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背景
小Y(化名),男,18岁,高三理科班,住宿生,家主住广州某区。
16年6月21日下午,级长来电,把小Y转介到心理室。原因是小Y中午在宿舍拿手机听歌,教官要将他的手机没收代管,小Y不同意,教官当时扬言要把事情知他父母,小Y就躲在厕所里不愿意出来。最后教官与其班主任和二叔联系,才了解到他的情况比较特殊(父母不久前亡故),在小Y二叔的强烈要求,最后学校并没收他的手机。级长和班主任把小Y转介到心理室。
主诉问题(他人反映)
据班主任介绍,16年5月15日上午,小Y二叔突然来到办公室找班主任说要接小Y走,说是他家发生了大事,小Y的父母和妹妹都意外身亡了。然后小Y请了大约一个星期假来处理家人的后事。5月23日,小Y重新回到学校学习,晚修时班主任找他出来聊过一次,他向班主任透露,妈妈是在浴室帮妹妹洗澡时一起触电死亡的,而爸爸根据现场的痕迹有可能是自杀的。班主任称小Y在聊天的过程中忍不住流泪,自己只能一直安慰他。
对于小Y家里发生的情况,小Y二叔吩咐此事不要让其他人知道此事,以免对他造成伤害,目前只有班主任和化学老师知道(小Y和化学老师关系比较好,自己主动告诉她的),其余老师和同学全不知情。据班主任反映,事发前小Y学习略显懒散,基本不交作业,但是很喜欢学数学,数学成绩不错,其他没有什么特别。近段时间来看,小Y的行为并无明显异常,就是有时上课不太能集中精神。
分析诊断
哀伤是在经历死亡和各种丧失以后,悲伤的一种体验和修通的过程。当青少年面对死亡事件时,有可能出现各种心理、生理和行为的失调,概括起来,一般会出现以下三种类型:第一是急性期反应(一般在事件发生一周内出现),主要表现为具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者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第二是创伤应激障碍(PTSD),一般在精神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数天至6个月内发病,表现为闯入反应、警觉性增高、回避症状等,病程至少持续1个月以上,可长达数月或数年,第三是适应性障碍,多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的1-3个月内出现,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抑郁心境、焦虑或烦恼,感到不能应对当前的生活或无从计划未来,失眠、应激相关的躯体功能障碍(头疼、腹部不适、胸闷、心慌),社会功能或工作受到损害等,时间可长可短。
根据班主任的描述,急性应激期已经过去,小Y之前并没有出现急性应激反应。小Y目前情绪比较低落,内在的情感非常需要及时的宣泄。亲人、老师、同学对他的心理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了解了大致情况后,我马上与小Y的班主任进行沟通,建议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在小Y座位旁边安排细腻、有爱心和温暖的同学,在宿舍也要安排一位细腻温暖的同学关注和留意小Y的情况,班主任平时也需要多关注他,给与陪伴和支持。
接下来需要约见该生,进一步了解他的心理状态,看看小Y会否出现创伤应激障碍或适应性障碍,再进一步做好辅导工作。
辅导过程
一、让情绪流淌,做好与逝者的分离(第一次咨询)
小Y按约定时间来到心理室时,整个人看上去比较平静,个头不高。一坐下来谈,他很主动地说起了事情发生的经过,说事发当天是5月14日母亲节,那天是周日,当天下午是妈妈开车送自己回学校的。第二天二叔来学校找自己回家,说家里出事了,回到家才知道爸爸妈妈还有妹妹都亡故了,据警察的告知,妈妈和妹妹是洗澡时触电生亡的,而爸爸应该是用电自杀的,但是事实还需要进一步调查才有定论。家人的身后事自己一直有参与。小Y在陈述时时不时会流眼泪,有时会有强烈的情绪,这都是属于哀伤的正常表达,也有助于小Y内在情绪的宣泄和释放。
小Y自述爸爸和妈妈的关系不是很好,妈妈个性比较要强,爸爸在两年前得了抑郁症,在家很少和妈妈交流,两个人经常吵架,平时自己和妈妈沟通还比较好,事发当天是妈妈送自己回学校的,快下车时还和妈妈顶撞了几句(并不激烈),唯一的遗憾是母亲节当天没有对妈妈道上一声:母亲节快乐。
爸爸自从得了抑郁症以后,很少和家人交流,觉得爸爸要面对问题,而不是总是说问题。虽然爸爸自杀了,但自己不怪他丢下自己,尊重他的选择。爸爸得病前教会自己很多东西,他在自己心中仍然是个好爸爸。
