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吮指癖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
张建萍
关键词:吮指癖 行为矫正 辅导
一.基本信息
小豪,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开学第一个月,孩子们都是在适应全新的小学校园生活,个别孩子哭闹都属于正常情况。小豪和另外两个同学没有哭闹,只是安安静静地坐着吃手指头。当时我认为这些孩子属于开学有点紧张,轻度焦虑,缺乏安全感所致,因此利用班务活动课,给孩子们讲吮吸手指容易感染病菌的害处并观看了相关视频,并适时在吃手指时进行及时制止,经常利用中午、傍晚的时间带他们做游戏、散步等。一个月过去,其他两个孩子基本上不再出现吮吸手指的情况,而小豪依然如此。排队时,同伴嫌弃他老吃手指,手上一直有口水,不愿跟他拉手。上课时,他专注于吮吸手指,手指都被口水泡得发白,甚至拇指还有点红肿,眼神无法聚焦于课堂学习,学习自然吃力,人显得沉默、自卑,说话时眼神也是躲闪的。
二.分析诊断
每周来接小豪的是他的妈妈,有时候奶奶也跟着来。当我把这个情况跟她们反映时,她俩显得很着急。奶奶握着我的手说:“老师,麻烦你多关照豪豪。他接受能力差,不要逼他学,要逼疯的。”妈妈红着眼睛,悄悄告诉我,小豪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有姐姐(也读寄宿制初中),孩子爸爸在他读幼儿园时去世了。为了撑起这个家,她忙里忙外,无暇顾及孩子,平时都是奶奶在照顾小豪的生活起居。吃手指小时候就有这个情况,试过在手指上涂辣椒水、打骂的方法,都无法改变。当时觉得还小,长大了会慢慢改掉的,没想到越来越严重。
我上网查阅百度,翻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杂志,了解到这是一种吮指癖,一般出现在婴儿时期。如果幼儿园、小学阶段,仍然出现这种现象,需要我们家长、老师引起重视。当孩子情绪焦虑或紧张时便会倒退回婴儿时期,用吸吮来满足口腔的欲望,用来减少内心的不安。这吮指行为的背后往往藏着许多有待细细研究的原因:
(一)缺少父母的陪伴。
(二)担心失去母亲或父亲的爱。
(三)父母感情不和或离异。
(四)家里发生重大变故,例如经济突然紧张或面对亲人死亡。
(五)父母教育理念不一致,分歧严重。
(六)父母经常面对外人时,表示出对吮指行为的过分焦虑。
(七)突然进入陌生环境。
(八)隔代教育,留守儿童,长期不跟父母在一起
对照以上的潜在原因,通过与家长交流,我发现小豪正是因为缺少父母陪伴、父亲离世、隔代教育等造成小豪缺乏安全感、紧张而依赖吸吮手指,进行自我安慰,慢慢形成了他不善交流、内向、自卑的性格。长此以往,这将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还影响新换的恒牙的生长。
三.辅导经过
(一)家校合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环境。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既然原因已经找到,我们就要对症下药,从根源抓起。我请小豪妈妈、奶奶以及姐姐一起交流,告诉他们,小豪的吮指癖不容忽视,会影响他的牙齿健康和心理健康,我们必须一起努力,努力矫正他的吮指癖。沟通结果,我请小豪妈妈再忙,也要抽出时间,给予小豪足够的亲子活动和情感交流,请奶奶要支持妈妈的教育,不能过于溺爱,姐姐能配合着进行同辈人的交流和帮助。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平时邀请小伙伴到家里来玩耍等,并从家务活开始,培养他是家里男子汉意识和责任感。
谈话后两周,我发现小豪话比以前多了,也能跟同学玩闹了,周五妈妈来接时开心地抱着妈妈,不再专注于吮吸手指。
(二)权威引领,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
“6岁以前改掉吮指习惯,对牙齿的影响是可逆的。”这是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儿童口腔科主任医师郑树国说的。课间,我用练习读拼音的方式,让小豪读这段话,告诉他只要改掉吮吸手指的换习惯,新牙齿就不会长歪。同时,我建议小豪妈妈周末带孩子去看牙科(提前告知,争取配合),让牙科医生亲口告诉他,吃手指影响牙齿的健康生长。
