,别生气。
来访者:我希望你可以尊重我,和尊重别的同学一般。
咨询师:对不起,我侵犯了你。
经过和来访者多次扮演,让当事人关注自己的感受(愤怒),并尝试表达出来。经过角色扮演,来访者预演和学习新的应对方式“我讯息”,来替代旧的应对方式。“我讯息”是指在沟通时,只表达出他自己的感受,不做任何批评、责备,把责任留给对方去解决,信赖对方能对当前的形势进行很好的处理,同时也给对方改善行为的机会。当然,使用“我讯息”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对方会对另一方的“我讯息”充耳不闻,尤其一方在初次使用时,这种情况更加明显,这时可以加强“我讯息”。
第二次咨询:
来访者所在的小组长叫来访者交作业,来访者突发奇想:“组长比我弱小,我为什么不欺负他呢?”于是,用书打了小组长,幸亏被同学劝阻。
来访者在班上受到孤立和欺压,把自己不好的感受转移到比自己弱小的人。这次我们也用角色扮演,让来访者重演欺负同学的情景,我扮演受欺负的同学,让来访者体察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说出来,正视自己(其实来访者内心也有愧疚和不安),然后讨论怎么处理自己积压的情绪。
我让来访者谈自己被欺压时的感受,来访者表达了“愤怒,难过”,而自己因为不会处理这些情绪,又把这些情绪迁移出去,让小组长无端端遭受伤害。面对“愤怒、难受”,我们可以怎么处理,想一想三个以上的处理办法。来访者于是说了三个以上的方法:不理他,回去打枕头,边打边说,告诉老师有人欺负自己……讲完之后,来访者舒了一口气,觉得自己原来可以有这么多选择。
第三次咨询:
来访者语文书不见了,第二天要面临单元测验。晚修课时,同学小林(化名)主动走过来与来访者搭讪,并在来访者面前拍手掌。来访者因为书不见而显得更急躁了,面对小林的挑衅,就重重地打了小林,于是两个人打起架来。
和来访者分析书到底是自己没有收拾好导致不见,还是有同学故意恶作剧,暂时无从考证,不能先入为主认为一定是同学拿的。面对小林同学的挑衅,同样可以表达愤怒:“我现在很烦躁,我的语文书不见了,所以你不要惹我。”当我们学会用语言表达愤怒时,就不会选择出手打人。再次强化来访者学会使用“我讯息”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让来访者学会关注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感受,避免再次发生冲突。
基于来访者在班级同伴关系中,发生了好几次欺压和被欺压的冲突,于是有特意电话联系来访者的班主任,让班主任做好其他几位同学的工作。班主任针对来访者的事情,开展了一次“我对同学能友善互爱”的主题班会,并私底下找了四小伙聊天,让他们停止叫唤来访者的外号和不怀好意的搭讪。营造友爱互助的班级环境, 让来访者生活在良性循环的心理生态中。
第四次咨询:
来访者诉说自己下课不和同学说话,自己看书。在看同学们玩时,羡慕嫉妒,却不能融入。觉得自己很不擅长交流,觉得同学们会瞧不起自己,拒绝自己。
来访者:我觉得他们都不喜欢我。
咨询师:你的意思是自己身上没有值得别人喜欢的优点。
来访者:对的,我不值得别人喜欢。
咨询师: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来一起认识自己,好不好。
来访者:好。
咨询师:你试试写下十个以“我”开头的句子。
来访者:我可能写不了这么多。
咨询师:没关系,先尝试一下。
于是,来访者很艰难才写下五六个“我”开头的句子,同时大部分是自己的缺点,“我很无聊”、“我很孤独”、“我没有朋友”……也有一两个“我会咏春”、“我乐于助人”。我和来访者分析,原来自己也有自己的优势和优点的。
我和来访者澄清,个别同学对来访者恶作剧和欺负,并不代表所有的同学都排挤来访者。我鼓励来访者可以主动去结交自己喜欢的或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
这次也需要角色扮演,但这次是来访者需要面对一个新的情景(下课了,想去找小张玩,小张也是比较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主动去找同学们交流。这时,训练来访者的应对技巧。经过几次排练,来访者没有那么生硬而是比较熟练地和同学打招呼并聊起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八、 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来访者觉得自己没那么害怕表达自己的想法了,有时和父母意见不同时,还会拒绝父母的建议,表达自己的看法。面对班上不喜欢的人就冷处理,但有结交到一两个好朋友让来访者很开心。
2、社会功能改变:来访者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并慢慢适应了初中生活。
3、父母的评估:虽然来访者变得“难教”,会提出和自己不同的意见,但是来访者的内心成长了。父亲也少讲了许多“正确的废话”,而学着去关注来访者的感受。
4、心理测验结果:《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中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等四个维度的得分明显下降,总分42分。
5、咨询师评估:来访者个性还是偏安静,不擅长表达,但是来访者敢于去表达,走出了第一步。同时,来访者放弃很多教条,关注自己的感受,比较会使用“我感到……”,“我觉得……”。遇到问题,也慢慢学会思考三个以上的方法,发散性的思维让来访者的情绪较为平缓,不像之前那么冲动,发生肢体冲突。通过角色扮演和认知行为疗法,让来访者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结交到新朋友。
参考文献:
【1】陈世平.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与欺负行为的关系.心理科学,2001,24(2):234~235
【2】王芹.陈世平.中学生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相关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1):53~56
【3】王沛.刘雍鹤.冲突图式对情绪的人际效应的调节.心理科学进展, 2017,Vol. 25, No. 2, 33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