妹妹7岁,自己小学和初中都有陪妹妹玩,以前还经常给妹妹做实验,但自从上了初二以后就很少陪伴妹妹,觉得妹妹太公主脾气,有点烦,现在觉得愧对妹妹,很想再给她至少做一次实验,感觉非常遗憾和难过。谈到妹妹时小Y的情绪最为激动和难过。
当小Y平静下来时,我认真地询问小Y是否有轻生的念头,小Y给与的回答是一定不会,我感受到那是一份很笃定的回答。最后,我给小Y做了一次冥想,帮助他更好地与逝者做好分离和告别,冥想词表达的意思大致是:你们走了,这是你们的选择,我尊重你们的选择,感谢你们曾经与我共度的欢乐时光和留给我的美好回忆。我祝福你们,愿你们一路走好,也请你们祝福我和家人。
分析:通过初次访谈判断,小Y暂时没有出现创伤应激障碍和适应性障碍,本次咨询主要运用同理、陪伴和支持等技术,帮助小Y宣泄情绪,同时帮助小Y做好与亲人的分离与告别。
二、约谈小Y叔叔,进一步了解情况
通过与小Y叔叔的面谈,进一步了解到与小Y的相关情况如下:
(一) 小Y的家庭情况
小Y小时候是和父母,爷爷奶奶以及二叔(未婚时)住在一起的,爷爷奶奶很疼爱小Y,二叔对小Y也很好,后来二叔结婚以后,爷爷奶奶就随二叔生活。事发后小Y就住在二叔家,经济不成问题,。
小Y的爸爸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工作家务全部自己一手包办,妈妈从小Y三年级开始就没有上班。爸爸妈妈的争吵非常多,小Y和妈妈也经常争吵,争吵的程度非常激烈。妈妈的性格非常要强,她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很不和睦,爸爸在15年三月开始出现身体不适,晚上睡不着,后来看了医生,说是抑郁。初期妈妈不想爸爸吃西药,为了避免争吵所以爸爸只吃中药,到了后来爸爸也放弃吃中药了。在事发前三个月,妈妈不准爸爸和二叔及奶奶联系,一旦发现有通电话,就会打电话骂二叔和奶奶,所以后来二叔迫于无奈,也没怎么和哥哥通电话和沟通。
(二) 事情的真相
经警方确认小Y妈妈和妹妹都是被爸爸杀死的,然后爸爸自杀。目前小Y还不知道全部真相,以为妈妈和妹妹意外触电身亡。
(三)小Y的社会支持系统:
初中的数学老师是小Y的偶像,事发后,他第一时间回到母校找了数学老师。他信任的人还有现任的化学老师,小Y很喜欢上化学课,有什么也愿意对化学老师倾诉,除此以外就是现任的班主任和我,他愿意敞开心扉把内心的话说出来。
同伴支持:小Y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死党,初中时也有几个好朋友,周末和他们去打球是一件让小Y很享受的事情。二叔谈到小Y也很喜欢高一上学期的班集,经常会和他说起学校的情况,有几个玩得来的朋友,也非常喜欢班上学习氛围,即使手机被没收,心情也是愉悦的。但下学期重新分班以后感觉他没怎么谈在校的情况。初次咨询小Y也提到这个问题,说更喜欢高一那个班的学习氛围,自己经常上黑板去讲数学题,自己也非常享受,感觉很有成就感,但这个学期很少上去讲题,学生自述物理科代上去讲题,会被同学讥讽,所以他也不想这么高调,所以现在很少上去讲题了。
(四)二叔眼中的小Y
小Y是一个自尊心非常强的人,这点很像妈妈。如果遇到问题解决不了会选择逃避,如果被亲人或长辈批评了,有时会躲起来几天(去同学家过夜)。小Y从小就喜欢打游戏,比较沉迷,有时在家打游戏打得很晚,除了打游戏就是吃饭和睡觉。二叔打算暑假带小Y去旅游散散心,给他开健身游泳卡,希望重新培养起他的爱好。对于事情的真相,打算先在他耳边吹吹风,看看学生的反应,打算八月中告知,缓一缓再开学。他希望高二后小Y能更好地融入班集体、融入学校生活、找到学习兴趣,转移注意力。
三、短暂的平静期(第二次咨询)
开学后不久,我约了小Y来心理室,小Y一进来就带着笑容,感觉情绪状态非常不错。他讲了很多假期的生活:自己做了一个月义工,和以前的好朋友打球,在家打机,也有和二叔去旅游散心。然后主动谈及了事情的真相,说自己也曾经怀疑过,也有想过这种可能行,有时大脑偶尔会出现事情发生时的画面,整过过程没有谈及对爸爸的做法的看法,称目前还没有什么想法。
接着我询问了小Y对新的老师,新的班级同学的看法,小Y也主动谈了很多,谈到目前还是比较轻松,暂时找不到学习动力和目标。想和几个同学搬出去学校附近住宿。
分析:这次咨询,感觉小Y整个人比初次咨询轻松了很多,整个人情绪状态都不错,对于事实真相,相信他还需要时间去面对和处理,我们一起等待。
四、适应性障碍来了
第三次咨询:
咨询前,小Y班主任联系了我,说前不久小Y的两台手机连续被收了,他第二台手机被没收时没有控制住情绪哭了,然后他主动跟她讲了很多心里话,包括他八月中旬知道了妈妈妹妹的真正死因,在我们面前假装过去了,但内心一直过不去,连最喜欢的数学也集中不了精神做题。班主任的生物课也是集中不了,可能总是不知觉想起家里的事。