上课期间,我看向他时,不再老是吮着手指的样子,端坐着看向我的次数多了。
(三)用心关注,逐步改变不良习惯。
1.同伴互助,消除孤独。
小豪内向、自卑,做作业不会时,宁可坐那儿发呆吮手指,也不过来问老师和同学。于是我请了两个热心又耐心的小老师轮流帮助他,下课陪他玩。我偶尔提醒他为同学削铅笔、整理书桌。他整理物品的习惯非常好。课间,他果然没时间去理自己的手指了。
2.抓住时机,及时激励。
一次午饭后,小豪尿裤子了。同学们慌慌张张地来告诉我。我立马赶着跟孩子们说:“别笑同学哦,每个人都有过这样不好意思的时候。”之后,我交代了副班主任,牵着小豪的手去寝室换裤子。生活老师还在食堂忙碌。“尿了裤子肯定很难受,是不是?”“是的。”小豪看看我,放下了正要吮的手指。我让小豪自己脱掉裤子、鞋袜,用温水浴巾给他擦了擦身子,找出干净的裤子、鞋袜让他穿上。“谢谢张老师。”一身干爽后,小豪小脸红红,眼睛亮亮地看着我说。“你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我连忙夸他,并咽下了后面一句话,“你吃手指的换习惯改掉了嘛!”暗暗告诫自己:不要负强化。
练习朗读拼音时,我让孩子使用指读的方法。左手点着课本上的音节,右手划声调,眼睛看着,嘴巴读着,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非常专注地进入学习状态,真正做到:手到、心到、眼到、口到。尤其是对于小豪,他的口、手各司其职,就不会惦记着合二为一了。我不失时机地当众夸奖他指读进步大,不会乱点了,声音也响亮了。单独一对一拼音过关时,哪怕是两三个音节的进步,我都给予他勤学星奖励或点心奖励。
3.给予任务,体验责任。
校牌挂在脖子上,多了一重束缚,因此好动的孩子手里就多了一个玩具:甩校牌绳子、咬校牌等。小豪随着吮吸手指次数的减少,渐渐多了另一个行为:咬校牌。于是,我找他谈心,告诉他,这跟吃手指一样不卫生,影响长牙,并请他监督、记录自己和同学,有这种玩校牌的情况,要扣除一周礼仪星,赋予校牌管理员工作。小豪意识到自己有责任管理校牌的工作,很兴奋,也很认真,衍生的“咬校牌”行为随之减少。
4.联系众人,共同努力。
一个孩子的教育,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完成的。我跟任课老师、生活老师和班级里的同学及时做好交流工作,请他们一起帮助小豪改掉吃手指的坏习惯,比如关注课堂上吮手指的次数,进行行为干扰;寝室里发点心时,清洗双手时关注手指的状况;寝室里室友提醒涂抹护手霜等。
四.辅导效果
一晃近三个月,小豪的吮指癖基本得到控制,手指红肿、指头泛白基本没有。同伴愿意跟他拉手,他课间也能主动参与游戏。课堂上,目光会跟随老师,能比较专心地听讲。小豪妈妈激动地反映说,回家后能拉着家人,讲学校里有趣的活动,人开朗活泼了,会主动做家务。
五.案例反思
透过现象看问题。闭关锁国,容易造成一个国家的落后、挨打。闭锁心门,容易造成一个人的孤僻、抑郁。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当三者能通过沟通交流,形成合力时,这股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我们一起期待,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能够通过关注孩子的特殊行为,认真看待背后潜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干预,促使孩子们身心健康的成长。
参考资料:
1.吮指癖——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0%AE%E6%8C%87%E7%99%96/11023306
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杂志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慈吉小学 315300
联系电话:13957497116 电子邮箱:468180787@qq.com