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校园危机干预的案例报告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小博(化名),男,9岁,北京某公立小学三年级学生,家中独子。七岁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亲在一年前因事故亡故,后由母亲单独抚养。母亲是私营企业者,家庭经济情况良好。
(二)个人成长史
来访者从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亲经常带孩子去各地游玩。母亲对来访者的要求相对比较严格,为他安排了较多课外兴趣班。刚入学时,来访者学习优秀,在校表现得到了老师的一致认可。步入二年级后,性情开始有了极大的转变。开始变得敏感多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不时就搓弄橡皮泥或做其他一些无关学习的事,有时逗弄周围的同学。班主任发现来访者不对劲后,联系其母。母亲称与这段时间家里的一些情况有关,但不愿透露是何情况变故。一学期过后,来访者的问题愈发严重。此时母亲方和学校坦言,来访者的父亲在半年前因事故去世,全家人都十分悲伤。母亲平日里很忌讳提及丈夫的事件。丈夫死亡后,禁止来访者谈论任何和父亲相关的事情,对来访者的要求一向很严格。
(三)既往史
既往身体健康,无重大器质性病变史、无手术史、传染病史、无高热抽搐及外伤昏迷史。
(四)家族史
家族成员中无精神疾病史。
(五)精神状态
意识清醒,思维正常,言语清晰,有条理,人格较稳定。
(六)身体状态
无入睡困难、失眠等症状,食欲正常,无其他躯体症状。
(七)社会功能
学习效率低,做事无法专注,情绪波动极大,人际交往中存在过度反应行为,基本社会功能受到影响。
二、案例描述
(一)主诉
情绪极易波动,课堂多动症状明显,伴随过激行为,持续近一年。
(二)班主任陈述
半年来,该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越来越突出。老师喊起立时,该生不听,或索性趴到地上不再起来。课堂不认真听讲,自己玩橡皮泥、撕纸等游戏,或者打扰周围的其他同学,有时甚至出手打同学。情绪波动很大,常因为一些小事就生气。且对老师的批评十分敏感。遭受批评时,时常表现出害怕、愤怒,离开座位在地上擦蹭,有时直接向外冲出教室。对与死亡相关的事物很敏感,最近一次的语文课上一篇关于小男孩被马车所伤,悲惨死去的课文,该生读后表现出了巨大的情绪波动,和同桌之间发生激烈冲突,开始爆发愤怒,质问,哭喊等。平时对父亲死亡这件事情并不避讳,在学校和老师谈到父亲时,通常表现得若无其事,用一句“我爸爸死了”轻描淡写带过。各科老师都对他比较关照。而该生的母亲很忌讳谈论丈夫的死亡,对该生要求很严,不允许他提及父亲的相关事情。
(三)心理咨询师的观察
咨询师第一次约来访者访谈时,来访者害怕逃到了厕所,关着厕所门大哭。得到安抚后,独自开门出来。见到咨询师后的第一句话,即是“老师,我有一个小秘密和您说。我爸爸死了”,但表情中没有悲伤。来到辅导室后,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多动症状,不断地在辅导室各处来回走动摸索。咨询师让来访者坐在沙盘边上,来访者玩了一会儿沙子后,又开始撕弄手中的纸张,眼神闪避。
三、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
经过会谈和观察及收集的材料,来访者无器质性病变,智力水平与精神活动正常,人格相对稳定,自我意识完善。其症状为情绪敏感易怒,课堂专注力差,有轻度多动症状。害怕遭受指责,对死亡的话题敏感。负性情绪泛化,社会功能受到一定损害。
(二)诊断
对该来访者诊断为居丧危机(居丧障碍)。
四、病因分析
(一)生物因素
经系统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也没有遗传因素。
(二)社会因素
父亲的死亡给来访者带来了比较承重的打击和哀伤。而来访者母亲不允许来访者提及和承认父亲的死亡,更是压抑了来访者对父亲死亡的哀伤情绪,使其无处宣泄。且母亲对来访者的学习生活要求严格,却对来访者的情绪和状态关注极少,长期缺少关注以及哀伤情绪的压抑使来访者的心理行为问题日趋严重。
(三)心理因素
来访者本身性格敏感,且比较自卑。父亲去世之后,来访者尤其需要得到重要他人的安慰和关注。当这种安慰和关注不能够被满足,甚至哀伤的情绪还不能够宣泄,需要被压抑时,来访者就无法自愈这种哀伤,从而产生情绪行为问题。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一)近期目标
处理居丧危机,使来访者能够接纳父亲已经离开的事实,调节哀伤情绪,建立更健全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减少行为问题,提高学习专注力,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二)长远目标
来访者能够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正常的行为表现,适应生活,完善健全人格。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咨询主要方法
主要采用沙盘疗法和空椅技术
(二)双方责任、权力与义务
包括来访者(及监护人)及咨询师的各项责任、权力和义务
(三)咨询时间
每周一次,每次60分钟。(根据危机情况调整)
七、咨询过程
(一)第一阶段:咨访关系建立与心理评估诊断阶段
第一次咨询:2017年10月25日
1. 咨询目标
(1)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资料,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初步诊断;
(2)确定主要问题,设定咨询目标,制定咨询方案;
2. 咨询方法:摄入性会谈
3. 咨询过程
(1)询问来访者的基本情况,为来访者强调咨询过程中的保密原则;
(2)与来访者进行摄入性谈话,了解其成长过程和丧失的经历,以下是谈话中的部分内容:
咨:谢谢你和我分享这个秘密。我一定不会告诉别人。爸爸离开你和妈妈多久了?