小Y咨询时,我坦诚地说出了班主任的担心,小Y说没有那么严重,其实和平常差不多,感觉他还是不想触碰伤疤,或者还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所以我也没有继续追问。我只是陪伴他,听他聊聊日常,让他感觉到有人陪伴他就好。
第四次咨询:
小Y进来时感觉状态没上次好,有点累的感觉。自述最近几天睡不好,晚上一点多才睡着,第一天晚上克制自己不去想家人的事情,第二天晚上克制不了,晚上默默地哭,因为怕大声哭出来会影响到同学休息,而且同学也一定会问自己什么事,所以就只能强忍着不哭出声,所以导致第二天精神很不好。上某些课会睡觉,觉得面对老师压力会比较大,因为很多老师不清楚自己的具体情况,一定会认为自己只是不想学。我问他睡不着一般会想什么,他谈到睡不着时会想起妹妹,但现在不想说。觉得整个人特别累,哭时想找合适的倾诉对象,但是没有找到,想找同龄人倾诉,但是又觉得他们不能理解自己,但又不想和老师以及二叔讲,觉得对方年纪大了。很矛盾。
这次咨询,小Y很明显是再次陷入了亲人丧失的情绪中,并且尝试去压抑情绪。同时我也明确告诉他我对此的看法和给出了如下的建议:
现在你有有各种各样的情绪都是正常的,尝试去接纳它。如果实在太困,白天上课睡觉也无需太自责,允许自己就这个样子。
在我看来,你已经做得很好,很坚强,不要再给自己过多的包袱。
想哭的时候尽情地哭出来,释放所有的情绪。
想念家人时,把自己想对他们说的话写出来,烧给他们,相信他们会收到。
如果实在太累,也可以请假回家休息,办好请假手续就好。
第五次咨询
在咨询开始前,小Y的班主任和二叔都分别联系过我,谈到小Y最近状态非常不好,时不时地请假,回到家一打机就是一天,成绩也下滑了。纷纷表示很担心他继续这样下去很难再调整过来。
小Y一进来办公室,就说“好想睡觉”,感觉整个人比较疲惫,和班主任描述的状态非常吻合。我先把主动权交给小Y,问他是否继续聊,他说随便,我顺势而上,就开始了本次咨询。一开始我就提出了班主任和二叔的担忧,对于他目前的学习状态,他自己有何看法和想法。小Y表示对自己目前的状态自己是知道的,他认为自己是需要改变的,但目前感觉很累,想休息一段时间再进行调整,至于什么时候调整,自己目前也不清楚。
接着小Y就谈到目前感觉学习非常无聊,以前并没有那么无聊,原因是现在这个班的同学他有很多都不喜欢,他一点都不爱这个班集体,目前这个班也有和自己玩得好的同学,但感觉整个班不够团结,有些同学没有素质,对老师没有礼貌,又喜欢背后打小报告等等,他谈到以前班的同学,会相互包容,互相鼓励和帮助,现在这个班完全看不到这些,完全感受不到班集体的温暖,感到非常无奈和泄气。
分析:通过这几次咨询,小Y开始出现了明显的适应性障碍,例如情绪低落、意志减退、无心向学等,在第五次咨询中可以看出,他特别渴望一个温暖有爱的班集体,这都源于他想从集体中,从同学中寻找和弥补自己童年缺失的爱与温暖。因此,班集体是他能否顺利度过适应性障碍的一个重要资源。
五、让光照进来
咨询结束后,我联系了他的班主任,进一步了解他们班的情况,班主任反映班上的同学虽然不是非常团结,有个别同学确实有些小毛病,但其实并没有小Y所说的毫无班级荣誉感和温暖。在和班主任沟通过后,我决定给他们班上一次团体心理辅导课,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小Y重新认识同伴并找到正能量。经过团体心理辅导,我感觉他们班的同学其实还是挺不错的,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分享环节也带出了很多积极、正面的东西,而在活动中,小Y也非常投入。
六、改变在悄然发生
第六次咨询:
中段考刚结束,小Y来到心理室就滔滔不绝地谈论起中段考各科的成绩,说数学考了90多分,目前在班上十几名,有点退步了,考数学时有些紧张,因为是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反而语文和英语最平静,因为怎样考都差不多。目前正在找同学把数学之前没听的内容补回来。后来也谈到了上次的班级团辅活动,发现大部分同学还是不错的,并没有原来所认为的那么糟糕……
第七次咨询:
我把咨询目标提出来,小Y说到想上课能更集中注意力,认为自己目前不在状态,但是又觉得好累,不想改变,认为时候来了就会发力,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那样子,如果高三才发力又感觉会太迟了……
第八次咨询:
我和小Y探讨了适应性障碍的问题,他谈到缺的课他会找老师找同学补回来,所以对自己影响并不大。
小Y谈到了数学模拟考,因为没有留意到开考时间提早了半个小时,结果提醒铃响时发现只剩下15分钟时,自己吓了一跳,好绝望,忍不住叫了出来。然后整一天情绪都不好……
第九次咨询:
小Y谈到上学期末拿了级部的成绩进步奖,全级只有10个同学,进步最多名次的10个,他认为自己其实没怎么进步,可能是其他同学退步了而已。
这个学期周五晚上基本都坚持晚修,周六再回家,但是周日晚回来时时不时会迟到十来分钟,谈到周五晚修坚持下来也挺难受的,说其实很多同学周五下午上课都没心听讲了。现在晚修一般看课外书,也会做一下数学……
第十次咨询:
进入高三,换了班名和课室,也换了很多老师。上学期末考试又获得了成绩进步奖,从370多名进步到了200多名,又获得了年级的进步奖。
目前晚修还不怎么做作业,而且自己也说了还没发力。所以我趁势就抓住这点,说他还有很大的空间。小Y说自己自从上了高三只请过两次假,今天准备请第二次,因为有点感冒,本来下午就想回去的,但因为我只有下午有空,所以就等咨询完再走了……
效果评价
小Y目前已经进入高三,从近几次的咨询可以看出,他目前已经度过了适应性障碍,逐步回归正轨的学习和生活,班主任反映他的学习状态也不错,他自己也谈到现在极少找借口请假回家,学习成绩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而且是他觉得自己还没完全发力,所以我认为他的后劲是非常足的,只要在接下来的咨询中再抓住机会推他一把,相信他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案例反思
小Y的个案,从高一下学期接手至今大概两年时间,断断续续咨询达十次以上,中间有一个学期,我认为他的适应性障碍基本过去了,如果他有需要会来约咨询,所以我没有主动约他,他也一直没有过来,这种状态持续了一个学期,直到高二下学期期末,我例行对他进行回访,之后咨询又重新接上了。现在想来,那正是他高自尊的表现。他渴望与他人的联结却又害怕与他人的联结,因为他安全感是不足的,也缺乏足够的自信。
针对本案例,除了要做好哀伤辅导以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看到来访者,看到他是怎样一个心理状态,咨询师才能清晰咨询目标,也才能更好地实现助人的目标。通过与二叔的面谈可以了解到小Y的早年是有创伤的,父母亲常年吵架,妈妈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从小实际是生活在一个残酷的、死亡的家庭中,因此小Y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孩子,而他又像他二叔所说,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孩子,他不希望有人知道有关他家庭的事情,也不希望有人知道他有这样的父母,这也正是他自卑的原因。他极少轻易向他人求助,因为他的潜意识当中,父母是靠不住,何况其他亲人,唯有靠自己才是最安全的。值得庆幸的是,正由于他与原生家庭联结不深,他所受的伤害可能会少一些。
针对小Y缺乏爱与归属的需要,高自尊(自卑)的行为和原因分析后,我把个案的咨询目标定位在三个点上:增强来访者的归属感;培养真正的自尊、自信;让他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力量的人,愿与世界亲近。咨询目标确立后,我每次咨询就围绕这个目标来开展工作。例如针对他的高自尊,咨询师应该保持中立的立场,无条件接纳来访者的感受,在咨询过程中不宜直接指出他的问题,否则就会给来访者造成压力,越说越少。同时还要真诚地对待,同理来访者的情感、思维以及整个人格,无条件接纳他,更多地依靠来访者的力量,间接地引导他自己去调整。回顾这么多次的咨询,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的一个地方,就是无条件接纳来访者,无论他二叔,班主任如何着急,如何担心,他自己如何情绪低落,不想触碰,我都在那里。每次咨询,我做到了静静陪伴他、倾听他,等待他。我想也正是因为我的无条件接纳,让小Y有了被抱持的感觉,有了安全感,慢慢地,好的改变也在慢慢地发生。
最近,我的同事跟我说,她最近接的一个个案,就是小Y介绍过来的,因为他觉得自己咨询后效果不错所以建议他的同学来心理室预约咨询。这对于小Y而言是一个多么值得欣喜的进步,他竟然愿意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求助的经验,这不但说明他愿意主动与他人联结。也说明他的高自尊有所调整了。因为高自尊的人是绝对不愿意主动跟他人分享自己有心理困扰并且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
小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