访:嗯……很久了……有点久
咨:你想他么?
访:不想……
咨:这样啊。我爷爷去世的时候,我每天都很想他。他曾经陪着我玩,带我去很多地方。
访:我也不是不想。但是不能说。
咨:不能说?为什么不能说呢?
访:说了,会说脏字,脏话。
咨:我没有太明白。谁会说脏字脏话呢?
访:妈妈、舅舅。你知道他们说什么吗?
咨:不知道。你愿意告诉我嘛?
访:不能说。不过我可以写给你。
(来访者拿了一支笔,在纸上写了一个不雅词汇)
……
咨:那他们不让你想爸爸,你就不想了么?
访:对啊。(停顿)不过有时候还会想。
咨:想的时候又不能说,是不是很难受?
访:嗯……还好吧。
咨:如果不能说,想的时候可以做些什么呢?
访:撕纸呀。撕纸玩。
(3)倾听来访者的诉说,共情,以获取来访者的信任和理解,从而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4)用提问、倾听、情感反应让来访者尽情地倾诉,宣泄压抑的情绪。鼓励来访者和母亲表达自己的感受;
(5)与来访者的监护人(即母亲)进行协商,鼓励母亲更多地表达,主动与来访者谈论与父亲相关的事,给予来访者更多的包容和关注;
(6)与来访者监护人共同商议咨询目标
(二)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第二次至第四次)
第二次咨询,2017年10月29日
1. 咨询目标
(1)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
(2)使用沙盘疗法引导来访者意识到自己潜在的感受,帮助来访者在安全的环境下宣泄和表达自己真实情绪,从而达到哀伤疗愈的效果
2. 咨询方法:沙盘疗法
3. 咨询过程
(1)对来访者介绍沙盘游戏的玩法,陪同来访者完成一个沙盘:
开始的5分钟,来访者只是玩弄沙子。之后来访者在咨询师的鼓励下来到沙箱旁边,惊喜地告诉咨询师自己很喜欢恐龙、昆虫和蛇一类的动物。从沙箱上取下些许此类玩具,尽数将其埋到沙堆里:
咨:你很喜欢这些动物,为什么要把它们埋起来呢?
访:老师不知道?埋在地下,很多年后,会形成化石。
咨:是这样呀。那就一直埋在沙子里,等到它们变成化石吗?
访:嗯……(思考)那我可以重新弄一下吗?
咨:嗯,那好吧。
来访者重新从沙箱上拿下一些,摆在沙盘上。重新调整了一下玩具的顺序。如下图所示:
(2)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来访者体察内心及宣泄情绪:
咨:看得出来,湖泊的这边和那边好不一样啊。
访:对呀。这边都是蛇、老鼠、鳄鱼什么的。
咨:它们是要到对面去么?
访:它们过不去。
咨:不是有桥吗?
访:那不是给它们走的。
咨:那它们想要过去对吗?
访:也不是。虫子喜欢潮湿但他们不会过河。
咨:这样啊,那么这些石头是做什么用的呢?
访:这些不是石头。我没找到高楼大厦的玩具。所以用了石头。
咨:哇!很棒的想法。湖的这边是高楼大厦,湖的那边好像是个小村庄?
访:对的。我爸爸以前带我去乡下,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还一起去后边的山上……
咨: 真好啊!有着高楼大厦的城市和湖对面的小乡村,你想选择哪儿生活?只能选一个。
访:乡下啊。
沙盘分析:从来访者建造湖泊,用石头来代替高楼,可以看出来访者本身是有整合,调整的力量的。来访者在湖泊上放置了桥梁,说明他给了自身去勇敢面对父亲死亡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一些负面的态度(如老鼠等意象),可能与来访者的胆小与敏感有关。他可以通过桥梁走向对岸,却畏惧负面的东西给他带来影响。湖泊对岸的村庄是他希望能够达到的状态。可以看到,沙盘左上角,来访者放置了一个塔,这是类似于父亲角色的一个意向物体。
第三次咨询,2017年11月1日
1. 咨询目标
(1)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